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2
经典是什么?我们分开来讲,经则是长久,经常。那典就是模范,典范,所以经典就是长久的典范经典就是人类历史长城中那些名人的足迹,他折射出哲人的光辉,照耀着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那至高无上的智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怎样做人,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宁静以致远”只有日夜阅读这些经典,才能拥有广阔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对于读书来说,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境界,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让我们认识这个五彩的大千世界,周恩来同志说得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位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生命因读书而润泽!
联合国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而这一天又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所以又是别具意义,读书,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捧起书本,就是抓住希望,就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
同学们,大家请不要叹气,因为每叹一口气,就会少一分自信,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手走进读书的宝库,让我们身边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3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与经典通行,人生之路才不会如漫漫长夜,无所适从。可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哪些才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呢?这方面,人说的不算,时间才是最具权威的评价者。正所谓“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精华”。有些书像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一时,但是一两年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书是称不上经典的。惟有那些历经十年、百年、千年锤炼,流传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经典独得多了,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典都有一些共同的类似的主题。比如爱情,比如正义,比如善的人性,比如真理与美德,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真、善、美。例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就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来反映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现代经典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反映的则是师生间纯真凄美的爱情。《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农村少年孙少平自强不息的爱情之路。世界名作《巴黎圣母院》写的则是敲钟人加西莫多与吉普赛少女之间的纯美爱情。
另外还有很多经典名著是反映人性至善的,比如巴尔扎克《悲惨的世界》,诸如此例的很多经典反映的无外乎这三个字:真善美。只有以这三个字为主体的作品才能超越时空流传千载,步入经典的殿堂。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法孕育出精品的。因为作品来源于生活,反观我们的生活,除了赤裸裸的物欲,哪还有什么真善美的踪影??那还有什么真正的爱情?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各种利益的整合。女孩子谈婚论嫁最关心的就是房子、车子。丝毫不想两个人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结合都是物质的交集,而不是思想感情的融合。而物质又是极其容易消耗的东西,建立在物质至上的所有关系又怎能坚定、怎能长久??
经典中的另一类主题是人性至善,是作者以其博大的胸怀,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描绘的一种理想世界。这时候,作者就像是一个虔诚的布道者。比如巴尔扎克,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他深信人性至善是可以制恶的。如他作品中被神父感化的冉啊让,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别人,最后用自己的善心感化了那个残忍的警察。此时的作者固执的认为只有用善才能拯救罪恶的人类。
而教育就是把这些经典的主题移植到受教者心中,让真、善、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心中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树。这样人人向善、人人求真、人人爱美,这样的社会又怎能不温馨和谐?大同社会又怎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教育是神圣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因为教育的神圣而伟大。如果哪个老师还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明他的虚伪,或者是他的思想还没达到如此的高度。
真正的老师就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把人类的经典,把文化中的精华,把真善美,把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理念灌输到每个受教育者心中,让他们成为真正独立、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活的书柜或者肉体的解题器。这才是教育与经典的完美融合!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4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中国典籍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目录。这份书目不带有我们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我想,在这份书目上,推荐次数最多的书,可称之为经典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
我爸爸的床边有几本书是他经常翻看的:《论语心得》、《帝国的惆怅》,还有《红楼梦》、《围城》等。爸爸说那里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不能在业余时间整天用拇指玩手机、用鼠标玩游戏。我们应静下心来,读些经典,发扬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灿烂的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这个片段选句《桃花心木》,一篇不完全是讲“桃花心木”的《桃花心木》。
以前,我不会独立,更不懂独立。但从南京回来后,我又想起了这一篇文章,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独立的生活,独立的自主,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吗?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尝试。因为每一次尝试就等于一次机会。这一次,我也尝试了。我尝试离开父母;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尝试照顾自己;我尝试了结识朋友。
最后,我回来了,而我的一次次尝试也变成了一个个机会,这些机会让我学会了自主。我没有再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前妈妈对我的唠叨都变成了一句句贴心温暖的关怀。
在南京之行中,《桃花心木》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或者还是我无所不能的多拉A梦呢?我想,他都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他给了我不同的启示。
其实,语文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有它的道理,但只有你亲身去体验后,才能真正明白。
现在,我想种树人说:“桃花心木”已经学会了适应环境,能够在“不确定”中生存;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已经能在逆境中可以坚定的立在土地上了。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7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有关桦的《小英雄雨来》、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和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但让我最入迷的还是《狼王梦》和《小英雄雨来》。
先说说《狼王梦》吧!这本书可精彩啦!写的是一只母狼十分勤劳,每天都去捕食给她的四个宝贝吃,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终于,一只小狼饿死了。狼妈妈回想起狮子群,如果饿疯了的话,不管是捕来的猎物还是自己的同伴都会开怀的大吃起来。于是,母狼将小狼的尸体搬回洞穴,吃了一口心就就像刀割一样。从此,她十分努力,食物有了,而且越来越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啊!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万般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是她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养大。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当我们摔倒趴下的时候,是她们教育我们从哪里摔倒就从那里站起来……
《小英雄雨来》也很有趣呢!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而被鬼子们痛打,遍体磷伤的他硬是咬着牙不叫一声痛。李大叔见雨来没来抬缸,很着急,大家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但水面上却没有一丝血迹,原来水性极好的雨来早已在鬼子开枪的时候一遛烟钻进水里,游到远处去了。我们要学习雨来的机智、勇敢和勇于和日寇做斗争的高尚品质。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诵读一路伴我成长,它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趣味,我将一如既往地爱它!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总是要求我学习经典、掌握经典、运用经典。经典就像是我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使我懂得许多道理。
经典的诗歌常常带着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读了《望庐山瀑布》,顿时,我的眼前闪现出了这样的场景:远处一条白色的瀑布垂挂在山间,走近一看,水流冲击在石头上,溅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那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豪放地歌唱。读罢《回乡偶书》,我“看见”了贺知章先生从小背着书包,外出求学的模样。几十年过去了,当白发苍苍的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围绕在他身边,嘻嘻哈哈地笑着问:“老人家,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到这里来干什么呢?”这不禁使他感慨万千呀!
经典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读了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书中对孔融赞不绝口,我不仅被孔融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孔融还教会了我做好事呢。
那是今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和妈妈正在逛三新百货商场,当我们选好东西来到收银处,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龙。在经过了十多分钟的等待后,终于到我们了,这时,从后面传来一个宝宝凄沥的哭声,我循声望去,只见那个宝宝哭得胀红了脸,而那位妈妈更是焦急万分。忽然,我的脑海里闪过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便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心里默默地说着:“妈妈,那个宝宝哭得很伤心,那位妈妈也很着急,我想与她们换换位置,可以吗?”妈妈啥也没说,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并示意我去让那位阿姨到前面来。就这样,我和妈妈又回到后面,重新排队等候。看着那位阿姨感激的目光和妈妈对我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妈妈常常教导我要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是的,那就让我亲近经典,与经典为友,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8
当我准备写一篇阅读与经典同行的征文时,我在想,什么是经典,怎么同行,很简单,实际象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直在与经典同行,因为课标中的文章都很经典,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根据代代人的教学实践把依然流光溢彩的东西精选出来的,选入课本上的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从感知上说经典象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帷帐中的大智慧;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是一盏经过热水的浸透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的茶,是一坛经过时间的发酵令人倾倒的酒,也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才使我们更加热爱并融进之中,向往课本,爱不释手,心驰神往地去品读她们。
当然在标新立异的电脑时代,电子书是取代了纸质书,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书籍,可充斥网络的读物又有多少能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呢?有几多能称得上经典呢?每当我迷惑、彷徨时,好书她会如一支明亮的火炬,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为我排忧解难,增强我的勇气和自信心;当我悲伤痛苦时,她能告诉我说,悲伤只是暂时的,只要勇于去开拓,便会发现快乐就在眼前;当我被别人误解时,她会告诉我说,勇敢地去走你的路,他们会看到真实的你。这就是经典著作所在。只有读其经典,鄙弃糟粕,才算会读书。
会读书是一方面,还要多读书,要常读,也就是与之同行,我们从小就听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彦语。我小的时候一有空,便读起《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读了这些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从中摘录一些好词佳句,等到写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不会感到欲言无物、词汇匮乏。通过大量阅读还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记得很小的时候,脑子里总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月亮?鱼为什么不能到陆地上来生活?等等。但当我上小学并爱上了读书之后,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甚至有时候我还充当小朋友的小老师,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由衷地感到读书的好处,更坚定我要多读书,才能多长见识的信念。读书实际还教会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古井》这篇文章,文中的古井就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的、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读完这篇文章,体会到做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也更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我时时践行老师的职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读书还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创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的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
现在,读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本,一切的烦恼忧愁,都离我而去,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那壮阔浩瀚的故事,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比如翻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仿佛看见那多日无猎物的老渔夫,仍然无悔地选择踏上那渔船,又一次踏上了旅途。这一次,他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他捕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可血腥味吸引来了鲨鱼,来与他争抢猎物,他并未灰心,在狂风暴雨中与鲨鱼战斗,终于带着大马哈鱼的骨架上了岸,傲然说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人不能被打败,无论前方的路怎样,我都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该来的总是会来,无法逃避时只能一战,纵使毁灭亦无悔,再比如翻开莫泊桑的《羊脂球》,我看见了善于恶,妓羊脂球和一群法国贵族去逃难,贵族们没有带食物,羊脂球慷慨的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他们,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普鲁士军官,说必须让羊脂球陪他一晚上才肯放大家走。为了大家,羊脂球只好含泪顺从。第二天,他们又能出发了。这次,羊脂球没有带多少食物,可贵族们却淡漠地看着她,辱骂她是一个无耻的妓。看到这,我久久无言,一群贵族竟不如一个妓。我终于明白,善与恶并不在于职位大小,心中有爱,就已足够。
其实,我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我的亲人、同事,我亲爱的学生,现代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读书的,关键要选什么书去读,亲爱的同学们,先读懂课本就行,衣着能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能给你气质的美,课标文章就是好衣服,好读物。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经验来感知世界,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读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能使人的心灵摆脱土俗得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你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类的一切。阅读,与经典同行真的能够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两极中保持宁静与平衡。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9
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之所以今天又能走向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善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国度。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而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更是要求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们、学生们多读书,让好书来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情操,促进我们的成长,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营造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读书的好处很多。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途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书把我们引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去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书的世界是精彩的,这里面有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深刻道理;有晶莹剔透、真诚感人的故事……
说起书,很多人都能想到它的好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在浩瀚无边的书的海洋里,鱼龙混杂,良莠难辩,这样便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取起精髓,取起糟粕”,即读好书,读益书。在书的社会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即有善者,也有恶棍。然而,一本好书总是把真善美之人放在最高的席位上,并以此端正读者的人生态度,使人价值纯粹;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一本好的书籍,不但使同学们享受到了勤奋好学,善于积累的结果,也享受到了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我的过程。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建立了自信、自尊和民族自豪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书香已在朝二飘溢,读书的热潮必将为朝二的校园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日前,许多学校的读书节活动都在校园热烈开展,通过落实读书时间、建立班级读书角、开展读书讲座、推荐必读书目等方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书籍、掌握读书一定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世界将会是一个个文盲的,一个个想读书的儿童吗?!看着他们那渴望得到知识的眼神,在想想自己手中的那一本本的好书。你不觉地不爱看书是一种可耻吗?!回望巍巍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文人政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毛泽东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千亿人多震撼,多警觉?!而毛泽东的家中,最多的又是那一叠又一叠的书,在书上,他做下的笔记甚至比书的字数又要多的多。记起于谦那句诗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无一点尘”。他想要告诉我们,书是人心的净化器,给人心灵荡涤,使人大彻大悟。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人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一本好书。
我曾经去问过以前的教学老师,问了她一些有关读书的心得。她告诉我:“读书可以便人聪明,使人进步,使人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如:花木兰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巾帼英雄,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男尊女婢的罗网,乔装打扮,代父从军,英勇杀敌,屡建功勋,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事情女子也能做到。但是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劳动生活。读了《花木兰》,使我们知道了花木兰的形象质朴刚健、英勇坚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同时又有功成不受赏的高贵品质,这就使花木兰成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钦佩,所喜爱的女英雄。”我听了老师的回答,知道了让人读书能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是那博大精深,那么吸引人啊!我又问:“老师你看过西游记吗?”“看过”,“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这个主人翁你是怎样看待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挠的取经人。他是如来佛的高徙金蝉子转世,他自幼在金山寺出家,法名玄奘。因为他德行高尚,被唐太宗请入京城长安宣讲佛法。观音菩萨将袈裟、锡仗这两件宝物锡于唐僧,指点他去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如来佛那里求取大乘佛法三藏经,以劝化东土众生。唐太宗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就认唐僧为御弟,赐“三藏”为他取经送行。从此,唐僧下定决心即使受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也要取回真经。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功得方才圆满。回到京城之后,唐僧向唐太宗交了真经,又回到灵山,被封栴檀功德佛,唐僧表面上很迂腐、懦弱、人妖不分,实则信念坚定,富贵不能滛,不能屈,不畏死亡。他战胜了数不清的诱惑,最终得道成正果。
我还看过一本十分经典的《少年包青天》,使我知道了包公名叫包拯,人们叫他“包青天”,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幼年家境清贫,曾寄居寺庙苦读,28岁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包公一生刚正不柯,不畏权势,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包公一生审理了无数冤假错案,他有胆识,有谋略,每次理案总要先做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性格刚正不柯,力主打击豪门,改革弊政,尤以铁面无私为历代百姓所传诵,是人人敬仰的铁包公。
书的力量就是那么强大,才那么几本书,就使我的课外知识那么充足。那要是把所有的书都看完,我看啊,你的智商一点都不会比那些天才差。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您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您踏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书籍唤醒了沉睡的大脑,复苏了干涸的心灵。“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约翰逊更直言不讳地宣告:“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书籍给予我们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激动,而是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并唤醒我们的心灵,使人对生命的尊严肃然起敬。
书,就像是一位好朋友,随时随地引导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从书中,我们能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理解到无穷无尽的人生哲理。
我读《xx是怎么炼成的》,结实了一位百折不挠的英雄——保尔柯察金。我仿佛看到了那激奋人心的场面。无数苏联青年,怀惴这本书,高呼“为了祖国,前进!”勇敢地冲向疯狂的法西斯侵略者,鲜血染红了莽莽雪原。我终于明白了:生命属于每个人,虽然只有一次,但只有把它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那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在泰戈尔园丁和飞鸟的温情对白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芳醇;在灯下秦淮河的桨声中,我隐隐辨出父亲那苍老的背影;在寒夜的小橘灯下,我看到了童真与母爱的无私;在那浊浪排空的海域中,我理解到了老人对海的不屈的斗争!青春入画,看人生的风景翩然而至。灯下,聆听成功的绝响,共享人生的快乐,体察失败的辛酸,了悟生命的真谛。书,给予我们的不止是一次品读精美文章机会,还给了我们读书的乐趣,做人的真知。
但是,切莫忘记名人的警句。英国小说家菲尔丁曾告诫人们:“不好的书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灭害。”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也向人们大声疾呼:“不好的书,使无知变得更加无知。”不是吗?有人读书,不过是为了寻找感官刺激;有人读书,为的是填补空虚无聊的心境。武打、凶残、色情、淫秽,他们读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于是,我们痛苦地看到一幕幕的悲剧:或胸无大志、萎扉不振,或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或锒铛入狱、沦为千古罪人,或暴尸刑场、不齿与人类。警钟在耳际长鸣,发人深思,书不可不读,但书有不可不择。择好书而读之,如沐春风;择坏书而读之,如饮鸩酒。让我们把自身融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去,让书籍架起五彩之桥,把我们从一个苍白的空间引向另一个丰裕的世界。
孤独时,书是益友;忧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我们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如果这是袁枚爱书之情的真实抒发,那么,有书香相伴的生活,岂不像经营起了酒坊的袁老那么快乐吗?有书的生活,真好!我喜欢与好书交朋友!
一本好书好似一艘小船,带领我驶向知识的彼岸,一本好书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一本好书又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和她促膝谈心中我常常若有所悟。与好书同行,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又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将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诚与意义,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价值。
读书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书籍远不止是书本,它们就是生活,是过去岁月的精华,是人类生生死死的奥秘,是生活的本质与精髓——从这个意义上看,用一生去学习并不为过。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0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1
唐诗宋词,它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这次,教育局开展了《经典与我同行》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每首词和诗虽没有多少字,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三十来个字,却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对待朋友:“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写出了那时农民的疾苦,那些统治者哪里知道啊,正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让我明白我们做人要诚实,对待事要有远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待自身存在的错误,要及时的改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经典》中还有很多很多让我励志勤学的词句、诗句;同时也教育我们要有家国意识,民族精神;要懂得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我们要自信、自强、自立。
《经典》中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像生活中的调味品,难受时尝到的是苦的;开心时尝到的是甜的。我每每细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我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诗人的乐而乐,在这忧与乐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2
经典,他不是自封,也不是谁指定的,它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具有普通作品无法涉及到的魅力,在于它启迪心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下面我没得加介绍一本书《青春之歌》。
它是一本红色经典类型的书,一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歌曲。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的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真实的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道路。作者通过那段不可忘记的历史给予青春的热度,借助红色历史的记忆,唤起了新时代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共鸣。通过林道静的故事是我们读者感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的真理不懈的追求。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到一起,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才能真正的有前景有出路,才真正的拥有值得人们永远歌颂的青春。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的心。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过于短暂。但也因为他太过于短暂,才使人对它格外珍惜。对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时给予我们活力的美好憧憬,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股青春的人来说青春时美好的回忆。作者以激昂的笔墨,真实展现了人生道路的丰富多彩,充满坎坷,充满艰辛,充满快乐……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3
小时候,爸爸妈妈要我读经典、背经典。幼儿园里,老师教我积累经典,上了小学,学校也让我学经典、掌握经典、领悟经典、运用经典。经典像我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不停地帮我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为了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我与经典一直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当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时,经典帮我拉开了窗帘,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我能看见许多知识在游荡,使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牙牙学语时,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晚上,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墙上,我默念着静夜思,想象着诗人看到的情景。
上了幼儿园,经典引导我走到窗户前,让我认识了更多的知识。上了小学,经典帮我打开了窗户,我往外一跃,伸展开双臂尽情地和知识拥抱。经典还是伴着我向“海洋”深处游去。
三年级,我认识了词。第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觉得写得很美,让我联想到这样的情景:深夜,月光发出洁白的微笑,我独自一人坐在水边,踋前后不停地摆动,有时沾到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首词让我闻到书籍典雅的香味。
现在,经典帮我得到了更多知识。《游子吟》赞扬了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使我明白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诸葛孔明、庞统都是一世的才子。蜀国之所以有了他们才能与列强抗衡那么久。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它一直激励着我要做这样的人,让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让我与经典同行,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吧。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话里,我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4
书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开启你心灵的窗户;书是一望无际的知识海洋,放飞你畅游的梦想;书是一块甜滋滋的巧克力,让你回味无穷;书是一片凉丝丝的口香糖,令你满口清香……
书是美好的,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会让人更充实、更富有、更智慧。我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一看到书,就会两眼放光。
要问我是什么时候喜欢看书的,那就要从8岁的夏天说起。那年夏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还没出来,地上已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把平时贪玩的孩子都堵在了家里,不敢出门了。在父母的监督下,我端坐在写字台前,捧着那本注音版《安徒生童话》,双手抚摸着那封面上金灿灿的大字,轻轻地翻开第一页。第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地走在街上。但没有一个人买她一根火柴,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看着过路人一家团聚、一路笑颜,而她却只能……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已经挂着微笑离去了,可是她的已经冻得僵硬的手中还紧紧握着她心爱的火柴棒……。她终于可以离开这个黑暗、痛苦的社会,在新年的钟声中,走向那个美丽幸福的地方去了……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眼前不禁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为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感到痛惜。我贪婪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不就是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吗?
《安徒生童话》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酷暑,忘记了时间……渐渐地,我就爱上了读书。从此我的书包里总少不了我喜爱的书。每天一有空,我就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面也广了,什么历史故事呀,名人小说呀,科普动画呀,我都看。每次看书,当我看见好词好句,就摘录到我的“读书笔记本”中,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我的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我写的作文开始在课堂上、《舟山晚报》中“露面”,让我真正尝到了读书的快乐,也让我真正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
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朋友们,让我们与书香相伴,让我们与梦想同行,让我们的生活书香飘溢……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5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经典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新年新气象,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日子里,记者在我市校园中随处可见读书的身影,随时可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0xx年12月30日下午,伴随着《弟子规》的诵读声,金明小学西校区“与经典同行,做少年君子”迎新年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以舞蹈《弟子规》开场,只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盘起发髻,系上蓝色丝带,手捧《弟子规》款款而来。孩子们边背诵《弟子规》的内容,边用舞蹈的形式进行诠释。接下来,该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儿歌和古诗诵读展示,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也分别用各种形式展示了优秀古诗词。
据金明中小学校长刘俊杰介绍,金明小学西校区从建校之初就把“经典进校园”作为办学特色,在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教师内开展读经典活动,还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感悟《弟子规》”活动。刘俊杰说,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强大的力量。《弟子规》是一部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习的、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儒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是在号召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不辜负人们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赞誉。修身立德当从小抓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国学经典,无论对于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还是对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都会起到基础性的规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25中、27中、化建中学、一师附小、汴京路小学等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各有特色,都形成了常态。不久前,市25中利用道德讲堂活动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共表演了18个诵读节目,内容均以高中64篇必背古诗文为主,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同时,这些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由以学生为主力军的诵读团队,辐射到每个家庭和社区。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家长,一些家长也在孩子的带动下阅读经典,不仅读出了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读出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每天晚上,在结束了一天的繁杂事情后,和孩子在一起读读书,探讨一下书中的精妙语句,已经成了我们家最美妙的时光。”五年级小学生韩程的妈妈幸福地告诉记者。韩程则说:“我和爸爸妈妈还拟定了读书口号,就是要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相关文章: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03-03
小学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03-04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00字03-0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2000字03-0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00字03-0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300字03-0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800字02-27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000字06-17
阅读与经典同行小学征文500字03-03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00字左右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