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祝福》有感14篇【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祝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祝福》有感 篇1
《祝福》长期以来是在不考虑叙述方式的情况下被评论的,评论者将目光集中在小说中祥林嫂的故事上,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于祥林嫂的故事中归纳出故事的思想文化意义。但是《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我”的叙述中出现的,“我”为什么要叙述祥林嫂的故事?这个问题,是研究《祝福》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祥林嫂的故事其实是“我”的一个回忆,在本文中已经强调过,人物的回忆话语的意义,主要不在其回忆的内容,而在这个回忆对于回忆者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回忆中,祥林嫂的悲剧的原因是明确的,即她的悲剧概归因于社会。祥林嫂的悲剧归因是如何完成的?我们可以引一段用传统研究方法作的概括来说明。
祥林嫂是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型。悲剧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按照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进行的。小说不是以特地设计的个别好险邪恶的人物,而是以社会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必然性作为推动悲剧情节发展的动力的。讲理学的监生鲁四老爷,俨然是封建势力的道德化身,所谓“事理通达”,表示他是按照最规矩的封建教条办事的;所谓“心气和平”,表明他并非格外奸诈凶残之徒。对于再醮重寡的祥林嫂,他用“伤风败俗”来评价她的生存,用“谬种”来论定她的死亡,均是从程朱理学的“道德心性”演绎而来,完全符合当时中国乡村小镇根深蒂固的占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连柳妈渲染地狱恐怖,也并非由于她心地歹毒,而是出自她对鬼神的虔信,她的思想和鲁四老爷的“不净观”一脉相通的。因此鲁家把她归入“善女人”,以示跟祥林嫂的区别,“有其主必有其仆”,写柳妈也是为了写鲁四老爷们的`社会。即便是鲁镇的人们,对于祥林嫂痴心复述不幸的故事表示冷淡、嘲笑,把它咀嚼赏鉴成渣滓之后,更加以烦厌和唾弃,尽管气氛略嫌阴冷一点,但也是封建宗法制社会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淡漠关系的表现,如鲁迅所指出:“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正是在封建宗法制社会正常的秩序中,一个善良的生命被套上无以洗刷的罪名,带着滴血的人生和滴血的灵魂走进地狱。人们从祥林嫂被劫回并卖进深山,看到夫权与族权的交结;从再醮重寡的祥林嫂被视为不祥之物以至连奴隶也做不成,看到道统与权势的交结;从柳妈宣扬阴司把再婚女人锯成两半的酷刑,又看到夫权与神权的交结。因此,鲁镇社会成了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四大支柱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祥林嫂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命运,成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千百万处于奴隶地位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命运写照。
这个概括对于祥林嫂的故事而言,不可谓不全面,但是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讲一个因社会而死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故事呢?
我们首先研究在“我”回忆之前发生的事。
第一是“我”与鲁四老爷的故事。
他是我的本家,……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从“还是康有为”一语可知,“我”是更新的新党类人物,但是时间对于鲁镇只是自然的时间,仿佛一切都已经停止,“我”已经与鲁四老爷一类的人无对话的可能。不仅鲁四老爷如此,鲁镇的人们都如此: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而这故乡与故乡的人们生活得很满足,一至祝福,全镇家家都在预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而他的住的地方也无可心解闷的可看的东西:……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所以,他呆不住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在我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反复叙述的是“我”之新,而在其叙述语调中透出高高在上的新人物对于陈旧落后社会的优越感。
在“我”与祥林嫂的关系中,这种优越感受到了挑战。这个自命不凡的新人物“我”遭遇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正是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使“我”精神上有了负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这个“我”因此不断千方百计地自我开解而又觉得有危机: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在内心的矛盾中,主人公“我”决计走,也就是逃: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但是事与愿违,“我”还没有走,祥林嫂却真的死了。“我”为此惊惶,但是短工的一句话给了他安慰: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渐渐轻松”的心境与已经决定离开(正是逃离)之际,“我”进一步思索了祥林嫂的死: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正是在这样自我安慰、辩解之后,“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正是在这自我辩解的舒畅中,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连成一片了”。
综上分析,祥林嫂故事的被讲述,正是进一步证明了她的死的责任,在鲁镇社会,而与“我”无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我”、与“鲁镇”、“祥林嫂”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之间的三重复杂关系,但是,小说中还有一重关系,即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我”与鲁镇世界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在第一人称小说中,叙述者与人物“我”并不是同一的:
叙述者——“我”回忆(讲述、叙述)/“我”之往事
话语行为者——故事中的人物
自称“我”——第一人称叙述
故事中的两个“我”: “经验之我”与“回忆”、“讲述之我”是同一个人,他们有时间上的先后,他们与话语行为的叙述者“我”不是一回事。当回忆的“我”讲述自己的往事时,过去的那个“经验之我”在时间上总是在前的,回忆之“我”总是在事后才能讲述,但是那个叙述故事的叙述者,在叙述故事之前总是对于故事的一切了如指掌的,回忆的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其实都是叙述者的创造,它创造了“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的想象的生活时空,它凌架于“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的生活时空之上。正是这个叙述者“我”以超然的态度讲述着“我”与鲁镇世界的遭遇的故事,引导读者去寻思一个知识者与乡土中国的关系。而叙述者的这一呈现的结构方式,正体现了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价值意义的思维模式。
读《祝福》有感 篇2
清凉如水的夜风像鬼一样穿过城市的夜空,悄然唤醒了我沉睡的梦想。迷茫无知的心依然隐藏着昨天的忧虑和悲伤。一个接一个,剪不断,理论还是乱的。
看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说不出一种压抑。在我这个多愁善感的年纪,我经常忍不住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这一次,我压抑得流不下眼泪。
只是,突然想打开窗户,让呼吸更顺畅。
祥林嫂,这场悲剧的化身,历尽了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满的屈辱和伤害,终于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的必然。即使她不想死,即使她还有生存的想法,她也会被社会上无情黑暗的手杀死。我不知道祥林嫂子最终死于什么原因。我只能猜测她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不应该忘记微笑。祥林嫂在生活中苦不堪言,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的冷血冷笑中艰难行走。此时,死亡已不再是她的'恐惧。死对她来说更像是现实痛苦中的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看了安琪儿美丽的笑容。当岁月的浪费把鬓角的白霜吹进她的头发时,我想她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逝,已不再是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在当今倡导人人平等和民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下,许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子仍然被隐藏。
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一集3000宠爱于一身,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掉,含在嘴里怕融化。然而,我们在糖罐里长大,却有很多悲伤。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但在被爱的过程中,却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我们就越害怕。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不能给,不能做父母期望的事情。真正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当然,我们正在努力让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风景起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风景起伏随处可见。如果有人浮起来,就会有人沉下去;如果有人也许我们真的不太害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败。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和起床的信心。关爱、期待、学习、考试、升学……压迫我们的人太多了。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像束缚着祥林嫂子的封建礼教,让我们忍不住意识到竞争的残酷——如果你不踩别人,你会被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支持考试制度,认为这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努力工作。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努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大。
在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眼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自己的不幸。
读《祝福》有感 篇3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读《祝福》有感 篇4
《祝福》鲁迅先生所写,鲁迅先生写出来的让我颇有感动,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面祥林嫂是有个悲惨的角色,祥林嫂结婚以后,没过多久,丈夫就给死了,她很是伤心,有被逼无奈改嫁了,那时改嫁很不好,因为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不光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他被狼叼走了,祥林嫂真是悲痛欲绝了。
她现在也不爱说话,也没以前干活利索,但天天都给别人说“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每一句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句又充满了对儿子的怀念和愧疚感!
可是天天他都给别人说,别人已经都能背过了,乡亲们听的已经不厌其烦了,还有人拿他的伤疤来做趣,最终沦落到了一名乞丐,无依无靠,在别人高兴的时候,祥林嫂却死去了!
读《祝福》有感 篇5
说到鲁迅的文章,其实小学就开始接触了,只是那时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我眼里都是千篇一律,充满着冷嘲热讽的,其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之类的。按鲁迅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后代的孩子再读他的作品。那么这么说来,能说鲁迅的作品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吗?或许不尽然。我们需要的是对鲁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鲁迅小说《祝福》讲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问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灵还是不希望有魂灵?在我看来,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灵。
一方面,因为她信,所以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为自己赎罪;又因为她不信,才会来问"我"这个出过门又见识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复。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灵,因为这样死后就可以和家人见面;她又希望没有,因为害怕死后被阎罗王锯成两半。所以说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魂灵。因为她已捐了门槛,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已赎罪了,可四嫂还是不让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足可见这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有多大,由于种种情况,祥林嫂犹豫了,怀疑到底有无神灵,因而她才会问"我",这个出门在外,见多识广的鲁镇人,"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可见她对"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却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问下,"我"最后是以"说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将祥林嫂逼到绝境。从这点来说,"我"对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究根结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有人说是鲁镇的人,因为大家都将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说是鲁四老爷,因为他是传统礼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这个不干不净的人;也有人说是小说中的"我",因为"我"迟疑的态度让祥林嫂彻底绝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自然没有谁是谁非的确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她的死是谁造成的?她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鲁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会"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没有,她从没想过是谁把她害得走上绝路。或许她认为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会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说结尾用爆竹声,香烟等表现了祝福的热闹情景,而"我"的疑虑而"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等用了强烈的反讽,道出祥林嫂的死在祝福下是如此不值一提。
读《祝福》有感 篇6
有人说,祥林嫂太软弱了,她只知逆来顺受,不敢与命运抗争,才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是软弱的性格杀害了她。
祥林嫂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吗?难道她没有抗争过吗?当初她无法忍受婆婆的虐待,带着对旧生活的痛恨,对新生活的向往,毅然冲出。当她被婆婆硬逼着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上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年轻的祥林嫂,甚至曾经用生命抗争过,可是到死的时候还是处于那种由封建社会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她又怎么可能再继续抗争?又怎么可能冲出重围?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无尽的折磨与痛苦。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恰恰是社会悲剧,一个沉重的社会悲剧!
通过祥林嫂,我可以真正地感悟到,当时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妇女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心灵受到怎样的侵蚀。回想现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已成为过去,祥林嫂的悲剧还能发生吗? 《祝福》读后感8
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期间,无奈独流水……是谁使如此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有着如此悲剧的命运?是万恶的、吃人的旧社会;是鲁四爷、鲁四婶、卫婆子、祥林嫂的婆婆,还有柳妈、鲁镇上的那些人们,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着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的轮回,四季的交替,在凛冽的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当然,我们现在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女孩子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秀出女孩子的风采。
读《祝福》有感 篇7
最近,我读了《鲁迅经典全集》中的一篇作文,那就是这篇作为主要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
想当年刚来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那是的祥林嫂还是十分健康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但是最后的祥林嫂却是“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部像四十上下: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是什么使祥林嫂变成了这样呢?我觉得是哪个封建的社会和人们脑中那些腐朽的思想。
在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之后,她总是会在别人面前说着自己的经历,也许她是想博得人们的'同情,也许她只是在学些自己的感情。可健忘的人们只是在最初时给予了所谓的同情,最后的他们,都只剩下了对祥林嫂的嘲笑,慢慢的就再也没有人去理睬她了,最终祥林嫂被遗忘在了鲁镇的一个角落,在一个接近春节的大雪日离开了人间。
祝福,原本是祈求幸福、平安的活动,但在这里却被鲁迅写出了悲哀的感情,与祝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祥林嫂的悲哀和不幸。
读《祝福》有感 篇8
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是我在学校里读的一篇散文。本来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读后我倍压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能反映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这个人物鲜活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写事还是写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旧社会丑恶的文章。在我认知鲁迅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泰斗。
鲁迅的《祝福》一开始就给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感到荒凉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全文鲁迅用一个见证人的叙述方法叙述祥林嫂的一生,没有直接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叙述中让读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是极高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觉得文章最费解也最发人深思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奠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观,对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说中的我是小资产阶级,是萌发的新生力量和先进思想的代表,虽说唯唯诺诺,但对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从西汉至清末,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头脑中,男子三纲五常,女子三从四德,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两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临进步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封建的道德准则是与社会现实脱轨,无视人权的。思想的因循守旧是当时中国落后而不奋起的根源。鲁迅呐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和前驱者,唤醒麻木的人们,鼓舞进步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所以,我要说,站起来吧!迷茫中的人们。起来奋斗吧!
读《祝福》有感 篇9
我上中学的时候喜欢读鲁迅小说。最近看了《祝福》,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是对封建势力的抱怨。鲁迅的一生与数百万劳动人民站在一起,这在《祝福》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大多数人从旁观者的角度阅读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交换角色,如果我们是鲁镇村的一个人,我们会对祥林嫂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是祥林嫂子,面对这么多的精神和身体痛苦会发生什么?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很多人都是鲁迅作品中的无聊观众,对同一阶层的祥林嫂子的死并不重要!许多人只是把祥林嫂子当作饭后的谈话。鲁镇人对祥林嫂子的痛苦是冷漠而尖锐的蔑视和笑声,这是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和冷漠。
经典作品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直接到达今天。它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看到无知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分析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原型,产生同情心,理解世界的痛苦。那么这种思想的成长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如果人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与他们交流,同事和朋友之间的不必要的.纠缠和伤害就会减少,更人性化的理解和关怀。当然,我们的理解属于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支持受苦的人,不同情弱者,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低级的人。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应该阅读人性的基础,阅读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看到社会的不公。至少要明白,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祝福》是一部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仍然可以阅读新作品。鲁迅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确实博大精深。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仍然像一面镜子,展现了我们今天的坏根源。
读《祝福》有感 篇10
读完《不被祝福的阿尔法》这篇文章,我百感交集,在那儿的人有许多祝福,但人们生活的并不快乐,因为自己的未来是由机器人决定的。
阿尔法家里很穷,买不起祝福果,没有得到祝福成为怪人,别人都不和他玩,他就想这个星球的'制度,让人选择自己的未来。
看到这儿,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一位小孩能改变一个星球的制度,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我的邻居小明课外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可是他的爸爸给他买了很多的书叫他看,他只要一看书就感觉头痛,不愿意看,他爸以为小明是骗他的,总是不听,直到有一天小明的爸爸看到小明的乒乓球打得超好,就买了一个球拍给他,还让他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爱好班,结果,小明不但精神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这充分说明自己的路应该让自己选,才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自己成长。希望家长不要一味的按自己的喜好安排孩子的成长轨迹。
读《祝福》有感 篇11
她的头发已经全变白了,像一丛毫无生气的杂草,像一团杂乱的鱼线,罩在头上。
黄中带青的脸上沾满了污垢,还有时光和挫折留下的道道痕迹。清晰的,刺眼的。
眼睛空洞,好象没有瞳孔,第一眼看上去总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有的,只是没有光。没有悲哀的气息,因为悲哀早以消尽了;没有希望的声响,因为希望早已丢失了。
原来,是有悲哀的,只是就像是蜡烛,燃久了,油就耗尽了。祥林死了,改嫁的丈夫中风了,阿毛又被狼叼走了,消尽了,最后一点的悲哀也没有了。
原来是有愤怒的,只是就像一块有棱角的石头,在湍急的溪流中,久而久之,棱角被磨平了。捐了门槛,也不让参加“祝福”,最后一点的希望也失去了。
还有什么呢?
命运啊,你让她的眼睛里还有什么呢?
是愤怒么?卑微的愤怒在你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走道。
是服从么?服从早在四婶的那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中被吓走了。
眼睛里是无际的,混浊的`黑暗,是无言的,非人兽的话语。
干净的鲁镇,有灰的烛台,白蓬船,发亮的香案,阿毛的小篮,自己捐的门槛……
这双眼睛真的累了,闭上了,闭上吧。
不要再看了,不要再受了。
命运啊,你还要让她看什么呢?
读《祝福》有感 篇12
一个无助的身影,一个瘦弱而模糊的身体,无力地向前移动,最后无力而永久地倒下。“死后还有灵魂吗?”这句话有时在耳边盘旋,真的狠辣,有时又遥远,飘忽,虚无缥缈.
谁在黑暗中叹息,谁在犹豫中挣扎?一个人物的逝去,带来无尽的思念。人性是黄河的十首歌。毕竟是向东流,飘,但是是一个人流.
祥林嫂是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在平凡的生活中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痛苦。她虚弱的身体支撑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的轮回,四季的交替。在寒风中,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下。
祥林嫂带着对人间的憧憬来到人间,却带着无尽的悲哀离开了古都。同情虽然有抱负,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一种判断。这让我想起同样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历尽艰辛,艰难地面对远方,留下了一个痛苦的身影。这和祥林嫂惊人的.一样。腐朽的封建社会,还有挣扎的农民,无奈的叹了口气,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起消失,无影无踪。
当早晨的风吹来第一粒沙子时,整个世界像电视屏幕一样扭曲了,立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云还在飞。风还在吹,但我们都隐约觉得这不是原来的世界。
晨露昙花,地平线近在咫尺,祥林嫂成了虚无。没有办法回到东水。依靠恐惧和回归。玉八千年老,一夜辉煌。今生何必求上天?
读《祝福》有感 篇13
《祝福》读后感 我捧着鲁迅的《祝福》,本是为了放松消遣,读后却让我倍感压抑,心情如同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郁,几欲窒息。整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揭示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把当时社会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小说展示了一个悲惨的女人——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她结婚后丈夫死了,伤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静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连儿子也被狼吃了。她不爱说话,只是时常与人诉说心中的苦:“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
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满怀一个母亲丧子的痛苦与悔恨,催人泪下。可是说多了,说久了,便引来了众人的厌烦和唾弃,而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还苦命挣钱去买门槛为自己赎罪,可同时,许多人又拿她脸上的伤疤作趣。她变得胆怯,苍老,健忘,她在世上无依无靠,最终沦落成一名乞丐。她精神失措,充满
与亲人团聚的幻想,她对鲁迅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鲁镇人对祥林嫂从喜欢到厌恶的感情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祥林嫂在鲁镇做过女工,可就因为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认为她是个极为不吉利的人,处处受歧视,最终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在新年来临前悲惨地死去了。她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历尽了苦难,受尽了嘲讽。然而,祥林嫂的悲剧也与她自身的愚昧有关,她疑惑世上是否有鬼,她捐门槛给土地庙,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为的只是赎罪,一个根本算不上是罪的罪——结了两次婚。但她的愚昧中透着善良,不存有一丝杂念,她沉默少言,这都使她在世界上显得是那样不合群,遭人排斥。 祥林嫂的经历又不禁让我想了作者笔下另一位鲜活的人物,孔乙己。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中那些小人物的缩影,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具体的经历。记得文章中这样几句话“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甚至他们的死活也无人关心:--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令人悲叹。
合上书,我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对祥林嫂的无奈,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幸运,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运??
读《祝福》有感 篇14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亦是语文书的“保留篇目”。这部小说篇幅不长,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将一个普通女性祥林嫂活生生地逼上毁灭之路的过程。
小说以“祝福”为题。作为小说中心事件的“祝福”是旧时的一种民俗,是在旧历年底为了感谢当年平安度过、祈求来年幸福的一种活动。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作者叙述的却是祥林嫂悲惨的人生经历,以乐写哀的反衬更显得故事残酷苍凉。
小说几乎一直以祝福为线索进行叙事,在人们祈求福祉的活动中,祥林嫂的死显得越发悲凉。她是得不到幸福的,富人们祈求幸福,和她仿佛毫无关联。“祝福”发生在冬天,文中的环境描写也以雪为主,作者淡化了对热闹气氛的描写,为文章奠定了凄凉、悲哀的感情基调。回顾祥林嫂的一生,雪总是在不停地飘落,仿佛在暗示着,她的生命中没有春天,只有大雪封山。人间有冬去春来,但她的生命中却只有冷酷的雪,带不来什么温暖的气息。
祥林嫂的絮絮叨叨让人印象深刻,反复叙述的悲伤最后也只会让听众感到麻木。但是,透过她的絮叨,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无辜的女性在封建思想文化的余毒下走上绝路的过程。
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女性,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时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吃苦耐劳,没有许多富家女子身上好逸恶劳的习性。可是,这样一个朴实顽强的人却被婆婆虐待、被周围的人鄙薄,原因不过是她的家庭变故。改嫁后夫死儿亡,丧失亲人的悲伤和村里人恶语伤人的流言都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许,她对痛苦经历的反复诉说让人产生了厌烦,但这不是她悲剧的根源。她无路可走,只能不停地向人诉说,来寻求一点安慰。纵使这是她的性格缺陷,也不忍让人过多怪罪。
《祝福》发表在1924年,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时期,但文化的变革需要漫长的过程,旧中国农村的黑暗不可能立刻散去,封建的思想和礼教仍旧让广大普通女性受尽了剥削和压迫。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源于她的改嫁,其实有过好几次婚姻在现代社会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贞节”观念在旧社会甚嚣尘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一生只能有一个丈夫,否则就是伤风败俗。这种思想影响、制约着祥林嫂以及她身边的人,让祥林嫂无从逃离别人的歧视和侮辱。
现今社会,男女平等虽没有完全实现,但封建礼教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祥林嫂式的悲剧至少极少发生了。我们如今司空见惯的事情,却是鲁迅先生等新民主斗士毕生奋斗的结果。回顾鲁迅先生的《祝福》,可以读出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曾经多么根深蒂固,而一生奋战在解放人民之路上的鲁迅先生又是何等的勇者,他独立思考,不用“存在即合理”作为拒绝变革的借口,用自己的笔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向人们昭示着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意义。
【读《祝福》有感】相关文章:
读《祝福》有感05-01
读鲁迅《祝福》有感01-03
读鲁迅《祝福》有感[通用]02-29
读祝福的读后感09-04
读《祝福》后感06-10
《祝福》读书心得02-27
祝福读后感09-13
祝福的读后感01-27
祝福读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