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职业生涯,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

时间:2022-10-17 10:05:23 职业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生涯,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

  一位教授曾谈起这样一件事:他到一个企业里交流,接待他的几个员工与他交流了几分钟后,他就准确地猜出这些员工都是名校毕业的。员工很惊讶地告知教授,他们已经毕业三年了。

职业生涯,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

  此事透露出怎样的道理呢?教授厉害吗?其实,正如教授所言,这更说明那些员工三年了竟毫无长进——没有有效地成长为一个与当前环境一体的人才。也许混迹职场三年,还只是一个“人手”而已。

  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

  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与职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人与职之间必然会发生两种现象,一种就是人的力量大得足够改变环境,另一种就是人被环境塑造。这就像一个40号脚的人长期穿一双38号的鞋,长此以往,要么鞋破,要么脚变形。

  职业规划的理论就是引导人们去寻找与“人”匹配的“职”,但同时也明确地告知: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匹配。因此,准备好改变是职场成熟的必然过程。当然,改变也不是无限的。一个40号的脚非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穿并最终喜欢36号的鞋,那人生基本就丧失穿鞋(工作)的快乐了。

  因此,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目标,就是首先努力去寻找与自己天赋特征吻合的工作环境,然后努力塑造自己与环境适应。最后在能够与环境间游刃有余的时候,适时思考对环境改造的问题。

  于是,初入职场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发现、学习新环境的规则,并努力去适应。

  职场环境与大学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在大学里,你学习的是结构清晰的知识,获得的是抽象、理论性的原则。这些纯粹的理论是把许多实践里的个性删去,最后总结出一个共性的因果逻辑。这些在绝对假定的条件成立的理论,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把个性化的条件重新唤回。因为在现实工作过程中,你面临的是背景复杂的具体问题,经常面临临时性事件,这样你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去套。因此,进入职场就要重新开始进行适应性、社会化的互动式学习。

  有一次公司做产品的市场推广讨论,部门经理提及了一个方案。结果有一员工质疑道:“这样的推广方案,有没有理论支持?”当时引得大家愕然了好久不知如何应对。经了解,原来这个员工是研究生毕业,具有严谨的研究思维模式。但已经工作差不多两年的他,竟然还在用学院的逻辑来做非学院的实践。理论到底与实践如何互助而不是互制,这其实也是职业成熟度不高的人应该好好思考一番的。

  没有“入圈”,就基本没有发展机会了

  有一位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进华为一段时间后,向任正非写了一封上万字的“企业发展万言书”,然而,他得到任正非的批示却是:“假如此人没有精神病,建议开除”。

  许多学生以为在学校里学得了“真理”,然后期望用这些“真理”去改造世界。大家试想华为的那名大学生,他所提出来的华为发展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再次要说明的是,理论向现实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也反映出企业与学校文化的巨大不同。在学校里,你可以为“一个针尖上到底可以站几个天使”争论不休,但在企业里,大家看的是结果。职场适应,需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迅速适应。任正非的意思很简单:请你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事实上,这个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却常常被当做关心企业的正确事情而大加表扬,这个显著的错误惯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学校里,你的“老板”鼓励讨论,但企业里的老板通常对讨论不感兴趣;在学校里,你可以为某个“真理”据理力争,但在企业里,有时就是“老板永远没有错;如果老板错了,肯定是你看错了;如果不是你看错,那一定是因为你犯错导致老板出错;如果不是因为你,那么如果老板不认错,那就是没有错;总之,老板永远没有错,这句话永远没错”。在学校里,你可以为知识追求而尽显锋芒,但在企业里,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你的锋芒只能招致打击。

  有一位很优秀的学生,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做研发工作,工作一直很好。随着公司业务拓展,对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这位学生去找老板要求加工资,他说:“我现在做的许多事情都是曾经岗位职责说明书里没有写到的”,老板自然辩不过这名学生,但从此之后不再给他安排新的任务。最后,这名学生干满两年后无趣地离开。

  在职场,真理就是老板的“愿景”与组织的目标。这就是文化,是与学校里“追求真理”的文化截然不同的。其实这也有道理,在学校里就是从实践总结出真理,而进入职场就是要把真理回归实践。这种回归就需要去感受更多的新条件,讲一个笑话:局长、处长和秘书同乘电梯,结果一声屁响。那位秘书非常机智地指指局长所站的位置说:“声音是从那里出来的。”很容易就能猜出这位秘书的下场——“屁大的事都不能承担,还能为领导分担什么工作”。

  这就是职场的“文化”或“规则”,有人把它称为潜规则。之所以叫潜规则,是因为你在书上永远学不到。之所以叫规则,是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地运作着。在组织行为学中,乔治·格里奥提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意即领导者会因为各种因素把一些下属划归自己的“圈内”。而没有进入“圈内”的员工,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那么“入圈”就是把握这些职场文化与规则的过程。

  在职场,这几类人永远不会被领导者纳入“圈”的:一、“爱睡觉的兔子”——没有眼色,不主动;二、“跑错了路”——努力做着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事情;三、“被既得的萝卜田吸引着”——贪恋小便宜而失去原则;四、“不把裁判放眼里被pass”——不把自己的直接上级放在眼里。

http://www.cnrencai.com/

【职业生涯,改变环境还是被环境塑造】相关文章: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演讲范文10-0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议论文(通用87篇)03-31

2014年中国的创业环境是好还是坏?09-25

改变职业生涯的几个参照02-23

怎样改变你的职业生涯?08-03

职业生涯规划环境分析范文(精选51篇)11-01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环境分析10-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环境工程02-15

人居环境乡村环境治理调研报告11-03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演讲稿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