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6年慈善法草案「最新」
据报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捐赠额从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目前,慈善领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例如: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尚不健全、运作不规范、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等。“怀胎十年”的慈善法草案如何规范慈善监管?
共12章112条的慈善法草案,总则中清晰明确了“慈善活动”的定义,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法案组副组长阚珂总结了慈善活动的特点。
阚珂:一是开展志愿活动,特别是捐赠,提供志愿服务是自愿的;二是无偿的,是没有回报的;三是捐出去的钱和物收不回来,不再属于你了;四是非营利性活动。
“信息公开”成为排在慈善界的一道不可回避的命题。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公开哪些内容,列的非常具体。过去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有时候网上要求的公开信息,要么就过度,要么就模糊。比如传统一句话“每一张发票都要公开,你做善事还不能公开吗?”这样就煽动了一些社会情绪。其实公开也是有法律边界的。
法律有边界,信息有范围。草案第76条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及捐赠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等信息,不得公开。”
此外,由个人发起的求助募捐、公益众筹,通过微博微信迅速传播,极易打动捐赠者。这种为帮助他人而进行的筹款筹物行为是否违法?慈善法草案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有明确规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阚珂解读称,募捐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慈善组织。
阚珂:为什么说我们不要个人来做这件事呢?比如说某一个人现在生病了,需要一大笔钱来治,我听说了,我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做好事,我向社会发布了募捐的消息,大家把钱捐到我这里来,我再给他。本法不提倡、不主张这样的事,道理就是没有规范的管理,行为也不规范,对他也没有办法监督,他募来的财产和个人的财产也很难划得清楚。
阚珂特别指出,慈善法草案不禁止个人求助,个人遇到困难,亲属遇到困难,个人说向社会募集一些钱来解燃眉之急,法律并不禁止。
阚珂:从现在出现的纠纷中我们看到了各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把钱捐给他了,比如你捐给他500万,花了200万的时候病治好了,剩下的300万怎么办?他可以不退,法律上没有办法管,只是一个道德的限制;他募了这么多钱,没用完,剩下的钱他用在个人改善生活,买汽车去了。你也没法管,只能道德谴责。
《慈善法》将改变什么?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下称《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多处修改,如获通过,《慈善法》将成为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慈善法》到底是一部什么法?将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产生哪些重要影响?开展募捐的主体需要什么资格?“互联网+”慈善如何开展?骗捐诈捐如何预防?税收优惠如何实施?慈善信息如何公开?其立法传递了什么?又将改变什么?
本期“两会热词”,聚焦《慈善法》审议。
作为《立法法》大修后的首次大型“演练”,《慈善法》被誉为“开门立法”的表率。而从《草案》内容看,该法将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构建更规范的慈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对社会公益组织开辟发展空间,保障慈善的开放与多元——而这也意味着,以“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为代表的公益项目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善行善施:有章可循 法律框架内运行
当下,网络募捐铺天盖地,乐善好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然而火热的爱心也时常遭遇现实尴尬——四川女孩患癌募捐,家人承诺捐出剩余善款却又反悔;安徽女子“因救人被狗咬伤”获捐款,“救人”剧情却纯属虚构;个别明星、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承诺捐款后又悄悄赖账……
从求助真伪难辨、善款成“糊涂账”到慈善组织饱受质疑,一些不规范的慈善行为将慈善演化为“名利场”,鱼龙混杂,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还挫伤了社会爱心。有鉴于此,呼唤慈善立法的.声音由来已久,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慈善事业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发展慈善事业亟待与法同行。
从《草案》内容看,慈善法的重要目的是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从而为爱心保驾护航。比如《草案》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公开募捐”,让个人网络募捐走出灰色地带。与此同时,法律疏堵结合,允许“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公开募捐”,保留了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的优势。
对于骗捐、诈捐,《草案》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草案设立专章对信息公开立规矩,要求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细化民政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倡行业监督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等,把慈善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总之,在《草案》中,备受关注的规范慈善行为、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监管等问题都有体现。这些法规将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让慈善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为其戴上规范化的“紧箍咒”。
慈善事业:放权授权 按下慈善加速器
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灾害救助、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可以说,我国的慈善机制仍然落后于慈善热情。此前国务院印发文件指出:我国慈善事业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
而即将“呱呱坠地”的《慈善法》是一部慈善事业的促进法、保障法,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首先,是放权授权。比如,《草案》根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要求,放弃了年检制度,改之以年度报告制度。更为重要的还有放开公募权。根据《草案》,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募捐;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这就对过去多由官方部门垄断的慈善公募权予以松动,对诸多慈善组织进行赋权。这一松一放,极为关键,可以给更多的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空间,保障慈善的开放与多元。
第二是鼓励激励。如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所言:“这部法最关键、最核心、最具有‘含金量’的就是税收激励。”在业内人士看来,税收政策是发展慈善事业最关键的促进政策,而完善相关制度也成为业界的重要期盼。
《草案》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这些条文明确了原则与方向,将大大激发慈善组织的活力与动力。以“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为例,该基金自2012年4月成立以来,已救助数百位重大疾病患者,筹集善款超千万元;而《广爱同行》专版已经成为汇聚社会爱心、优化配置公益资源、培育公益组织的强有力平台。作为权威主流媒体,《广州日报》实现了媒体对于公益慈善的跨界推动和引领,而慈善法一系列保障、激励措施,将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释放更强能量。
可以说,《草案》针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了新定位、新规定、新举措等,将对我国慈善事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专家估计的那样,慈善法律制度健全之后,中国将出现合理的“慈善潮”,每年慈善捐赠将达2000亿元到3000亿元,每年可增加上百万就业岗位,实现慈善事业跨越发展。
社会意义:倡导共享 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慈善法》的能量不止于规范慈善行为、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这么简单,还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是脱贫攻坚。“我国还有7000多万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500多万残疾人、1.6亿农村留守群体,需要政府和企业、社会继续联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提供关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公益慈善,必将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共享”理念。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方式之一,可以引领倡导共享理念,引导民众爱心转化成社会行动,实现先富带后富,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将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三是社会发展。《草案》将慈善定位为大慈善,即现代慈善,将环境保护、文化事业与社会服务业等纳入其中。这既与国际社会接轨,也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社会组织更多活力与空间,兹事体大。
【解读2016年慈善法草案「最新」】相关文章:
最新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09-29
2017最新关于创业政策的解读11-15
国家最新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02-19
最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03-03
2017国家创业法规最新政策解读05-24
2017国家最新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02-18
公益慈善的广告词11-05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解读03-20
慈善法施行的意义是什么09-06
解读武汉社保缴费基数上调最新政策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