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4年静思语的语录30条
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下面是关于静思语的语录30条,欢迎大家阅读。
1、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2、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3、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4、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5、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
6、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7、能善意掩盖他人的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8、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9、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10、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11、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12、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13、行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14、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舍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15、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16、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虽然想做好事,却想等到有钱或有机会才去做,应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能成就无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为,更莫贪积财物而不舍。
17、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18、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19、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20、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21、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22、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23、要和睦人间、合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学佛。
24、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25、只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有收获,决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26、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就如钻石般的珍贵;对愚人来说,却像泥土,一点也没有价值。
27、修行要在人群中相互磨鍊,藉事鍊心,慈悲喜舍也是要从力行中,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28、生气是一种疯病,丑化了自己。
29、好的领导者,必须心胸开阔,在应对进退中,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看待一人、事、物。
30、人知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不满足,对别人要求太多,而且不肯轻易原谅别人。
【静思语的语录30条】相关文章:
静思语的语录30条03-04
静思语的语录合集35条09-16
静思语的语录汇编30句02-20
静思语的语录摘录30条01-07
2023年静思语的语录38句10-11
2023年静思语的语录汇编36条09-04
2024年静思语的语录合集38句01-14
精选静思的语录46条08-26
静思的语录68句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