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开复演讲稿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你写演讲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开复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开复演讲稿1
各位来宾:
大家好!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1)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2)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
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
3)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时间统计,你一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流失掉了,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背单字、打电话、温习功课等。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所以没有任何借口再发呆一次。我前一阵和同事一起出差,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和他们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电子邮件都可以及时回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在飞机上和汽车上聊天、读杂志和发呆的时候,我就把电子邮件全回了。重点是,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做的事先准备好,到你有空闲的时候有计划地拿出来做。
4)要事为先。每天一大早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当天一定要能够做完。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要能对人说 no! 而且每天这三件事里最好有一件重要但是不急的,这样才能确保你没有成为急事的奴隶。
5)要有纪律。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曾经有一个教学生做时间管理的老师,他上课时带来两个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进去,最后大石头就放不下了。而另一个玻璃缸中先放大石头,其它小石和砂却可以慢慢渗入。他以此为比喻说:“时间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先级,若颠倒顺序,一堆琐事占满了时间,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空位了。”
6)运用80%—20%原则。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相对来说,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时间,80%的时间投入只能产生20%效率。一天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应该放在最需要专心的工作上。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需要头脑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时间之外,还要看你的心态,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够等综合考量),专门用于最困难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学习上。许多同学喜欢熬夜,但是晚睡会伤身,所以还是尽量早睡早起。
7)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对于家庭的时间分配是用下列的原则:
划清界限、言出必行——对家人做出承诺后,而且一定要做到,但是希望其他时间得到谅解。制定较低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失望。
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还更受用。
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没起床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做你需要的工作。
注重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时间不是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有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坐在旁边上网就可以了。要记得家人平时为你牺牲很多,度假、周末是你补偿的机会。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李开复演讲稿2
尊敬的华委员长,朱部长、顾校长,各位嘉宾: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前夕,来这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想祝贺清华的百年校庆,清华在过去一百年为中国还有为世界贡献了非常多的人才,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公司,从苹果、微软、Google到今天的创新工场最主要的来自于清华,清华过去办校的成功,相信未来会走向自主创新,帮助中国的自主创新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李开复演讲
今天来到这里,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创新工场也是在这栋楼启动的,在18个月前我创办了创新工场,也面对很多质疑,创业是不是要用教练式、孵化式的模式做出来,非常让我欣慰的在过去短短18个月里面我们一共做了28个投资,投资了28个公司,而这28个公司一共有六百位员工,他们这六百位员工做了非常多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中至少一半已经有百万用户级的水平了,而且其中有好几家已经拿到了外部相当好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这28个公司在过去几个月中,申请了20个专利。当然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绝对不代表任何的成功。但是至少我们把第一步能够走出来了,回顾过去18个月,也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清华科技园,还有在座的徐主任、梅总对我们大力的支持,还有北京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过去这18个月中创业,还有再过去的 20xx年,在三个了不起的公司工作所得到的一些领悟,和这些领悟对今天的主题的一些启发。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同样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能够达到自主创新,希望能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走向全世界,希望中国能够从一个制造强国走进一个创业的强国。经过过去18个月的反思和思考,还有再过去20xx年在最一流的外企和最领先的美国创业者在一起工作,我想做的一些反思。我觉得其实谈这些创新创造创意创业,它们其中有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有关人才。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演讲,尤其15到20分钟不可能谈太多内容,有一个主题,大家今天想李开复讲了什么,马云(专栏)讲了什么,我希望这件事情是中国走向未来,创新创造创造之路,在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强。虽然清华有很多进步,但在人才方面我们可以一起做得更好。
为什么人才在创新创造创业有这么重要呢?其实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很多成功是在制造业得到的成功,所以我们会用制造的思维来看事情。但在这个时代,他们生产的差别只有30%到50%,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顶尖的人才和普通的人才他们的差距可能是一百倍,可能是一千倍,可能是一万倍,有时候一个顶尖人才他做的,你一千个普通人才也无法做到,一定要深度重视人才。
谈到人才,我可以谈一下在过去三个外企还有在创新工场我的一些看法和学习。人才首先是什么呢?是招募人才,招到最优秀的人才。我在几个外企学到了非常好的准则,有一句话,你招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团队的平均水平。比如有十个人,这个人比第十号要好,他过关了,但如果你在一个最优秀的重视人才的创新型的创业型的公司工作的话,你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团队不但没有退步,而在进步。
另外就是一很,一流的人会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会雇佣三流的人,因此你的公司有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你的团队就在往三流走。一个一流的人他有足够的自信去找跟自己一样好的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因为我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比较差的人,他会希望能找到他能驾驭的,听话的,守规矩的,没有想法的,服从的人,当你找一个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他再找三流的人。还有不要相信雇佣者去雇佣的人,管理者有一个弊端,就是填满办公室,有人总比没人好。他就觉得我只有降低水平,才能快速填满办公室,因为这些人毕竟能做工作,作为你的创业者,你就要有魄力来保证你的经理都达到公司的水平,这一件事情不可以随便放权给你的经理做。在外国的企业已经被接受,但在中国的创业可能听起来比较新,我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能传播这么一个理念,在创新型的企业能够合适借用引用本地化这些先进的,而且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思想。
创新工场是怎么样运用这些方面吗?比如我们找一个非常棒的创业者,我们可能会跟他在一起见面三次五次,想尽办法跟他见面,我可以想到至少五个人,我和他们每个人吃过五顿饭。创新工场的六个月我长胖了很多,最近发展得很好,有很多伙伴帮我去吃饭,我才稍微瘦一点下来。但是五个人五顿饭非常重要,因为至少有两个来到我们这,其中有一个就是许朝军,也是在社交领域做得非常好,其实人就是要碰撞,这种三顾茅庐的做法,无论在微软苹果或者Google都有使用,在创新工场也是。
对当届毕业生我们也同样重视,去年我至少给60个应届毕业生打电话,希望他们参加我们的公司,我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当你的孩子已经25岁了,读了接近20xx年的书了,父母应该放手放权来加入,我做的事情,我不是在抱怨,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我今年还会为60位甚至100位大学生跟他们交流,并不是要去说服或者是误导诱导他们来创新工场,而是帮他们找到合适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如果那是创业或者是参与创业来学习,那就过来,如果是加入一个大公司我们也鼓励,所以这个是我认为对人才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至少应该花在20%在挖掘新的人才的方面,在创新工场前期我至少花80%的精力。
下面谈一谈管理人才,人进来了怎么管理?首先我的建议不要管理,尤其不要管,因为我们要将心比心讲,作为公司领导你是聪明人,当30岁、50岁的人,当你25岁的时候你是喜欢什么样的领导,用你想被管理的办法去管理你的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聪明的人都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既然如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也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所以公司领导一定要记得要信任要放权。另外一个小公司越做越大,领导还要亲身亲历做每个决策,这个很糟糕,这样就阻止了你的优秀员工发展。当一个公司做大了以后,CEO的责任应该是打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负责公司的文化,还有把握公司发展的方向。在我现在看到中国各个领域,在座的马云先生在这方面至少从我们外部看到是做的特别优秀的。找到正确的人,把他们放到正确的位置,作为公司大领导你把文化还有公司环境管好,用他们想被管理的方法去管理他们。
还有人才进入了公司,他想得到的是什么?可能往往世俗的观点,人就是为了钱,为了出名,为了名利,其实不是的。那些最有才华的人深深地了解,当他年轻的时候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得到培训,这个是远远比短期的名利更重要,而且就算你喜欢名利,你刚开始刚走出第一步的时候,这种学习培训还是最重要的。
所以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提供培训的机会,很多外企在中国号称一个人身上花五千美金培训一年,但是我们要看看哪个公司愿意真正去冒险,让一个年轻人去负责一个非常巨大的产品和方向,然后把赌注压在他身上,Google最成功的产品Gmail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说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经理,他听到吓坏了,但他做得非常好。他也非常坦诚自己的错误,跟周围的人学习。
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也提出了参与创业,以后再主导创业这个概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看着很多成功的创业者,认为是自己的偶像,想跟他们学习。我跟他们写了一封信,我相信你们未来会有很多是创业者,但是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不能让你做到所有的准备,所以你要学会创业,你如果想学习创业,可以来一个小企业。所谓经过参与,经过学习,经过参与以后你才能学到怎么样去做创业。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希望提供的环境,就是在早期的公司里,一个毕业生刚加入,可能公司就五个人,每个人什么都得学,都得做,这个就间接地把每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工作。
在大公司里面可能要六个月一年才能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去学习,可能我们听过让一个人做CEO之前,先做销售再做市场,综合起来才能做领导。但在小公司里面,你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五个人的.公司,你一定什么都会做,最后一定能学习到,很快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
最后我建议公司的领导要深深告诉所有的经理一个概念,公司的人才属于公司,不属于你。因为经理还有第二个弊病,第一个是填满办公室,第二个就是垄断人才。我有一个很棒的人我把他藏起来,怕被别人挖去了,但作为优秀的经理,让你知道人才在什么地方,微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微软的CEO每年有一本六百人的手册,入睡之前都要翻,会深度地理解这六百人的发展方向,当公司调人的时候就不会是一个垂直型的,而是可以整个公司来看最优秀的人才。
这些是我在三个跨国企业和创新工场所看到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最后我想分享一下给清华也给所有学校几个建议。如果我们以人才为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创新创业创造,这个需要最棒的人才。我们在企业刚才谈了很多企业能做什么,最后我想谈的是高校能做什么,我希望高校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有实践。希望教授能放学生在暑期体验实践是什么,而不只是学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我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哪里。当我问60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有50个人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很可惜,太多的学生还是,第三我建议团队合作,在学校考试合作就是作弊了,但在企业里面团队失败了,个人第一名也没有用。
第四我希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能够学习批判性思维,都问,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都被允许去问,多被鼓励去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还有多让学生知道每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看法,是有很多个观点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上99.9%的事情都是有不同观点,这个在高科技领域非常重要。
第五因为不是只有一个观点,我希望更多的老师会从传道解惑的老师走向一个教练型的老师,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是盲从自己的思维。最后我建议,因为刚才谈到多元化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的领军人才,而综合性、多元化就代表对多领域的了解,帮助学生不要太多文理分明,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一种有点像国外博雅教育,更多能让学生跨领域的学生,比如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一起做一个项目,从中他们可以学习,可以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最后祝贺清华百年校庆,希望我们一起帮助清华,帮助中国走到更好的未来一百年,能够达到创新创意创业这样一个目标。谢谢!
李开复演讲稿3
今天我讲的一个观点是,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比较贫困的家庭,很多父母亲都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学校里面大家有老师照顾,有所谓的专家,所谓的讲师说规划该怎么做,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那些所谓的职业规划,规划十年二十年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为了骗钱,所以大家一定要追随自己的选择,不要去让别人规划你的道路。别人不会比你更了解自己,别人不可能会比你规划的更适合自己。甚至父母亲,他们绝对是无条件的爱你,但是他们很可能会用经过时了的眼光看待自己,来帮你们引导,不一定是合适的。老师一定也是会引导的,但是老师也可能是过时的。他认为你应该去工作,你应该去考研。这些都已经不对了,毕竟我们的国家在改变和发展。那么下面的时间我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来分享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走。
其实我想我的第一个大的人生的选择是上大学,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修的是法律系,那个时候在美国最被认可的两个职业是律师和医生,父母认为,在社会里这两个职业挣钱虽说不是最多,但是挣钱比较多。社会也认定律师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业,医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当我对我来说就跟你们进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多的想过我该怎么做。但是读了一年以后,我发现那些法律政治的东西真的好枯燥,也在课堂上睡觉,将来做律师,就是在法治社会帮助人去运用法律,即便是一个杀人犯,他有罪,作为律师也要在法庭上为他做辩护,其实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公平的发挥。但是我就觉得做律师好累。而且会觉得良心上的不平衡。所以当时也是“不务正业”,在学校学了好多的艺术、音乐、体育之类的课,后来当我接触到计算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样的一个东西,不仅仅一个编程问题,这样的一台机器以及硬件和软件,在未来不久的时间里他是有可能他来模拟人的功能,有可能来帮助人扩建他们的思想,它有可能成为很好的工具。当时我就做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如果说我要坚持当一个律师,那么不成功的话只能做一个差律师,及时做的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一般的律师,我也会觉得不快乐。所以我就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义无反顾的去选择,我想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挖掘去发现我存在的价值。
后来我进入了苹果公司,因为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我当时刚进去的时候还是一个程序员,一个设计开发者,直到有一天苹果的一个上司告诉我说,开复啊,我想让你当管理者,他说,你在公司里人缘其他方面都挺好,可以尝试一下做一个管理者。我当时就是一个设计员,也从来没想过要进入管理层,而且我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其实那天他并不是要求我给他答复,可以思考一下。但是我就几乎没什么犹豫地说好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选择。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高智商还要求有高情商,我之所以选择了进入管理层是因为我觉得,个人的贡献还是很小的,当然当你成功带领了一个团队之后再做出贡献的时候就会是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8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还处在留学热的风潮中,可以看看大陆的高校里,一般大家都是争着抢着要出国,这跟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那么被派往国外的学童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子弟还是留在家里的,但是那个时候不一样,一般好的人才都是要争着出国啊法国啊美国啊。特别是美国。后来就是想着绿卡啊什么的,就是很少有人想着要回国,也觉得回国是个傻事情。但是后来我就觉得,中国将来是会强大的,会有发展的。所以我就决定回国了。当我把这些消息透露给周围的人时,当然大多数都是出来的留学生,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苹果我想挖回来发展的几个朋友都觉得我好傻,放弃这里那么好的机会回国。但是我就是觉得中国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我就毅然回国了。这是我人生的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选择。 当我回到中国之后,进入了微软。当时也和大陆的青年们有所交流,但是对我触动很大的事一个清华的学生,他对我说,我将来就是要当你这样的人。我顿时很好奇的看着他。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告诉我说,就是坐在那里就会有大把大把的钱到手的人。我说。哇,
太不可思议,怎么说也他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我就觉得中国的青年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很不解。后来我就写了一封信,但是写信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有多大的影响,而且我在准备发表之前还将信讲给了公司的董事会,他们讨论一下要不要将这封信发表出去,他们觉得如果发表出去造成影响会对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影响。他们后来告诉我说,还是不要发表了,哪怕是你演讲出来也好,发表还是就算了吧。因为他们看过信之后觉得我说的60%都是按照美国的思想,而我要告诉的对象是中国学生,不太合适。后来我回到家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信我都已经写出来了。总觉得应该发表,所以还是最后总决定把信发表出来。大家可以再《光明日报》上看到当时我发表的那封信——《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当然你会看到我在文章开头加了一句话:本文只是个人的想法,与公司的业务等无关。没想到后来反应还挺强烈,但也幸好,并没有出现危害公司的事情。再到后来,我就对中国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也写了之后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等。再后来有人说写几本书吧,我也就写了几本,前些年也做了些演讲,再到现在的微博的交流,都一直没有间断与大家的交流。但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人生在世啊,不只是为了财富,还有你的兴趣,你的爱好,和你的发展。
(本段录音丢失不详细描述)再后来,中国确实发展的很快,我进行了又一次选择,我选择了退出微软,建立了现在的创新工厂,为那些年轻人提供创新的指导。
其实我的这些经历可以用乔布斯的话来总结。他说,人生的路就是一个个的点连起来画出的一条优美的曲线。我总结这句话就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点,每个点都可以看做是你追随你自己的心做出选择的时候点出来的。第二,这条线是不可能事前画出来的,是不能规划的。因此看,那些有特别明确的规划的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你选择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会要发生什么,就像乔布斯,大家都不会想到乔布斯当年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书法。也就是对历史上的书法有所学习。到了后来他在苹果,就觉得当时的那些字体不好看,就想到如果用户可以自己设定自己自想要的写法该多好,就进行开发研究了有关书法的程序,并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的点。谁也没想到后来他会将书法运用进来,这就是说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如果感觉自己应该跟着自己的心走一条新的路就勇敢的走下去,走出这条新(心)路。当然我说的追随自己的心是在重要的事情上面,不是说每天都追最自己心,你今天追个朋友,明天吃顿大餐,后天睡懒觉天天都追随自己的心,那就太糟糕了。所以大学里还是要踏踏实实学好每门课。我这三十年来也就是做了我自己比较重要的五六次选择,平均下来也就是五六年一次,当你40岁,50岁哪怕60岁的时候再回顾的时候,再把各个看似不相关的点连起来,就会感受到,我追随了自己的心。
一个人,你是不是能成功,你是不是能得到人认可,你是不是能够适应这个时代。跟你这个人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发展,我们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中国的150年复兴是个大幕的话,这个大幕在刚刚开始拉开,刚刚卷起,我们未来的能力就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会是美国的不知多少倍。没有哪一代像我们这一代获得知识如此的便宜。没有比今天更加好,因此相信这个时代,相信时势的力量。你看当年马云和4位同学竞选卡巴斯基的实习资格,5个人,只有他没选上,但是他还是在后来一手缔造的阿里巴巴,还有新东方的俞敏洪,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挂着家里草房子的照片。所以是时代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人。这是我先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事情。第二点呢,就是人生的经历或许使你迷茫徘徊,有可能是因为专业带来的,由于社会不公带来的,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带来的,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发现那些美国人长得高高大大人又帅,家里又有钱,更重要的是人家学习还刻苦,当时我也是就觉得这没法跟人家比呀,人家每方面都是那样的好。现
在我就觉得人生中那个时候有那些想法很正常,在这种正常的心态之下呢,一定要有一股力量,不说是信仰吧,但是差不多,要相信自己会改变这个世界。
李开复演讲稿4
在美国有一个现象,就是说在产业做科研,尤其我到了微软,让我深深体会的一点,就是不是为了技术而做技术,我曾经到一所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们也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每一个演讲者讲完了以后,要给学生留下一句话,他们把它刻在一个木头做的一个plug上面,临时问我,我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的目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不能为了一个事情的新,没有人做过,就大家一窝蜂去做它,我们要先理解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对用户,对商业有什么好处,这一点是我在微软之前,没有深深地理解,也做了很多浪费时间的,纯粹的创新,到了微软以后这是我学到了很大的一个教训。
第二我们可以谈的是研究,我这里说高校科研,也不见得是高校,也可能是national lab
这一类的地方,怎么去做研究能够做得更好,美国的系统有几个地方我非常的欣赏,第一个匿名的评审,就是说你做的好不好,你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研究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你有没有名,不是看你关系好不好,不是看别人尊不尊敬你,而是看你这个工作的提议有没有价值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把我的一个proposal提出去之后,把我的名字删了给别人做评审,那个人做来的评审的结果我也看不到是谁的评审,这样唯有这样一个匿名的过程才能够真的做一个assessment,也就是说最优者存,第二很客观的评估,而且勇于认错,这一点我想举一个实例。
我曾经做过于语音方面的研究,但是语音方面在美国刚开始研究总是A说A做的好,B说B做的好,每人写一篇文章都说谁做的好,最后可信度降低了,这个时候美国一个科研单位就说了话,你不可以这么做,你如果拿我的经费,你必须每六个月一次用我的数据做客观的评估,我的数据不可以让你看到,而且保证是全新的,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数据,然后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我们做这个评估比赛就知道了。这一点是对语音界的一大福音,因为马上就让所有研究的结果,可信度变到百分之百,所以如果我是leader,我看做的研究结果比我好,我就向他学习,我就承认我是错了,所以有了客观的评估,就会让每一个人勇于认错,最后提升了每一个学校的,还有每一个研究单位的研究水平,这是第二点,第三点研究就是研究,研究不要和产品,和挣钱联上关系,在美国的管理制度,你如果拿一个科研经费,这个科研经费是很神圣的,只能使用在这个项目上面的,是不可以带回家的,是不可以分红的,是不可变成一个横向的题目了,如果一个教授想赚外块可以的,每个星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可以拿很高的薪资既也可以拿很多的钱,你也可以雇佣很多学生,但是这个事情请离开校园去做,这个工作也非常客观的把挣钱和科研分开了。
国家科研,我最敬仰的一位教授Raj Reddy先生,我在CMU读书的时候,慢慢地理解了他对整个美国国家的科研的重要性,因为我常常看到他跟我讲的一些道理,过了一阵就变成一个新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大师,美国的科研单位会请一些大师,说你帮我们定一些方向,你看看未来科技会怎么走,是哪些研究大学现在没有能力做,没有金钱做,或者甚至企业都做不起的,但是会成为一个趋势的。你告诉我们,我们大笔投钱进去,让这个科研能够往前走。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的,在成为Internet之前,它做过的一个工具,它不但让很多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做一些研究,或者当你把这些学校串起来,串起来之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就谈微软和大学,微软是怎么发现Internet的呢?有一年,应该是90年,有一批学生,他们对公司的一个回馈就是说我们来了微软觉得软件做的很好,但是你们居然不懂Internet,这个时候公司很多高深的官员就说什么叫做Internet,从这几个学生身上学到了Internet,我们才知道Internet的重要性,但是Internet就是国防部有大师级的人告诉他做了Internet的研究,没有公司做得起Internet,微软要做Internet不知道怎么做,那个时候只有在Redmond,只有在西雅图有这个校园,我们总不能自己连串自己,所以它这个能够把所有的大学串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最后转授给我们落后的这些技术公司。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提到的就是产学研要密切的合作,但是其实要分开。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研究,研究怎么成为产品呢,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大概说一下,研究跟技术其实是两码事,做研究你要鼓励冒险,要鼓励失败,鼓励成功,也鼓励失败,要眼光放得远做长期投资,你需要有idea,每天想一个新的主意,你可能是为了新,为了没有人做过来尝试一件事情,但是做产品,是非常严谨的,做企业做产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你的用户,GE的董事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mission,那就是怎么去理解我们的顾客然后怎么去比别的公司更快去满足他们,科技的公司也没有差别,只是我们满足这些顾客是靠科技的途径,而且做企业,做产品我们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在明年某月某日一定要把这个product销售出去,所以这两组人是非常不好融合,不好协调的。因为他们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thinker,一个是executive person,他们做的完全不一样的人,研究的人他注重新,注重冒险,那么做产品的他更重视的是怎么样能够更快的去满足用户或者赚到钱,这两批人如果硬搞在一起会有很严重的结果,你如果说今天开始研究部门你会报给产品部门,那么我可以保证这个研究就失去了任何的机会。因为产品部门就说,哎呀我们用户还有一个要求,你帮我做吧,虽然你是个研究员但是你帮我可以编程,过了一阵研究员愿意放弃他们的崇高的理想,就变成了编程人员,不愿意放弃就离开了公司,这个研究部门就消失了在其他的公司工作,曾经亲眼看到这样的状况,倒过来也是不会成功的,当然我们不必倒过来,不会任何公司把产品归靠在研究部门,要不然就没办法赚钱了。所以这两组人可以说不能水火不容,但是协调是很困难的,不能放在一起。
但是你让他们各做各的事也是不行的,你如果让研究人员追求创新,你让产品人员去赚钱,或者满足客户,最后各做各的,甚至做出两套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公司要创新,要满足顾客,就要需要有一套机制,带微软有一套机制,不见得是最好的机制,我们研究员除了做研究,还要变成推销人员,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产品部门说你就要研究,或者你这个眼光放得太远了,你没有看到未来科技的趋势,或者有时候产品的部门的人,像我们部门眼光比较近,看得不远,光听可能还不够,还要做一些demo给他看,听不懂我演示给你看,终于懂了就拿去了,这要花很多的工夫的,至少研究部门要有足够的期望,成为产品化的这样一个欲望,亚洲研究院今天做的很成功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研究能够造福很多很多的用户。反过来说当他们有很好的关系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个产品的'部门,它会帮助研究员来理解用户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会帮助解释未来的产品蓝图是什么,你这个技术很好,我们放在下一个版本,或者解释产业的趋势,是你可以告诉我这个技术很酷,但是你不知道在这个不符合于今天使用者的一些要求,我们也许会说为什么这个用户的需求只有企业,只有产品来做,其实两边都要做的,Bill Gates最近做了一个演讲,他说我们公司只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满足用户现在需要的需求,他们理解的需求,他们每天要求的需求,另外一种是满足未来用户他们将要需要,但是他们还看不清楚的需求。你只做这两者之一也不见得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前者就是说我的问题太多,帮我修好,或者病毒很严重我不希望有病毒,或者机器太慢,起动太慢这一类的问题。
后者用户不会来说,为什么不把手机跟计算机做到一起,为什么不能对我的计算机讲话,这些事情用户今天没有用过,他们没有这种想象力,所以可以说研究部门,就是要去满足未来用户将会需要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还看不到,看得不够远,我们就要做出一些雏形,让他们看,然后得到他们的回馈。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比如说密切的合作,但是合作的时候,不要比两组并到一起去了,你一定要研究院有研究的机构,让产品的部门满足用户,但是要有一些协调,在我们公司比尔盖茨最好的协调,因为两组人都听他的话,所以在我们公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公司最后研究的公司说我不做你这个产品的工作,或者产品部门说你这个研究没有用,有时候谈一谈就谈僵了,但是这是微软很成功的部分。还有共同分享的目标,对任何的合作分享目标是很重要,一件事做成了,你也得到奖励,我也得到奖励,做的不好,我们都得到惩罚,这是一些很简单的机制。
最后还有人才的转移,让两边的部门都有一些,让一些research的人能够到产品部门去,让一些sales的人能够到研究部门来,所以像张亚勤和我,现在research的人现在被送到了产品部门,在受训,这是我们的科技部门,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的文化,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有哪些文化造成他的成功,这些文化哪些是适合移植到中国来的,第一点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就是非常有耐心,有毅力,不浮躁的做长期的投资,当大家都告诉比尔盖茨你WINDOWS做了七年为什么还没有挣钱,他看得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system来解决未来碰到安全问题,可以用这个框架解决的,今天我们碰到安全问题,其实安全问题如果你们做一些研究的话,会发现都是在WIN95,98碰到的最多。当时比尔盖茨放弃了WIN20xx,他说算了就用简单的95做,如果他放弃了那个,今天我们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就不会有任何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要眼光看得远,看得对,要有耐心,不要浮躁。这个和我们的公司的一个culture也有关系。微软culture在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PC,但是可以想像20xx年前,或者回去问你们的父母,如果20xx年前有人跟他说有个公司要把电脑放在每一个人的书桌或者是家中,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其实做软件它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能够得回他们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时间,让人们更有效率,让人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才是我们最终永恒永远不变的一个方向。第二个文化passion,这一点是美国人比较强的,美国人是很有热情的,热情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如果你是有热情的事就做,别的不做,如果你是对某一种事情有热情,对别的事没有热情那也不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customer和partner, technology放在最后一位,我们过去曾经犯过错误,不是为技术创新而做技术创新,是为了顾客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今天有了这几句话,公司慢慢的转移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做的工作可能是innovation,我们做好了我们的创新放过去顾客就来了,今天我们做的可能更是理解顾客要求什么,照这些要求来做他们所真的需要的一些技术,所以这个innovation,已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们在说一个企业文化,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是不是很虚,当然不是,当公司推出了这样的people review之后,我们所有的衡量,我们每个月,每年度的评估都要把这个放上去,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review。你为顾客做了什么,你花了多长时间,我去问哪个顾客会知道他很满意跟你的合作,这些就是一定要贯彻在整个公司的,并不是说一个口号就可以,第三就是负责心,就是我要定一个目标,然后我要达到它,达到了我可以希望授奖,没有达到我可以希望受惩罚,这是要非常公正的一种评估。怎么样能够做到accountable,accountability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定要有衡量,如果每一个员工,他的衡量的目标就是说今年要满足一些用户,或者说今年要发明几个技术,第一步就是说你要确定自己有什么目标,每个目标你能够衡量,最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好还是不好,才能够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主人翁感。
最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说永远不对自己满足,一直追求卓越。当然提到自我批评,我总是不能忘记上次在北大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演讲”做完了以后有位同学就说我有一个问题,我想你批评自己的演讲哪里讲的不好。这也是一种自我批评,但是这里的自我批评其实就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要教别人,你要自己能够有能力,而且你不能够自满,要一直追求卓越,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比如说比尔盖茨他参观了印度回来,他说这个印度在e-goverment上领先了微软公司,我们到印度某某公司去参观,他已经领先了微软公司,它不全世界的e-goverment,做到每一个国家做一个e-goverment,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要慢慢反省,比尔盖茨每次做完演讲都会问他的演讲,帮写演讲稿的说我哪里做的不好,你批评我,我才能做得更好,这些你可以想像这么伟大的,这么了不起的一个leader,他都这么self-critical,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自满。我们非常容易地可以讲一些话,把自己讲得很好,我们可以做一种包装,任何一个公司在某一个指标,总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这种自我包装和夸奖,不是一个能够提升一个技术公司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李开复演讲稿5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我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我从小到大的过程描述给大家听,我会从中提炼出“十个启发”,是我经过了40多年接近50年的人生生涯后,感到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东西,也希望对在座20岁的你们有同样的启发。
(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排行老七。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的爱有决定性的影响。我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一种支持的爱,是一种容忍的爱,是一种夸奖的爱。我在小时候非常顽皮,如果说我今天有一点创意,或多或少可能来自于我的顽皮,而我的顽皮则绝对来自我母亲的包容。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睡觉,有一天我就异想天开,把全家的钟和表都拨慢了一小时。第二天所有的姐姐起来,气死了,上学的迟到,上班的迟到。只有我妈妈,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感到她的眼光里,有一丝夸奖。可能她觉得这个孩子固然顽皮,但是还蛮有创意的。
我的父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说,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于是有一次,当邻居跟我们说他的池塘里面有100条鱼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小心地求证。因为鱼游来游去,很难数。于是,我就想到了更大胆的一个方法,把池塘里的水放光。放光了以后,一数就知道了,只有50多条鱼。当邻居来兴师问罪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一边在赔罪,一边还是有那么一份得意。
母亲对我的包容我非常感谢,但是我最感谢的是他们对我的放权。我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被动,不够主动,不知道自己的主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时代,很可能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走,按照老师的意思走,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是一个附属品,他们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非常庆幸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在四五岁的时候,我跟父母亲说,我不想上幼儿园了,我要上小学。他们明确地跟我说,我支持你,只要你想好,允许你早一年上小学,但是你也要负责任,你要考好。这是一个开明的父母亲对我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有了自信。早读一年晚读一年没有差别,但是孩子的自信是无价的。
当然父母亲也不是永远放纵的。犯了错还是要惩罚,而且惩罚还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在亲戚面前夸口 每 一次都考100分,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考了90分拿回家。当时我母亲一句话不说,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我不服气。然后她跟我说,你自信,我鼓励你,但是你自大,我就打你。自大就是不谦虚,谦虚是中国人5020xx年来的美德。我狠狠地打你一次,就是要让你知道谦虚是我们必须有的一种美德。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终于理解了,我们要自信,但是在自信中必须要谦虚,不是自大,不是自夸,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合适的自信。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哥哥在我1岁的时候去美国读博士,我10岁的时候他回到台湾。他看到台湾当时的应试教育,觉得还是带我到美国去比较合适。我母亲又一次给了我选择,她告诉我说,美国有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考虑去美国受教育。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走,也是你的选择。当时我选择到美国做小留学生。母亲连续7年,陪我到美国,她每年一半的时间都在美国,让我度过一个非常幸福的不孤独的小学生涯。
在美国的环境里,我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照顾,老师们都经常鼓励我,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当我有什么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夸奖我,鼓励我。有些科目我读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居然告诉我说这个历史啊,化学啊考试可以带回家去考,信任你不会偷偷看书。这句话也让我非常震撼,老师不是在怀疑我、监视我、监督我,而是在信任我。在他们的信任之下,我感觉我有一份非常大的责任,我绝对不能作弊。在这样轻松、鼓励、支持的环境下,我从一个刚到美国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更自信的好学生。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次的创业。在创业导师的辅导之下,在学校的课程里面做了一个尝试性的创业。我们拿着一根根钢管,做成花色拿去卖钱。我们一帮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之下,做出了几百套管,然后拿回去卖给了自己的父母亲,是靠这样赚钱的。做了一个学期后觉得这么赚钱,不是真的针对用户的需求做的。所以我又报读了这个课,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做一次。什么事我觉得都应该做好。第一次我做的是销售副总裁,第二次我做的是销售总裁。我把我的理想告诉了我的同学们,我们在学校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当时同学们不满意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成50分钟。我们就设计了一个T-shirt,上面有一行字:I want longer lunch。longer lunch是一条腊肠狗,非常的长,很可爱,人见人爱的一条狗。这个T恤买得非常好,我们成为了所有的高中创业里的第一名。
高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对我的影响是它的人文教育。在哥大,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学哲学或者音乐艺术等等。如果有人问我开复你怎么会写书啊,你的书里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文思想,那么很大一个程度都是来自于我在哥大的学习。我还建议老师,我们应该读点中国的书。很多人问开复你11岁到美国怎么还能写中文呢?还用孔子、庄子,一定是别人帮你写的。至少还有一点证据,我学过文言文。但是学过不一定记得,不过还有Google在么。如果你只记得一段,学而时习之,你打进去,Google一下,就出来了。
很多同学经常会碰到,当你碰到你没有兴趣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应该更多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就要多尝试。尝试很多不同的你可能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你总会找到的。再给你一个秘诀,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往往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兴趣。当时我就发现我的兴趣其实就是计算机。因为我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发现我学得特别快,编程也特别好,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我。所以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真谛,下一个启发: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用英文说就是:you will love what you good at , you will good at what you love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别人就会夸你,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会产生兴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兴趣,你就会整天在想,吃饭洗澡睡觉都会想,于是你就会觉得那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83年我在哥伦比亚毕业,进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我们的系主任,Nick教授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第一次见到他就问他,Nick,你对我们的博士和博士论文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他说,我希望你毕业的时候你的毕业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世界第一,你的博士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最好的博士论文。然后我又问他,以后我带走的最重要的资产,是不是就是这篇论文呢?他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今后,这篇论文的99%你都不会再碰了,不会再延伸它了,你大概只有1%的可能会延伸它。其实做博士论文的真正意义不是做出一篇理念,而是在做这个论文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未知的问题,把他化解为你的一部分,然后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的方法去回答,然后证明这个假设。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一个科学的思考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向。
我们中国人常说传道解惑,确实老师要传道解惑,但是他告诉我们的是思考的能力比传道更要重要。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个教育家说的。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把一切的知识都忘光的时候,剩下来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叫你把东西都忘光。忘光后还剩下什么?就是学习的能力。因为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有老师带着你们思考问题,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老师了,所以你在大学要学的不是老师如何把技能交给你们,而是学习的过程。当有一天没有老师了,我依旧能学习,这个目标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我的博士论文是语音识别,我做出了这个结果。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叫我做的是用专家系统来做语音识别。我也作出了一篇论文,但是发现专家系统不能成为我在该领域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我多次摸索之后发现,用统计的方法有可能有更好的成果。这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字路口。当我发现我的导师是错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接受他告诉我的专家系统没错,还是委婉地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希望他夸奖自己的方法?还是我应该有建设性地告诉他,我不认为这条路走得通,我应该走其他的路?当时我勇敢地追随我心里的感觉和一些用数据告诉我的答案。非常客气地私下向他提出,我不认为你的方法合适,我希望走另外一条路。
我的导师和他的回答深深地影响了我。当时他问完了,想了一下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很奇怪,不同意为什么要支持。多年后,我的导师得到图灵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科学的领域,我们要有胸怀,每个人都是站在同样的起点,都是同样的,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否定其他人。如果开复认为这个方法是好的并且有激情去做,那么我与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我更应该支持他,因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他有激情并且认定的事情,他会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做,那么他也会成功的。导师给予我的支持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经费,机器等,最后终于让我做出来了,我成功了。
我记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来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那只是一个言论自由的一句话,但我导师的这句话比言论自由更加重要。他是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还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这种胸怀其实是一种引导,这是我在他身边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未来在管理里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他的支持之下,我终于做出了非常好的一批实验。这个语音识别也成了我们公司今天的产品基础。当时做完语音识别之后,语音识别的论文在纽约时报上也有所报道。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碰到了一些挫折。比较大的一个挫折是在一个暑期的时候,我去教一帮天才的高中生如何编程。只有短短的八个星期,我教会了他们编程。我每天早上八点到学校,下午到实验室去修复他们的程序。八个星期过后60个学生全部都学会了编程。当时我自我感觉非常的好。我去系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桌的角落里有一叠纸。那是同学们对我的评语——非常惨不忍睹。学生给我起了各种绰号,说每天8点起来去看开复剧场。他在上面表演,我们在下面睡觉,等等等等,各种不堪的言语都有。当时我受到这个挫折的时候好失望,因为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教书的,怎么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我还认为我把这60个人都教会了好厉害啊。后来我终于理解了这60个人8星期里学会编程是因为他们是天才,不是因为我教得好。
但是无论如何我面临着这样一个挫折,我下面该怎么走?是不是应该放弃演讲,放弃教学,把我的时间投入研究,投入编程?但是我想到在哥伦比亚读大学的时候,有位哲学教授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的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就找了所有的教授,问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他们说要互相接触。上课时就看着最后一排同学,看着他的头顶,他们以为你在看他,跟你多接触。如果发抖,上台用两只手按住讲台就看不出来了。这个习惯我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虽然今天我没有在发抖,但手还是情不自禁地放在这个地方了,因为这是老师教我的。
后来从很多挫折中学到了:不要害怕挫折,这是一个学习机会,学习如何不再犯,学习如何做得更好,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调整人生的价值观。因为挫折让你反思,因为反思让你坚定。今天回顾我的一生,我发现我最大的学习机会都来自我的挫折,而不是来自成功。对于曾经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如果今天你问我是希望它发生还是不发生,我可以明确地讲,我宁可它发生。因为发生了我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学习对我受用终生。
我在学校教了两年书后,决定离开学校,加入苹果。期间,一方面做技术,另一方面找到学习的机会。这个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用户排在第一位。我要感谢在苹果的六年生涯。苹果当年运营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变换。加入苹果的时候,我本来做的项目是新技术。有一天副总裁告诉我我的项目被砍掉了,但要求我做另几个项目的新的经理。我说你要我做这么多人的经理,我做不来。他说,不用担心,我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你的成功之路。它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好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来自于他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因他的话我得到一些信心。事隔多年,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他应该是一个好人,要信任别人、尊敬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到1996年,我从苹果到了SGI。当时,SGI还没什么名气。今天的Google building就是SGI建的。SGI曾经是硅谷最红的公司。有人问我开复老师你怎么那么成功,都没有失败?其实我的失败还是很多的。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一方面可以有三维的动画,另一方面又有很好的网页的动漫,像今天的flash。这两个客户群我们都舍不得放,最后做了一个很大的产品,试着满足两种用户的需求,但是产品失败了。
失败之后,CEO找到我说,开复,我无法支撑下去了,我们没钱了。然后我说让我试着卖这个公司,他说能卖多少钱?我说应该可以卖多少多少钱。他说好,你可以试着去卖,运营六个月。然后我就走了,他说回来回来,你们团队有多少人啊,我说100人左右,他说卖掉之后,100人全部带走,我说没问题。他说,哎回来回来,说,你也要走。我说OK。最后,好消息是买主找到了,坏消息是买主并没有提供工作。90个人因为我的错误失业了。
当时我觉得非常内疚,非常难过,甚至于心理进入一种抑郁的状态。一个是产品的失败带来的巨大影响,造成失业我觉得非常对不起他们。可是最后我站起来了,我回顾当时做这个三维浏览器的过程,这么酷的'一个产品,为什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做科学,科学家出生,衡量每一件事都要看是不是用心,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前人没有做过?如果是,就赶快来投资,但这只是做科学的方法。做产业辛不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所以在这里我学到下一个启发,就是创新本身并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离开SGI我就在想下面我要做什么事情?我当时在最有创意的硅谷,理论上我可以在硅谷创业,但是我没有去。我心中有一种声音,这声音就是回到中国。也是受到父亲的感染,我告诉自己说,我应该回到我的故乡。98年我离开SGI的时候,碰巧有一个机会。当时,intel和微软都邀请我去创立他们的研究院。最后我加入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在1998年。
在我的号召之下,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张亚勤,还有其他的同事们,也决定回到中国。
到了20xx年,我被调回总部,去负责.net的开发。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想说,回到总部的5年,我一直非常怀念在中国工作的这两年的日子。一直在想,我还有没有机会回到中国。同时我也在想,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继续进步?在微软的前两年我回到了中国,更多地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情,如何在中国做好一件事情。20xx年到20xx年回了美国,刚开始的几年,在比尔·盖茨身边,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微软是一个大的机器,我只是里面一个零件。这个零件让我感觉自己没有在进步,没有成长,于是我在找一个机会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别的事情。
20xx年,我看到Google进入中国,而Google是互联网上最先进的公司,他的创新模式被很多人关注。在我之前有几百人跑到Google工作,他们去了以后都非常的快乐,让我有点动心,而且如果Google准备进入中国,我不仅可以进入一个最顶尖的互联网企业,而且可以回到我热爱的中国。我决定离开微软加入Google,但是糟糕的是,微软知道了以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20xx年7月,我碰到了人生最大最大的低潮,就是微软决定把我和Google都送上法庭,甚至在我还没有离职的时候,他就把告我和Google的状纸递上了华盛顿洲的法庭。诉状里说我违背了我和微软签订的协议,Google唆使我违背这个协议。当时消息一出来,马上受到媒体的关注。报导里说了很多不真实的话。质疑我说的话,甚至质疑我个人的诚信。最沮丧的是,我不仅被冤枉,被冤枉了还不能出来给自己辩护。因为在法律中,当事人是不能出来讲话的,所以被冤枉又整天看那些负面报导的我又进入了人生的低潮。
再一次,我慢慢地学会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学得更加坚韧。我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这两者。不能改变的是媒体的报道,我再怎么解释也不可能改变,所以不要尝试改变这些没用的报导。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事情呢?我可以让法官知道我没有犯错,让法官判决我可以在Google工作,所以我应该把一天18小时的时间,一星期7天的时间都投入到这场官司,去搜到所有我能搜到的信息,来提交给我的律师,在法官面前呈现出来,让他知道我没有违约,判决我去Google工作。
这句话终于点醒了我,我浪费1秒钟在媒体报导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停止看报纸,不再上网,全神贯注地去打一场官司。几天之后,我找到了我需要的证据。法官看到了证据就判定我可以去Google工作。几个月后,微软撤诉。终于我可以到我向往的公司Google去工作了,可以回到中国工作了。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与其说在Google是一种工作,还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我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要选一份可以学习的工作。无论就业还是创业大学不能教会你所有的知识。进入第一个工作,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第二个工作第三个工作也是一样。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一个人一生大概要换四到五次工作。每一次工作都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当你发现你前一个工作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就是你换新工作的时候了。来工作还不如来学习。斯蒂夫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看起来很奇怪,它的意思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我认为的有史以来最好的一篇讲稿。
(九)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
到了Google之后我非常高兴。我在Google学了很多,学习了如何做好一个精确的搜索,当然这个现在是Google的秘密,不可以拿出来讲,我也学会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还有我学会了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这些知识都沉淀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未来的资本,让我能够在我的世界里走向更高的地方。
Google成功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他最大的成功秘诀其实是管理方法。简单的说就是manage the people you want to manage 。管理更多的是理,而不是要管。在Google我学会了更多的放权,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在Google有20%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公司指派的项目。
聪明的员工喜欢得到老板的夸奖,但不是空洞的夸奖。他要知道自己的老板懂自己的项目。还有最重要的是提供资源让员工无忧。这其实是我在Google学到最多的东西。
为什么我又离开Google了呢?这是我提到的第九个成功的启示:追随我心。追随我心中的声音,用它来引导我自身。什么是追随我心呢?从斯蒂夫的演讲可以看出:你们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要的。
各位同学,希望你们把这句话记在心中。在今天的世界里,很多人都盼着名盼着利,盼着社会的声音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心中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
我的一生已经从出生讲到了创新工厂,做了很多次选择,比如说从修政治改成了修计算机,当时政治在哥伦比亚是前三名,计算机是不排名。但是我的心告诉我说,这是我想要的。我可以选择挑战我的博导,但是我告诉我自己要做就做狭窄领域最好的,所以我不能走错我的路。毕业后,我可以选择做一个副教授并且终此一生,但还是决定参加苹果。苹果当时的一位副总裁说,开复,难道你愿意把你的人生浪费在写一堆废纸上么?还是加入苹果吧。他告诉我,人生在世要试着让世界因我而改变,而不是过最安稳的生活。
最后我在Google做了4年之后,我决定做创新工厂。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决定呢?因为斯蒂夫说过,人生就是一个点,追随我心就是跨越这个点。人不可能预见未来生命的一个点,过完了一生回头看你才会发现你人生中重新选择的点点滴滴是很有联系和关系的。回顾我的一生,我做了很多创新,每一个决定就是追随我心画的一个点。画了点后你就要相信自己,可以画一条曲线,把这些点都联系起来。当我想出了创新工厂这个点子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这次我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心去做,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点,它把我过去的每一个点都串联起来了。
创新工厂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我们在里面孵化培养企业。每年会推出5个值得孵化的项目。它不但能帮中国培养50个创新企业,而且可以帮中国培养500甚至5000个了不起的创业者甚至创业家。这样的工作满足了我一生的梦想。
(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最后我想讲的是一个更大的题目,我想讲的是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人生就是赚钱,但是我希望在座的同学想想,你要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不一样,有些人的目的是体验人生,有些人的目的是帮助中国打造一个品牌,这些都是很好的目的,那么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世界有你。
在20xx年的时候,我写了第一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回馈,后来我写了七封。我感觉到我写这些信是有意义的,我感觉这些信帮助了中国的学生,就像我的每一次讲座一样。于是我告诉自己说,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一个渠道是做科技,另一个渠道就是帮助中国的学生。我曾经考虑过是不是把自己投入教育,我也尝试做一所非盈利的大学。我走遍香港、大陆、台湾,找遍富人,只有一个愿意投资。我曾经以为我可以成功,但是后来发现经费还是不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没有办成。但是在办校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现在我们到了第十个人生的启发,就是人生下来,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这个世界多少因为你而不同,这就是你留下了多少。如果要衡量你留下了多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做教育,我可以写书可以演讲,做这一类事情。最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呢?我们不要衡量自己拥有多少,而要衡量自己留下多少,你所留下的东西就是你人生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你的理想。我们可以用一种墓志铭的方法来测试一个人他留下什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当你想像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后人来看你的时候,他们会想到哪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你的墓志铭。如果可以的话,我要的是这样一个墓志铭:李开复,热心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创业教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的青年学生。他们亲切的呼唤他:开复老师。
【李开复演讲稿】相关文章:
李开复创业的小故事07-31
李开复创业励志故事08-19
李开复自传读书笔记04-08
李开复10句成功箴言07-29
李开复关于创业的经典建议07-30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07-30
名人李开复自诉高中创业经历09-25
李开复:先参与创业 再主导创业09-26
李开复:中国创业者缺什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