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两聚一高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浓缩为“两聚一高”四个字,成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和奋斗指向。下是CN人才网小编整理的2017两聚一高专题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2017两聚一高专题学习心得体会一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年衰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聚焦富民——“三个口袋”排序出现新变化
江苏省分析认为,现在江苏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江苏省党代会报告提出,2020年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江苏省级层面首提“三个口袋”的概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官方报告中第一次将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排在财政收入之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庆五教授认为,“三个口袋”的排列顺序内含深意,把居民收入排在第一个“口袋”,真正凸显了“富民”为先的价值取向。让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钱,才是实实在在的‘富民’。”王庆五说,企业利润列为“第二个口袋”,是因为企业景气了、有了利润,就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民富了、企业富了,“第三个口袋”——政府收入才能提高。而政府的公共财政多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事情,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富民”。让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全面小康——要努力争创“高水平”
江苏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高标准”“先行一步”。
江苏省委分析认为,未来五年江苏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江苏的小康建设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追求。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就是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江苏省党代会报告用“六个更”来阐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2017两聚一高专题学习心得体会二
一个尊重法律、信守法治的城市,不仅是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加快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吸引高端人才、外来资金的优越条件。有规则的社会才会有合理的预期,讲法治的城市才能让人们信赖,在此,法治所彰显的“稳定”与“安全”成为一种优质的软实力,不仅作用于当下,更影响着未来。
在江苏省第十三届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代表第十二届江苏省委作了题为“聚力创新 聚焦富民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吹响了江苏全面推进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经济总量列江苏省前列的苏州市,在“两聚一高”的建设进程中要在全省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这种作用的发挥依靠的力量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法治!
法治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于法治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度发达阶段,就是市场经济,而其与法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法治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求在市场经济体系内,交换各方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办事。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突出法律的意义在于:保证所有的经济主体在进入市场时地位平等,不得因所有制形式或权力、地位、职务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各种等级差别;所有市场主体在从事交易时地位平等,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不允许存在经济的和超经济的特权;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调控只能是宏观的,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不能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业已转化为国内法的一部分,这对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州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国际依存度比较大,在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更应当走在前头,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可以说,没有法律作为后盾,没有法治城市的整体氛围,所谓经济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以往论及现代化,人们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着眼,认为只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然而,这样一种现代化严格说来也就是“工业化”。但实际上,现代化的意蕴早已脱离了纯属物质的这层内涵,而转变为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在内的一个综合标准。按照国外学者的权威意见,现代化包括民主化、法治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十二项标准,而其中“民主化”“法治化”就与法治程度与法治状况密切相关。可见,在现代化城市的内涵界定中,必定存在法治这一基本内容。正如缺乏法治的国家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一样,没有法治的城市也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城市。
其次,法治是苏州核心竞争力的标志。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核心的竞争力,是决定该城市能否跻身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城市的重要因素。自然,这其中的“一流”不仅表现在经济发达水平、社会富裕程度之上,更为主要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和进步观念的养成。那么,靠什么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苏州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要求,这既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发展纲领,也是将依法治国总体方略落实在区域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步骤。
为什么法治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我们看来,这主要包含如下理由:第一,法治不是一种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融合在一起的法治体系,在这其中,既包含着法律规则的制定与遵守,也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简言之,法治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法律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规则意识;第二,法治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必然选择的'治理方式,是因为法治本身所发散的功能与作用。一个尊重法律、信守法治的城市,不仅是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加快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吸引高端人才、外来资金的优越条件。有规则的社会才会有合理的预期,讲法治的城市才能让人们信赖,在此,法治所彰显的“稳定”与“安全”成为一种优质的软实力,不仅作用于当下,更影响着未来;第三,法治既需要国家的整体策划与推动,也依赖地方的自主创新和努力,就此而言,在符合法治基本原理以及国家整体部署的基础上,各个地方如果能够形成有特色且有功效的法治模式,势必会引领时代风骚,从而形成人才汇集、资本积聚、市场繁荣、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
当然,作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法治”,首先指的是法治的制度环境。立法讲究科学,行政追求高效,司法确保公正,守法人人尽责,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法治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制度提供了一种人们可以信赖的秩序框架,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合理的预期,从而减少各种社会活动的成本,确保利益实现的最大化。其次指的是法治的文化氛围。法治追求的是人的尊严的实现,依赖的是人的理性的运用,讲求的是敬畏法律、按规矩办事,尊崇的是平等待人、公正无偏私,在此尊严意识、理性意识、规则意识、公正意识等成为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核。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不仅能够陶冶现代公民必需的道德情操,还能成为促成人性升华的精神动力。再者指的是法治的生活方式。法治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人依循规则,个个讲究诚信,将法律标准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的生活中彰显一个守法者的可贵品格,从而形成善良的民风、民俗。
再者,苏州发展的经验同样证明着法治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纵观苏州改革发展的历程,突出法律的作用与功用,是苏州不断提升经济地位、彰显社会建设成就的重要保障。苏州不仅是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指标领先的发达城市,更以法治建设的先导性、示范性而在全国负有盛名:第一,用好地方立法权,加强地方法制建设。苏州是较早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立法机关积极行使地方立法权能,制定了一批有质量、有创新、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而这些地方规范的主要成绩,又表现在注重民生、规范管理以及体现特色三个方面。注重对关系国计民生、弱者权益法律规范的制订,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强化对弱者的保护救助,体现法律的人道关怀。第二,规范行政管理活动,依法行政卓有成效。法治的重心在于控制国家权力,而控权的核心又在于对行政权的规范与制约。在苏州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对行政权的监督,实现行政权的高效、便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行政管理人员执法相对文明,办事效率较高,不少地方还结合自身特色,探索行政服务、行政便民的新路子。如太仓市的“政社互动”实践,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密切结合起来,既减轻了政府的工作负担,又激活了自治组织的活力,体现了国家治理多元共治的基本理念。第三,凸显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在司法的民主化方面,审判、检察部门都注重了司法的公开化,如法院裁判文书的公开、检察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同步录音录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苏州也是涌现较多司法经验的地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司法解释,很多都出自苏州法院系统的办案实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苏州又提出了“一个引领、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总思路。“一个引领”就是把建设法治型党组织作为核心和关键因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法治苏州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位一体”建设,即把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作为法治苏州建设三个基本要素,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同参与作用。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多年来法治文化的积淀,苏州的法治建设必定会在苏州“两聚一高”的建设进程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17两聚一高专题学习心得体会三
3月15日中午12:30,政务中心召开第一次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集中学习暨专题讨论会。
会上,刘秀娟主任宣读了《政务服务中心开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方案》,带领大家学习了2017年全国两会精神,传达学习了省委书记李强在省“两会”期间参加宿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
中心所有人员还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如何确立洋河发展新定位、如何探索发展生态经济新路子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刘秀娟强调,开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李强书记对宿迁工作最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政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大讨论活动中来,要紧紧围绕“如何探索发展生态经济新路子、如何聚焦富民取得新成效、如何谋求改革创新新突破”及“六大差距”突出问题(即“产业发展层次差距大”“生态环境基础差距大”“农民居住环境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差距大”“脱贫攻坚成效差距大”“改革创新成果差距大”),切实做到深入学习谋划新思路、全面贯彻追求新作为、把握重点确保取得新成效。既要扎实完成规定动作,也要创新开展自选动作,把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与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