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2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3
数形结合是探索数学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也提出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都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图形、计算方法等进行理解,尤其是对于新课标提出的“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更是有难度。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概念在各个阶段的呈现方式也就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图画式呈现,随着理解能力提高,数学概念逐渐以描述式的方式呈现,再到中高年级定义式逐渐取代图画式和描述式。
②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概念很抽象抽象的,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概念。
③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有阶段性,数概念通常会分阶段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不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传统教育过分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发生过程,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偷懒”,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地现象。没有真正理解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当题目难度系数增大时,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思维被固定,也很难再正确地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内容的孤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时长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等,而将数学概念内容和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分成两节课来上,这样就使得数学概念与其他相关知识脱离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知识比较分散,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归纳数学概念时一带而过。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原本就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的不断重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或者说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忽视,在总结归纳数学概念是一带而过,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导致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在后续的学习中跟不上节奏,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二、数形结合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理解建立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即概念的巩固这三个步骤,这几个步骤都可以应用到数形结合。
1、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恰当地引入概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概念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引入概念。
《小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就借助数轴这个直观形象的事物,把抽象的小数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0。1分米以及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一位小数就是由几个0。1组成的。
2、利用数形结合法准确清晰地建立概念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初步了解概念之后,就要对这一概念通过语言符号给出明确的定义,继而教师需要提供变式材料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内涵。即“所提供的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方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借此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形成概念”。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借助温度计引出“负数”这一概念,再由温度计抽象出数轴模型,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负数的性质和特点,深化负数概念的内涵。借助数轴将负数与正数进行类比学习,使学生明确负数概念的外延,负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帮助学生对负数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清晰地建立负数概念。
3、利用数形结合法深入巩固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建立概念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学生理解、建立概念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开展应用教学,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到具体情境当中,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教案,教师将直观形象的生活物体如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与抽象的数据联系起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根据题目所给出的长宽高数据,会进行想象是哪一种长方体物体,继而判断选择出相应的物体,在概念应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理解。数形结合法以数化形的运用有利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4
20xx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组织观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培训,首先王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次的培训——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和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和三会进行的详细解读,并为我们推荐了几款数学适用的软件,对于我们的授课非常有帮助。课程标准的`解读分为四个学段,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中7—9年级学段的解读中指出,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王老师还对作业优化设计进行了介绍,王老师指出了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巩固作业,王老师首先对作业目标进行了介绍:
1、由基础过关。
2、中档提高。
3、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对比。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大单元作业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中指出:设计丰富多样的习题,满足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完成作业方式的需要,如综合与实践的习题可以包括查阅资料、校外调查、自主探索等。
教师的课堂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作业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合理的设计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融入更多的趣味和实践性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本文根据小学数学的实例来进行作业设计,并通过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来提升小学数学的综合教学效果,也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下面我就谈谈对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设计生活调查实践的作业。
作业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很多,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有针对性的开展作业设计。我们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训练,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逐步提高作业难度,先易后难。
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中,我们所学习的“千克和“克”,这些重量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称物品,厨房的鸡蛋、盐、馒头等它们的重量,还可以称一些大件物品的重量。还可以到超市进行调查实践,自己选种了某种商品,可以先估算他们的重量,在估算时也需要加上重量单位,有的是用千克来表示,有的是用克来表示。最后再让售货员称,根据实际重量来进一步理解千克和克的运用。一些大件物品、重的一般都用千克表示,一些小的商品、轻的都用克来表示。也可以跟自己的估算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只有经过亲自调查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二、设计动手探究的作业。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动手探究的作用类型,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时,很多学生在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时,经常会出错。有时候单纯的讲解概念很多学生似懂非懂,但是教师要设计一些动手探究的作业,学生就会明白很多。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剪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的纸、画出一张圆形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轴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对折,如果上下、左右能够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这三种图形都能完全重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例如:一条小鱼的图片、一个台灯的图片、一个铅笔的图片等,让学生思考一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这几个都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知识,还推动了教学效果。
三、设计小组合作的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提升作业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想法时可以互换思维,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敏,能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合作探究的实践性作业,让小组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他们学习了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统计的知识。可以根据家庭住址给学生分组,要求他们放学后可以在一起进行合作,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并给组员分配任务。例如:可以让小组统计一个小时内校门口有多少量小轿车经过、多少量电动车经过、多少量自行车经过、多少量三轮车经过,每个组员统计各自的数据,组长负责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最后由组长汇报和总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统计知识进行了掌握。在学生完成了统计作业以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统计哪种车辆出现的最多?电动车和自行车一共有多少车辆?这两者比小轿车多多少?等,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样通过统计数据、提出问题、生成报告,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统计数据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也让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学有效开展,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作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注重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多安排生活调查作业、实践探究作业以及小组合作的作业,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能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6
阅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可能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素养”四个字。课标在阐述课程理念之前增加了这样一段导语:
课程理念约1250字中9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这也意味这教育理念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加关注“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是什么?
如果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作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那么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品格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数学学科而言,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几个部分。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课标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将核心关键词进行了阶段的区分: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尤其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落实学生的“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如,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知识来说明,用数学的方式来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来处理,真正让数学学习跳出“学校数学”的圈子。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如,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用的地砖块数等。凡有适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也是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设“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目的。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一是那些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在不同的争议中将对数学知识获得更好的理解;二是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听、说、读、写数学的机会,他们在数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来自同伴的学习互助。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标(20xx版)》对推理意识表述为:“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想”,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做”,培养探索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中规定:小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描述是:“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重要领域。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和其他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下面,我通过学习新课标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他解读新课标的讲座中提到:在小学课程内容中,综合与实践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老师不教或者不会教,考的时候不考也没法考,导致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落实到实处。这句话确实戳中了痛处,实际上,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确实是直接被忽略的,认为耗时太长,学生能力有限,不考就无需浪费太多时间。在初步学习完新课标之后,对于今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强调综合与实践学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一、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以主题活动为主,区别与常规教学,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学生的参与感也会更强。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三)》时,我绘制了一幅学校的大致的平面图作为教学背景,创设“寻宝”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学校平面图的作用仅限于激发学生学习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知识点,别无它用。结合新课标中的教学实例,可以融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知识,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绝佳契机。
二、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以绘制学校平面图这个主题活动为例,在测量学校实际面积之前,学生可以合理估计学校的相关数据,这是对测量知识的回顾,也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量感”的积累。根据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确定学校的布局,综合比例尺的知识,选取合适的比例尺,最终将学校平面图绘制在纸上,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不在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三、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指出“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知识的横向联结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探索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力。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时,利用图形的旋转,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可以绘制美丽的图案。数学和美术的有机融合,巧妙地运用艺术元素,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视觉图像相结合,实现数学问题与图形的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结合书上提供的上海十年间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折线统计图,在对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二孩”和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
四、关注全体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的常规教学整体性比较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有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因为对新知教学消化能力不强而失去继续探究的热情。但是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又依托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形成,加上任务难易程度能覆盖所有层次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每名学生在实践中有事可做,极大地增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感。教师在学生进行综合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重视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差异化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生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真实情境下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机会,建立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强化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增强求知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进行合理完整的设计,强化小组合作的作用,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8
数学是什么呢?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另一方面,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什么才是正确的数学观呢?有认将正确的数学观理解为: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对于多元的数学观而言,应强调数学观的多种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他们也有其优点和对教学有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同时,数学观也是发展的,历史的印记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将来的数学观也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个人的数学观也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二、系统数学观的建构
1、知识+实践+反思+共同体的形式建构数学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的数学观,由于每位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层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学习并非是对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知识+实践+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进个人数学观的建构的。首先,是对数学观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中去,做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是关键的做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体验、实践、感悟自我的数学观,实践和反思的`交互进行将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数学观。
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该活动就应由事实性结论、问题、语言、方法、数学研究的一些主体对象等内容组成。这些主体对象就成为共同体,那么他们对数学观认识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为数学共同体的交流和讨论,将极大地促进对数学观地系统建构。
2、多元的数学观带来的多样的启发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每种数学观,对于任何一种的数学观,既有对教育教学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我们更多地讨论的使某种数学观积极的一面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多地减少它地消极影响。数学的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学习材料,学生对象,学习情景,教师的数学观,师生的心理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某种数学观的积极面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的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发现、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修正对知识的已有认识,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学习;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比较,显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花时比较多,对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于单元起始课,概念课的初步认识,对数学模型探究课的教学。
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教师无疑更加强调顺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和十分严密的结构系统;对知识的教学是放在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更易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现在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观,原因其一是这样更容易把握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其二是现在应试教育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讨论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学习。但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指导下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的,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纯客观的真理,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一般适合于文本解读式,知识结构图复习整理课,知识讲授环节等教学。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观念,深入认识数学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数学观转向到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辩证数学观。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9
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1、“数与代数”之变
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2、“图形与几何”之变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图形的周长。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综合与实践”之变
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其他变化
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新课标在小学注重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在低年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培养。
二、我们如何应“变”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结合我校“适子教育”的育人理念和“适子课堂”、“适子强师”等办学特色,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教育家说过,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积极践行新课标,配合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扎实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利用好101教育PPT软件、粤教翔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子白板等设备和资源,尝试使用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制作互动式微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科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准备。
3、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我校数学科组正积极研究有关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题,探求跨学科融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我们将结合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内容,从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选取适合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按PBL任务法建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0
近几天终于静下心来把20xx年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地读了一遍,回想起再上一次认真看课标,应该是在20xx年的时候,那时为了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而把它通读了一遍。课标是什么?有什么用?就为了比赛而看的复习资料吗?我在反思。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不是教师的复习资料,它是我们读懂教材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不了解课程编写的理念,就无法正确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总有类似的疑惑:现在的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新教材改来改去还不如旧版教材好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简单几个公式能搞定的内容,现在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呢?现在的教材里什么概念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教什么,学生也说不清自己学了什么?为什么考试的方向总与教学方向脱轨……当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时,老师们会相互讨论、相互请教,也会打开教学参考书,反复斟酌教参上的要求和建议,但我们很少会想到去看看课标怎么说,因为在我们心里课标更像是一本“珍藏的宝典”,而不是教学的“实用工具书”。这次再读新课标,我发现在我们教学中的很多疑团,其实都能在课标里面找到根源。
1、为什么现在的数学教材总缺少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强调要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对比了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发现了在小学中,核心素养表现为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在初中阶段就把这三点转换为抽象能力。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都是属于直观感知、直观感悟,看不到、摸不着但又真实的存在,而数学概念是属于一种抽象的思维。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不必用概念对数学知识进行陈述和定性,当在小学课本里渗入了概念,往往会造成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手触摸数学、用眼睛观察数学、用心感受数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这就是小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建立的重要过程,也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数学教材中几乎看不到一些传统的、规范的概念,即便有一些,但这些概念的表述都是很直观化,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符合的,如百分数的概念在教科书上是这样表达的:像84%,28%,90%,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所以,老师们不用再去纠结要不要在课堂上把数学概念归纳出来,要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概念,我们要的是让小学数学带有一点“悬念”,给孩子们留下发掘的空间。
2、为什么期末考试的题目经常与课本练习不对应?
近几年六年级期末考试的出题方向确定让不少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惊喜连连”、“心有余悸”…甚至怀疑出这样的题目,期末还有复习的必要吗?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课标中的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部分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突显育人导向。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在这我觉得有一个词在闪亮着——育人,我们是要“育人”而不是“育分”,“育分”体现在结果,“育人”则体现在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考试导向,更加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的.和一致性。以前有些老师可能总会加快进度把每个学期的新课完成,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希望通过刷题刷出考试分数的“最高记录”,实现教师教学的“最高价值”。而这种命题方向的改变正好敲醒我们要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考试观念,光靠刷题是刷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应付不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想让学生考得好,唯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下苦功,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3、为什么数学课的课时安排那么少,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那么多?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年代、智能化时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都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可能回到“慢慢来”、“逐一学”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如何实现“大容量”教学呢?在新一版的数学课标中就有明确的提示,我们发现新课标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也新增了关于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有提出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从几这方面可以看出,以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无论形式也好、内容也好都不会是在“单独”存在和发展,更不能将数学的学习困在一周5节的时空上,学习内容扩充——学习形式扩充——学习空间扩充这是未来数学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技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式融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课标是纵向、横向结合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是从教材编写者、一线老师、学生等多维度去研究数学。看似离教师们很远的“新课标”就藏在每一个例题、每一个练习的背后,就展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所以深入学习“新课标”,从课程的理念上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深信在我们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研读课标,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1
20xx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组织观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培训,首先王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次的培训——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和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和三会进行的详细解读,并为我们推荐了几款数学适用的软件,对于我们的授课非常有帮助。课程标准的解读分为四个学段,对于**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中7-9年级学段的解读中指出,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王老师还对作业优化设计进行了介绍,王老师指出了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巩固作业,王老师首先对作业目标进行了介绍:1。由基础过关1,由基础过关2,3,中档提高4.2。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对比。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心得体会同时也学到了大单元作业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相关文章: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12-05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12-09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精选20篇)03-09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2-10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4-14
新课标解读心得12-09
新课标解读心得06-09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通用25篇)03-29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