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课改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改心得体会1
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在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目的目标、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深入教改之际,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包括幼儿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业务助理,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知道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
过去的幼儿园课程受中小学课程的影响,深深地打着“授受式”学科形态的烙印。这样的课程形态把幼儿完全置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人们普遍提倡构建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化课程实质也就是活动化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活动室还给幼儿,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把“主宰”权还给孩子。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权,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地以幼儿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我园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忽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我园开展课程改革之后,我园就一直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比如开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大朋友”等活动,让教师真正地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合作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于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的天性,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这分别来自于幼儿的四种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幼儿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幼儿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那样: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
以前,我园使用的教材都是南京版的《幼儿园活动课程》。每学期初的时候,就由负责抓教学的领导将课表制定出来,而各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活动之中,这就算完成了一个课程。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从前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只是一种显性的课程,一种不完整的课程。而真正的课程是指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隐性和显性课程的结合。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明确了课程的真正内涵之后,教师才能将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幼儿园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的基础,在创新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面对“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特别潜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和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师是课程动力,教师的课程动力源自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没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是规模小,二是层次低,三是资源缺乏。导致了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和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条件下,需要研制和实施超常的措施,需要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一起,群策群力,大力发展和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六)确立园本课程
由于时代竞争的趋势,一所幼儿园要求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创造自己的园本特色,而园本课程则是最能体现园本特色的。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自办园以来,我园就一直把农村广袤的自然风貌作为办园的发展主线和突破口。但多年以来始终感觉自然特色未能充分地彰显。理解了课程的真正含义之后,我园就结合本园实际,着力打造属于农村特色的办园途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改革犹如一场革命,革命的根本在于坚持。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课程改革还将会是教育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我园虽然小有心得,但仍任重而道远。
课改心得体会2
*年2月26日、27日,我们听了XX市教研室主任阚兆成同志所作的《论“十四个关系”》的报告,东平徐庆功局长所作的《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发展》和XX县新湖乡中学王庆良主任所作的《打造高效课堂狠抓教学管理和质量》的报告,受益匪浅;对照我校的所作所为,感触颇多,教师课改心得体会。收获最多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二是指出了管理上的微观问题,三是方法上提供了模板。
首先,谈一下认识方面的收获:
1、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按考证两个概念都不正确。应试教育应该说是传统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素养教育,都应归于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内。“素质教育”由于长期应用就约定俗成了。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正所谓“见多识广,经多见广”。
3、关于什么是课程?既然课程是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和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除了教师的备课,讲义,教学案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就是学生做的,也就是了!
4、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改十年来,我第二次听阚主任如此透彻的解读,就是一个“实”字,实际、实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隐性的目标就是隐性的,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5、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仍处于“形态”阶段,我们应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临帖、磨帖、入帖”,然后根据我们的探索“破帖”,成为我们“个人”的、“个性”的成功模式。
6、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我们也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边”包保制、分层评价等,但我们还没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麻烦,没有形成确保制度落实的机制。
7、讲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时,阚主任讲“升学率的高低就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低”,这对我们讲,就是思想认识再解放。推进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人讲就是不要质量!分数是衡量差异的标志,该精确的要精确,该模糊的必须模糊!
第二,管理上的启示:
启示1.思路清晰、明确。纵观XX县教育局徐庆功局长所做的报告,一是指出了课改的原因,二是说出了课改改什么,三是怎么改,四是课改的策略性。既指出了什么是课改,为什么课改,又指出了课改改什么和怎么做的秩序性做法。同时又把实践中的保障机制总结出策略性的认识观点,来自学习与实践的,令人信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课改的核心——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省规划课题“三步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平台改变教的方式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为平台,改变学的方式,实践三年来,对比新湖乡中学的实践探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简单化,在没有解决好“改观念”,就进入了改模式、方法、评价了。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改变观念的时候就进入了正题,有的老师还没有思想准备,有点“隔靴挠痒”的嫌疑,没有思想的行动是不成功的。二是系统性差,我们的校本培训做得不够好,体现在培训的计划和程序性操作层面,培训的内容不系统是我们的`“致命伤”。
启示2.策略中肯,实践性强。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缺智慧,最重要的是胆识和坚持,敢不敢“干”,能不能坚持干,这应该是各行各业都提倡的!比对我校几年的实践,我觉得我们缺的正是这两点。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重视了积极践行,重视了家校沟通,重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总觉得“火候”未到。
第三,方法上的借鉴: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去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学案导学”实验,还进行了一年的“双案”教学实验,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差在哪里了?
一差在环节处理的方法上。我们的“预习探究”环节在课上,新湖乡中学的在课下(当课下作业处理),效益不一样。
二差在模式不成型,人人必须过成型的课,我们没有做到。
三差在机制运作上。新湖乡中学比我校的机制好,他们有校级值日视导教学走课组,校本视导教学验评组,他们的校本教研培训落实到位,他们实行了“三包”责任制,我们没有。我们还停留在外部,领导与被领导的传统机制上。
通过以上分析,是不是我们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学习就是找差距,没有谦虚的态度,是学不来的,照猫画虎也做不到。立足实际,要找我们的优势,“扬长补短”,借鉴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正处于:营造了好的德育环境,在教科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稳步提高的。因此,我校我校提出了“高效能管理”和“高质量教学”的“双高”品牌学校*年建设规划。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学教研信息平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建章立制,组建学校信息教研组,充分发挥盛市、区教学信息资源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利用,服务教学,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之一。
二、研究制定关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评价管理办法,为推进学校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改革单元测试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抓好过程管理。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做有益的尝试探索。
四、加强校本教研培训。充分利用学校期刊,外出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生学习小组长进行分阶段的培训,落实面向全体、(分层)因材施教的课改理念。
课改心得体会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三、建立良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困难重重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主要做法:
一、 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二、 做一个组织者
(1)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2)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 2 / 13
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3)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三、 做一个引导者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大一统的汉朝》(中国历史上册第12课)中的“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
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3)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例如,讲授《对外友往来》(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一课,在学生学习课,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化对日本有何影响?”、“唐化对新罗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 做一个促进者
(1)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人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课改心得体会4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
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课改心得体会5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活动。对于我这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来说,收获很多。
特别是老师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
“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李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李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李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她的评价方式更新颖,用落叶作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第二片区第五次研讨会于11月22日在东平街道中学举行。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3节的听课活动。在这一天的听课活动中,三位讲课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同讲一课,各具特色,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各位老师注重师生互动。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提出后,前后位互相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共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各位老师富于激情,高超的评价、引领能力给人以美感、享受。
三、具体说三节《记承天寺夜游》的精彩。
临淄区张艳霞老师的课放手激励学生去思考、展示,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如“朗读出韵味”,老师亲自示范领读,读的很美妙,很有激情,学生经指导立竿见影,显示了语文优秀语文老师令人羡慕的.功底!东平街道中学的卜庆振老师总给人心得惊喜,例如对古文节奏的划分用音乐击节的方式给学生新鲜深刻的印象。对课文难点“闲人”的理解,卜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理解仍不到位的情况下自己配乐独白式描述,让人入情入境,如沐春风,真正理解了“闲人”的复杂况味。在语文课谈“讲”色变的今天,卜老师敢讲、会讲,讲的让人拍手叫绝。
四、刘老师讲的是家常课,但又高于一般老师的处理水平。
她讲古文,敢于把一般老师在公开课处理的轻描淡写古文词汇讲的细致到位,让人感觉这样学了,学生才能读懂课外古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上周,有幸参加了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课改交流会,在认真听取了王xx老师的汇报后,自己觉得受益匪浅,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回顾这次学习,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明确了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的教学目标应由传统的“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教了这么多年语文,自己一直认为,语文无非就是教材里有什么课文,自己按照教材要求,教会学生该掌握的东西罢了。每天,每年的教学手段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无非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从没有想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语文”,即通过老师的引导,锻炼学生的运用、综合、实践能力。(2)语文教学应分清学段,关注训练重点。这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熟悉大纲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大纲就像灯塔指引着语文教学的方向。但现实往往是老师很少研读教学大纲,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并不知道每一个教学阶段训练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我也是其中一员,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所教的小六语文大纲长什么样。试想,这样的老师不是在瞎子摸象吗?教出的知识也一定是支离破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2.懂得了“解读文本,应从细节入手”。语文教学牵涉到很多方面内容,就文本的解读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0个老师可能有0中解读。但文本解读中,最重要的应是“从细节入手”即找关键,抓整合,品语言。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
3.知道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明白了导学案的编写及作用。小学共分三个学段,这里边有识字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不同的课型教学流程也不一样,导学案的编写要求也不同。在王亚丽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写作课的教法指导了。她介绍的“活动作文+中规中矩的教”名师写作方法,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的写作之路,也打开了我的作文辅导之窗。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可谓是作文教学,老师苦于没有指导方法,学生苦于没有真情实感。这种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学生边做,老师边教的写作形式,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听完课改会,返回学校的当天下午,我在作文课上就如法炮制,搞了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学生兴致盎然,乐此不疲,最后我让学生以“一堂活动课”为题作文,学生中再没有一个人说“不会写”“没啥写”。
4.做个学习型的老师很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我深切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不仅牵涉到多个学科,而且它还引领着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多走出去,学习名家、名师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方法,博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这样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做个学生喜欢、自己快乐的老师。
课改心得体会6
通过一年教育教学本人认为: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教学措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
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
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例如在《化学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
例如在《化学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应该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高级中学优良的校风、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3、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4、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5、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课改心得体会7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大百尺小学李荣
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
课改心得体会8
语文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根底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开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开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课改心得体会9
本学期课改在我校大力的开展起来,许多观念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享受课改带来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1、要让学生自己表现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要画的,充分的欣赏课本中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自己动手绘画和手工制作的乐趣,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步,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总结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自我对学习画画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画画或者设计制作,对美术课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正确的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想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的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术课中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的一般是设计和手工制作,绘画我个人觉得学生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动手画一幅自己的作品。
3、适时进行
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向深入。
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上的一些浮浅认识,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我会不断努力!
课改心得体会10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培训采用“体验培训+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的形式。我们参与了“按口令划分小组、同心杆、你来比划我来搭、小组建设”等课改体验式培训;我们聆听了蔡洪伟的《有型的教育变革》、高翔的《课改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笪鸿山的《满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蔡小平的《友善用脑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陈小峰的《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等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知名校长的专题讲座;我们观摩了孔祥胜、张文涛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我们还亲自体验了小组建设。
通过体验式培训,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也充分理解了“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校长”这句话。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应该说,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这次培训谈让我深深体会到:
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端:读死书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抑制了特长孩子的专业发展;学分制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结果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使一大批孩子只注重学分而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使本来属于孩子有限的那点时间又早早的背负起琴棋书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占据,使孩子的童年的越来越少,书读的越来越多,可是自己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答案唯一性”、“满堂灌”、“只注重书本教育缺乏素质教育”、“重视分数教育忽略社会教育”。
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师累得要死、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改革,更准确地说是教育回归势在必行。校长更应该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二、校长心中要有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即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规划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规划、计划来构成和实现未来的“蓝图”,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再在现实生活中经历那些事。可见,规划是现实的开端。今天是昨天规划的实现,明天的学校现实将是今天的学校规划的实现或成果。学校规划为学校及其成员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以及实现它们的途径、方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将围绕着规划的内容进行并以此为指南。
学校规划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实质要求就是合理有效地安排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求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规划、计划正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来全面地、综合地、优化地对学校的各种资源及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使学校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因而,规划是学校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规划为学校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行动的纲领。根据学校的规划,学校的各级组织及其人员可以预先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没有了规划、计划,学校各级组织及其人员的工作就会导致盲目和无效。所以制定好学校科学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三、校长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师德师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展示潜能,促进发展”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为抓手,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积分制”评价为导向,倡导“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师训”的工作方式,加强过程管理,重视体验,提高师德水平、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和谐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作为校长要全力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作风务实、善于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爱岗敬业、锐意改革,具有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
教师在学生中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带领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有人这样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财富;学习就是生命。”,教师职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杜郎口:“杜郎口中学的外观很普通,那里的教师给人一种很乡土的感觉:外表憨直,待人不太热情,在某些细节上甚至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可是当你真正深入它,你会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你无法不被其吸引。”这是参观学习者的第一感受,而这些仅仅是揭开它的面纱,露出其冰山一角。崔其升校长尤为重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铺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杜郎口的成功明确道出了“先有名师,才有名校”的道理。
作为校长应鼓励教师多读书,努力为教师创造读书、学习的机会,真正让教师成为社会中读书最多的人群。书永远是成长的阶梯,作为教师,至少要读三类书:前沿性理论书、名著、教育名著。正如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四、“坚持”对于课改至关重要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教学改革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个好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会以人为本,转换观念,辛勤工作,争创佳绩。
课改心得体会11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几点心得。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新的历史教材
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
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
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课改心得体会12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个单元的课文,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组织讨论解决;在写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活动、辩论大赛活动,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
3、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更提高了“环境”意识。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课改心得体会13
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这是多彩课堂的核心理念,尊重生命是前生态发展是目标,以生为本是方式,基于生活是途径。
在我们的多彩课堂文化中,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生态发展为呈现形态,以生为本位基本行为方式,以基于生活为开放的实施途径,通过创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环境,架构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维有效的生成路径,引领师生贴近社会并实现师生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不具有独立学习能力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角的着眼点在与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独立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尊重差异,分材推进,突出群体更体现针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所有的一切的所有出发点以及归宿点最终是学生,所以在多彩教育教育中不管教与学的行为如何发生变化,我们所追求的都是以生为本,孩子的发展方向是多向的,每个孩子的.所有的特长和优势不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不同的发展,而不能以学习成绩去定论他们,在多彩课堂的内涵中也指出,“多彩课堂”的“彩”,是指让“多”的各个层面体现出特色,透射出“精彩”,我想也就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特有的方面透射出精彩,多彩课堂是有机融合“四生”理念精髓,充分关注差异,关注生成,关注生活,关注发展,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增强师生生命幸福体验的民主开放的课堂形态,在四生中更多的强调过程,强调体验,这些关注更能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感触全方位的课堂,得到丰富的课堂体验。
所以一切的一切归结为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从生命出发。所以个人认为多彩课堂的合格标准是在课堂中教师是否尊重生命,生命个体自身有无愉悦体验。
课改心得体会14
当我提笔准备写篇关于自己与语文教改十年的文章时,心中就想起了陈奕迅的一首《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作为一名教师,十多年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摆渡人,孩子们则是那一船船的乘客。
曾几何时,我因自己是摆渡人而抱怨,送走一届届的小学毕业生,自己仍要回到原点,只有自己不断重复同样的路程,只有自己看着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有自己拥有没有前途的人生。今曰,我为自己是摆渡人而庆幸:陪伴一群群孩与之携力划向理想的彼岸,只有自己享受着他人托付的人生美好时光的信任,只有自己不断分享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喜悦,只有自己有幸一生与青春同行,与课改同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在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也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以往一堂课“棒!棒!你真棒!”不绝于耳,但进行课改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对而言它的进步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评价更加受学生欢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称号,而是凸显学生优点的更加具体、到位的评价与表扬,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从“灌输”变“引导”,从“表演”变“对话”。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老师能够关注个体差异,呵护学生自信心。教师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解释,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几年了,经历了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改中,有艰辛和挫折,也有欢笑和成功。那一次次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往前走。因为我在“课改”路上,是课改使我成长,是课改给了我信念,我要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
课改心得体会15
前库勒小学张清军近日,我校利用寒假休息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理念,课改知识培训,虽然,在教育战线上已工作近20余载,但是我的学习热情不减,只是由于计算机操作问题,有时候,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培训内容,深感汗颜,但自身会不断努力!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实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特点、“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三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这种教学模式使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探究式的课堂,教师扮演了一个导演的角色,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践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表现,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教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进行。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就一定会有大跨步。
【课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改心得体会12-29
课改心得体会04-26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9-01
[热门]课改心得体会12-10
(热)课改心得体会05-18
课改心得体会模板05-01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04-17
课改的心得02-28
英语课改心得体会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