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2
曾经我一直觉得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学识就可以教出好学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光有学识是绝对不足够的。正如书中说的“教师教学艺术创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和精神修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假如你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一个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一个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那么,你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你也一定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个内心世界苍白和贫乏的人,一个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个平庸和委琐的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你不仅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你所能胜任的工作恐怕是少之又少。”
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就爱通过惹事引起大家的注意。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你有再多的学识你也教育不好他。当时,我对他几乎绝望。后来,有位老教师就提醒我,不要总是批评,多给他鼓励,多给他一点爱,也许他会好一点。我试着用爱包容他,渐渐地倒是发现了他的优点,他也渐渐地收敛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了。虽然他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是他的性格有了改变,我想这就是“仁爱”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3
从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知道教育还可以分那么多种,什么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未来教育等等。其中肖川老师对生命教育的阐述让我颇感兴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本”,恰恰与生命教育有着相同之处,所以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必须进行生命化的教育。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别人的生命。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
因此,我们要坚守生命教育,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4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首要性质是启迪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智。教育不同手术,手术是塑造人健康的躯体,而教育是塑造人的认知、思想和精神,因而教育的整个过程无不与人的“心”打交道,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我们教育追求和目标。
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却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觉得对生活完全可以保持着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对教育应该持有热烈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学会了内省与自察;在他的点拨下,去为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多幼稚。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多学习,多揣摩。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就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读一读的渴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拜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5
读了《教海漫记》,我感受颇深。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对自己一贯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岗位的最初几年,自己还像个孩子,学生在与自己亲近的同时,自然也少了几分敬畏,高兴起来有时候还跟老师开开玩笑,整个课堂都炸开了锅,这个时候别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连课堂都无法组织了。经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而又束手无策。发现此路不通,只好寻求别的方式。后来,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下,知道只有老师严肃学生才会对自己肃然起敬,于是不得不板起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孔。这样一板,效果是好多了,学生正襟危坐,除了极个别捣蛋鬼,基本上都不敢造次,感觉轻松了很多,也不怕老师们来听课时无法驾驭课堂而下不了台。在欣喜的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我一活泼开朗的人,在课堂上非得装得像个老学究,有时候着实想笑却又不得不憋着,课上课下两个样,成了真正的“两面派”。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9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气氛融洽了,师生和谐了,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负累,成了大部分孩子的天堂。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微笑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学习他所教的学科。我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在教学领域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6
2011年02月19日星期六上午01:25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10年心血铸就的一本极具价值的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在对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全文洋溢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逐。肖老师以和蔼的语言、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文章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文章后耳目一新
肖川老师在文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文人的那种能直面丑恶的勇气!能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书中他也谈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读有系统的书。",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在我看来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读书的态度,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不能在外力的压迫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向上,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同时远离消极、颓废的读书态度。明白度积极书的好处以及垃圾书的坏处。"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则是说读书一定要有计划性、顺序性、目的性,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开展工作。将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7
每次读及教育书籍,我总是带有很多的期待。期待个人教育机智的提升、期待寻找师生“友好共处”的万能法则、期待在解决“学生问题”上寻求到有效的办法。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我才发现,或许我急“功”近“利”了些。教育二字,“育”字当头,以教为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教授用十年的时间撰写的一本书。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触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意蕴、教育的目标、教育与社会、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肖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好老师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读完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是什么”,二是“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正如书中所说“把所学的东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见,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教育都在教师的日常行为中无形教给学生,在无形中形成的有价值意义的一项活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每日自省,审视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身教往往重于言传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目睹到什么样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今的教育让人心生恐慌:一方面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却一年比一年变本加厉。在考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大家看重的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于是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家长陪得累。学生没有快乐,教师也没有从寓教中获取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学得再好,他们也只能用于一时。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学习正确的、符合她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做到有效学习。我们的职责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终身负责。所以,“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也就是“我能教给学生什么”。教是一种方式,而要教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趋向于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常规课堂中、师生交流中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行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我们要注重教育知识,更要注意教育的本质,不可忽视学生作为孩子的天性。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出“你怎么现在还不知道好好学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可是我们有没有试着想一想他们又怎么会突然一下就懂事了呢。成长不是在讲道理和惩罚中实现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难并且克服困难中偶然有一天所发现的。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有耐心、有爱心、能坚持、善思考,我相信,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石头也是能唱歌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做到不埋怨、不抛弃。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
过多的重视“教”,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我们是老师,我们说什么都是对的”的一种泥潭。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教的过程中,融合“育”,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一种体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来自于“教书育人”,“教”的是书,“育”的是人,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扎实自己的教书本领,也要学会驾驭自己的“育人”的引导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来一次“育”的情感交流。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被尊重是每个人内心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驱力。参照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在被老师认同,被真诚夸奖后,往往会表现的更加优异,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让学生也体验自己被欣赏、被夸奖的快乐,以便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投入学习、快乐学习。
掩卷深思,内心动然。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更要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以“教”为载体,以“育”为根基。一步一步向前走,总有一天会触摸到理想的光芒。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8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摘录: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有丰满的个性,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在这里,没有人拾人牙慧,没有唯唯诺诺。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9
相见恨晚。若说感触,这应该是最深的了。文字优美,字字玑珠,用感性的文字表达出了理性的思考。理想,信念,情怀,执着而热情,细腻而深刻。诚如作者所言“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
一、与经典为友
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跟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但是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教育智慧并没有因时过境迁而失去意义。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经答变,返本开新”。坚守、守护那些永恒的真理,并以此对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给予回应。
二、审视教育目标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等等。都有其历史内涵,也有其确定性。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严肃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现时代的人什么素质最重要”?《学会生存》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有自信心、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他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里、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和合作的能力。
三、品味教育的灵魂
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而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却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不协调,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肖川教授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灵魂。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想、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诚的信念成为可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做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四、感受教育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残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灵动清新,耐人寻味。随和,随意,随缘,感受文字之魅力,体味思想之深刻。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0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然而肖川的书,却犹如一贴心灵的净化剂,能让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工作即将踏上第四个年头,当初出茅庐的热情退却后,人不免产生一丝倦怠,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支点,来支撑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内省与自察”。
要想让自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让自己可持续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想首先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从书中汲取养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及时反思,这样才能让工作充满动力,让心灵得到滋润,让灵魂得到洗礼。
也许以我还达不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境界,但我会尝试怀抱着理想与信念,沉静下来,以古典的心境对待学习,提升自我!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1
刚开始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只是存着随意看看的意思,但是他深刻的阐述,真诚的话语,富有诗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贴与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犹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定的那样: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和谐之美。
就是这样被一篇篇的文章所吸引,意味犹长。读他的书,也许不只是在学他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同时,我更多的是在欣赏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欣赏他的观念与态度。读他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深入浅出式”的理论使我较容易理解与接受。这对于我的教学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就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一环节中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阐述,这样贴切的比喻,才使我在具体的班级事例中有的放矢。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读这本书,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2
前一段时间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它清新隽永的文笔所吸引。真是字字珠玑,读来令人感到回味无穷。
最欣赏“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篇,这里面的《教师的六个学会》让我感触最深。
首先是“学会等待”。肖川博士说:“从我们个人的生命里程来说,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是啊,最后一刻的成功就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啊!如果没有等待的耐心,没有继续的努力,那么成功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经常跟同事抱怨班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太不积极了,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寥寥无几。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就冒火,就会忍不住严厉地呵责他们。当现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便心浮气燥,灰心丧气,把所有责任都推向了学生,认为对学生采取任何严厉的措施都不过分。就这样,我对学生增加了呵责,增加了失望,少了一分理解和信心。后来,在烦躁和苦闷过后,我耐心地向学生了解情况,静静地反思其中的原因才发现,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教学内容也是面面俱到,所以总感觉课堂时间很紧张。当提出问题后,不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就要求他们来回答,由于思考不充分,他们当然不敢或不愿意举手。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认为自己总是不会回答,慢慢的,他们就不再思考,不再参与课堂,仿佛听课已经跟他们没有关系了。这么想来,其实是我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下更大的工夫去研究教材,有详有略地处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慢慢地,举起来的小手越来越多,谈出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里,我看到自信正在他们体内成长,蔓延。读了肖川博士的文章,我明白了,只有学会了等待的老师,才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再一个是“学会选择”。正如文中所说的:“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这诸多的不同就造就了富有个性的,千差万别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眼看孩子们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前一段时间分批给他们召开了毕业前动员会,在思想上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他们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愉快充实地度过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动员会的效果十分显着,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大都积极起来。我不禁在心里感到高兴。
可是就在前几天,班里一个本来学习就很困难的小男孩的表现却跟别人大相径庭。作业要么不带,要么写不全,多次苦口婆心的谈话之后仍不见改善。今天忍无可忍之下,我请来了他的妈妈。一番交流之后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从孩子出生,他的爸爸妈妈就闹矛盾,这十年来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住在娘家,夫妻俩各过各的日子,爸爸几乎没关心过孩子。直到前几天,孩子的爸爸妈妈才刚办完离婚手续,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思想压力大自然无心学习。当家长跟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娘俩都哭得一塌糊涂。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原来这个弱小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背负着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的沉重的心理压力。那么我要做的,除了更爱他,别无选择。等他们情绪平静一些后,我对孩子说:“现在你的爸爸妈妈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妈妈很难过,她需要你的帮助。而你能帮妈妈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让妈妈为你的学习费心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帮助。”他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在后来的这几天里,我总会格外关照他一些。课堂上,我会多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作业本上,比原来有了更多鼓励的话语;课下,跟他聊聊天,了解他的心思,排解他的烦闷……在我的关注和鼓励下,他的表现一天一个样,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心里也有了些许的安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突现的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感动。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有的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读了这本书,更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3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 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04-24
读《教育理想与信念》有感08-17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01-30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07-23
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04-0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04-18
关于信念与理想的句子07-26
关于理想与信念的句子08-0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