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术讲座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刚刚起步,捐赠收入占学校收入的比例还不大,捐赠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条件建设和学生的奖助学金等方面,直接用于学术活动的捐赠很少。设立捐赠讲座的形式不仅可以丰富捐赠项目、有效增加高校的收入、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内部学术组织变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捐赠讲座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捐赠讲座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向高校捐赠资金,在高校设立的相对稳定的学术组织形式,以支持大学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学术活动。
“讲座”(也称之为讲席)最早是西方教会高级牧师进行讲经说法的座位,代表了一种宗教的等级和权威。这种宗教的讲座形式后来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得到较为广泛地使用,即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设置讲座,聘请学术造诣高深的学者负责讲座的所有学术活动,讲座就成了大学的基础学术组织单位,主持讲座的教师则被称为“讲座教授”。大学设立讲座,需要一定的经费来聘任教师和支付必要的其他开支。而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大学是独立于教会和政府的社会法团组织,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不多同时还很不稳定的学费,因此,获得社会捐赠开展系统的学术活动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捐赠讲座也就逐步成为西方大学募集社会资金,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形式。
讲座制作为现代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曾于19世纪初在西方及世界流行。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讲座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承担一个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类似于我国学术组织中的系级单位,一般由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有学位的助教构成某一讲座的基本成员。此外还可以配备一至四名行政助理、教学辅助人员或技术实验员,讲座教授为这个学术组织的实际领导人。[1]而美国、英国等国的大学讲座一般依托一个实体学术组织,或者在一个交叉的学科领域设立讲座,是一个半独立的学术组织,学术事务由讲座教授负责,其他支持性工作,包括经费使用由依托的学术组织负责。从目前西方大学的讲座设立情况来看,经费有来源于大学自身的财政,也有相当多的讲座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由此看来,西方大学的社会捐赠与大学内部的学术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捐赠讲座制是高校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而我国的社会捐赠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和发放奖助学金,如建设大楼、实验室,设立各种各类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等,直接用于学术活动的捐赠项目较少。因此,设立捐赠讲座项目,开展捐赠讲座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支持大学的学术发展和进步,而且有利于实现大学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建立捐赠讲座制度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的财政收入,一般来说,捐赠讲座项目的主要费用包括聘任讲座教授的工资、助理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相关设备等;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密切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切实为社会服务;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服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内部学术组织变革,形成学术活力。
捐赠讲座项目在大学所有社会捐赠项目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可以将大学的学术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讲座是一个学术平台和纽带,架起了大学与社会的桥梁;捐赠讲座项目更能体现捐赠者的价值和理想;捐赠讲座项目经费数额不是很大,容易被更多的组织与个人接受;捐赠讲座项目弹性较大,可长期设立,也可以短期设立,项目内容可以多样化。
二、高校捐赠讲座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捐赠讲座制度发端于欧美大学,后被世界各国所借鉴。美国最早的捐赠讲座可以追溯到1728年托马斯·霍利斯(Thomas Hollis)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捐赠的第一个数学与自然哲学教授的职位,他除了资助讲座教授的工资之外,还资助了大量的科学书籍,以及地球仪、骨骼、显微镜、机械装置等,用于开展相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数学和自然哲学讲座的设立,是顺应时势的重大变革,从此,哈佛学院打破了神学一统大学的局面。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量自然科学讲座的设立不仅改变了大学单纯培养牧师的观念,大学成为青年人自由学习文学、哲学、数学、科学和商业性科学的场所,而且促进了美国早期的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的转变。
日本捐赠讲座制度主要利用从民间企业得到的捐赠款,在大学的学部或专业中设立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捐赠讲座”,和在大学研究所设立以研究为目的的“捐赠讲座”。[2]日本捐赠讲座制度受到欧美的影响但又有其独特的运作程序:大学将所得捐赠资金全部上交国库,国家再划拨与捐赠等额的资金返还给大学。国家委托大学对资金进行会计管理,受捐赠的大学可据捐赠者的意愿灵活使用,或开展学术活动,或创建研究机构,或开设专门讲座,用途较为广泛。
我国高校的捐赠讲座制度仿照欧美国家制度正在探索实践之中,从目前少数高校设立的捐赠讲座项目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如“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捐赠讲座”是由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在我国设立的捐赠讲座。20xx年5月,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北京签订捐赠讲座协议。日方三年期间捐赠人民币120万元左右,用于支持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立“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捐赠讲座”。
设立该讲座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水平的中日农业经济和农业政策研究的交流平台,并通过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官员的合作交流,使该平台逐渐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经济学术和政策交流平台,并希望通过讲座继续就两国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促进两国国民友好关系做出贡献。农林中金捐赠讲座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两年来,已成功举办38期系列讲座,邀请了包括国内外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在内的40余人开展主题为土地、粮食、农村金融、研究方法、日本农业政策以及经济领域出现的新课题等方面的讲座。讲座将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深入浅出、内容翔实,直接受益群体接近20xx人次。“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是复旦大学香港校友林辉实资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一个长达二十年的捐赠讲座项目。
从1985年开始,每一年邀请世界各地的学界专家,介绍国际最先进的研究领域,并将讲座内容编辑成册赠送给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复旦神经生物学捐赠讲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复旦大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胡适人文讲座”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捐赠人民币200万元,以支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展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的项目,是北京大学于20xx年设立的一项高端学术讲坛。20xx年5月24日该讲座邀请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 Owen)首开演讲,获得了高度评价。 从我国少数高校设立的捐赠讲座情况来看,大体上是以学术交流为主,以邀请专家讲学,共同探讨学术前沿问题,传播知识与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这些当然是讲座要实现的基本功能。然而,讲座本身的功能还远不只是这些,如果把讲座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来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三、高校捐赠讲座设立的制度环境
1.从外部环境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教育捐赠和完善高校教育投资体系。如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3]都明确鼓励高校可以通过社会捐赠集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20xx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法律对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捐赠。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人物和企业。一些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也在高校设立基金支持高校发展。可以说,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的社会外在环境,为设立捐赠讲座项目提供了政策保证。
2.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
我国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也纷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社会捐赠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相当多的高校都成立了校董会、校友会、基金会和发展委员会等机构进行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募捐工作,对教育捐赠管理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捐赠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主要来源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种类有现金、支票、汇票、股票、证券、债券、图书、资料、设备、房产、遗产、财产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和物品等。捐赠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建造、修缮、更新教学和科研设施,扶持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和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资助贫困学生为主;也有一些支持、投入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其他项目。总体来说,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捐赠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捐赠正在成为高校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探索社会捐赠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都为高校系统开展捐赠讲座项目提供了基础。
四、高校开展捐赠讲座的运行机制
通过设立捐赠讲座项目,面向海内外引进、聘请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担任讲座教授,加强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带领相关学科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通过设立捐赠讲座项目,增进高校与社会的密切合作,切实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一步扩充学校经费来源,保障学校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
1.编制捐赠讲座项目计划,广泛宣传捐赠讲座项目
开展捐赠讲座项目,首先要编制受捐讲座计划,加强领导,宣传发动。各院、系、中心、所讨论制订拟受捐的讲座计划,由教育基金管理部门汇总并制订捐赠讲座实施规则,依托行业,联系校友,向企事业单位,个人及海内外基金会或慈善机构进行广泛地捐赠宣传。
2.加强捐赠讲座项目经费管理,发挥最大效益
按照捐款类别分类管理,限定性捐款由学校基金会按捐赠者意向实施;非限定性捐款由学校基金会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提出项目方案,报请理事会通过后实施捐赠讲座项目经费的使用,专款专用。根据捐赠者的意愿确立捐赠数额,并分设长期、短期和年度捐赠讲座项目。通过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稳定捐赠讲座项目。
3.明确捐赠讲座回报方式,促进捐赠可持续发展
(1)可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讲座。捐赠方在讲座宗旨、活动方式、讲座教授人选、资金使用等方面参与管理,通过契约方式约定双方责权利。
(2)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讲座教授职位。
(3)分享捐赠讲座成果。根据协议,讲座教授取得的研究成果,捐赠单位优先取得投入生产的权利;讲座教授取得的专利权,捐赠单位将拥有一定比例的产权;为捐赠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优先推荐毕业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