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泳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泳心得体会1
一、我在训练实践中的体会
1、6~11岁主要发展“动作速率”。这个阶段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佳年龄阶段。未来(成年)的技术动作频率(速率)与肌肉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神经冲动传导频率”有关。而且,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没有很强的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大量的“无氧”速率训练也有助于正确技术的培养与感觉系统,动作协调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很好的“速度储备”,为以后的“有氧能力”打下好的基础(有氧能力与技术有关)。陆上练习主要以:柔韧,模仿,节奏跳操,自重,平衡,协调等小肌肉群的练习。
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在技术动作的训练中,一定要大胆的教他们“专业”的要求(包括出发、转身、起跳等细节)。是对技术领悟与感觉发展最快的阶段。
2、12~13岁开始进行有氧练习。但是,要控制好强度。大部分不要超过“无氧阈”(约17次/6秒)。主要意义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中,主要提高心脏(心室)的充盈度而不是提高心脏壁的厚度(心肌的收缩力)。同时,也能够在水上训练保持较好的技术动作。
3、14岁以后,可以发展和提高水上强度负荷至“最大吸氧量”“乳酸”……陆上的专项力量等。根据运动员的自身能力,技术状况而定……
二、对7~12岁儿童少年训练,要依据其生理特点
在训练中我主要抓了五个“百分比”,来安排训练。
1、技术教学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的'百分比:60%比40%
这样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少年儿童接受技术快的特点,尽可能快的让小孩掌握四种姿势的技术。7―12岁儿童的游泳训练,在打好技术基础和打好各种素质的基础是同等重要的,但掌握好的技术和正确的技术的动力定型,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而某种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紧密的关系。另外技术训练的本身也包含着素质训练。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训练中,技术教学训练与素质训练的相互比例大体上安排为6∶4是较为合理的。
2、各种姿势所占的比例:7∶3
四种姿势的训练,自由泳和混合泳占70%,其他三种姿势占30%。因为自由泳和混合泳是现代竞技游泳的基础,对于完成同样的运动量,以自由泳、混合泳为主的训练,少年儿童易于承担,不易疲劳,而过多的游蝶泳、仰泳、蛙泳不合适,因为蝶泳难度大,要求力量强,而仰泳对前庭分析器要求高,小孩游太多容易头晕,蛙泳虽然好掌握,但游的太慢,对于完成同样的运动量,在水中时间长,不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率。
3、各种素质要求的比例:快∶慢,中(2∶8)
快速游,包括极限速度的练习,应“少吃多餐”,不易集中。总的比例占训练总数量的10%~20%,中速游、匀速游、超长游的比例应占训练总数量的80%~90%,掌握好各种游速在训练中的比例,实际上也就是处理好训练中强度比例的问题。在7~12岁的儿童训练中,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前锋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很脆弱,因此,过多的强度训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必须掌握好在耐力训练基础上的速度训练,并注意控制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的相互比例,此外,在各种游速的练习中,保持较快的频率。
4、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训练中的比例:
从理论上讲,应在发展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专项素质。而游泳运动又分为水上素质训练和陆上素质训练两大部分。因此,在7~12岁的儿童训练中,如何把专项素质和全面的身体素质,水上和陆上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中发展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应占20%~30%,发展耐力,速度耐力以及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应占70%~80%,用这样的比例安排训练比较符合这时期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
游泳心得体会2
游泳对人体的健身性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每年因不会游泳引发的溺水事故报道给人们带来阵阵惋惜之声的同时,不少高校把游泳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甚至有部分学校把游泳当做必修课,要求学生至少学会一种游泳姿势[1]。但在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游泳教学中学生溺水事故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取消游泳课[2]。因此,游泳教学中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甚至杜绝此类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
1、增强游泳教学的安全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领导要认识到游泳教学安全的重要性,对游泳安全事故不抱有侥幸心理。学校领导对游泳教学的安全问题如果足够重视,则必然会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体育教学部门给予更多投入,也会对体育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3]。势必促使体育教学部门领导在认识上提高重视程度,因此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游泳池及设施进行进一步优化等。其次,体育教师是游泳教学的执行者、直接参与者,因此他们对游泳教学安全的重视情况尤为重要。对游泳课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以后,教师在课程安排、练习内容、练习顺序及练习安全保护等方面会在备课时考虑,并且教学中会时刻在心中保持一根安全之弦,关注学生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确保学生学习的安全性。最后,学生自身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有些学生觉得学游泳一般在浅水区,水才没过腰,所以掉以轻心,把老师的'要求不放在心上,以至于出现险情。特别是少数同学仗着自己以前下过水,会点狗刨就忘乎所以,做出教师禁止的危险动作,如在浅水区跳水等,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健全游泳教学的规章制度
任何教学都有专门文件保证教学实施,游泳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针对游泳课的特殊性,还应出台专门保证教学安全的文件,以此对师生从制度上提出要求[4]。比如,着装上要求任课教师是泳装,赤脚或穿拖鞋;课前课后一定要点名,确定到课学生和离场学生人数是否一致;统一规定下水练习时间点,以便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减少水中抽筋等不安全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水中情况,学生出现危险情况时及早处理。又如要求学生上游泳课前的一餐不得饮酒及喝含酒精的饮料;学生练习中不得相互追逐、嬉戏打闹;学生练习时只能在教师规定的练习区域内,不能到别的班级区域练习。另外要求学生没有练习时随时注意附近练习同学的情况,一旦出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帮助,并呼叫任课教师。只有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教学中的安全之弦才能真正绷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率。
3、改善硬件设施建设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动不动就几万在校生的学校不在少数。虽然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有所增长,但从游泳池来说,增长比例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5]。导致游泳教学时,游泳池常常会出现“下饺子”的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不但使学生练习空间变得局促,影响学生练习效果,而且学生练习时相互间碰撞和被同学蹬踹的概率大大增加,教师也会分身乏术,很难关注到水中每位练习学生的情况,给游泳教学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增加游泳池数量,减轻学生游泳课练习时的拥挤程度。另外,部分学校的游泳池数量照理满足了学生学习需要,但由于建设游泳池时考虑到今后可能会用于比赛,因此游泳池一般建设成池底倾斜,从一边向另一边逐渐加深。这样,游泳池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深水区只好作为人数较少的具有较好游泳基础的学生使用,而其他绝大多数没有游泳基础的学生只能挤在较小的浅水区域进行游泳学习。造成深水区学生人数少,区域很空,而浅水区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必须对游泳池进行改造,将游泳池底填平或加装垫层板铺平,使整个游泳池保持在同样的浅水深度,以便分散练习学生,增加练习空间。游泳教学中除了防范游泳池中学生出现安全事故,陆上安全防范不应忽略。很多游泳池池边、池边场地及沐浴室、更衣室等都使用瓷砖铺设,本身往往比较滑,沾水以后更滑,加上学生在水中练习完后身体发僵,协调性下降,特别容易出现学生因滑倒摔伤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改为防滑瓷砖铺地,或在地上铺设防滑垫等。
4、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
4.1游泳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目前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存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按学生的游泳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中级班学习自由泳技术,高级班学习蝶泳和仰泳技术;另一种模式则无论学生的游泳水平高低均不分班教学,统一学习蛙泳技术。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南方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比北方学生接触水较多,但会游泳的学生仍然是极少数。北方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有些学生甚至从未下过水,更别说游泳了。所以,在游泳分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分属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因此,本文以蛙泳技术教学为例探讨循序渐进原则。
虽然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一般在浅水区进行,水的深度一般在学生腰部至胸部高度,但不要认为这样在水中就很安全。即使大部分学生以前有下水经历,很多人仍然不具有基本水性。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如果在这种浅水中滑倒,或者趴在水中,仅靠原有基本技能在水中可能站立不起来,进而出现意外事故,因此这部分学生学习游泳的危险性就相对比较高。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水中憋气能力,一旦头部没入水中不可能吸入空气,只能闭气或憋住气。只有能憋住较长时间的气后才能趴入水中或不小心滑倒后比较从容地从水中站立起来。其次,使学生熟悉水性。比如,教会学生水中行走能力、水中坐起能力、水中倒下起立能力等。一旦学生具备水中倒下起立能力后教学的危险性会下降许多,因为学生这时已经具有水中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不会因为滑倒等原因出现浅水中溺水的问题。再次,让学生体会水中浮力,即学习水中的团身漂浮和直体漂浮技术。通过漂浮技术练习,学生掌握团身漂浮和直体漂浮能力后,学生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继续进行滑行技术、蛙泳腿技术、手臂和呼吸技术及蛙泳完整技术学习。
大部分高校游泳课教学均在室外游泳池进行,由于气温较低的原因,游泳课的开课时间均在五月份,在北方高校开课时间甚至更晚。因此一年游泳学习时间一般在两个月左右,除去阴雨天气一般教学时间也就五、六周左右,北方高校有时游泳教学课时数还会更短。导致教师进行游泳教学时赶进度,特别是蛙泳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水性的练习时间比较少,有时两个课时就从憋气练习到了水中滑行技术。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这些技术,毕竟练习时间很短,学生技术掌握得很不牢,易出现范化现象,以至于可能产生呛水、溺水等危险。因此,熟悉水性这一阶段教学应适当加长教学时数,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前期基本技术,为后面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2注重呼吸技术练习
呼吸技术是游泳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除仰泳之外的其他游泳技术气体交换都是在口鼻入水后呼气,口鼻出水后吸气以实现气体交换。与陆上相比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换不好气则有可能因吸水发生呛水问题。由于高校游泳教学中一般初学者都是学习蛙泳技术,有基础的同学才学习仰泳、自由泳和蝶泳等技术,因此蛙泳教学中呼吸技术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和重点技术,也是容易发生危险的技术环节。进行蛙泳呼吸技术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陆上呼吸技术模仿练习,然后才是手扶池边进行水中换气练习,待学生掌握了水中用口鼻呼气,出水后用口吸气的换气方法后再结合手臂技术动作站立水中或水中行走过程中做呼吸技术练习。再次就是进行有同伴辅助的换气练习,即同伴双臂抱住练习者双腿,练习者结合划臂做换气练习,辅助者跟着向前进即可。待前面这些辅呼吸技术练习得比较熟练后,最后进行手臂及呼吸技术与腿部技术的配合练习。如果蛙泳教学中,学生呼吸技术掌握不够好,则易导致学生换气时喝水或呛到水,即使未发生严重安全事故也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以致以后练习中不敢吸气而不能连续向前游进。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换气不好则有可能因呛水发生溺水事故。因此,呼吸技术应作为游泳技术的重点进行练习。
4.3注重游泳节奏训练
仍以蛙泳技术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进行手臂和呼吸配合练习,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得比较好,一旦与腿部动作配合进行完整技术练习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手脚并用的情况,不但使了很大力气向前游进的距离很短,甚至停滞不前,还易因为游泳节奏混乱导致呛水事故。因此,游泳中要注意节奏训练,使学生保持较好的节奏向前游进。
为了训练蛙泳完整练习时的节奏感,完整练习前的练习是将手臂动作与腿部动作分开进行,即滑行后,先慢慢吐气,待快吐完时划臂抬头吸气,然后快速向前伸臂,手臂伸出之后再做腿蹬夹腿的动作。等这种配合练习得比较熟练之后,只要将蹬动作稍微提前,即手臂前伸还未完成之时就开始蹬腿即可,这就是蛙泳的正确完整技术。不仅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动作节奏及手臂、呼吸、腿部动作之间1∶1∶1的动作比例,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蛙泳技术,还有利于防止学生因动作节奏乱引起安全事故。
总之,游泳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在高校开设游泳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要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6]。需要顶层设计,做好防护措施,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为学生游泳课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游泳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游泳心得体会12-31
游泳课的心得体会03-19
学游泳心得体会04-14
暑假游泳心得体会09-01
大学游泳课心得体会06-14
游泳心得体会15篇02-09
游泳安全个人心得体会11-07
游泳安全班会心得体会10-07
游泳的说说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