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13篇(优)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读后感 篇1
它是由一位两千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记叙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三分之二;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的沃野旷畴。它,就是我国古代的“史圣”司马迁穷极心血写成的不朽巨著——《史记》。
我并没有读完这部巨著的每一个章节,也不敢说自己能全部读懂。但仅从自己细心阅读的部分,我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博大的心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古代“良史”的伟大人格,可以感受司马迁那天资横溢的语言艺术。我深知,《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字里行间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汇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拜读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读完《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可见司马迁的伟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着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体例一应俱全,横向囊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思想、典章文化等方面,纵向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司马迁是一个很不幸的史学家,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以客观公允的笔调冷静地记录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史记》通篇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如汉高祖刘邦,在司马迁笔下也被擦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为普通人的面目。
《史记》一书还清晰地刻画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其中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种种表现,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美好品格,有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一部《史记》,记载下了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游侠刺客、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人物的真实生活,震撼了多少后来人。读《史记》,使我感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前进、使我荡气回肠却又渗透在文字中的那些高尚、高贵的灵魂,渗透着作者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阅读《史记》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奥秘和哲理,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当在司马迁构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徜徉漫步时,我们应该用清醒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贯通古今,给自己一个与历史面对面的机会,在激活历史的同时也激活我们自己。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之所以长传不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史记》又何尝不是呢?
《史记》读后感 篇2
灯下读《史记》,当读到荆轲刺秦的故事时,不禁抚卷长思,感慨不已。
闭上双眼,静静品味着这个千百年流传久远的故事,心潮澎湃,热血烈烈。窗外,大风呼号,偶然夹杂低沉的雷声。一道闪电划进狭小的书屋,灯下的我,瞑目而坐,恍然间走向那遥远的故事中……
天空布满了厚厚的乌云,如同千吨巨鼎系在毫发之上,危悬在我的心头;瑟瑟秋风,如同封存了千万年的寒冰,令我手足冰凉。
我是荆轲,是此番前去刺秦的侠客,亦是拯救大燕国的勇士!
我虽非燕国的子民,却胸怀着一颗报效燕国之心。如今,秦欲亡我大燕,置大燕于岌岌可危之地,大丈夫,岂能坐视不管!
我愤怒的心如同深埋在火山底滚烫的熔浆,带着大燕子民的.满腔热血,带着他们的国仇家恨,带着千万战死沙场的燕兵的英魂冲了出来,冲碎了悬挂在我心头上的千吨巨鼎,融化了令我寒战的万年寒冰!
舞阳手持地图卷,紧跟在我身后。我手捧着将军樊於期头颅的铁函,心情低沉。樊将军,你虽是秦国的叛将,却是大燕的烈士,你为了此番刺秦的行动能够成功,竟不惜拔剑自刎,你用你那沾满了自己鲜血的利剑,宣告世人:你非贪生怕死怕死之辈!你用你的躯壳告诉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身上穿戴着白色衣帽的太子丹等人前来为我送别,那白色的衣帽,在这萧瑟秋景中,格外显眼。我深知,此番无论成败,定是有去无还,他们既是与我送别,亦是与我诀别……
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对我而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但,我也有着血肉,在这生命最后一程,我又何尝无半点留恋之情?我昂首望了望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仿佛同此时我的心情一般,压抑而又惆怅……我感到空气在凝固。
一曲筑音激越而起,方才密布的乌云渐渐被拨散开来,南飞的雁排成“人”字缓缓飞过。我的知音高渐离此时正在河岸旁为我送别。我含着泪,环视着四周为我送别的人,欲言又止。沉默了片刻,我忽然和着渐离的节拍,昂首挺胸,对着秦地的方向,引吭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罢,饱含在眼里多时的泪水夺眶而出,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滴在了燕国的这片土地上,前来为我送别的人也纷纷留下了眼泪,渐离更是痛哭失声,甚至连两岸的悲鸟也同我们一样,对着古木,幽幽哀鸣……
渡过冰寒的易水,我同舞阳来到了河对岸。怀着一份留恋,我回首望了望:天是那么的蓝,两只欲南飞的孤雁在燕城上来回盘旋着,久久不肯离去。远山如黛,遍地霜寒。送行的人群依依相随,白衣如雪。筑音转为低咽,悲壮而凄恻。
我同舞阳带着行李,头也不回地径直朝秦地方向策马奔去,为了这破损的大燕山河,我想:我们只有对强秦奋力一击。我的生命即将如昙花一般,在秦庭短暂而又灿烂地绽放……
《史记》读后感 篇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
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史记》读后感 篇4
《史记》是司马迁的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的先例,对后世的历史记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且司马迁著书时一直保持中立,依据史实最真实的记录,尽管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他还是继承了他父亲的遗愿,这也是他自己的终身追求,这才有了《史记》这一巨著。
《史记》一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为现代对古代的研究有了史献的证据。
《史记》虽伟大,但其作者更伟大,司马迁与其父都为史官,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官职,有时甚至还要遭人侮辱。先言有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亦是饱受摧残,忍辱苟活,就算是遭受腐刑,也不愿就此死去,这正是梦想的力量。《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的最好的文章,此书虽名曰报任安书,但实则是写给当时汉武帝看的。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欺凌,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司马迁是一个诚实的人,但因为这诚实,他遭受腐刑,也因为这诚实,让《史记》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历史巨著。司马迁记录历史,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爆恐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司马迁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敢于记录别人不敢记录的,比如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对当朝皇帝的批判这是很多史官都不敢恭维的事,但司马迁却如实记录,即使这会引来杀身之祸。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文学大家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最后用最近读到的一句话结尾,“知我心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也许也是司马迁的想法吧,不同的人读《史记》有不同的感想,是知或不知,是忧或求,感同身受。
《史记》读后感 篇5
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
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
名著读后感600字篇二_《史记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它是从史书《史记》当中选出来的60个小故事,包括商鞅的故事、重耳流亡的故事、孙斌和庞涓斗智的故事,还有赵氏孤儿、勾践灭吴、韩信胯下受辱、项羽垓下被围等,这些故事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写得非常生动。它的原著是司马迁,改写是王家毅。
据说司马迁是很正直的史官,因不幸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宫刑后曾经想到了死,但是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史官,有必要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于是,他忍辱负重,闭门著书,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写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史记》。在这部书里,作者不但如实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对后人研读历史,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史记》作为历史书籍带给我们的思考无穷无尽,它的哲理让看过他的人一生受益。当我读到《卧薪尝胆》时,越王勾践的毅力,改正错误的决绝,让我心生佩服,他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让我对军事家项羽、韩信敬畏不已。《纸上谈兵》赵括惨败秦军,让我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语言的巨人,却可能是一个行动的矮子。
《史记》这部书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自皇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并且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 篇6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暑假里,我阅读了《史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读《史记》,我了解到王侯将相的命运浮沉,如《吕不韦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也让我十分印象深刻,它为我们展现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独到的吕不韦的命运浮沉变化;读《史记》,我知道一些经典掌故的由来,如酒池肉林、指鹿为马等;读《史记》,我初窥到古代天文之门径,如《史记》有章“天官书”是专门记载星象的异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读《史记》,我还明白到孝悌之义,如《五帝本纪第一》中,舜这个孝顺、亲近百姓的贤明君主的故事让我惊讶……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从而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具有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学习历史仿佛离我们这些小学生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近在咫尺,与我们息息相关。《史记》也早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家喻户晓。
我闭上眼睛,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写《史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史记》已家喻户晓,十分出名。睁开眼睛看看现在,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还不分时间地玩手机,生活与猪没什么区别。我们常常在日记和作文中矫揉造作,说什么以后要认真学习,不碰电子产品,但我们当真做到了吗?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吧?就连我自己也没有。寒假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许诺尽量少碰电子产品(除了学习),但我整天抱着个手机,百无聊赖地翻看视频,生活变得十分无聊。还说什么每天积累五个英语单词,背诗什么的,统统没有实现。
其实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我细思恐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们都像古代人,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君王,而得过且过,就算当上了君王,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所以,读史可以鉴古今,知往来,更能发人深省!从学习方面想,好成绩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就像启一样,用自己的实力取得君主之位。从为人处事方面想,学会与人交流,宽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样,成为受人拥戴的贤君。
总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就可以知道世代历史的兴衰治乱的规则,在为人处世中牢记相关的道理,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君子!
《史记》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这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历史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向人们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的画卷,两千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世,证明它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
《史记》共分五十章,里面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有:刺客聂政、荆轲等人的故事。以前,我以为刺客是一些品行不正,偷盗抢掠,给大家制造麻烦的人。看了史记,我明白了刺客是对君主赤胆忠心的人,他们冒着即使成功了也会被杀死,失败了就更无生还的可能,他们的不顾一切,舍身忘死,对自己君王的忠诚和勇敢鼓舞着后世之人。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孙庞斗智的故事吧!在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设计让魏王残害他的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以害人始,以害已终,是孙庞斗智的故事给后人的启示。
春秋末期,还有一位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越王勾践。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每天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和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吴王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屈辱就认命,要奋发图强、刻苦自励,才能报辱国之仇。
《史记》这本书让我认识许多历史人物,看到了荆轲的赤胆忠心、孙膑的机智勇敢、越王勾践的刻苦自励。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使我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史记》的过程,就仿佛在做一次历史旅行,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地为我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把我带进他们的世界。
《史记》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带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学会了很多成语,认识了更多的字,还激发了我读书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沿着这阶梯不断地攀登!
《史记》读后感 篇8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著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著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著主人公的喜,忧著主人公的忧,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著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著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
我还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x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
《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著奴隶军x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vv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
《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记》读后感 篇9
《史记》在我看来似史非史。它为史,是因为它具有史书所具有的一切条件:时间、人物、事件、评价样样不缺。说它非史,是因为《史记》相比于《三国志》《战国策》等史书,人物语言及行为真实地可怕。人物性格丰富多样,所描写的事件经过都比大多史书更富有戏剧性,多了许多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与火花,它如同小说般吸引人,也因此成为大多古装影视剧的首选史料。
《史记》塑造了吸引观众的众多人物形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刘邦和项羽,古往今来对这两人的评价褒贬不一,并且争论还一直持续着,并不是单单以成败论英雄,也不光光单纯地以品德作为评价的制高点,才能、勇气、品德、御人之术、待人之道……关于人的复杂的方面也决定着去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司马迁正是以这样的角度去书写历史人物才会给我们带来延及千年的争论话题。大多人都喜欢项羽,可面对项羽坑杀八千秦军,血洗咸阳城时我们都会心惊胆战,感到恐惧,这时的他并不是一个孤胆英雄,而是来自地狱的恶魔。大多人都厌恶小人刘邦,可不得不佩服他卧薪尝胆的忍劲和开创汉朝天下的伟绩。但《史记》也有不可取之处,它的优势也往往会成为它的短处。《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不用我多说,赞誉的书籍都是它的几百倍了,可我却觉得司马迁在书写历史人物时,感情过于偏差,并且历史人物的语言,行为也极其贴近生活。这也说明有些历史的细节是不能尽信的,例如廉颇蔺相如传中的令从者衣怀璧而逃,刺客列传中於期仰天太息流涕以及荆轲刺秦王的.细节,因为太详细了,反而让人生出怀疑。
但我并不因史料的不确定而放弃对《史记》的喜爱,因为《史记》在为后世提供挖掘真相的依据时,真正能让我们学习的还是人物身上的品质和成败的教训,我们读《史记》是容易发现司马迁笔下更易偏向悲剧英雄的,例如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两位文学才子也有相同的遭遇经历。屈原,见识高超,不屈服青云直上却违背自己意愿的规则,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搅动深不见底的楚国朝局。信而见疑,忠被,却还能自疏濯污浊之中。蝉蜕于污秽,持心清明,当与日月争光。他不为一箪食,一豆羹而屈心抑志,即便身负谗言,楚王疏远而折磨得颜色憔悴,形如枯槁,也如兰草般洁身自好。他当然有怨,都尽数倾注于《离骚》中。忧兮离兮,若说当中屈原对自身遭遇的文艺性唠叨和他与楚王仿佛爱人似的相爱相杀彰显了他悲剧的来源,那《怀沙赋》才真正地显示出他的志向与气节,关于死,一句“知死不可让兮,愿吾爱之”显示了他的决心。而贾谊相比之下便稍显逊色了,他悲,所愤慨的是自身功业的不成,他死,也是被为臣的道德所迫。他们同为文学上的明珠,但为人方面却不同,做人方面我更喜欢屈原。
历史,不仅仅只是用来炫耀自己学识的工具,以史明志,鉴今,观祸败。至少不能让悲剧的历史再次上演。
《史记》读后感 篇10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立德,立史官之德;立功,立史实之功;立言,立史家之言。
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的楷模,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承董胡前,其鲁迅后,使文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几千年来为文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最鼎盛的汉武帝统治时期,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大变动的时代,黄老道学、儒家学说,两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学派,最终在董仲舒的大一统、天人三策的思想之下,儒家学说成了中华民族20xx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思想。
司马迁就是生活在这个变幻的时代中。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又受其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崇道。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他累积了功利意识;在道家的影响下,他受到齐、楚的浪漫主义传统熏陶,所以,他根本上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通常人们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联系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竹子的那种挺拔向上,志高万丈的精神,更为众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
司马迁那种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也许也是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所致。汉武帝时代是一个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文章两司马,一个是司马相如,另一个就是司马迁。或许心高气傲的汉武帝处处都想让他人臣服于自己,司马相如最终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御用文官,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屈服于皇帝,《大人赋》、《上林赋》数不胜数。汉武帝成功地驾驭了一个人的思想。当然司马迁也不会逃出他的视线,但司马迁不卑不亢,宁可受到奇耻大辱也不愿屈尊于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许这就是他最终为李陵伸冤,然后被处以宫刑,最后发奋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的缘由。立德、立功在这方面完全展现。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在成一家之言方面是一个创举。言者,议论也,即有意表达一个人的思想主张的`意思。成一家之言,既要继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气、传统,又要在史学领域中有所创造,敢于拿出自己的主张。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却要来一个成一家之言,显然是对正统儒学表示的一种抗议。
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著史绝不是简化为文献的收集、整理与考证,或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观察历史,而是带着他自身深切的痛苦去理解过去时代人物的奋斗与成败,而书中最为精彩的也是描写这些人物的部分。《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而文学渗透着情感,因而单纯就艺术的结果来说,它就是情感参与和历史的高度统一。历史被赋予了精神才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有生命的历史,这浸透着作者的滔滔情思和进取的人生观,其人生的忧患意识与悲凉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学的抒情性。
司马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大门,透过《史记》我们还看到一个饱经忧患而又感慨深沉的学者,那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
所以,鲁迅先生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 篇11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他总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为大汉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韩信,司马迁为他记转;墙倒众人推的李广,司马迁仍从正面为他写下《李将军列传》。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好战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历史上的哪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请下神坛,还原成一个又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种写法当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后来“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太史公也不知所踪。但太史公的这份客观,这份执着,以及这部史书所饱含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从我一翻开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记》里,他介绍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等等。
《史记》读后感 篇12
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将看不见触不到的历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历史长廊的风云变幻,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物长幅的千姿百态,战争长卷的硝烟弥漫,尽在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中。此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它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经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史记》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思想性。它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黑暗的统治,揭露罪恶,伸张正义的人民性因素十分丰富: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以献逃将人头与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伺机刺杀秦王,可惜功败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滨高渐离反复悲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留下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以及颂唱千古的友谊;陈涉虽是一名小小庶卒,却身怀鸿鹄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泽乡的揭竿而起,注定了给予秦的暴政以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说史记会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为,
第一,客观地评价史实。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评价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会因为某人是权利者就惧怕,阿谀奉承,而是勇于揭短,记录最真实的历史,也不会因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顾。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褒贬一致;
第二:善于分析。对于一些诸如勇士刺杀暴君,农民起义等当时的反专制英雄壮举,除了有佩服他们,同情他们的感性认知外,还理性地分析起义,刺杀等失败的历史根源,不会因为它们是正义之举就只褒不贬;
第三,史记除了写皇朝兴衰,帝王将相,世家氏族外,还描写了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风土人情资料,以人为本,自然具有人民性因素,具有至高无上的史学价值。史记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经过严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历史,是区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就能精辟概括的吗?这足以体现其文学功底的深厚。很多历史典故,成语都源于史记,当我们读到“完璧归赵”,请不要忘记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承诺;当我们有所成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时,请不要忘记淮阴侯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的智勇双全……当我们旁征博引,娴熟地运用着成语与寓言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示《史记》早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有句名言这样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洋洋五十万字的《史记》,作为我国一部历史巨著,应该大家一起来鉴赏!
《史记》读后感 篇1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聪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在书海中我选择负有盛名的《史记》作为本次假期的阅读书籍。我在品读《史记》后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经的沧桑与深藏的豪迈。
先不谈书中的故事,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他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随后开始编纂《史记》。专心写作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汉武帝下狱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未能成稿,出狱后历经16年终于完成对史记的写作。是司马迁的坚持才有今天的鸿篇巨作,他的经历不仅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对待生活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且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着无尽的启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司马迁那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是它让我看到了坚持过后的光明。
在《史记》中,我敬孔子。礼崩乐坏,动摇不了孔子“克己复礼”的决心和毅力;周游列国,显示出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纵使栖栖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诗三百》孔子将文明教坏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
在《史记》中,我怜李广。张弓搭箭,跃马瞋目;一代名将,李广所向披靡,远征匈奴,建功立业,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李广的刚愎、独断竟与他的勋业一样的鲜明,所以才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年遗憾……
在《史记》中,我佩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却重不过荆轲的那份承诺;匕首虽寒,也难比荆轲炯炯目光。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
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史记》不论是在中国史学还是中国文学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不仅如此,《史记》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力,可以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响是,《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精神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厦需要全民族的人来支撑,而《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所展现的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逝,也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凝固,相反它经过不断的“扬弃”“净化”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史记》 不仅是我们在精神上、美学上的享受,更能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时代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史记》中的传统精神,更要指向未来,呼吁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出自史记的成语07-25
读史记心得08-31
史记阅读心得02-26
史记的读后感12-20
《史记》读后感06-08
史记读后感06-10
史记读后感06-30
《史记》读后感07-05
《史记》的读后感08-16
《史记》读书笔记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