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咏流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
新年伊始,各大卫视不约而同的上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节目,《家风中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但是中央卫视的《经典咏流传》就像一股清流一般涌入我的心中。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中竟藏着如此美的古诗词。
古老的诗词和现代的音乐旋律相结合,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音乐旋律欢快明朗。每一首诗词和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又都与历史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连接。
我最关注的一期节目是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唱的'一首《苔》,从小女孩儿开口唱的第一句,我就被深深的感染了。而梁俊和孩子们的故事也一并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人。看完节目后,这首《苔》被我反反复复听了无数次,心中不禁感叹:中国的诗词竟然可以这么美!
梁俊到的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他觉得他能为学生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教孩子们读诗,唱诗,从古老的诗词中汲取力量来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让他们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胜地。
生活真的已经像咖啡一般苦涩了,那就让古诗词这一味奶糖来给他们换个天地颜色吧!
朋友圈里有一个特别火的视频,视频中是关于一位老教授的讲座,老教授在讲座中掷地有声的说道:我希望,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不应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绝了。你能相信这是一位93岁的数学老教授说的话吗?这个讲座一直进行了将近2个小时,而老教授中场没有休息,也没有喝过一次水。老教授最后说的是:唐诗万岁,宋词万岁!
然而这样深情有力的告白,有没有让你满怀感动,热泪盈眶,答案一定是:有的!
当后来老教授来参加《经典咏流传》时,节目组是准备了一把座椅的,但是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当教师的什么时候坐着讲过课。”
刹那间,为之肃然起敬。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老先生的话语和行为真的太有震撼力和鼓舞力了。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呢?我们读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几乎每天都处于忙碌,焦躁,巨大的压力之中,我们累的都快只剩下一具虚无的空壳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呢?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段经典的对白,回答了心中所问。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我们一生会经历许多磨难和不幸,但是希望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心,而心中,若有古诗词这样的美好,必定会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2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5期,节目包含了三段:第一段是霍尊传唱《山居秋暝》,写意国画的舞台背景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演绎了山林的自然之美;第二段是关喆传唱《望月怀远》,利比亚撤侨故事打动了所有人,“祖国万岁”成为共同心声;第三段是黄绮珊传唱《陋室铭》,文化的力量穿越古今,艺术的力量穿透荧屏,爱的力量横贯人生。每一段都是经典,咏叹声一片。
唐代的刘禹锡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以居处的“陋”写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首诗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湮灭,正是文化穿越古今的力量。
黄绮珊在传唱的《陋室铭》时,用她略显沙哑又高亢纯净的嗓音演绎了《陋室铭》,尤其是音乐刚起就以高音为整首曲子奠定了“陋室不陋”的基调,音乐烘托了诗人的高尚气节,正是艺术穿透荧屏的力量。
嘉宾白茹云把诗当作与病魔作斗争的利器,以一个普通农民女性爱诗、爱家、爱生命的情怀打动了鉴赏者,也打动了电视观众,文化和艺术都融进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正是爱滋润生命、孕育人类的`力量。
观看《经典咏流传》有感二
凤凰传奇演绎李白的《将进酒》,把李白的大气、豪放、洒脱演绎得淋漓精致。如主持人小撒说和,能把唱歌底蕴深厚的凤凰传奇唱沙哑的,也只有李白了。如果李白在天有灵,是否可含笑几泉了。尤其让人敬佩的是,那位半导体博士生导师,在我们的印象里,学理科的都是很沉闷的,尤其笃信西方科学,西方的文化,这位半导体博导完全突破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领域,经典都会让我们受益无穷,经典无处不在。
汪明荃、罗家英一对现在版的爱情经典,一起经历了生死,经历了二十一年的恋爱期,六十多岁才结婚,他们才是真正的体会什么是真正爱情,也是“两情若是长相久,又岂在朝朝暮暮。”最真实的写照,让我又相信娱乐圈也是有爱情的。
孙杨一位游泳健将,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由他来演绎刘桢的《赠从弟》,以《亭亭山上松》的歌典呈现,加入了《男儿当自强》的部分内容,把松树的傲气、自强演绎非常到位。少强则国强,青年强则国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个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文化基因。
经典是中国人的基因,人人需要。无论是在唱歌,体育,演员……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经典精神,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在践行经典的路上,并且把自己活成经典。
【《咏流传》观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03-14
浅谈辽代文学的写作与流传论文09-04
咏月的诗句09-16
2013最广为流传的面试问题07-29
唐伯虎咏鸡诗06-21
《咏鹅》教学设计02-02
咏鹅教学设计06-14
咏素蝶诗赏析09-14
咏菊的古诗词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