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4:14:3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

  粗略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可能还带点勉强的意味,并不是写得不好,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如果写得再乏味一点,我会果断地放弃。读完了不能什么都不留下吧,要不过几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曾经还读过一本这样的小说。

  因为外国的小说名字是个很乏味的东西,所以我永远不会记得。暂且称主角吧。这本书的主角,厌倦了呆板千篇一律的生活,选择抛弃所有,去追求艺术,去画画。而且是他很不擅长的领域。他是一个典型的万千所谓幸福家庭的代表。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优雅美丽的老婆,有两个很乖,而且很聪明的孩子。看似很美满,很安逸的生活里,却隐藏这巨大的悲伤。主人公好似被魔鬼控制一样。他丢下一切去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到底想要什么呢?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要画画,可是他画的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画出他所追求的东西。可是,人的内心太复杂了。变幻莫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能一点一点通过在追求道路上的磨难去领悟。

  而本书的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主角所发生的一切,从抛弃一切到最后死去。而我以一个旁观者外的旁观者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个追求梦想的主角,就像是我们内心疯狂的一面。有一天突然发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美丽善解人意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孩子,然后为这一切去奔波,感觉幸福和甜蜜。而且这是所有幸福人的生活场景。主角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打破了一切。他选择流浪者的身份活着,每天只要饿不死就可以了,身边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甚至男人永远痴迷的性,女人,爱情,也失去了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肮脏的,活着的唯一条件就是画画的时候没有人去打扰他。

  在他病危垂死的时候,一个善良到有点愚蠢的画家救了他。因为这个愚蠢的人有着独到的眼光,他知道这个主角是个天才。最后,得到的是,老婆被主角深深的吸引住了,离开了这个愚蠢的人。最后,这个女人为了主角自杀悲惨的死去,可是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后悔过。女人真的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她们可能为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去委曲求全的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如果这个他们不爱的人尽管尽心尽力的去爱她们,把她们当做神一样供着,也不及她们内心一点点冒险的激情。为了这点激情她们甘愿牺牲一切。可是,她们看不到,这点激情只是暂时的。激发起她们激情的男人也是危险的。这些男人,可能是暂时的需求罢了。当他们明白这个女人会像其她女人一样,想让自己循规蹈矩,遵循她们的意愿,并且,完全被她们所占有的时候。她们面临的将是无情的抛弃。危险的男人也是绝情的。他们会抛弃给自己短暂快乐的人,并且不顾死活。女人又是一个可悲的生物,她们会原谅给自己带来深深伤害的人,也不会原谅一个为自己牺牲的人。

  凡是爱上这个主角的女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已经对身边的一切毫不在乎了,包括自己的生命。最后,这个主角结婚了,很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这样束缚住一个这样疯狂的男人。这个女人可以挨揍,可以照理他的生活,为他生孩子,满足一切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打扰他画画。聪明的男人总会去找一个很傻的女人。

  在主角四十七岁的时候,他染上了麻风病,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脸肿的和狮子头一样,他都不知道。还是他的孩子为他请来了医生。医生到来的一刻,让他照完镜子他才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最后的日子里,眼睛失明了,他也画出了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可以说死去的那一刻他无憾了。可是,他却并没有让临死前最完美的画留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是让她的妻子烧毁了房子,和墙上的画。就像他经常说的一样,画出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兴趣了。

  男人在中年最得意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所有幸福,仅仅为了自己的心。就像作者理解的一样,他是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我们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也会有这一份冲动,为了自己的一个念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去受尽磨难,去追寻。只是少了一份决绝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信念。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

  这本书真的太难读了!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毛姆本身的问题。本书头几章都十分的枯燥乏味,先介绍“我”的背景和一些心理活动,几乎都在抒情,看着每段话都很有深意,但我看着很像大段大段的废话,直到书读到一半,高更出场了才有点剧情。高潮很有意思,斯特罗夫好心接病重的斯特里克兰回家照顾,帮助他度过鬼门关,结果他的妻子斯特罗夫太太决定抛弃丈夫跟着斯特里克兰过流离颠沛的生活,最后因困不住斯特里克兰的心而自杀。

  二是翻译者李继宏的问题。我读的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典藏版,李继宏翻译。他最著名的译本有小王子,还翻译了动物庄园和老人与海等经典著作。当我发现我买的动物庄园是弘丰翻译而不是他的时候,颇松了口气。

  因为他这人有个“卖弄学问”的毛病,也不是说不好,毕竟通过他翻译的这本书,我接触了初中学文言文阶段才会出现词语,好几个都要查词典理解句子呢,真真让我涨见识,可不是厉害吗。

  卖弄学识当然不是他的问题,是我文化程度不够才认为他卖弄。可以问题在于,一本外文翻译,大部分是英译腔,突然冒出几句现代汉语都很少用到的词句,实在是怪异,让我频频出戏。

  这让我看得有些生气。在原作者对高更这类艺术家追随美的叙述中,字里行间还浮现了这名译者卖弄文字的洋洋自得,实在不喜。不过倒是增添了在枯燥的阅读中的趣味。时不时出现一个看不懂的词语,可不是有趣嘛……空口无凭,举个比方,打个例子吧。尤其在小说结尾翻译的一句,更是让我想作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我觉得原作的表达可能是,谁都逃不过上帝/神的制裁,或者,坏人都会下地狱嘞。因为全文谁提到过相信法律啦?天道是中国道家思想吧,太格格不入了!

  有机会去一定要去图书馆借他别的翻译看看,全方位地批评他!OK,抱怨说在前面,接下来该是读书笔记的常规操作—点明主旨,表达感受。读书笔记这本小说的主旨应该比较清晰,通过小说还原毛姆所了解的高更这类艺术家追求的“美”,赞扬他们放弃六便士的舒适而去追求月亮的高大人格。文中有大部分模糊的“多余情节”,比如前文通过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引入他描写了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文章后面描述高更去荒岛生活最终惨死也是根据许多人零零碎碎的描述。

  或许这是毛姆听说的高更真实的人生经历,也或许是他认为通过多个人模糊的表达能让男主人公这个人物更真实。

  “生活在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

  至于读后感想嘛,也没有很深刻,全文似乎在聊些欧式的“大男子主义”。他们尊敬女性,女性也早已开始强调独立,可是文中主要出现的三个女人—斯特里克兰的妻子,被他拐跑到斯特罗夫太太,和最后小岛上深爱他照顾起居并为他生儿育女的土著女孩。她们的形象都很扁平,不外乎爱慕虚荣(前者),深爱斯特里克兰(后二者),和操劳度日。

  我不能理解这些女人,相反,我能稍微理解充满理想抛弃一切的人生追求,虽然我做不到,但是对这类人充满敬意!其次,占文墨较多的人还有斯特罗夫,一个同样对艺术有着至高追求的人。他是斯特里克兰的反面,他能懂艺术,能懂斯特里克兰,但是他流于平庸,最终在太太死后也回归平淡的生活了。

  高更等人如此高尚的人格和人生追求我很难完全理解,因为长命百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才是我等俗人的人生追求—间歇性踌躇满志,持久性好吃等死。

  根据毛姆生平,感觉,男人敬佩一个男人,与情爱欲念无关,是五体投地仰望的那种敬仰。作者:蠢狗头顶一朵花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听闻已久,很多次在书店中拿起又放下,以为应该不会有兴趣看的书,在一次当当网的打折销售中,曾与人约定一起看,买下了一本。书不厚,比起那些动辄大几百页文字的书,这本原本以为可以很”轻易”看完的,过程却着实经历了一番坎坷。

  一直摆在书桌上待看书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时候,翻起几页,也尝试很耐心的阅读,却总也进入不了状态,说实话里面的内容从开头来看,并不让我感兴趣。但,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得看完……最终还是在断断续续中,坚持看完。经典书籍的确有它的吸引人之处,挺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阅读。

  读后的第一感觉,单从故事情节层面来看,不会很吸引我。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语言读起来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看开头甚至一半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居然会有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妻弃子,破坏别人家庭却一副理所当然,毫无过错的态度,甚至那个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后面,又会让人觉得其实他本没有错,只是从我们常规的道德观念来判断认知,他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提倡也不喜欢不赞同他的处世价值观。同时,也是印证了那句话,有时候天才与疯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线之间,可以认为他既是天才,也是疯子。说实话,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感觉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许,需要下一次有兴趣再一次阅读才能够理解更多。

  以上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这本书读完之后第一时间所能够写出的读后感,书中关于艺术的表达、对画家原型”高更”的记叙,以及这本书在世界文学界的价值与意义,我想我是无法真正体会与理解的'。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我看国外的书籍比较少的原因,总觉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书籍或者传记类的文学可以比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书籍所写的内容都是与当地历史文化有联系的,不了解的人很难真正去读懂它们。这也或许是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无法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回这本书,《月亮和六便士》,一个代表着夜空中的美好,一个是类似于人民币”一角”面值的硬币,两者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人们总说: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现实总会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勇气与机会去追寻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社会生活的现实让绝大多数的人们”忘记了理想”,并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么。

  所以,这也是现实社会与文明可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与发展的原因,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天才与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断在现实与理想面前不断平衡与妥协的大众群体。作者毛姆对成功的定义前提:“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理想与现实往往总是处于矛盾的两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追寻,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而这是有存在很多维度的,于父母家人、于亲人朋友、于领导同事等等,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这些不同的身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断切换与不断适应,也因此,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就会在不断的修正、平衡与妥协。往往平衡与妥协后的结果,就会使得人们心中的“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差距不会那么明显。

  ……从那一刻起,人们将相信,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毫无排斥、共存于一颗心里的,那就是永恒的”月亮”和”六便士”。----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对立的选择是可以共存的……关乎理想,关乎现实!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

  读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页,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句话。就好像这句话本来就在那里,就等着这本书唤它出来一样。

  当然,取决于真正爱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无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钱,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位为了心中的月亮放弃了六便士的人。这样说也并不太恰当,因为他并没有经过权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从一名中产阶级的股票经纪人,一个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对儿女的父亲,一名乐于应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间逃离了现有的一切,从伦敦辗转到巴黎,又辗转流离到了塔希提岛,最后在如画的岛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谛,接近生命的尾声时,他将他的感悟画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然后用剩下的生命对着他的画作体悟,临终前又嘱咐妻子将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时的一些画作供世人惊艳。他临终前是安详的,正是因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变得充满意义。

  对于世人来说,他是个普通,其貌不扬,说起话来又尖酸刻薄,丝毫不会圆润的`人,就如同“圆孔里的方塞子”。对于周围的世界,他显得格格不入。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赞赏,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追寻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绘画对于他而言,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这土地也适用于精神领域。这种追寻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让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于,打零工也是为了画画,赚够了一段时间的钱,就去画画。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有两名医生,一名特别出色,年纪轻轻就被选为医院的管理层,他却由于偶然的旅行,喜欢上一方土地,当了当地一名普通的检查员,而稍微逊色的一个医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双收。在后者评判前者糟蹋自己时,作者进行了灵魂拷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内心得到安宁市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取决于自身如何定义安宁。

  让我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间?

  如今已经是20xx年,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书一百年的20xx年,这样的心灵拷问仍然不过时;非但不过时,又更加深刻了些。现代人所面临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纷杂,如何去追寻内心的月亮,答案连同问题都被埋没在了寻常的热闹中,让人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们往往能看到众人所喜欢的东西,却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灯光隐藏了星空,雾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触手可得,设置界限反而是难题。

  人们热衷于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利用这种观念对他人加以评论,对于“格格不入”的人鲜有宽容。在这种潮流中,不但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也忘记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忘记了世界本来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记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如果静下心来,不妨想想,对于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么,能否为了它,赴汤蹈火,如果不能,请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别人的月亮。不过,在如今的社会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随,因为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内心,无限地接近本质,伴随而来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收获内心的安宁。因为没有什么美,是无限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

  或许,一个疯子的生活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我想。

  01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说他疯了

  《月亮和六便士》无疑是一本名著。虽然读完了之后,我也并没有因为某些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让自己发生什么巨大的改变。我依然小心翼翼地守着抗阳的生活,注意保暖,注意休息,生怕自己复阳。因为生活已经有诸多不易了。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而书中的人物是尽可以由着自己性子来的。

  小说作者毛姆,封面上写着“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大约可以调换一下更符合眼下的诸多情形:凝视脚下六便士时,莫忘还可以偶尔仰望天上的月亮。

  如果说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不期然出现在你的身边,可能你会认为这个人是疯子。

  按照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说法:人过四十不学艺。四十不惑之后的人生,应该云淡风轻,应该心如止水。如果还要像书中的主人公抛弃自己稳定的人生,重拾童年时热爱绘画的梦想,那真是可以被人看作疯了。

  因为本书参照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显得更有可读性。至少你会觉得这本书并不是在胡扯。它的确是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借鉴的。

  本书主人公查尔斯不惑之年,突然抛妻弃子,抛弃稳定的工作,跑到法国巴黎学画。谁都不理解他。但他不以为然,为了画画,害得别人家破人亡;为了画画,到南太平洋孤岛,与当地人结婚;为了画画,他成了世人眼中的疯子,他成了世人眼中备受嫌弃的麻疯病人……他无情无义,怪异落魄,不被世人理解。最终双目失明的他在自己居住的小木屋里绘下了惊人之作。

  02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到法国巴黎学画后,沦落成了流浪汉,不得不在舍粥救济所和夜宿救济所里混日子,有一餐无一顿的,在举目无亲的巴黎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他潦倒却没有落魄,在绘画的`道路上,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走向一座根本不存在的神坛。

  在他曾经的妻子眼里,他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但人的生命的价值,从来没有人说一定要与外貌联系起一起。也并没有人说过:人,性灵的人的价值一定只依附于英俊的容颜。那无非是无知世人的一些无聊浅见罢了。

  属于他个人的价值源自于他生命的觉醒。

  他的追求理想的信念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刻,他自己小心地呵护着这一粒种子。不听从于外界人任何声音。父亲的反对,周围人的不理解。

  这是需要十分的勇气才能做到。往往不用等到自己来否定自己,别人的否定可能就会浇灭我们燃起的一点点希望之火。

  查尔斯有足够的勇气来呵护这火种。这种勇气表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傻气,不可理喻的疯狂行径。

  说到底,人生的价值就是自己赋予的。别人可以任意地对你的人生品头论足。但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或许这部小说如此有名气就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真理吧。

  我认为,有些人生来就生错了地方。偶然事件把他们抛进了特定环境中,但是他们总是怀有一种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乡愁。他们在他们的出生地是陌生人,而他们孩提时代就熟悉的绿树成荫的小巷或者玩耍过的熙熙攘攘的街道,也不过是他们人生旅途的一站。他们与自己的亲朋交往一辈子也形同陌路,在他们唯一熟悉的场景中落落寡合。也许就是这种陌生感,让人选择远走他乡,漂流四方,寻找某些永久性的东西,让他们可以牢牢地依附在上面。

  原文中的这些话语特别打动人心,在某些时刻能戳中人心。它给我们那些无病无呻提供了一些理由。或许我们的心中也曾经有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去呵护它成长。毕竟,一般的人是没有疯狂的勇气的。做个普通的正常人是比较保险的。

  呵呵。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

  阅读毛姆的这部世界文学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觉与收获都不相同。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中年时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放弃家庭和儿女,走入寻求绘画梦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与理想、婚姻与爱情、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回味无穷!

  首先,我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学习鉴赏艺术手册”。

  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对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当我站在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虽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仅仅感觉到好看还是不好看,但对它真正的美和创造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知道应该作何描述和欣赏。我曾向很多人提出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这本小说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多么一针见血的语言!想要欣赏到艺术的`美,我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简介,当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写下的这部小说时,我找出高更的油画。在没有读这本小说前,看到高更的画,感觉整个视觉是被扭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成比例,而强烈的颜色冲击着我的视线。他的画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似乎开天辟地时混沌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意境?难道真实的写实不好吗?

  在一次又一次阅读这本小说时候,我才似乎朦胧的理解到高更绘画中所表达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纵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其次,这部小说也堪称“爱情指导手册”

  爱情对于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现在来讲,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婚姻无法为爱情保驾护航,有时候反而带来的是加速爱情的消亡。妇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温馨、孩子教育的得体、照顾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作为的首要任务,男人把事业、地位、金钱作为身份的象征。大家却都忽略了爱人之间的精神沟通。毛姆在小说中指导我们“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结婚十七年后,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先生要的是什么;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会被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所抛弃。而恰恰懂得他的是爱玛。没有精美屋舍、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简单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却生活的比什么时候都幸福。请有时间问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他/她要的吗?

  最后,我把这部小说定义为“理想与生活指导手册”。

  在这本小说中,能让我钦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无需去评论,只能说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让我敬佩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钦佩的是布吕诺船长。“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布吕诺船长和妻子共同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造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们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别忘记曾经小时候的我们也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别忘记自己也曾经想学习的兴趣爱好!别忘记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指导,别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月亮挂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没有六便士,又怎能触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几十年,上帝创造我们,就是让我们在这世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

  傅惟慈曾这样写道:毛姆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依我说,毛姆的文字更像是一根针,看似只是在漫不经心地触碰空气和尘埃,实质却是将这个肉眼看到的现实戳出许多漏洞,随将这些碎片打乱或是翻转个面,缝补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我不懂艺术,没能同他人一样看到书中探索的艺术本质,也没能抓住其中人的个性与社会的矛盾。可是我依然被此书所感动,只为着书中一个不断挣扎着的固执灵魂。很多人将月亮和六便士喻作崇高和卑微,我倒觉得月亮是柔软的思特里克兰德,六便士是坚硬的思特里克兰德,恰好,月光照着六便士。

  思特里克兰德在三十几岁前和大部分人没什么两样,循规蹈矩地从事一份工作,养活一个家庭。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安定的幸福,确实也不断有人想要追随这种简单的快乐。不巧的是,原先这个有些木讷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感受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召唤——没有缘由的,如“神谕”一般降临在他的身上。

  当思特里克兰德意识到绘画是他后半生唯一想做的事后,这个男人变得坚硬起来。他将身上所有的累赘都丢下,跳出了世俗给他的种种束缚,孤独、言语和爱都无法再牵绊住他,唯有身体本能的饥饿能偶尔掠夺他的心灵。思特里克兰德虽生活在人群拥挤的社会中,社会中的种种价值取向与好恶却都无法左右,或是影响他的思维——这样冷漠的一个人。

  说来真是奇怪,我却是很羡慕这样随心所欲的思特里克兰德。当一个人有理想追求的'时候,本应当竭尽全力去追求才是,无须有太多的顾虑,也不用忧愁之后的日子是否会因此变得穷困潦倒。可惜的是,我们总是被各种社会观念所劫持——喜怒哀乐,好恶是非,种种有关人生的选择都早已由前人写好,而我们,只需要往前走就好了。殊不知,整个社会存在的观念也只不过是绝大多数观念的组合,而这其中不可能不包括那些粗糙甚至是有些扭曲的所谓的“正确的观念”。思特里克兰德恰巧不是一个循规蹈矩者,只是在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后,他变得异常坚硬——或者说,异常冷漠。

  对于一个中年后才开始追求艺术的人,思特里克兰德要走的路岂止是荒凉坎坷。所幸的是他身上的坚硬冷漠倒让他没有过分地在意这些外在的物质环境。

  当思特里克兰德偶然来到塔希提的时候,他倒是变得自然起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尽然描述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归属,不得不感慨毛姆文字的敏锐:仿佛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寻找寄宿,最后在这个遥远的土地上,终于进入了一个躯壳。

  在塔希提的思特里克兰德不再那么冷漠了,尽管他浑身的脾气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他却因被世人关爱着而变得柔软起来。他娶了爱塔,与她生了孩子,有时还将画作当作酬礼以示感谢……诶!一个画家心中怎会没有一丝柔情呢,不然他如何在画布上描绘心中的欲望?只不过一开始的思特里克兰德只把柔情赋予绘画,而进入躯壳的他终于在笔尖外找到了一方净土——原始而又纯粹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在尘世中因追求艺术而变得坚硬又冷漠,后又在尘世中因追求艺术而变得柔软且随和。当他身患麻风病且失去视力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绘画出了他这一生所追求的景象——然后将其付之一炬。何其的冷漠与高傲!

  李笑来写过这样一句话:“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敏和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社会观念带给我们的经验主义有时候恰恰阻止了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倘若我们能多包容一些不同的选择,思特里克兰德的冷漠大概会少一些,而社会上也会多几个柔软的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

  初读月亮和六便士,总给我一种是真是幻的感觉,骨子里明白这仅仅是小说但精神上却隐约觉得是多么真实。对于毛姆为何选这样的名字,我更加偏向于这样一种解释——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种说法很简单,我想,也正好符合艺术家们对简单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样的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里面掺杂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可能就是那种和作者心灵交流吧。可以说,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帮助思特里克兰德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这就让我不禁发问,思特里克兰德这后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么?他所追求的艺术并没有错,为了艺术他几乎抛弃了一切身外之物,这让我感觉到和古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处。伊壁鸠鲁说过“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实际上,一个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够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简单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则,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许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还需要放弃人们那仁义道德,过那种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兽的生活吧。所以,他会对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会毫无愧疚;对勃朗什的死也会无动于衷。他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无疑问,思特里克兰德是被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读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画家,即使在一开始便知道他画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画相媲美的作品。但当我看到他在马赛所过的生活时,脑海中迸出了一个词——安贫。的确,他很好的传承了儒家“安贫乐道”中的安贫,而对于乐道却丝毫不以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会气得从墓中蹦出来和他讲解五常中的仁义礼吧,而他也一定会回一句“关我屁事!”。

  在马赛的生活是我对思特里克兰德态度的转折点,从一开始的不喜到这时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种在经历周流之苦后依旧坚忍执着的精神,佩服于他的毅力,折服于他的精神。但当我想到他一开始对家庭的抛弃以及后来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这无论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说是抛弃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难道对这更高品质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这些伦理的枷锁么?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对于别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灾难吧。

  在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创造了能和米开朗琪罗相提并论的壁画,却在临终之际让自己的妻子毁灭了它。这又让我想起叛逆的鲁路修里鲁路修最后说的话——我毁灭了世界,又创造了它。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让我感觉思特里克兰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确无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说最后,显然给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虽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无法掩盖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回归到现实,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选择上我更加偏向于那种阴阳调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没有错,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有些时候我们的确要抛弃人的价值尺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这样才会具有所谓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用道德律去约束自己,让自己更能融入社会中。不要过分追求超脱,也不要过分让自身一直处于尘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辅相成在我现阶段看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这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种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9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为追寻梦想奋不顾身过?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却少有人成为梦想中的自己。因为在寻找的途中,我们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做加法,揽责任,也需要在漫长的孤单的寻找过程中寻找作伴的人,于是我们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做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许这样的生活在旁人眼中无可挑剔,可是唯有你自己知道其中的身不由己,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

  只是,你已经没有勇气抛开这一切,重头来过,去追寻你的初心。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找寻又自我否定中,平淡走过一生。当然,也有人在人生的某个时点,犹如被雷击般,毅然决然地舍弃现实中看来还不错的生活,投身自己的艺术理想,不问结果,直至生命结束。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科班学生,我竟然是在毕业十几年后才看这本书,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毕业那年,一位朋友就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我看,但当时困于找工作,且刚毕业,真静不下心来读小说,一拖就是十年。但是就理解力和领悟力来说,现在这个年龄读更好,学生时代谈理想是必然的,而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再说理想,难免有矫情之嫌。而一个没有生活历练的学生,读一些书是不合时宜,看不懂,也不能感同身受。很多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在时间的流沙中历久弥新,是因为它能跨越时代,让读者产生共情。

  小说的主人翁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有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一个美丽善于交际的妻子,还有有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他们一家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的生活虽然不华丽,却也是很多普通人所艳羡的。他和妻子相敬如宾,默然相守了17个年头,一切看似无懈可击。但是,突然有一天,40几岁的他抛弃妻子,离家出走了,没有任何征兆。他开始追寻自己的画画梦想,他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差的.时候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但他从未放弃过画画,最后在一座小岛,与当地的土著结婚,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最终身染恶疾,客死它乡。生前他的画并不为世人欣赏,死后却被追捧。某种意义上,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最后的结局看似和他原来拥有的安逸幸福的生活大相径庭,但谁能说他不值得呢,他在大溪地找到安放生命和灵魂的归宿。从始至终,他从不解释,从未后悔,也从不需要人认同,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的艺术追求。这样的人生充满戏剧性,却又让人着迷。

  多少让想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少人想追寻诗与远方。可是生活的鸡零狗碎是一场永远都逃脱不开的苦旅。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自私的,也是勇敢的。如果只是以对家庭的责任,对爱人的态度来说,他自私又无情,冷漠得令人发指;但如果你也曾有过抛开一切,追寻毕生所爱的冲动的话,那么他是让人敬畏的。他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在四十七岁时向他梦寐的岛屿出发。多数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安享天命。而他却开启了生命的新篇章。

  理想是月亮,遥远美丽,充满诱惑力;琐碎重复的生活是六便士,不起眼,却离不开,你会舍弃六便士去追逐月亮吗?我是做不到的。我爱这俗世的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

  小说中很多对女性和婚姻的描写,例如“女人能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无法原谅他为她所做的牺牲”,“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忘了自己曾干过自食其力这种不光彩事。

  她具有上等女子的本能意识,认为花旁人的钱过日子才算体面。”……这些描写让同为女人的我感受到深深的轻视。也许是时代使然,或者和作者的经历相关,总之,毛姆的笔下,女人不够可爱。不管怎样,小说值得细细品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题记

  你是否认识这样一个人:年过中年,业绩平平,与妻子孩子生活的很融洽?这种人,想必在生活中很常见吧。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人身上发生的种种故事。

  可如果突然有一天,这个人突然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张“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就抛弃了身无分文的妻子儿女跑到了巴黎,你会怎么想?憎恶,对吧。书中的每一人一开始都是这样想的,还为他妻子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后来,书中的“我”到巴黎与他见面后得知他离家出走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画画。你也许会感到惊奇,不可理喻,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再后来,“我”搬到了巴黎,结识了艺术家——施特洛夫,正巧又遇到了他,并且发现他也常常要为了吃饭发愁,可似乎只要能画画,别的也就毫不在乎了。

  过了几个月,他突然病了,病得很严重,于是住进了施特洛夫的家。施特洛夫和他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照料他,可等他稍微康复后却又把施特洛夫赶出自己的画室,要求要独自在里面作画——他当时在别人眼中画得并不好。看到这儿,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气愤不已,甚至想钻进书里狠狠地打他一顿,可这却不是最严重的。后来,等他痊愈后,施特洛夫的妻子竟对他产生了好感,要求跟着他一起走,可怜的施特洛夫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惨。

  许多年过去了,他离开了巴黎,开始了在马赛的流浪生活。后来他又去了塔希提岛,与当地一名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在那里创作出了许多令世人惊叹不已的画作。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痛不欲生。可就算这样,他也坚持做画,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秒钟。

  他就是毛姆笔下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或者说著名画家——高更。

  这本书书名中的两样东西——“月亮”与“六便士”在书中几乎就没有出现过,可是书中的道理也离不开它们的象征意义。“六便士”是数目较少的一笔钱,非常平常,人人都可以拥有。而“月亮”则是非常遥远的,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遥不可及的,并且总是那么神秘,不可捉摸。斯特里本来拥有着那么多“六便士”——幸福的家庭,稳定的收入。可他却并不满足于此,他追求的`是“月亮”,他心目中的月亮。其实在现今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非常“六便士”的,得到了一点微小的好处,就不愿意继续尝试追求更加远大的目标,不愿意抬头看月亮。说得好听点,这叫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可当你真正去尝试,而到达了“月亮”的境界时,你就会发现当时的“六便士”是多么的卑微。

  可斯特里这个人说来也很奇怪,他作画时从来不允许有别人在旁边——任何人都不行。

  画完的画也从来不想着卖掉,不轻易拿给人看,甚至有时画完就扔掉或烧毁。你也许会问,那他画这些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书中的“我”通过与他的对话猜测是因为他能感受到世上一些常人感受不到的独特的东西,只能通过绘画把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表现出来,而等他画完后就认为他该做的已经完成了,那些画也就不重要了,于是毁掉也无所谓。他不求人们理解他,赞同他,只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解放”,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

  你也许还会认为斯特里有做的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他完全可以与妻子儿女呆在家里画画,为何一定要离家出走,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画画呢?这就是斯特里另外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了:他对爱情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个男人都需要经历一段爱情,但是当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不再需要了。他认为女人总是会想方设法想要讨好自己的丈夫,而那会让女人拖延他们实现理想的脚步。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道:“爱情是一种病,得治。”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是作者对人物的分析,把“我”眼中的各种人的行为分析出了各种可能,并试着用可能性最大的一种说服自己。如果你对这本书还有许多疑问的话,去看原著吧,也许那会使你更好地理解“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1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读书时校园图书馆里一个不起眼的书架上,一眼望去那平淡朴实的题目在初次相见的那一刻其实并未勾起我阅读的兴趣来,“月亮”与“六便士”简单的排列组合,容易让人产生书中资料无非就是两物之间简单比较的错觉。直至20xx年运营总部十大好书评选的舞台上,我才再一次见到了它的身影,而这次舞台上简单描述的百字简介在那一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下定决心将其加入到自己的必读书单里。辗转至今,最后有空利用了周末的空余时间通读全书,真正了解到了题目中两物间非凡的象征好处以及其描述广阔的生命维度,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语: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而那里的“他”,指的便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男主人公,一个贯穿整本小说的灵魂人物。全书描述了主人公在四十七岁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原本作为证券经纪人的安定生活,选取了绘画,选取了去追求自己对美的渴望,而他的生活也从许多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直接过渡到穷困潦倒、风餐露宿。最后去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绚烂璀璨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自己追寻的画布中去,并在他去逝之后,作品被世人所赞颂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十分真实,书中人物原型来自于法国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文中人物刻画细腻且引人入胜,虽然文中人物与高更的生平和人格不尽真实,但擅于将戏剧性推向极致的作者毛姆却用他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更具批判意识的人物,并最终以杜撰超越了事实。在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在俗世的标准里是一个不负职责的混蛋,他抛妻弃子,过着为人所不耻的流浪者生活。他不懂得感恩,对救治自己的人时常恶言相对,他不爱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挥霍无度,作者试图塑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主角,他蔑视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纲常伦理,选取忠于自身对美的冲动与渴求,他放纵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动物性特质,摒弃了人类身为群聚生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力量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冲破了家庭人伦、社会束缚,也突破了个人对于生活的最低需求。同时,在书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社会制度的`深入思考,我们许多人从出生就走在了一条被选取好的路上,而这样约定俗成的行走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无论这人天性是喜欢绘画、热爱自由,还是莫名的离经叛道,追求小众的事物,令人所不解。看完这本小说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约定俗成到底是一种快乐,一种逃避,抑或一种枷锁?

  在文中,思特里克兰德的有句话印证了一个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人认为放弃安定生活寻求漂泊是种愚蠢的决定,但我想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好处,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有的人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是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权力,而有的人则认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才是生活的本质与归宿;有人的享受骄奢淫欲的快感,有的人则迷恋粗茶淡饭的闲适;有的人嗜赌如命抛妻弃子,有的人则寄情山水流连忘返……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分?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偏见。世间太多的观念对事物的本身划分了对与错,人之所以有着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聪颖其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拥有鉴别是是非非的潜力,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是需要自己作答的命题,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应当由自己决定,并对自己负责。

  《月亮和六便士》全书虽然在表面上讲述了一名狂热的艺术家耗尽生命之火照亮热情与梦想的一生,但在我看来,作者毛姆并不是在赞美艺术光辉的伟大,更不是在怂恿人们都去摒弃世俗生活去追寻心目中那崇高的月亮,而是在隐晦的想我们诉说,每个人都就应拥有和选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力,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就应是能照亮你内心的追寻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通读与深思。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06-23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01-22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8篇03-02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03-14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通用38篇)02-14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4-05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9-28

《月亮和六便士》的读后感01-12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通用50篇)06-24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