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集锦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
4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大庆市骨干教研员(培训者)培训学习,聆听了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郑重老师的讲座——《教研员的沟通艺术》。我想从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来谈几点体会:
一、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蓄含着深刻的寓意。郑老师的讲座没有华丽的语言,一上台便深鞠一礼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能让你明白很深刻的道理;简单的道理经郑老师口中讲出亦有别样的韵味。让你在回忆和细细品味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郑老师春风雨露般的教育指引。沟通的`艺术不仅仅对于我们教研员以及培训者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沟通也要讲究艺术。沟通无处不在,学会艺术的与人沟通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精彩。我们教研员(培训者)还要学会在自己头脑中设置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学会自己和自己沟通,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完善,尽量不要去指责别人做没做好,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我们要做积极的归因,有效归因才有意义,才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出色。
二、简单生动的例子让讲座精彩纷呈。郑老师的课中没有生搬硬套,用案例贯穿了讲座全过程,每次都是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让人一看就懂一点就透,不用费心思再去琢磨,很放松。例如:课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案例以此来诠释沟通的重要性,紧接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听课的老师说说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少女,有的则说看到了一个老妇人,有的说两个都看到了,由此引出沟通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加上郑老师一环扣一环的生动讲解,让我们觉得三个小时的讲座是那么短暂,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教研员(培训者)在培训基层老师的的时候是否也能像郑老师一样用案例来说明道理,来打开老师们的心中的困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样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而且让培训更加人性化。
三、师生间的互动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沟通的艺术。郑老师的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时时与听课的老师们互动,让短短三个小时的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感悟:正如郑老师课中讲到的,教研员要给自己个定位: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这个定位我觉得很有道理,尤其像我这样刚接触教研员(培训者)岗位的新人,更应该多学习、多交流、多请教。我会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2
县研训学校于20xx年6月16日——17日在乐东中学多媒体教室组织举办的全县教研员培训学习已经结束。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特别是几位专家、领导精辟的专题讲座,给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获益匪浅。
可以这么说,这次培训是给我县全体教研员很好的充电。
教研员顾名思义,就是指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作为教研员,在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怎样去调整好自已的心态,摆好排已的位置,如何去应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强化教研员的职责,提升教研工作能力,使教研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一个舍得大家关注和引起重视的热点话题。
记得这次培训,蔡运慎主任作《中小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专题讲座时,他以缜密的理论思维方式和超前的意识以及生动有力的案例,使我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讲座给我们今后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辟了新的'路子。
教研员怎样去听课评课,这是对教研员最根本的要求。而王斌老师的《教研员怎样听课评课》专题报告是一个很好的解读。他以从事教育教学几十年且来自最基层的有效经验,为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的确,听课评课,在众人看来,似乎容易,其实不然,它不仅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还包含着以人为本的哲理。对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以及不同的对象,只有采取不同的策略和多维度的点评方式,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高他们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一点,我作为老教研员深有同感。
网络时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教研。陈泽良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今网络教研的地位,与其功能作用。过去单一的传统教研已被打破,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强大的教研平台,而且还必须培养一大批懂得运用、熟练操作的教研员,使他们成为网络教研的领头军。这又是教研员的重大课题和严峻的挑战。
陈生发副校长在谈到有效教研时,他针对当今的教研教学现状作了全面的剖析,并用“困惑、感悟、期待”六个字来概括。值得在座的听者深思。
海南省研训院的陈夫义院长的互动式讲座值得提倡,周积昀副院长的幽默令人兴奋不已。他们的专题报告全面地诠释了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误区。为我解开了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困惑。改变了我过去的一些看法,消除了曾经的顾虑,增强了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我认为,这次培训是及时的,富有成效的。我身为教研员,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断地探索、钻研和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经得起考验的教研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3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县里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有幸聆听了海南省教培院的陈夫义、周积昀两位院长及县培训学校各位领导的学术报告,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坦白地说,我是第一次参加教研员培训学习,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对教研员的职责认识还模糊不清。这次学习,使我了解了教研员工作的宗旨,教研员的岗位要求,在新时期里,教研工作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怎样有效地推动教育基础改革,促进发展等等。使自己找准了角色,找准了位置,明确了责任,明确了目标。可几天的培训,我却茫然了,感觉到心头的压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老师到一个教研员的差距!教研员是教师中的教师,是教学中的评价者、监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学改革的带头人,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我想:自己要成长为一名教研员,还要不断地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有经验的教研员学习,并注意与自身的工作联系,活学活用,逐渐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这次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我将以自己的不足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为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而不懈的努力!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4
听了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收获很多,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两个讲座,一个主要关于“教学写作”,一个主要关于“教研开展”,表面看来不相关,实质上相辅相成,无论是“好课写成好作品”,还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都需要我们思考、创新、总结,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冯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该写了,该动笔了”,我们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有很多精心准备的思路;上课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上课中的灵感闪现,我们会觉得真好;教学的时间长了,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想给年轻老师的一些指导的想法;但是你要让我们说出个123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精心的去整理过我们的思路,没有归纳过我们的经验,没有随手把它记下来,也没有把他归纳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给我的主持的小课题结题整理所有的资料,课题研究的事我们都做了,资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结题总报告写流畅,还是觉得不知道怎么下笔,好像有一大堆的东西,要按照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写明白,让别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动中没有随手记下来把想法写清楚。
原来为什么没写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懒,“不动笔”的懒,更是“思想上”的懒。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从我们的普通教师中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榜样?关键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动当中去思考,去总结,听了冯教授的讲课,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够写,坚持写,把我平时的教学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归纳,说不定也会成为专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节课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办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动。
每次参加局里的教研会,郭局长多次提到教师要有写作的能力,现在看来,这是逼着我们不能不写了。我们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细节感觉好像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他们就是写出了我们想说,而没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些教育专家就是写出了我们的行动,并在行动的基础上深挖了一点,这些深挖,就是他们的思想总结,是他们在需要写出来的时候,进一步的思想创造。希望我们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讲座让我发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成就我们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写作”,把“好课”写成好“文章”。
二、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
反思: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学科中心的带头人,我如何带好我的团队?两年的学科中心团队教研能力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怎样才能真正成长。
两年多来,学科中心执行主任的重担倒逼着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我们成员都是优秀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尤其是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需要我来总结,那我总结什么呢?“我重复老师们的话?我推倒老师们的理论?我一句话总结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话怎么说大家更明白,把这个事怎么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评课老师们研讨的时候,我思想飞转,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能够深入领会每次听课评课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成长是逼出来的。
怎样带动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张志伟老师的讲座真是“及时雨”。听了张教授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案例,我收获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从“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既能让大家有话可说,又能发现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总结经验规律,这个方法我会马上运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创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动如何开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为所有教师通过教研有收获有提高。
三、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教书也要留印迹,在讲台上留下了几十年的足迹的同时,还能留下点什么呢?希望留下几篇好作品,留下一点教研成果,当我们离开讲台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回忆,为自己而骄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远!
趁我们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努力思考和总结,留下我们教学路上成长的印迹,这样也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了。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5
从XX年2月22日-2月24日,在xx进修学校我有幸参加了教研员、学科组长培训学习,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xx老师关于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中说到学校要成长为一个科研型的学校,那么老师就要成为科研型的教师。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很丰厚,真正了解教研员的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同时感到教研员的责任重大。以下两点是我在学习中的最大收获:
一、反思自己,提高认识
通过x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流程。听了包头市教研员王荣和内蒙古电教馆刘彦泽等专家的讲座,不禁反思起自己的工作。我们除了缺少专家自身的优势和理论研究者的扶持外,实践经验不该缺乏,我们本身是一线的教师,都深入课堂,平时听的课也不少,只是把握不准方向,使我们的问题改进并不大。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稀里糊涂,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流程和有效的活动方式,所以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每次的活动效果也可想而知。通过学习让我跳出来看自己的所为,由于我们自身的欠缺和条件限制,致使我们的眼界狭窄,看问题没有深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忽略了好多关键性的东西,对一些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所引发的结果,分析不透,甚至不会分析。我们不仅仅缺乏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更缺少的是做业务的心境。所以在尽头的教研活动中应多注意以上问题,争取有大地突破。
二、找准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
有培训就有学习,有学习就会与收获,构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从五个环节来进行教研活动:
1、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
2、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入点;
3、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精心设记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5、让教师带着问题、困惑来,明明白白的回去。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后,要认真反思,正如专家所讲“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一定能成为名师。”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既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研员,更要做一个求真务实的教研员。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知自己的综合素质离一个合格的教研员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研的总体趋势、学科的发展趋势。因为只有了解前沿的态势,了解所在区域教研状况,知己知彼,才能准确的为自身工作定位,把握好研究方向。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所学知识认真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工作的财富,把本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好自己的工作,并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自己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6
为期两天的XX市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乡镇教研员培训已圆满结束,这为每个教研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徐文达主任的“读书 写作”报告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学习期间,正赶上阴雨天气,很多老师都是冒雨赶往二小,活动安排的也很紧凑。但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一方面是与会人员的素质较高,主要的还是学习内容本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累并收获而快乐着。
本次所听的几节课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观摩六节展示课,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授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语言感染力强。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评价。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如张萍老师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检测器怎么使用。公绪兰老师在《蚂蚁》一课中的图片应用,比实物更加清晰。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借助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课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三节科学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4、上课时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都需要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教师的激情不仅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老师激情澎湃,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听课者的眼球,课后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师的素质太好了,这种高素质带来的积极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老师太强势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弱势了学生呢,几节课听下来,总感觉热闹有余,但感觉还缺点什么,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课堂吗?学生的表现机会是否在老师的强势下,已经被压缩了很多呢?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讨课不同于优质课评比,但是授课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点,想放手又担心不好收,这种犹豫使得课堂本身有点意犹未尽。
21日晚上的各县区分组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我参加的科学一组的议课气氛热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导下,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应该是议课的最终目的。听了徐主任的“读书 写作-----教研员成长的阶梯”报告,感触很深,以前因为懒惰不愿及时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愿意写一些总结感悟。我想以后要改变自己,可能一开始会写不好,但我会坚持下去。
这次活动,留给老师们最大的“痕迹”应该是陈大伟教授讲座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不要轻易剥别人的衣服”,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评课时,要想让别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纳你的见解。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假如我来教”,一句简单的话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不带强制的温馨话语,应该是教研员所必备的。
总之,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不断学习。今后,希望能多参加类似的学习活动,使我能不断地进步。就像徐文达主任讲的那样,一个教研员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地区讲课水平的高低。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既肯定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又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促使本地区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7
今年7月,在榆次教育局局领导的亲自安排下,我们赴东北师大参加了教研员研修班培训,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获益匪浅。
东北师大的培训团队阵容强大,邓涛、王海英、邬志辉、侯刷孔凡哲等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为我们做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中小学生学习和心理、教师的实践品性、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东北师大附小的王廷波、于晓琳两位副校长做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讲座。此外还聆听了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的关于课改和教师素养的讲座。
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关注教师、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尤其是邓涛和王海英两位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涛教授的讲座非常严谨,他在《教师合作文化与专业共同体建设》讲座中,就“教师合作文化、教师合作的必要性和价值、教师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现实障碍、如何推进教师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邓教授的讲座,我们对教师合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远的认识。尤其邓教授把教师合作文化形象比喻为雁行文化,使我们印象深刻,他介绍的“雁阵工程”为我们进行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头雁领路,雁阵齐飞;
强强联合,雁阵高飞;
优势互补,发挥雁阵团队效应;
打造雁阵核心竞争力工程。
合作文化,是在教师之间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实际上,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专业支持与帮助,而且最有益的支持与帮助往往来自于同事。教师通过合作,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励,能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实现自身价值,有效地完成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合作、提升、共赢。作为一个教研员,我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校际教研联合体不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途径吗?
王海英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案例详实,深深吸引了我们。她做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讲座。
我们常听到中学老师们抱怨中学生的管理是最难的,老师就像消防员,随时准备处理学生们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不懂中学生心理的老师,往往因为处理不当,给学生带来一些伤害。王海英教授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反思和回应》,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分析了中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的特点,列举了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心理活动,指导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挫折和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学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分化的阶段,王海英老师详细分析了中小学生常用的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学习策略及运用学习策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能让教师对症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王海英教授的讲座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对于课改,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了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允许批评学生、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每节课只讲十分钟、泛滥的分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轻视知识等。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反思。
我非常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因为这次培训和我以前参加的培训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是作为一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能给自己的学生和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而这一次,我是作为一名教研员参加培训,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而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所得让全区所有的教师分享,使大家都能受益,都有提高,都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培训时间是短暂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长远的。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8
算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22年;算上求学时光,自己有36年的学校生涯。可以说亲身见证了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特别注重双基训练,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低学段,每年级有厚厚的一本《每日一题》《每日一句》;后来,有一段时间,还推行过“标准化测试”,各科试题,全部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答案绝对客观统一。结果呢?记忆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脱颖而出,对知识记得特别牢固,却不会灵活运用,更别提掌握学科技能了。比如我,九九乘法表背的滚瓜烂熟,可母亲问我一包火柴5毛钱,买一包半要多少钱?我算了三天,都没算明白。集市上的菜贩子,一斤白菜3毛7,买12斤半白菜要多少钱张口就来。母亲嘲笑我念书白花钱。后来上了初中,接触了物理化学。还是死记硬背,只会学不会用。至今记得,有一次爸爸用扳手卸螺丝,用一个扳手就是卸不下来,只见他又在扳手头上接上了一个,结果很轻松的就卸了下来。当时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螺丝,同一个人,扳手长了就那么容易卸下来了?考试的时候,仅凭记忆,却也能考出高分。上高中的'时候,三年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大摞大摞的试卷,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但是,死记硬背似乎也不是那么好用了,所以高考失利,只上了个专科学校。
21世纪初,我走上了教育岗位。如果没记错的话,到今天我至少经历了三次教材的改变。上班后教的第一套教材,叫“义务教育教材(实验版)”,很快就改为了“义务教育教材(修订版)”直到20xx年的“部编版”。教学要求也经历了“三维目标”到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的变化。
初期的语文课,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确立目标,而且要逐一落实。虽然明显的“模式化”,但是学生的活动明显增多,开始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强调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再后来,素质教育大行其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退居幕后,充当导演,放手发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也和生活越来越密切,实用性越来越强。但是,仍然感觉学生们学用两层皮。
随着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完成,“学科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正让我们的教学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掌握学科思维方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换言之,我们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素养,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纯记忆性的知识将越来越贬值;而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和评价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用全新的眼光开展教学工作。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9
有幸参与了德州市教科院组织的教研员线上培训学习,听取了王月芬博士和王鼎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两位专家分别就“单元作业设计”和“测评与命题策略”两大问题做了深入浅出地解读。报告既有宏观上的深刻阐述,又有微观上的鲜活事例;既架天线,更接地气。
“双减”之下,相关文件要求扑面而来,一时间让我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双减”的用意所在,也对于如何去做好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现将个人所得总结如下:
一、“减”为谁?谁来“加”?
“减”为谁?王月芬博士将“双减”的大背景做了细致地讲述,从国内现状到国际发展,将文件中的关键信息,逐一做了更为深刻地解读,“双减文件”“五项管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PISA测试数据”,提醒了我们,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大,问题之严峻。
必须要“减”,教育工作者要有严肃、清醒的认识,不只是任务,更是“大任”!因为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
对于教师来说,要全面来理解,“减”不是不要质量,而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也就是说,在做好“减”的同时,更要做好“加”。“加”,是指向教师的,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减”什么?“加”什么?
(一)“减”什么?
减的是无效、低效的作业;减的是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刷题提高成绩”“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目中无人”;减的是粗放的管理方法,不问来路,只要结果;减的是功利之心。
(二)“加”什么?
1、加一点“课程意识”
何谓课程意识?即从学生的成长着眼,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唯一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教育观念。变教学意识为课程意识,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课程意识取代教学意识,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
作家毕淑敏站在高山之巅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需要登上课程的山巅,问自己:我问什么而教?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教?
2、加一点目标意识
即清楚要去哪里?教育要有目标,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教学评价更要有目标。以作业设计为例,预习作业学生自主完成什么要求?课堂作业解决哪些问题?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哪些任务?
3、加一点研究意识
教师不拘于照本宣科,加一点研究意识,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去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教育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有“源头活水”的滋润,消除职业的倦怠,教师也获得专业化成长。
4、加一点精细化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如王月芬博士提到的作业系统问题。作业批改不只是打对错,看符号,更需要帮孩子找问题,指出问题,帮助解决。既而统计分析,讲评辅导。回看我们的`日常教学,止于打对错的有多少?能够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的有几人?
再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让孩子轻易地上网搜答案,看似一个小细节,但是却含有大道理。而我们日常要求却没有做到细化。教师只看写完了吗?写全了吗?不允许学生空着,不问来路,掩耳盗铃。
当然,还有王博士提到的作业差异、作业难度、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管理等环节的细化。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三、因地制宜,扎实工作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基于之前的教研工作,我们可以继续深入开展更丰富的活动。
1。开展学科作业设计培训与研究
结合市教科院的精神,开展有效的培训、研究活动。
立足课标、教材、学情,用作业设计倒逼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2。培养教师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经过暑期市级培训,我县也组织了学科命题比赛活动,今后要利用好活动结果,持续开展全员教师命题培训活动,用命题来反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是促进个人提高的捷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顺应教育新形势,做好加减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0
一年一度的全省中学教研员培训研修开始了,记得去年是在xxxx市的xxxx渡假村培训,今年改在xxxx市电教馆培训,培训学习之余顺便也可逛一逛xxxx市的夜市,感受一下xxxx市的夜生活。
本次培训的时间是从20xx年9月13日到15日,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时间非常紧,本次培训是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请来的两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允漷、胡惠闵老师和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陈夫义院长、龙官吾副院长,专家们分别做了《xxx等精彩报告,报告以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案例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以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展开,既有高深的理论,也有丰富的自身的实践经历,讲解深入浅出,语言幽默,使我听以后感受很深。
通过听了专家和院领导们的报告后,感觉耳目一新,对多年来日复一日的重复机械教研行为顿有所悟,对如何扮演好教研员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教研工作应实实在在,我认为教研员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品位。
崔允漷教授谈起新课程对教研室、教研员,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研室应该是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教研员是专业的指导者,兼具五个角色:政策的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指导者和质量促进者。讲座中,崔教授重点分析了如何备课的三个问题。首先引导大家讨论什么是教学。在大家各抒已见后,他指出,教学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有三种形态: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得更有效。对有效教学问题,崔教授认为学生得到什么是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要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唯一的途径就是研究,他说研究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出教学研究的三种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崔教授还提到,教师要有课程观,要从课程看教学,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致性思考,要准备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是解决新课改“两张皮”现象的关键;胡教授谈到要做到有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员应成为教师的教师,这是对它比较科学的定位。教研员与教师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接受外来信息的机遇多一些,学习、研究的时间也多一些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整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我们应该有这个危机感、紧迫感。不学习就是不知不觉,毫无疑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如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以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新课程改革,即使是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材,实施起来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南辕北辙,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转变教育观念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教研员必须积极参加通识性培训,逐步加深和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和实施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钻研和研究。必须将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同时,教研员还要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经典学说,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它既是对传统教育积弊的革命,又是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不了解昨天的中国和当今的世界,就会使自己一直处于混沌之中,难于自觉地、有效地参与课程改革。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身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先进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研工作的品位和质量。
我认为一名称职的教研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沟通上下左右,具有较强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同时要树立一座所谓的“桥梁”既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教育机关与基层学校的桥梁。我以为这是对教研员形象的精确概括。称职的教研员,是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改革者,敢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锐意革新,想方设法使教学双方获得满意。
确有少数教研员因为久疏讲台,没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指导教学缺乏良策,加之调研又不得力,所以失去了教研员的威信,但我认为,不仅因为教研员是桥梁,更因为教研员是特殊的教师,虽然不是一线教师,但经常进入课堂听课,是教育教学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虽然不像大学教授那样自成体系,但经常学习并且运用理论,进行听课后的评课、指导,教研活动中的讲座,所以教研员既是教学的指导者,又是研究者。我认为称职的教研员,既是一颗铺路石,又要有一双慧眼,永远对教师满怀热情,给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以无私的帮助、指导和奉献。
总之,我认为要想当一名称职的教研员,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外,平时还要博揽群书,关注生活,收集资料。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
首先让我感受到专家广博丰厚的知识功底,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充实自我的重要性。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我们平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充电,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做一个踏实实的学习者。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贴近有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象,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经常观察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范围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最愿意接受那中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不断的与孩子们谈,与孩子们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困惑与体验成功的快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贴近孩子们的胸脯,斟酌孩子们的脉搏,洞察孩子们一切心理反应,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去设计,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总是心中装着教学目标,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眼睛盯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我们有时通过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变成学生理解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加强学生的理解,获得良好的收获。做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把一些抽象的理性化的难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化,形象化,带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唱独角戏,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学科上,而是尽力的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新课程使我们走到一起来,大家合作,研究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有效教学培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最后得到的方案为大家公享。这是共同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的好办法。研究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困难的,可能要占据我们休息的时间。但是用研究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去证明我们的价值,在研究中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研究中得到成长,占用一点时间,有何妨呢?当我们对教育科研产生了兴趣,在集体科研中找到了乐趣。不再把工作当成负担,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幸福感就找到了。不断学习。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我们才能“天光云影清如许”,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2
非常有幸参加德州市教研员远程培训活动,进过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考试评价的改革意味着教学的变革,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上立足,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学就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价值。学习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教学魅力、知识魅力。在人格魅力中,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时代不同,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变化,这属于正常的过程,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学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和教学评价。做好教学设计是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注重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展的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核心是学生有没有提高,如果学生有成长,这个教学就是有效的。作为教师始终应该把课程标准放在首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的恰到好处。重点是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功效。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只要以生物学科核心思想为引导的教学设计,才是更有底蕴的教学设计。有效的生物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1、合理分析与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2、组织教学要素,这是教与学的结合点。
3、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这是教与学的成果所在。
命题是评价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只有做好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现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双减政策的开展要求教育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更加坚定了终身学习的信念。“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也就永远落后于别人,成不了职场的成功者。就像托普勒说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机会的时代。传统作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面临无数条新的路径”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更加坚定信心,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3
开学初,参加了“延边州高效课堂集训营”学习培训,对“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亲历“小组深度建设”、“导学案编制”,将更有利于今后在工作中具体操作,进而创新突破。然而也心生疑惑,觉得诸多问题需要再细细思量……
一、高效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个人认为,“高效课堂”不是凭空出世,而是“传统教学”衍生而来。传统课堂特别是新课改以后的课堂从来不反对“以生为本”,反而是极力倡导生本课堂,反对“以本为本”。在传统教学评价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有实效的课才被评为好课。凡是能蹲下来与学生为友,以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解读生活;教授的内容、方法新颖、活泼;且形成风格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深受学生爱戴,也被学界首肯。因此,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其实并不矛盾,绝非死敌。高效课堂不过是将传统课堂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最优方法“拿来”形成“模式”。
当然,传统教学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绝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和批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继承并发扬精华部分,改革或摒弃的应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无需将课程改革神秘化、神圣化,使其高深莫测,让人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和探索。所谓高效课堂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如何才能有效地将高效课堂理念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结合起来,恰当地进行相互平衡和渗透,从而构建开放而扎实、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真需要我们深度研究和勇敢探索。
二、高效课堂中教师主导角色的认知。
为师之道 ,贵在于导。“主导”何为?
其一是引导。它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的引出,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灵活多变的引导,使学生尽快地“上路”。
其二是疏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时,教师如果及时疏通,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便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茅塞顿开。疏导要热情、灵活。教师若能满腔热忱,学生的思维易被激发而活跃,教师若疏导有道,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远。
其三是指导。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为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总之,“善教者,善导”。
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离开“精讲”。
要做到精讲,教师必须要言不繁,善于一语道破。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把难点用最通俗、最精练、最鲜明的语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讲明白。科学的讲授才能准确无误、事半功倍,艺术的讲授才能化繁为简、出神入化。
以上是想说,课堂需要教师倾情关注,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师生双向生命激发的过程。离开教师基于学生渴求的善导、精讲提升,课堂极容易流于肤浅,缺乏深度,阻碍部分学生的深层需求和高品质快速发展。所以个人不赞成模糊教师的专业性以及任何人都能在“模式”下上英语课、语文课等等论调。三个人同时上十个班的课,也让人疑窦丛生,课堂难道是流水线吗?
能不能做好高效课堂模式化教学,教师是关键,优秀教师可以一课多式、一人多式、一时多式。反过来说,好模式也对教师教学的随意性等加以约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模式化探索的路上,无论教师还是教研员,都只是过客,不是主人。新课堂更需要渊博笃学、业务精湛、视野广阔、思想深邃、文化素养一流的高品位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
这几年我们也一直提倡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初衷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模式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能做为教学成果来争取荣誉。改革的目的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4
培训第三周,也是我们比较期待的有关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专题讲座,分别听取了杨向东教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命题》,方张松老师《数据驱动评价改革与教育教学改进》两个报告。两位专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专业性都很强。他们均针对中高考评价、命题的改革提出了问题,指出了解决路径;杨教授侧重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命题中的问题和方法。方老师则利用大数据下的考试评价结果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成因。
两位专家站位高,理论强,具有前瞻性。学习起来颇感吃力。但是,细细思考之后,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是一次引领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已发生变化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20xx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xx年)的明确要求,看考试评价的改变:以知识点为目标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评价的转变。
学业质量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摘录杨教授的理解就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了特定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或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和界定。这种学业质量标准扬弃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转而采用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成就观。
首先,它强调的不是学科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特定学段结束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及其特征。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整合或重组学科知识,以学科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应对现实情境中形成的。
其次,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对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及其表现特征的刻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都指向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系统阐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像身高、体重刻画物理属性的水平一样,特定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该学段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水平。在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时,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命题的价值方向、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也就是说,以素养本位的考试评价取代过去的知识本位的评价。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及时更新理念,积极开展新的研究,与时俱进,方能顺应时代所需。
二、重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观念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些观念包括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旨在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旨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旨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我们不是教语文、教数学,而是用语文、数学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要确立的教学观念。
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意识而言,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是战术,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注重一时的得失;课程意识是战略,面向未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教育的专业意识,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和依据。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就是缘于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所以,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教学改革唯有进入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检验一种教是不是好的教,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回归初心,要以学习为中心来重建教学体系和模式。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课堂,我们在教与学关系的具体操作上要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高度重视
方张松老师深入为我们解析了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是,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中,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那些靠刷题提成绩的方法,是不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买书,读书。还针对怎样让孩子看书的问题,具体进行了讲解。出门带书的习惯,经常去图书馆、新华书店,记下孩子的疑问。如何进行读书的任务驱动,评价问题。
我们县教体局大力实施的“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项目,真得需要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实践。不仅是小学生,我认为,中学生更需要来参与这个项目。读书,会使知识得到丰富,读书的过程就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杰作。一个人,当他热爱阅读,内在的精神就会纯净如水,外露的气质自然而然的让人感到舒适,淡雅。
学生有了知识和能力,有了素养的提升。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考查方式,都会从容应对的;有了素养,孩子们也才会更加自信、乐观;也定会获得一个幸福、充实、美好的人生。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
11月26日的学习,从张志伟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张老师围绕实际、实在、实效三个关键词,以案例漫谈的形式告诉我们教研活动是为了学会思考,让课上得更好。张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应立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每一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脚踏实地的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教师要在其中学会反思和改进课程教学。张老师说,我们要用故事的方式做教研,做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教研活动就是组织老师讲教学中的故事。张老师的结束语深深地启迪了我:“复杂的事情简单,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化,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张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有一位山村老师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教学条件下,用漫画的形式讲课科学实验,收到超凡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就是有效,就是高效。
我们遇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比如,我们讲解单词win(赢得奖品、奖项等)与beat(赢了某人、某队等)的区别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而如果换一种方法,使用下面两幅图,两个单词的区别是不是就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呢。
二、简单的事情认真做
天下之事不难,难在持之以恒的做。再难做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再复杂的事情,都可以分成很多简单的事情来完成。每天坚持做一点,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总有把事情做完的时候。每天进步一点,365天,就是365个进步。张老师讲到,如果我们每星期三节课,一年下来就是120节。我们在评他人的课时,比对自己。然后,我们就可以师人之长而自长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备课、讲课不用心,学生自然不会喜欢,教学质量也不会好。简单的东西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形成了流程,就有了标准化。
三、认真的事情重复做
熟能生巧,百炼成神。一件事情认真做,重复地认真做,到最后,就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去做,根本不用去多加思考。这就是出神入化的地步。张老师列举案例:《我教口琴十三年》。一位从教室三年的音乐教师心声:从日复一日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炼凝华,总结自己的三大收获、三大变化以及变的原因。我们反反复复地认真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我们就离“灿烂”很近了。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有一句名言: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把一件事重复做一万次。世界上大部分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一生在从事一个同样的事情,并努力为之奋斗。
四、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我们反复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让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张老师以评课活动举例,时机、内容不同、作用不同、方式不同,给不同的评课的老师安排不同的听评课任务。,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结合新的教学装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素养。
化繁为简,专注一事,熟能生巧,革故鼎新……我们如此这般去做“事”,终将美好!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15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5-19
[合集]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8-08
(必备)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8-04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合集)10-05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03-18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01-08
语文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04-16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汇编15篇】10-24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