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钱学森听课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学森听课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钱学森听课心得1
《钱学森》是一篇六年级的课文,学校进行小班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因此教科室雍主任结合前期的学习风格论有效地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组,又设计了前置性学习单。我也找到课文进行了阅读,发现课文远不止雍主任课上教授的那几句话,不过仅仅是那几句话,足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学森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了共鸣,达到了教学目的朴实,是整个课堂的感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设计,没有漂亮而空洞的环节。有的,只是反复朗读。感悟。思考,以及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感情层层的深入。
一篇课文无法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尤其高年级的课文,可挖的点太多,如果能找准其中一个点就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真正从文本中有所收获。前置性学习单中,有这个问题:〝文中对钱学森的话描写的有几句?哪几句?〞我可以预见教师在设计时是精心的,抓住本文人物语言进行的学习就此开始。学习第一句人物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雍主任问了一个问题〝这句话在什么情况说的?〞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最得意。最得力〞,〝优厚,优越〞〝富裕的生活〞来感受钱学森在美国富足。有滋有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钱学森想回到祖国的行为形成反差,在朗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钱学森的心系祖国。接着,老师询问学生〝钱学森在做哪些准备?〞启发学生上下文联系着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而再次体会钱学森时刻心系祖国,随时准备回来。学习第二句人物语言〝我们日益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而你们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的〞雍主任抓住〝穷到什么地步?〞,让学生欣赏中国刚刚解放的图片,祖国的〝穷〞不言而喻。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读〝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这里的朗读时间上很紧凑,在时间的'紧凑中,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和中国的日子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也受到冲击。〝爱国〞这一中心,就在这两句语言的学习中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并没有按照雍主任的设想讲到人物的语言即写作方法,但是课上老师只要目标明确,时刻处在〝导学〞的状态,即便学生的成长〝缓慢〞了些,都是我们老师应该等待的,不在乎这节课学生〝吃〞得是否多多的,关键在于方法习得了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小班化教学中前置性学习。个别化关照带来的独特魅力。
前置性学习就是以学定教,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钱学森听课心得2
走进丁老师的课堂,从PPT上的一段话,就已经告诉了我答案——跟着课文学表达。我想,这应该就是丁老师一直在研究的东西。我们的语文课本,都是由一篇篇课文所组成。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当然是表达,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我认为就是读懂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口头或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听者或读者,能够读得懂。我想,如果一个学生他能做到这两点,那他就具备了语文素养。
而我们的语文课,有时过分地注重读懂别人文章的训练,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去分析,去理解,而忽略了表达自己想法的训练。从这一点上来说,丁老师的课,未闻其声,心中已经充满了期待。
正式上课,丁老师先从钱学森的〝中国导弹之父〞说起,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课题,然后引入写人之类的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猛一听以为走进了作文教学的课堂。一番叙述之后,丁老师揭示了本节课阅读的重点,那就是通过对钱学森在课文中两处语言的描写,来深入理解。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这个重点的确定,体现了丁老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使我对这节课更加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的教学,丁老师让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两处钱学森的语言描写,并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的安静之后,学生开始交流了。整个过程是非常清晰的,但我认为重点还不突出,比如有两处环节,我感觉是将学生引入了〝歧途〞。一是,出示了冯·卡门的简介。引导学生认识这位国际知名的教授,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这显然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没有任何关联。难怪学生在抒发感想时,赞扬这位教授的伟大无私,不分国籍,重点培养了中国留学生钱学森。也许,丁老师是想借冯·卡门的介绍,来让学生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优越工作条件的.伟大。但〝优厚〞〝优越〞不是体现在冯·卡门身上的,不如课前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历史。毕竟,搜集资料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钱学森所遭受的阻挠,以及周总理是如何帮助钱学森回国的,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对课文学习的有利补充,可是充分地去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二是,背诵思乡诗词。背诵《水调歌头中秋》,虽与钱学森在中秋节时所说的话,有所联系,但这不应该是体会的重点,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话语之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如果要朗读。背诵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爱国名句。这样的话,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钱学森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和心情。
丁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一段小练笔,写一写钱学森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心中所想,以及他想要说的话。并借助了《我的中国心》的歌词,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这是不错的方法。但显然学生停留在了表达爱国之情,述说归国的感慨,显得有些公式化,没有了钱学森的特点。课文第一小节中,其实就有一句话写的是钱学森的想法,非常有钱氏风格——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可以借此顺利过渡到第一小节的讲解,讲解倒叙的作用,为了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作铺垫。
课后的作业,丁老师也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做了安排,要求学生运用倒叙。侧面描写的方法,去写一个人。很值得学习!但好像又与课文的学习联系不够紧密。跟着课文学表达,那就要从课文入手,将教学中的一些东西进行强化。感动中国对钱学森的那段颁奖词,写得真好,对钱学森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浓缩。概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由颁奖词写起,再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钱学森,这样不是更好些吗?既有倒叙的运用,又有课文之外资料的补充,同时又从他的所作所为,深入理解了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也为下一篇课文《詹天佑》从人物的所作所为理解爱国之心,做了铺垫,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种整体的效果。与丁老师共同思考:语文教学中的联系过渡问题。大到小学与中学的联系过渡,中到年级段之间的联系过渡,小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过渡,再小到一节课上,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过渡。
钱学森听课心得3
11月3日我校陈玉英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文《钱学森》一课,课前陈老师要求学生针对主要人物钱学森和他的师父冯卡门做了资料收集。还要求学生针对我国的导弹、火箭技术的发展、成就,展开研究。整个课堂陈老师通过对话,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不光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还要说出自己的发现、体会、感受。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渐进式的”的,生成式的。其三者之间也是不断融合、激活。作为对话过程中的“首席”陈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陈老师认真倾听、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加以适时的点拨,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的读、说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心灵深处。
比如:(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师: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生:这段话是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师:什么情况下说的?生: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是说的。师: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们的劝说,又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生:激动、诚恳、坚决、果断、郑重、深情、斩钉截铁……师:体会得很好。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这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果断再来读一读。
陈老师还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读,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本的味来,读出融入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比如,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是典型的三个层次,即“读——议——读”:
1、读进去,你看学生们带着自己读课文的初步认识去读,“我是中国人……”这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
2、议一议,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是孩子心心情感的宣泄,替钱学森发自内心的呐喊。
3、读出来,回到了读书,“我是中国人……”最后看钱学森的视频,这里融入自我情感的内涵。陈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言、启发性的问题、感染人的鼓励,以及她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每一位同学乃至每一位老师深受感染、受益匪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扎实的语言训练,也感受到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钱学森听课心得】相关文章:
听课的心得01-11
钱学森的名言警句07-03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06-30
关于听课的心得04-12
听课心得范文06-26
美术听课心得03-24
英语听课心得12-23
听课见习心得11-23
体育听课心得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