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阅读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阅读心得1
现在市面上的书籍有很多,读书的途径也有很多,有时觉得不读书有紧迫感,怕知道的太少,想读书时,可是那么多书刊却不知道哪一本最合适,上学期末学校为我们统一订购了《教师阅读地图》,“阅读地图”这四个字吸引了我,寒假期间,由于疫情的影响,在家刚好有读书的环境和状态,这一书融阅读结构、阅读路径、书目评价、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极大帮助,是一本很实用教师阅读指南。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专业书籍类型和数量质量。俗话说:“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其下”,阅读不同层次书籍,能决定问题解决能力高下。阅读经典书籍能影响思维方式,提升思维水平。同时,作为教师阅读书籍类型还应该科学。一名教师理想阅读规划是:本体性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20%。如果是班主任则是:教育管理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20%。书中既有各类优秀书目推荐,也有名著好书评价,方便按图索骥,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语文学科知识推荐书目孙绍刚《名作细读》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东西来”。许多语文教师(包括我)确实在课堂上没有发掘出知识点魅力,缺乏文本解读能力,只重复教参上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背诵默写以及修辞分析,内容主旨归纳外,教学究竟离文本有多远?一是对课文进行微观分析不见功力,内涵分析蜻蜓点水,二是教材价值没有得到挖掘,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缺少好书引导,只会迷失在职业领域误区中,越陷越深,丧失反思力和改进工作自觉。
教育教学需要“润物细无声”安静润泽,真实成就感来自将教室里事情做到尽可能卓越。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艰辛过程,需要教师认真经历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潜心体会过程之中收获与挫败,是师生生命一天天交汇,沟通,没有励志性口号赏识,没有一夜间成功,没有灰姑娘“爱”魔法棒,喊一声“变”,教室里便会井井有条,教学秘密不在戏剧性逆转一刹那,而是隐藏在静静探索与体验之中。真正思考,是专注于内安静,外在光环只是额外奖赏,不应该成为教师成长追逐目标。一个学科教师成功,来自让自己学科在教室里散发出迷人魅力;一个班主任成功,来自建成真正优秀甚至卓越班集体;一个校长成功,来自打造出真正优秀学校。过多阅读脱离真实教育教学励志型书籍,会让人始终处于亢奋与幻觉之中,从而更加浮躁,而教育,更需要“润物细无声”安静润泽,只有在安静润泽状态下,才会有真正思考,也才会有真正教育,并获得真正幸福完整。《教师阅读地图》推荐《爱心与教育》、《教学勇气》等书籍,或细致呈现教育全过程,让人看到一个优秀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或直面教师职业乃至于心灵中诸多真实问题并进行梳理,这样书才是真正值得推荐阅读。
我们习惯讨论“怎么教”,反复琢磨考虑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理念等,教学方法等,强调学生主体性,重视课堂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强调精心导入、精妙过渡、精练板书、精彩讨论、精致课件,语文课越来越强调表演性、可观赏性,公开课成为四十五分钟舞台艺术。这些外在形式,喧嚣评课追求,都不如让执教者安静深思:对语文教学而言,第一位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教什么甚至决定了怎么教。语文课特殊性,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并挖掘课文原生信息和教学价值,考验是教师思考复杂问题能力,而进行深思熟虑,授人以渔,唯有去浮躁,保持安静心态,产生润泽课堂。
教育不是“管”,“哄”,是“帮”,注重一生德行发展。教育目是发展学生,是着眼于学生一生德行养成,不是着眼于班级“太平无事”。作为班主任,我们平时用得最常见办法是“管治”“官治”“控制”,其基本手段是批评,呵斥,惩罚,请家长等,班主任高高在上,控制班级;学生顺从屈就,口服心不服。或者采取“哄”办法,语重心长激励赞赏谈话,寄予良好愿望期待,学生当面感动亢奋,背后一笑了之,两天变样。这种“香蕉加大棒”教育方法,带来只是学生情绪上变化,难以持久,容易反复。本书推荐王春晓老师《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中,王老师认为:“帮”是解决问题最好方法。“帮”问题学生时,教师是研究者,希望学生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往往具体事件解决只是教育起点,通过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真心帮助问题学生,教育效果最好。另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制定预防性措施,由纪律管理逐渐过渡到个别问题学生管理,进而实现因材施教。
“对课堂秩序需求不应超过对有意义教学需要”,“不同课堂条件下课堂管理任务各不相同”等名师名言,也真正体现了教育目是着眼学生长远发展,教育措施不是千篇一律。佐藤学《静悄悄革命》中描述“润泽教室”里,轻松自如师生关系,每个人都得到大家自觉尊重,每个人呼吸和节律都那么柔和,体现了对学生真正爱与尊重。
掩卷回味,本书对学科教师,班主任,教科研工作者,教育理论家等都提供了系统、有针对性阅读地图,书中有大量详实分析材料和实践案例可供学习借鉴,许多中外卓越教师宝贵教育经验,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大获裨益。我最大感受有三点。
一、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无论执教哪一学科都要有渊博的知识。诚如前文所述,我非常钦佩魏老师及他们新教育团队的每一位老师,他们酷爱阅读,胸中有群书,胸中有全体学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
二、书中说的浪漫时期、精确期、综合期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浪漫时期阅读的书籍太少了,以至于没有多少知识底蕴。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悔叹自己,悔叹时间,悔叹人生。更多的是既要看精确时期时专业方面的书,也要补上浪漫期广泛阅读的这一课。
三、阅读专业书籍要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书中所列的两位实验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却有不同的感受,第一位实验者完全理解偏了,如果他不多看一点专家对这方面的解读,凭着自己的感觉走,那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
总之,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阅读地图》如同一剂良药,使人神清气爽;又似一束强光,为我们拨云见日。相信读过此书的同志会和我一样,看过之后能了解很多值得教师阅读的书籍,也能帮助自己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值得终身为伴。
教师阅读心得2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看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这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往教学生。在暑期潜心浏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回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勇于露拙也勇于表现自己。
不管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眼前露拙。却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实在,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而言,他们已不再象小学生那样以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假如在学生眼前伪装甚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假如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很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间隔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读,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很多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假如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
有些退了休的老同道,一每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由于他们没有甚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进步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假如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实际上是最好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碰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实在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进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进了进往,夜以继日乐此不疲,会令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非常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教师阅读心得3
我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我讲授《我与地坛》。回顾整个历程,从准备到试讲到最终比赛,实际时间只有一个周,我却感觉像漫长的一个月,其中充满了各种慌乱与不满意,在此过程中,张新峰老师竭尽全力帮我稳定心态,从学案的编制、修订到试讲的督促、点评,都给予了宝贵意见,像师父也像大哥哥。孟丽梅老师参加德州优质课比赛时讲过此文,主动提供给我当初用过的资料,并在总体教学思路上给予了指导。隋秀晓老师也像看待自己的事情一般参与评课,帮忙制订学案。高一二部语文组像个大家庭,每一个成果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除了感谢我不知还能说什么,真的,谢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辛苦,但经过这次历练,我自己也收获良多,并且发现自己平常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现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收获:
(一)对新授课课型有了更好的把握。
1. 注重学生朗读。语文是知识学科,更是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朗读,使其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以及语文的美。《我与地坛》以深沉的笔调抒写着作者对生命苦难的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朗读对把握作者的感怀至关重要。
2. 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相结合。老实说在这次授课中,学生的很多表现让我十分惊讶,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或通过合作完成对课文某些方面的解读,我们应该多把讲台留给学生。当然,学生永远有没想到的方面,教师不能高估学生水平,遇到问题要沉着冷静地启发诱导,不能急于告知答案。
3. 深化落实。教师讲完了和学生记住了是两回事,当堂巩固和提问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定要引领学生及时掌握该掌握的东西,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二)对五重发现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学发现,使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展示发现、探究发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深入探究文本;总结发现,使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拓展发现,开拓学生思维、视野。()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经过不断教学实践,我也由原本的陌生,变得运用起来越来越熟练,也愈加体会出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活动中成长
1.突发情况牵引出的反思。在课堂最后“联系实际,回忆母亲打动我的一件事”环节时一学生深情讲述,原本是很好的收束,但由于语言啰嗦且口齿不清造成拖堂,大家也不知道说了什么,貌似是突发事件,却发映出我对时间把握的欠缺以及平时对回答问题要声音宏亮、清晰的训练力度不够,以后还需加强。
2.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赛时看到不少老师进行组内评比,并实施奖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所教的班级中也有学习小组,但平时主要进行组内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未很好利用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高一是学生高中学习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要促使学生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经验+反思=成长,我会不断在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望老师批评指导。
教师阅读心得4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烤问自己的问题。所以当我的目光触及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时,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就像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盞明灯,在沙漠中跋涉的人遇到了一口清泉一样,我扑入这本书的怀抱,一气读完了这部著作。
这位老人痴情着心爱的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这部书是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好教材,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主题是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以当前上海市、青浦区“二期”课改“人本”理念观照大师充满人性的教育思想,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课改中的诸多倡导在其中早有精辟的阐述。他无意要穿透什么,而是依循了教育的的本真——人的相互关系。在新课改大潮的背景下,阅读大师的书,感到无比亲切与温馨。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看世界,周围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丽、精细、温和色彩,他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接受教导和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可以读出,大师的“培养接受教育的能力”并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过与孩子和谐交往,给孩子的生活以无比的欢愉和幸福。而我们眼下又在做什么?我们的许多老师把精力疲于“执行”与“管束”,将生动活泼的心灵拘囿于所谓道德条例的狭小空间里,并非从“人性”情感的需求出发,做坦诚幽默的对话者和学生心声的倾听者,而是从教师的权威出发,将自己异化成德育条例的执勤者,尽管有些教育者摆出一副和蔼的动人姿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将学生温柔地奴化。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会仅剩余几面流动红旗和几张量化考核表,而是关注孩子健康的心态、昂扬的情绪、以及忠诚奉献、慷慨无私等敏锐崇高的道德感。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抛开功利和权威的欲望,于细微处关爱学生,从“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发,开辟自己的语言如音乐一般,铮铮奏响在学生心灵,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话语,成为孩子无比的欢乐,这时的学生就成了灵动的受教育者。“要照着应该做的那样去做,不是为了给人看,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你的好举动而夸你,而是凭着良心办事”,这样的话语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会给孩子讲述,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这是心灵中最细微、最娇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轻微触及。要让孩子创设这样的感受:在他周围没有任何人监看,而是他自己善于扪心自问,让“自我”的声音在“人”的身上说话,也就是练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要么是不厌其烦地催促,机敏地注视着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使学生最后变得麻木和意志的虚弱无力;要么是通过表扬或物质奖励来督促,使学生的良心依附于外在利诱。一旦形成这种外力的惯性,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就会弱化或丧失。也许他的一生都不会善于控制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处理问题。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只有外在的社会要求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在的价值取向,内心的道德法则才会如星空一样发出璀璨的光芒。从“人”的相互关系来讲,启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为,也意味着信赖和至诚,意味着“人性”的唤醒。
夜色阑珊,那些充满人性的话语如醍醐灌顶,强烈撞击着心灵,“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尘埃那样无影无综地消失,而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
我们的身后是发展中的一个个丰满的生命,要培养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后留下动人的痕迹,就需教育者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献自己衷爱的教育。
教师阅读心得5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因此,努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在昔日的教学中,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一、了解意义,提高认识。
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意义很多,我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以下两点:
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以读为本,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有利于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
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二、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延伸所引入的主要是课外语段。课内外衔接进行课外阅读,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
在语段阅读的基础上,开设阅读课,重在课外短文的阅读指导。阅读课首先要选好课外阅读内容,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选择的方法:可以由老师来指定,也可以由学生来推荐。选择的原则:从形式看,最好选择那些篇幅短一点的文章;从内容看,最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时文”以及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文。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与年龄特点。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②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③读书笔记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比较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感触的文章,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
三、开展读书评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可以促进与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很多,这里介绍二种:
①美文推介活动。每位同学从自己的课外阅读中选取一篇认为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者可以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介绍,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进行推介。这样,推介者为了向其他同学介绍该文,必须深入透彻地阅读,而其他同学如果听了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也会找来细细一读,即使不去读的同学,听了介绍,也对该文有了初步的涉猎与了解。活动促进了阅读。
②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对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既是阅读方法的交流,也是阅读效果的检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一次互查。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还有诗歌朗诵、办手抄报等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时间和空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阅读欣赏,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由于存在着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的发展阅读技能。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教师阅读心得6
忙了一段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了,最近读了一本教育类书籍,令我受益匪浅,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轻轻翻开这本墨绿色封面的书,快速的浏览了书目,我的心跳不禁加快,犹如缺氧的人立刻吸入了新鲜的氧气一般,另我精神为之一振。
我该如何表达,我看过此书的感受呢?我是语文教师,我承认从小我就莫名的热爱自己的学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更愿意透过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然而,透过苏霍木林斯基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作者是以无比热情以及恒久的持之以恒的毅力,继续着他终身喜爱的事业。
细细看来:每一篇都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每一篇都是扎实阅读的积累;每一篇都是热爱学生真情的流露;每一篇都是大师娓娓道来的经验之谈;每一篇都是教学生活中真实的再现;每一篇都是青年教师必读的经典。
或许生活中,我们离大师总是太过于遥远,但是当我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所撰写的文章时,我们离大师其实很近很近,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他的著作,真不愧被称为“教育圣经”之作。
真正走进《给教师的建议》几天而已,我的头脑立刻清醒许多,对待孩子的观念重新有了改变,或许一本书在精神上对读者的刺激,也会延伸到自我的行为中去。我期待自己在新学期的开学,能够在教学上有质的飞跃与成长......
教师阅读心得7
我最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对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讲述了100个建议,每个建议都涉及一个问题。这里有生动的实践例子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许多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的例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7条建议“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深深感到,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让我谈谈我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毕竟,他们的思想不够深刻,思想不够成熟。那么学生们应该做什么呢?我在那里有一些经验。
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精力。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就带他们去旅游,与他们分享快乐。我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要与学生建立友谊,我们必须拥有巨大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丰富,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密关系,这对教育来说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我们需要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其次,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住,我上学时尊重老师,遵守老师的话。我不敢无礼或怀疑。但是现在学生们不同了。他们和老师谈笑风生。有时他们敢于挑错老师的位置。他们总是以同龄人的口吻与老师交谈。在他们眼里,老师似乎什么都不是。
一开始我无法理解学生们的态度,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启发:尽管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在理解问题方面有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但促进民主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民主就是讨论一切,在讨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在讨论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建立民主氛围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性,这就是所谓协商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的许多建议中,阅读不止一次被提及,将阅读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提到阅读应该成为吸引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我认为;你应该记住,无论什么样的爱好,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都不会带来好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个爱好应该是阅读。这种爱好应该终生坚持下去。他的话表明他对学生喜欢阅读是多么重要。
应该引导每个学生走向学习的发源地。就是让他非常喜欢一个学科,然后从这个学科延伸出来,参加这个学科的各种活动,思考这个学科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爱好。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师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试着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科目?
我们的每位老师都能耐心对待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贫困学生,并且善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思考。我相信学生们在你的帮助下会进步的。
教师阅读心得8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武志红老师所著《为何家会伤人》中的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
当今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是一切。家长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外在需要,可对孩子的内心需要却置若罔闻,这不是真爱,是溺爱!从现象上来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溺爱等于过度的阻碍,往往会出现父母不希望的结果!最著名的溺爱例子是杨丽娟事件,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是最疯狂的。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向,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网上曾流传过一组图片:一个男孩要妈妈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于是男孩一把揪住妈妈的头发,这时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过来解围,被他呵斥“你滚”。之后他的反应更加激烈,还掐住了妈妈的喉咙,最后妈妈被迫给她买了玩具。最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的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长被谴责为“狼心狗肺”,可家长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呢?不是家长的错吗?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他。所以上文中的“不孝子”现象就出现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美化溺爱的倾向,认为溺爱就是过度的爱。其实真爱不存在“过度”的说法。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是真爱。
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以外的球时,父母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且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危险,这是真爱!
当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耐心的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是真爱!
当孩子反常时,不自以为是的指责他,而是关注到反常行为背后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这是真爱!
孩子是天使,父母不是上帝,只是天使的守护者!请给孩子以真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阅读心得9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甚是有益。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她凭借着革命性的教育方法在儿童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儿童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规律,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适宜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
书中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这一特殊阶段,它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在敏感期,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会不知疲惫、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东西,一旦新的东西学会了,才会感觉疲劳和乏味。儿童始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态度来学习新事物。在敏感期过去之后,人要想在心智上有所进步,就要靠主观努力、不断研究和思维的创造了。所以儿童的早期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敏感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书中还提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犯下的错误,引导父母反省自己的行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定义孩子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会犯下错误。比如说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时,成年人喜欢摸摸孩子的头,拉他们的手亲吻他或者让他做别的事情,这些行为在无意之中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孩子的心理构建也会受到阻碍。我们也许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难集中,我想这也许和早期的心理构建受阻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在跟家长的日常交流中,有很多家长会抱怨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难管,特别不听话,其实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和孩子很难交流,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原因不是成年人掌握的文化知识不够,而是我们跟孩子理解的出发点不一样。我们有时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难道我们不爱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做父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父母和老师,大家对孩子的期望是一致的。蒙台梭利结合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不打扰孩子的观察方法,终于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她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后,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于实践。“儿童之家”的第一批孩子是来自罗马最贫困地区的3~6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学历也不高,孩子身上有很多不文明没有修养的行为,但是几个月后,这样一群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好的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保证自己的内心是安静的,不断反省以完善自己,才能在教育中避开自己容易犯的错误,和孩子拥有良好的关系。面对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耐心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选对了方法,儿童就会发掘出自己的本性,实现更完美的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都会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规律。儿童的世界是奇妙而神秘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孩子的潜力有的时候真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动手,给予孩子合适的引导,相信孩子一定会成长的很好。
教师阅读心得10
这次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阅读培训活动的,通过听专家讲座,看优秀教师上的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看了专家的讲座,才知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理论知识是多么的匮乏;看优秀教师上的观摩课,才明白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有多远。以下是我这次培训的体会:
一、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即课堂上要注重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多位专家老师都提到阅读教学要吃准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爱语文,爱阅读,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堂说再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要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做到真读、真说、真写、真思考、真体验。关于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标”(有课标、有教学目标)、“目中有人”(教师目中要有学生)、“心中有材”(心中装着教材),教学目标很重要,教师对每一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目标要定得准。目标确定后,整个教学设计就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环节要体现目标,要围绕目标来实施,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为目标服务,跟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设计。也就是说,课堂上我们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坚决不教,我们的课堂也许就会变得简约、简朴、高效了。
我有幸聆听了杭州和龙游几位优秀教师的现场课,师生们交流愉快,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在朗读、交流、表演中体会着文章的主旨,感受着人物的性格。不留痕迹地指导,有趣有效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有实效的课?今天的语文课不是仅仅有感动就够,要有用、有实效。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的、舒服的,而舒服的才是合理的,合理的才是有效的。短短几句话,引起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在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种欣赏课是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对阅读、对语文的兴趣。
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本人是比较喜欢朗读的,自认为水平还可以,但听了赖正清老师的讲座之后,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教学上的无法。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是对作品极好的解说,但先提条件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到位;其次朗读是一种内化吸收的阅读方式,由于有读者的参与,加入了读者的解读与感悟,声情并茂,增强语感,入境共鸣,陶冶情操。将静态的书面文字活化为栩栩如生的声音。融汇这生活的体验,体味着作品的含义,驾驭者驰骋的想象,饱和着强烈的感情,捕捉着诗文的意境,探索着语言的形象,反复地实践着人声的艺术。这就是朗读。
三、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教师阅读心得11
我们镇教育指导中心,为了培养全镇的教师们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最近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叫《做不抱怨的教师》的心灵励志书。这本书是《做不抱怨的教师丛书》的第一本,它从八大方面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书中很多的案例和故事中的观点和道理,我都十分赞同。
也许,有些人认为:抱怨是为了发泄自我对事情的不满;抱怨是为了让自我透透气,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抱怨越多,你想要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因为:抱怨是一种语言而不是行动,当一个人过多地被语言困扰的时候,他会失去行动力。这个世界上的欢乐、对社会的价值、对他人的承诺,其实都体此刻行动上。爱是一种行动,善良是一种行动,慈悲是一种行动,这一切靠抱怨是无法实现的。
从教十多年,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抱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就是不会做;这么简单的一个知识,讲了几多遍还是做不到,真是差死了!这个学生为什么老是不能专心听课其次就是抱怨家长:没有监督孩子做好作业;没有检查孩子的学习情景再来就是抱怨学校工作多、压力“山”大等等。因为抱怨多,而又不能改变现象,所以幸福感下降,整天闷闷不乐。常言道:世上事,不如意十常有八、九。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或不公,如果没完没了地抱怨,不但改变不为现实,还在浪费着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还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人,使亲人和朋友也遭受伤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真的拥有一个阔达平和的心境,摆正心态,化消极为进取,能够拥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放下所有的不满、失望。为什么不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不是更好吗
记得以往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高中教师考他的儿子:“晚上6点用24小时制怎样说”小孩望着他爸爸答不上来。父亲又把原话重复了一遍,语气也加重了,但孩子还是满脸木然。这时旁边他妈妈出来解围:“爸爸是问你,比如说午时2点是14点,那么6点是几点钟呢”儿子神情立刻放松下来,大声回答道:“哦,是这样啊,很简单,18点!”他妈妈转向他爸爸:“亏你还是高中教师,问孩子问题也不会问!你说的话太大人化了,24小时制,小孩子怎样懂得了!对待孩子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法,不要说孩子笨,其实是你自我的方法不对头!”
这位妈妈说得真好:不是孩子笨,是你的方法不对头。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懂时,不是学生差,是教师的方法不对头;当我们抱怨家长不理解时,不是家长差,是我们的沟通方法不对头;当我们抱怨学校工作多时,不是工作多,是我们的对待工作的方法不对头。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我身上呢,却又少之又少。当我们抱怨之前,先想想:我们的方法对头了吗与其多抱怨,不如多想办法去把事情解决,这样不是更实在吗!
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我,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
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提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我,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我。改变自我的某些观念和作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我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如果你期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我。
其实,要做到少抱怨、不抱怨,也是这个道理:理解现实,改变自我。做一个心态进取、乐观的人,凡事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那你就能改变自我的人生,也让所有人的未来更完美。
教师阅读心得12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从大的读书观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老师与图书。在学校中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乃至家长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的确,一所学校,教师养成良好读书的风尚,那就会多些书香味,少些烟酒味,少些赌博风。首先,读书可以促使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着名特级教师薛瑞萍在她的阅读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经常读书的人,他的思想才有活力,他的视野才更开阔,思路才更新颖。其次,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也是学生读书的前提。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正是无形中实践着“用一生时间来备一堂课”的教育名言。
二、教师读什么书
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读书,最终目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素养。从不少学校的教师阅读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感到迷茫的一个问题:究竟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籍,什么样的书籍才是一本好书?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勤读教学类杂志。如《教师博览》《教学月刊》等。在所有的书籍中,教育类杂志是最贴近我们教学生活,却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好的教学杂志就好比一个好的引领者。
2、读教育名著。我们在教育教学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读一些教育教学类的经典名著,常常会觉得底气不足。阅读教育名著就像厨师必须要熟记几个绝秘配方,中医必记一些民间药方一样。一些教学类经典书籍,思想历久弥新。例如,洛克在《教育漫谈》中提到的“要把年青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这和我们当下提出的育人目标几乎是一致的,而他在书中介绍到的许多观点,至今还是我们用来借鉴使用的最好方法。
3、读人文书籍。文字是有生命的,不只一位作家这样说。王小波说:“好文字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听的。”他说的是文字的音韵美。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清欢》里说:“我每天只要一坐到书桌前,拿起笔来,我的心就平宁了,感觉到欢喜和满足。”他说的是对文字的喜爱。自古至今,自中到外,丰富而美丽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如群星璀璨,摘一颗便可以照亮我们蒙尘的心灵,柔软我们坚硬的内心,丰盈我们干涸的情感。
另外,教师还应该读一些心理疏导类的书籍,它能为教师的心灵减压,舒缓教师的烦躁心理。
三、怎样开展有效的教师阅读
(一)从阅读时间谈教师阅读
从中小学教师阅读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课务繁重,空闲时间较少,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读书时间很难得到保障。我认为,
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阅读化整为散,开展散读。
1、开放时间,让师生享受“悦读时光”。新课改理念已深入当今教育界,但纵观不少学校,在考试指挥棒下,教育还是围绕书本、分数打转,连最基本的阅读时间也很少开放。为此,我们倡导所有学校开放时间,重新开设读报、写字课,或是不同类型的阅读课。如有的学校开展的“晨诵、午读、幕思”阅读教学活动;有的学校开设读报课,这样学生阅读的时间就能有效得到保证。同时,学生的阅读的时间也可作为教师阅读的有力抓手,学校可要求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开展阅读,从而使教师读书保底的时间得以保障。
2、利用阵地,让教师善用课余时间读书。随着书香校园氛围的不断浓厚,现在不少有条件的学校重新改造了阅览室,一些重量级“书吧”不断现身于校园,还有不少学校流行开设教师“茶吧”,可以让教师喝着咖啡,听着音乐慢慢地享受读书的快乐。但在日常教学中,当教师被大量教学任务围困着时,又有多少人会去享受这种优雅的'读书生活呢?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读书家常化、课余化。如在办公室主墙上写上醒目的提示语:“今天你阅读了吗?”为每个办公室放上一个流动的、鲜活的、内容丰富的书架,并附上“阅读足迹”的记录本,让教师在繁琐的工作之余调节情绪,调节身心,随时随手捧上一本书或是一篇好文章开展阅读,这样的阅读会更有效。
3、制度约束,让教师学会挤时间读。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名师是在阅读成为习惯中养成的,名师是八小时外造就的。其实教师阅读如出一辙,教师阅读很大一部分是在八小时之外,教师的静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只有远离了学生,教师才有可能静下心来,给自己充电学习。要使教师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在开始实施的阶段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进行约束。如有的学校出台了一系列读书要求:每学期必须阅读一本书籍,每月撰写、上传读书笔记,开展阅读比赛等等。也许一开始,教师会为了完成学校的阅读任务进行读书,但慢慢地,教师会从阅读中发现学习的真谛,从而主动爱上阅读,最终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二)从读书方式谈教师阅读
1、主题阅读。
目前不少学校开展了“主题阅读”,而且是有计划的“主题阅读”,即精选“主题阅读”材料,层层推进阅读。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阅读方法。学校每学期给老师下发一本书作为本学期教师的“主题阅读”内容,并对主题阅读附有一定的要求:写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沙龙等等。这种融分散自学与集中交流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同时,为了让集中交流更为有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在集中交流时,我们可让教师选择阅读一段自己感悟最深的,再结合教学实际阐述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读书之悟之感,更会打动人,更富有灵性。再如,为了让每一个参与沙龙的老师准备参与,我们可采取抽签的方式选取读书交流人选。
2、漂流阅读。
教师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成就更辉煌的教学人生。从一些学校的教师阅读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很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漂流阅读”不失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阅读方法。学校可规定每个教师作为发起人,每学期至少向大家推荐一篇好的文章开展漂流阅读,或是以办公室为小组,以学科为小组,以年级为小组,以星期为期限,在教师中开展“漂流阅读”,让每一个老师提供自认为有价值的好文,让每一个参与阅读的教师留下自己的阅读足迹,这样的阅读会对教学的帮助更有针对性,更直接有效。
3、反思阅读。
教师读书总会伴着思考,教师学会读书的同时,肯定会引发一些思考,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教师开展读书交流,真正做到阅读与思考同步,工作与思考同步。
4、成功阅读。
教师学会读书,笔下犹有神。教师读书之后,一些好文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学校可搭建多种平台,如结集展示教师的读书心得,让教师多投稿发表,开展教师优秀博客评比,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比,书香教师评比,让教师享受读书成果带来的欢乐和喜悦,进而推进教师阅读的成就感。
5、书香阅读。
书香校园是通过创建阅读资源和环境,开展普级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有效率,培养师生阅读兴趣和习惯,陶冶师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的一种校园文化。因此,抓教师阅读不能只游离于教师,应该与书香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让教师引导孩子阅读,引导亲子阅读,有计划地开展多层次的阅读活动。例如,举办班级、年级、校级阅读节,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讲童话故事比赛、亲子读书会、新书推荐课、读书成果展示会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书香飘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阅读的美丽与快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书香浸润校园,教师阅读才会更绚丽多彩。最后,我想向各位同仁倡议,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让读书成为老师、学生最自然的事,让师生从书本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书的香气像花香一样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师阅读心得13
读饶杰腾《真语文就是语文》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题所吸引。因为前些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真语文的文章,一直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一直喜爱着语文课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想看看不同的人对语文的理解,于是,认真读完了此文,感觉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真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什么是真语文真功夫?听、说、读、写的功夫就是语文的功夫,如果可以这样表述的话,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这样的四项语文技能中,真的下了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单就后两项的读写,一个语文教师自己实践了多少。回看我们身边一线的语文老师,他们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批阅学生作业上,用在自己日常繁多的教学事务上,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实很少。至于写的方面,一个语文教师一学期下来,可能没有写过一篇自己的文章,那些参加功利比赛的论文除外。真做,是从自我开始;真做是从现在开始;真做,是从读写开始。我国的学者魏书生也说的这样的话: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思维,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鲜活灵动?我们别无选择:语文老师需要真行动,需要听说读写的真功夫。这可能是从“源头”做起功夫。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一贯的习得。
真语文需要学生的真阅读。说到阅读,只要稍微内行的人,都知道它对一个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在的学生真正在读吗?学生课外阅读,我们只是倡导而已,一直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孩子没有自己的书读,除了课本和教辅以外,孩子的书包别无其他。二是孩子连自己的作业都难以应付,大多数监护孩子的不喜欢阅读的家长更是无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我班的40个孩子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工一族,很多还是外地来胶州的打工者。本身文化层次不高,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很用心,更别说读书了。让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再落空。三是大量的作业压的孩子没有阅读的时间。各科都在抢学生那有限的时间,课内作业都疲于应付,课外阅读从何谈起?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全校教师尤其是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解决。
真语文需要师生共振的真课堂。为什么这样说?我们静下来看看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实:一是课堂里花里胡哨的东西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在没有多少。老师“振动”的多,模仿的多,赶潮的多,标新立异的多。语文课越上越复杂,语文课越来越难教,这是事实。为什么?语文课要学的要表现的东西多啊。其实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越是简单就是丰富。不要在语文教学中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教师阅读心得14
一直以来,我们学英语过程中,提到相关的英语技能大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听、说、读和写四方面。然而许多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都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会出现许多尴尬。为什么呢?奥,原来是面对许多材料时不知其意,哎!平时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是还没练到位呢?不,“意”是“译”出来的,而我们似乎没提到过“译”吗?原来如此,那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否徒劳?当然不,译的培养必须以他们为基础,尤其是读。只要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和会阅读的能力,译的培养就非常容易了。
记得我的教学过程中,曾一直提示同学们通过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于是有同学就反驳了:“读读读,每天都在读,可咋不见提高呢”?我顿时无语,心里也在嘀咕:“不用心读,肯定没效果!”但这种情景不是一次两次就结束的,为了鼓励学生我依然很自信的告知他们同样的话,可最终都被同样的话顶了回来,我郁闷了,生气了。
但教学仍然得继续,同时也为了挣回一点面子。我便亲自监督学生读,他们的确很认真地、大声地读,可回头来问及效果依然是摇头不语。唉!为什么会这样呢?无意中听到个别女同学窃窃私语:“读了好多,不知道意思,好像是浪费时间而已。”原来问题出现在这里呀。我明白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听说读写,学生都做到了,可他们仅仅是依葫芦画瓢,至于其意思却很茫然。难怪他们一脸苦相,功夫负了有心人吗?这一切皆因我们忽视“翻译”能力培养的原因。试想:学生边读边学着翻译,久而久之,他们读起英语来就和读汉语一个感觉,那效果能不好吗?可到底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翻译能力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英语的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将阅读英语变成每天的必修课,这样对于语言类的学习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读一些切近中学生实际的课外读物,以便拓宽学生的英语视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第二: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翻译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词构成句,句构成文。可如果对于最基础的词汇句型都非常陌生的话,那何谈翻译能力的培养呢?所以每当阅读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尽自己所能,找出文章中所隐藏的词汇句型,并且可以将他们整理成册,尤其是一些地道的英语交际,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近义词汇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在英语环境中的正确使用。这样的话,既有助于学生积累基础,也有益于学生理解英汉之间的区别。
第三:引导学生培养基本的翻译技巧。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那自然对于英语句型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即便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子翻译,但他们的阅读量带给他们正确的语感,所以在这些基础之上,他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进行正确的翻译;不过,我们都知道翻译能力不仅仅是做到这些就完全可以的,因此,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应该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针对一些重点句型去引导学生翻译,这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注意英汉之间的区别,比如在汉语里的定语一般是放在修饰限定的词汇之前,而英语除了单个形容词和个别特殊用法以外,大多都是放在所修饰限定的词汇后面。再就是一些地道英语的正确使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这些,以免出现汉式英语。只有做到这样,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逐渐进步。
最后,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读。我们想要提高翻译能力,必须对于英汉区别及地道英语的使用理解清楚。因此我们的阅读除过平常的课本、一些常见的课外读物之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多读一些名家译作,尤其是一些带有英汉对照的名家译作,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翻译一些著作中的句子,通过反复地边阅读边翻译练习,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很快了。
教师阅读心得15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语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语文作为学科之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识字能力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识字,从而有效提高识字能力,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一、充分利用游戏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未来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识字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但是识字的过程比较枯燥、乏味,无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对于小学语文老师而言,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乐趣,使学生可以主动识字、乐于识字。同时,游戏识字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识字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一般来说,游戏识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朋友。小学语文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发放生字卡,然后给学生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比如,拿到“左”字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大声说“我是左,谁愿意和我一起做朋友?”,而拿着“右”的学生则可以站起来大声说“我是右”,我愿意和你一起做朋友,这样一来,两个学生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左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大声念“左右”;
(2)摘桃子。开始上课前,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桃树,然后将剪裁好并且写好字的桃子贴在黑板上,组成一棵大桃树,上课时,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摘一个桃子,待学生全部拿到桃子后,让学生仔细看桃子背后的字,并将桃子上的字大声念出来,然后运用这个生字进行组词。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对于正确读出生字并且组好词的学生,老师应该将桃子奖励给学生,作为鼓励;(3)找食物。老师将带有汉字的食物画贴在黑板上,比如竹叶、虫子、萝卜、青菜等,然后将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贴在黑板上的另一侧,比如山羊、青蛙、小兔、熊猫等,让学生将食物和动物的名称读出来,并给每种动物找到正确的食材,并对应贴在一起,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充分运用猜谜识字,增加学生的识字情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猜谜识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巩固并记忆汉字。通过猜谜,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一层的记忆字形,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汉字知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猜谜识字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对于猜中谜底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感。所以,猜谜识字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并且,对于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在运用猜谜识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巧妙的设置谜语,既能达到识字的目的,又能让学生猜出谜底,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在对“告”字进行学习时,可以编成这样的一段字谜:一头牛在山坡上吃草,它吃得正香,一条蛇从草丛里钻出来,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又如在对“确”字进行学习时,可以编成这样的一句字谜:石头打牛角,的确不好。对于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在开展猜谜识字教学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生字的特点作为基本依据,自行编写、收集字谜。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很多字谜,比如:会
【教师阅读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阅读培训心得03-2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阅读心得范文01-23
阅读的心得05-06
教师阅读心得体会3篇02-02
小学教师阅读心得体会01-09
教师阅读总结01-19
名著的阅读心得11-26
亲子阅读心得09-05
《童年》的阅读心得08-29
寒假阅读心得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