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次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三次心得体会1
月考过后,我的一颗心便吊了起来,总有预感,六班这次考试成绩会很不理想,但是又安慰自己,采取了这么多措施,除了没有“体罚”他们,个个应该都是有点效果的吧。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不能大规模地考察,便就近分小组,挑选组长,让他们互考,再不济也能记住一些吧!
然而,是我想错了。
尽管我们用了很长时间讲《诫子书》,并且我偶尔抽查背诵,孩子们依旧在考试中记不住。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不得不将记忆倒回最初上课时,发现了问题的根本:我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朋友。
或许,这个角色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学生的心里,我是一个“站在讲台的朋友”,而不是“走下讲台的老师”。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二者的本质区别。
“走下讲台的老师”,首先,你是一个老师,你在他们心中是一个的教师形象,这样,即使以后“走下讲台”,和他们玩耍、谈心也不会影响自身的教学,不会让孩子们出现学习上的懈怠感。
“走上讲台的'朋友”,出发点是朋友,于学生,你先是一个朋友,然后才是老师,或者说,他们只是称呼你一声“老师”,但实际上,如果你默许了,他们可能就会肆无忌惮的以朋友的身份给你一些特殊的称呼。而此时是孩子们,他们理解的朋友,只是处于不出卖他们的阶段,并不能真正的分清楚“朋友”的各种类别,理所当然的,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便也是不如其他老师那般惩罚他们。这也是我所存在的问题之根本,总是替他们着想,想的是这个时间段内这么多作业他们是否能完成,而忽略了,如果不给他们留纸质作业,他们是绝对不会感激你的,不会因为你留的少了便利用课余时间记一记课上未能掌握的知识。
还记得这么多年来看过的唯一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师》,这里面的老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最开始的想和学生做朋友,结果对学生毫无威慑力,导致上课都成了问题。
我现在的状态也仅仅是上课时能够震住他们,没有学生在我课上捣乱了,仅此而已。他们依旧会不完成作业,较于本校的其他实习生,我带的班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我是独自带这个班,没有其他老师来惩罚他们,他们不会对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出现畏惧心里,从而出现了语文学习上的“懈怠”。
出于这一点,我要记得批评了他们,此时的批评,不再像以前那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以不理他们作为惩罚。或许这样说有点自恋,但是我知道,其实在他们心里,我还是有一些“地位”,我相信,他们的“朋友”不理他们了,他们一定会注意的。
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效果,但是我会演出“漠不关心”,对他们爱搭不理,然后看看以后的效果吧。
第三次心得体会2
这周,xx实验中学进行了第三次月考,这次的考试给我了一份“大礼”。
月考过后,我的一颗心便吊了起,总有预感,六班这次考试成绩会很不理想,但是又安慰自己,采取了这么多措施,除了没有“体罚”他们,个个应该都是有点效果的吧。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不能大规模地考察,便就近分小组,挑选组长,让他们互考,再不济也能记住一些吧!
然而,是我想错了。
尽管我们用了很长时间讲《诫子书》,并且我偶尔抽查背诵,孩子们依旧在考试中记不住。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不得不将记忆倒回最初上时,发现了问题的根本:我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朋友。
或许,这个角色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学生的心里,我是一个“站在讲台的朋友”,而不是“走下讲台的老师”。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二者的本质区别。
“走下讲台的老师”,首先,你是一个老师,你在他们心中是一个的教师形象,这样,即使以后“走下讲台”,和他们玩耍、谈心也不会影响自身的教学,不会让孩子们出现学习上的懈怠感。
“走上讲台的朋友”,出发点是朋友,于学生,你先是一个朋友,然后才是老师,或者说,他们只是称呼你一声“老师”,但实际上,如果你默许了,他们可能就会肆无忌惮的以朋友的身份给你一些特殊的称呼。而此时是孩子们,他们理解的朋友,只是处于不出卖他们的阶段,并不能真正的分清楚“朋友”的各种类别,理所当然的,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便也是不如其他老师那般惩罚他们。这也是我所存在的问题之根本,总是替他们着想,想的是这个时间段内这么多作业他们是否能完成,而忽略了,如果不给他们留纸质作业,他们是绝对不会感激你的,不会因为你留的少了便利用余时间记一记上未能掌握的知识。
还记得这么多年看过的唯一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师》,这里面的老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最开始的想和学生做朋友,结果对学生毫无威慑力,导致上都成了问题。
我现在的状态也仅仅是上时能够震住他们,没有学生在我上捣乱了,仅此而已。他们依旧会不完成作业,较于本校的其他实习生,我带的班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我是独自带这个班,没有其他老师惩罚他们,他们不会对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出现畏惧心里,从而出现了语学习上的“懈怠”。
出于这一点,我要记得批评了他们,此时的批评,不再像以前那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以不理他们作为惩罚。或许这样说有点自恋,但是我知道,其实在他们心里,我还是有一些“地位”,我相信,他们的“朋友”不理他们了,他们一定会注意的。
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效果,但是我会演出“漠不关心”,对他们爱搭不理,然后看看以后的效果吧。
【第三次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第三次浪潮精彩介绍02-22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05-09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05-15
第三次学生干部培训心得01-20
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总结02-26
第三次约会赢得恋人芳心的秘诀06-17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02-01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7篇02-14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标语04-06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