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时间:2022-07-02 12:19:4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通用1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通用18篇)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

  在这段时间,我有幸读到了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写的《于丹<论语>》一书。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著。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2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3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ù)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平时的积累。平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4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5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6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丰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经典对话,常常升腾出一种庄严与肃穆,在品读玩味中心绪渐渐如止水,恬淡、安宁充溢着我的内心。而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丹教授用了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论语》确实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快乐地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论语》同样告诉了我怎么让孩子进行快乐地学习成长。

  于丹在书中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就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内心快乐安宁了,生活就会从容自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作为一名教师,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感触更多。

  子曰,“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无类”。不分年龄大小、出生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也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于丹教授就教我们如何去爱孩子。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于丹教授通过提到的“头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快速改变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早就听说过标签效应的试验,被教授随便说说的所谓“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却发展得很平庸。可见让孩子在心灵深度充满阳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心中有一颗太阳,那样你的孩子才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

  同时,于丹教授也认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智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会从《论语》和孔子那里学到所需要的。作为教师,孔子更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论语》是教师必读的一本书。书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对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也还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7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8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9

  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 !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0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学瑰宝好似令人数不胜数的遍地黄沙。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因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整理成的,我国国学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论语》。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就对论语开始了诵读。《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面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了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必有可以当我自己老师的人,应该学习他们有,自己没有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并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学问。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于是就骄傲了,对自己放宽了要求,并没有接着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成绩的下降,现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学习时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爸爸问我懂了吗?我明明还不懂,却浑水摸鱼,说已经懂了,那是多么不应该啊!我应该再让爸爸讲一遍,才能完全懂。

  《论语》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1

  读了论语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2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3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透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4

  最近读论语,读于丹的解读论语,有了新的感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5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6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论语》故事。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做老师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

  就说说我们班上吧。在这49人的集体里,就有游泳猛将、绘画能手、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钢琴弹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飞快,还有的阅读能力超强……

  我们就应该向身边的这些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我们就像是万绿丛中的小苗,在阳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润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丰富的养分,这样才能茁壮成长。

  高山,是一块块的小石头堆积起来的。大海,是一点一滴的水珠汇聚起来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那么,就要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7

  论语中有一话说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鱼》一本书它上面写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对呀!我不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会喜欢呢?我不喜欢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欢!

  我不喜欢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欢?

  我不能克服一种困难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是最让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个写书人的勇气!是那种敢于面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气!

  我家的那本书,虽然比起《论语》来差的很多,但我学会了很多他的东西,那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篇18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