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课改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15 03:53: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导语: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课改心得体会 篇1

  这一学期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不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我在上语文兴趣课时,结合学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的过程当中我的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到了第二次上兴趣课时,来的学生很少;我感到纳闷,一打听,才知道上次讲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学生哪会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呢。于是,我再上另一堂的兴趣小组课时,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指导学生写观后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想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了。

  记得我班上有位叫宏伟的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我在评讲本学期第六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阅读题时,有一题目问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的讲解是“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和珍爱生命的小孩。”马上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都去打猎了,还珍爱生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打猎和珍爱生命是否矛盾,但学生的这一提议就能说明她在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课改心得体会 篇2

  11月19日,我们XX区100多位老师在教育中心郭主任的带领下,赴山西XX,学习课改经验,同时听了候城中学教导主任和XX教研室主任张XX的课改讲座,体会很深。

  20日,兵分两路,我们小学组去的是xx实验小学。走进校园,给人的感觉是书香味极弄,校园散发着书香气息,校园到处是激励学生的板报,校园文化做得很好。我听了两节数学课,上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小组交流,展示点播犹如轻车熟路,最让我吃惊的是几千人的学校,大课间学生井然有序,做操也个个精神焕发。课改,改的不仅仅是课堂,让学生的各方面都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20日下午听了XX中学教导主任的讲座,21日,听了张主任的讲座。对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主任的讲座,《深化课改突破瓶颈,构建优质素养课堂》,强调的是素养,重点是突破。八个瓶颈,张主任的突破瓶颈的方法,个个精彩,使人浮想联翩。本次张主任的'讲座早些时候就有所接触,当时感觉挺新奇、也挺茫然;时隔很长一段时间,再次去聆听,让我意外的是竟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多年工作积淀已让我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去审视课改。

  为什么要课改?张主任分析的是那么真实、那么逻辑。切身体会,因为我们就是被“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毒害的一代,能力、口才、思维被曾经的“满堂灌”套上了枷锁,以至于大把大把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融入不到社会。作为“受害者”、作为教师为了不让下代孩子重蹈覆辙,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使命去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这将成为我课改之路的最大动力,相信认识到这一点我将会更加主动地去面对未来的工作。

  几年的校本课改,让我已不再迷茫。上一年学习太古课改,小组建设和小组评价初见成效,但是还不够完善,张主任突破八个瓶颈,给我找到了方法,因此本学年仍需扎实;而教师的讲、学生的学这些“软件”要怎样开发才更高效、更科学,这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学的经验,对于我们学生人数不多的学校来说,我们将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争取不负此行:

  1、结学生的年龄和学生少特点,改进小组评价方式;本学期重点思考如何改进;考虑怎样的评价能使优秀小组“此起彼伏”。

  2、对于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取出教材精华,奉献给学生。争取每一节课都达到高效课堂,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课改心得体会 篇3

  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新课程所蕴涵的思想可用平等、个性、开放、多元来概括。平等,即:学生享受平等;个性,即: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多彩的人格;开放指教材的开放性;多元,提倡教材、教学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它强调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由原来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人为本,民主教育思想。其特点是交给学生通向社会的钥匙。其真谛是不仅满足一般学生的发展,还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更有利于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获得成功。

  这里还特别指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是:让学生尽可能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去发现获得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及语言去学习、去表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对于课堂教学目标,除了预先设定的预设目标外,还有生成目标。所谓生成目标就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它已被纳入课堂评价体系,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它是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情感的迸发。《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还指出:教学不应是一个不变的程式,而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应循着认识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重要的是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否被真正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在英语教学方面,英语教学方式的探讨成了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家知道: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识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learn how to learn”成了21世纪的重大课题。

  首先,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应有的学习策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有可能的环境大胆说英语;一个有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人,善于自学,会使用工具书;一个不怕输的人不怕挫折和失败,坚信错误会在练习中减少;一个敢于实践的学习者。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

  作为一个教师,课前的准备:首先要过学生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简单,有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有助于上好不同类型的课:课文,阅读,写作,听说,复习等。

  和谐的课堂很重要:教师要创设比较真实的语言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交际练习获得语言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助学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保证;引导学生“乐学”“巧学”“会学”“善学”,充分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英语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原则中主要提出七个要点:

  (1)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2)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过程要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4)创设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语言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开拓学习渠道。

  (7)建立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

  现在我们英语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即:task—based learning(tbl),简单地讲,它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交际任务。因为我们知道: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

  英语方面的自主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错记录、单元总结、课后录音、合作写作、课外阅读、课外听力、收集课外内容(单词)、书法练习、口语练习

  当然,我们每个人可选择符合教师本人和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另外,对于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北大附中的张丽萍老师有些好的做法,如:英文歌曲选修,美国文化选修,英文短剧表演,英文写作等。其实我们也可做适当尝试。

  总之,面对课改,我们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停地进行终身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口语水平;尽可能变换教学方式;联系课堂内容,开展小组活动;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英语教学方法;给予特殊学生以特殊关心;更新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的定位。

  课改心得体会 篇5

  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三年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二、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以上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请指教!

  课改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新课改给北城小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收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北城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沂蒙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一切都归功于领导的英明决策!20XX年,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精英骨干2次上北京,向北京二小求取真经。回来后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本校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摸索并创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新课程新课改走近我们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五年的讲授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外出学习和自己平时的实践,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进一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经过这几年的课改教学工作实验,我收获很大,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现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课文知识,一个孩子的突然"问题"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3、给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实行小组合作制,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自我的渴望与冲动,因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小组和个人的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成日记,利用课前几分钟朗读展示;大胆泼辣的同学让他们在讲台上背诵或演讲,以展示思想。这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课改心得体会 篇7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课改心得体会 篇8

  小学语文课改后,课堂很热闹,也很有趣,但是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上下来,孩子们对自己学到了什么总觉得没有底……于是我对怎样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不让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进行了反思:

  一、鼓励孩子,但不能缺乏适当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为迎合新课改精神,夸奖学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鼓励教育,确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不能够正确评价。这种缺乏指导性的表扬,学生们都听腻了,也难起到激励作用。

  “表扬不能让孩子迷失‘最佳答案’”,新课改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不等于老师不作引导,教育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迎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懂得……

  二、提倡合作,但不能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改后,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变了:由一行行、一列列变成了一圈圈、一堆堆。一看就明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合作学习,但是也有误区:孩子们更乐于参加热闹的合作,课堂上孩子们高高兴兴,争得面红耳赤。在老师的`示意下,孩子们停下来,课堂回复了平静。但喧闹的背后,少了冷静的自我思考。慢慢的老师们已看到了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弊端。

  “合作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独立思考”,于是我尝试着给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课堂“留白”,孩子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渐渐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表达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网络文学不能替代传统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中、低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几十万字,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于是乎,老师们掀起了孩子读书热潮,教室图书柜,学校阅览室,家庭阅读建议……一些相应的设施、措施相应出台。慢慢的我发现,不少孩子把时间都用在看网络文学上了,以至于交上来的作文成了网络作品的克隆版,里面都是网络语言和看不懂的符号,失去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语言,内心真实的表白。

  网络文学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如传统的诗歌、神话故事、对联等语言精练;想象力强,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范文例文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来主义,省去了许多写作环节,有碍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要作适当的引导。我们应指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学会有效阅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三点体会,课改之路还长,相信有大家的耕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改心得体会 篇9

  《数学课程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余年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首先就要革思想,有了全新的思想,才能有全新的作为。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潜能、学习成绩、学习愿望和能力等,方法上将突出过程评价,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课改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转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则是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参与度、小主人翁地位。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学习方式的更新。

  课改让我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

  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经过今年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课改心得体会 篇12

  虽然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有段的时间,但在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指导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本节课我希望能够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入手,改变他们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不愿意参与课堂到自己要争取机会去参加。常言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刺激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爱的,只有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是我们新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在学习新课中可以做到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布置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题目的方面,希望提高学生自己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问的学生会选择相对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实际上也让课堂参与的面进一步扩大,被提问的学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一般都会在课前认真将本课的知识进行消化,怕因为自己而为本组丢分。

  本节课的设计和完成中还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在设计每个小组活动时,应把握好时间,不然会出现课程任务完成比较仓促。在学生准备了较多相关材料的情况下,既要控制每个组的活动时间,同时学生找到的资料,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应用的话,准备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我计划在班级创立个“历史小天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运用的资料,可以在放在这儿,既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课程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个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参与、积极创新的空间,通过亲身的探寻,让他们去发现、感悟历史的无限魅力。课程设计是整个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获得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虽然得到了不少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细节方面设计的还有欠缺,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索和挖掘,还给学生一个真正快乐自由的学习历史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和愉快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做到课堂和课后的互动,不再将上历史课作为一种负担和累赘,而是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娱乐和享受,让学生在让游戏的竞争和快乐中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竞争中去自主整理历史线索,而不是机械的等待老师,这样能够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鲜活的历史线索脉搏跳动起来,让灵动的历史知识印在孩子们的心。

  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思考一:言行随意;知识引领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已经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古话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领者。且在孩子面前教师是一面镜子,孩子从教师身上得到知识的启蒙的同时,也折射出自我的行为的优劣。教师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模仿的样板,不管是课堂中还是生活里,教师都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模子。因此,言行的随意只有坏处,并无多大的可取之处。许多专家都提到了课堂的和谐和自由,但如何把握自由度的发挥,却非一件易事。如果将言行随意等同于知识的引领,那有可能出现杂乱无章的场面或势得其反的学习效果。

  一位老师教授二年级数学课《可能性》时,如此自由度的发挥便太过于扬洒了。课堂教学中针对“可能性”出现了“到图书馆借书”的问题,学生产生疑惑后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询问旁听的女校长。“导”到此可谓是妙不可言,女校长也微笑陈辞。但此时教师却还沾沾自喜于这一举措,言语“洒脱”,手舞足蹈,学生由“询问”转变成了“质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停留于自身阶段的感知“自已认为是对的,那就不会错”。现在这一情景已经无助于课堂教授的内容了,却无意中使学生以为“质问”是对的`。“借书”的“可能性”是解决了,可是“尊重他人”这个“一定性”却丢了。所以,“杂乱”应有序,并非随心所欲。“乱”是在“序”的基础上产生的,表面“乱”实质是“有序”。师傅领进门后,并不是让其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而是让其明白门在哪?路在哪?;鱼在哪?渔在哪?。

  思考二:资料搜集;知识内化

  事物或现象总有它利与弊的两性,随着课改步伐的加快,也相继出现了许多与课改相“匹配”的形式化的教学,搜集资料是常见的一种。搜集资料对于汇集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有关的理论来说,是很快捷的方式。现代的信息化社会,网络使用的方便更令许多教师对“搜集资料”这种方式倍加青睐。但是,如只是单纯“搜集”,学生回家电脑“嗒嗒……”一打、打印机“刷刷……”一印、课堂上“吧吧……”一读,就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结束了。可想而知学生过后一定将“资料”毁之一炬,那不是太可悲了吗?“资料”变成了获取赞扬的工具。

  公开课大多数老师可能都会这样做:搜集资料—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学生有没有将资料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有没有与新知识相结合,教师却一概不理,如此“搜集资料”成了一种美丽的摆设。更有甚者“搜集资料”只是昙花一现,课堂上只用了一两分钟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连看都还没有看完就结束了,把对知识的理解、对理论的深化转化为敷衍课堂环节的一种手段。如果能加上“理解反馈”这一环节不知是否会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课内(或课外)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是更能体现搜集资料的作用吗?

  思考三:小组讨论;学习合作

  课堂是动态的,偶然性与突发性是必然的,特别是在和谐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兴趣时,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会不断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班级相对社会来说它是个小集体,学生在班级中的成长,就好似在一个小社会中锻炼。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生活与学习是融为一体的,学即是玩,玩即是学,玩中学更能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经验。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这个小家庭中能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单一的小组集合,只有表面的功夫,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听课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教师所创设的小组讨论学习。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相互交流,只不过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前桌的同学转到后桌将课文读一遍给对方听,对方回敬一遍,就草草了事。更认真些就是反复“表演”几遍,教师平时并没认真研究如何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只是拿来当成一种“花俏的戏说”。这不是合作交流,而是课改所衍生出来的又一种形式化。

  思考四:刻意多样;创意新颖

  如今的课堂不像过去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性的言语。更注意到以学生的本位出发,儿童的思想出发,来设计和考虑问题,摒弃了过去的“最优化”教学,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最简便的方法、最标准的说法,都已经不这样提了,现在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想法做到便行了,通俗点说就是“条条大路通北京”只要你能到达目的地就行。但这个理念并不是告诫我们“糊里糊涂也是真”。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提倡“多样化”这个思想,让学生多方面的说、写、思,但没有考虑到学生所说的有没有符合题目的要求,一味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导致学生以为只要是找到了答案就是对的,这是很不可取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多方面去思考,还要让学生清楚走哪条路最近,难道要让每个学生都走了一大圈才到达终点吗?

  如果把课改比作夜空,各种促进课改的教学手段就是眨眼的星星,而偶尔划过的流星就是教学机智。要是满天繁星都是一样瞬间的美丽,那就没有滋味了。课改是及时的、必要的,但与课改相随的这些“美丽的错误”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课改心得体会 篇14

  当前,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之中。通过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专题讲座和听评课等交流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平时的听课,笔者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融入这股洪流之中,他们重形式,轻实质,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重教轻学的老路子。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笔者认为,新课改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

  一、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先决条件

  观念主导行动。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改的实质,充分认识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和新课改的根本要求,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尤其要获得能力的提高,以便为今后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解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和束缚,明确告诉学生自己教改的思路、做法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明确自己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发展自己,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就教师的作用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非削弱了,而是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方面下功夫,在彻底放弃“一言堂”做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重点做到“三要”: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提纲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点问题的提炼,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使之真正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

  二要全面把握和调控课堂局势,科学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

  三要搞好“精讲”环节,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精讲点拨,解除学生疑惑,拓展知识空间,强化知识网络化建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课改系列工程的重中之重

  习惯决定成败。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新课改形式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口头号召,而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训练措施。一是要有方法上的指导。比如预习哪些内容,如何预习,达到什么目的等。二是要跟上检查督促。比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互查,上课伊始时的抽查等。

  (二)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学生“依纲自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默读课本,整体把握当堂所学内容的全貌,独立解决“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发现疑难点,以备小组交流时进行讨论。这个环节最主要的是强调学生的独立自学、静心默读、目标明确、注重发现,最忌讳的是心不在焉、随意交流、目标不明、效率过低。

  (三)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讨论交流学生独立自学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化学反应,拓展知识空间,促进能力提高。其操作步骤是:先进行小组交流,在组长的组织下,检查每个同学的自学成果,交流不同的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并提出共同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组间合作,由各小组代表提问质疑,其他小组代表依次抢答释疑,并最终发现共性的疑难问题,以备教师精讲点拨。

  (四)自觉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见解习惯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不愿参与小组讨论、不愿发表个人见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习惯于“一言堂”,霸占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平时又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在心理上、意识上存在着障碍,不习惯参与课堂发言,以致造成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

  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

  一是教师必须放弃“一言堂”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二是要坚持不懈地鼓励和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赢得自信、享受快乐。

  (五)善于及时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结束之后,让学生完整系统地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关于这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口头归纳,也可以训练学生绘制“知识树”,不管哪种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六)独立完成作业、自主达标互评习惯的培养。在课堂练习环节,要培养学生像对待考试一样严肃认真、快速高效地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并通过小组间的互批互评以达到自主达标、合作达标、矫正补偿的目的。

  (七)课后复习习惯的培养。课后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巩固和整理,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再重现、再深入、再加工的重要环节,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培养学生的课后复习习惯,关键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后复习的必要性,培养其自觉性。其次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课外时间如何分配、各门学科如何安排、复习内容和方法如何确定等都要通过平日的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驾轻就熟地掌握运用。

  课改心得体会 篇15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壮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能力,更为适应国人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我校特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本人作为课改运动中的一员,在通过学习、讲授课程等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第一、教学行为中的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旧的教育体制完全以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习惯于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用机械的“填鸭式“灌输给只会张嘴的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正好于此相反,它强调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发展,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也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的智能本位发展、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注重了国家提出的”以德制国,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原来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作为第一战线的直接参与者,尽自己所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将一整套新的教学模式辅助于课堂,让学生先动起来,仍然起指导者的作用。

  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育下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把它变成一个学生发现、探究等的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即就是所谓的由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学老师模式,即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贴耳,对教师毕恭毕敬,那么这对课改有很大的'妨碍。因此,我们作为课改中的一员首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尊重,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即互相学习和促进;其次,要改变过去的师生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师生关系,要相互补充,要达到共识、共事、共进。

  另外,不管是何种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让学生即在乱哄的课堂中去活跃,同时也在不同的说法中自己去综合自认为完美的答案,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由模式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变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踊跃,既使是学习上的优差生,在此种教育形式下,将会有一种“鲜花和小草一样得到阳光照耀”的感觉。

  第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双重关系,我拟订了自己的课时教学计划,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依据各自不同兴趣让他们进行选择性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作为一项新的内容,本人又作为课改实验员中的一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通过近半学期的摸索实践,自己才知课改的重要,尤其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课改心得体会 篇16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校积极学习生本教育,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生本教育”。从接触“生本教育”开始,我发现生本教育与我校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在我校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主动学习,同时也听了不少生本实验课。生本教育带给我惊喜、欢乐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胜过这期间的困惑。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开朗。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同时,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此我也“蠢蠢欲动”,开始在我的课堂进行生本实验。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对生本教育的'点滴实践。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只有做到以任务为导向,明确方向,预习才有效。尤其是数学课,“前置预习“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我通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

  成立“数学学习讨论小组”。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他们喜爱讨论,也能够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因此,“生本数学”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讨论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灵活分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过去,在学生接触一种新例题时,我们总是先把这种知识点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然后再举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内在潜能的无可限量。于是,前不久在上新课时,我尝试了用生本教育上了一堂课。在学生前置预习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先例举了几道新课中的题。然后由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得出了结论。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个小组还指出了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正因为学生自身主动的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本的数学课堂上,我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我愿意在“生本数学“中,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的火把。

  课改心得体会 篇17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市、县、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动制静的方法,有以下三点做法: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个单元的许多阅读课,在前面精读例文的学习后,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讲,组织讨论解决;可以倡导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式教学形式,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活动、辩论大赛活动,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

  3、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笔。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

【课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改心得体会04-18

课改心得体会12-29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9-01

课改的心得02-28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04-14

小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5-08

语文课改的心得体会05-23

课改心得体会15篇02-21

课改心得体会14篇02-04

课改心得体会(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