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1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短片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尤其是于丹老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我们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
有一个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为天气并不热,家长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给他买,他就哭闹甚至说父母不好,连一根冰糕都不舍得买……做个让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师说的话:“有许多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别人给他东西他觉得是应该的,不给他就不应该他们不觉得给他东西是情分,不给他东西是本分。”小孩的行为就验证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做后者。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感到惊讶:一个学生因为三次剪发不合格被赶出校门三次,竟然自杀了。老师说现在17岁一下儿童存在很多像她这样因为承受不了打击而选择自杀。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头发不合格还可以再剪,考试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结束了生命,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而且还属于父母,属于亲人,当我们做轻言放弃生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了他们,想到他们的痛,他们的爱,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长不要害怕我们经受挫折,在成长的路上,有坑我们会绕过,有山我们会翻过,它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失败,挫折,害怕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吗?看完这堂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3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4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5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
《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6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而《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7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8
昨天一个老师说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我在偶然的机会看了几十页,至今也没看完,不过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的论语,我倒是在网上看了一遍。于丹讲了论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普通人觉得她说的好,说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想理清却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学教授联合把于丹讲的论语狠狠批判一通,说她根本不懂论语。一百人读论语就有一百种感悟,既然于丹说的是论语“心”得,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对一些人产生作用就不错了。别用学术的眼光苛求,说的太深奥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于丹强调要追求内心的坦然与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遗憾,不要争名夺利,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把握好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追求幸福。在如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人们很需要这样的心灵的指导,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却无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话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结,让迷茫的心灵看到光明,让痛苦得到减轻,那也算行善积德了。
对国家,于丹讲的论语流露着“和谐”的思想。她把论语分了七个部分,无论是说交友、理想、还是谈君子、处世,看似从个人出发,实际上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公约的重塑。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脉相通的。于丹的语言非常精妙,很动人,举止很优雅,用这样的美女教授来感化国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说中国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让人们追求内心完善,心灵的宁静,身心具修,对于没有信仰的中国再合适不过了。
对国学,于丹可谓贡献大大,论语掀起了国学热,《四书》、《五经》等经典论著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连《三字经》也占了国学的光。国学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谈的大众时尚。
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浅之又浅,对于《论语》我不敢评论,只是《论语》中的那句点拨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运并心存感激了。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02-05
观看于丹《论语》有感04-25
于丹论语心得范文01-25
于丹论语心得经典摘录04-11
读于丹的论语教师心得12-26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悟01-31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02-07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06-03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