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濑 惊悸 淅沥 滂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中国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中国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中国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 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 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中国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欣赏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练地美读课文,在朗读中涵咏文章的情感意蕴。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仔细品位诗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适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学设想]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2、安排两课时。
3、课前加强预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福建永春人。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当过军中翻译,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三、分别指名学生分段美读课文,教师交代朗读的要领,涵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冷雨之“冷”?“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现的是毛泽东的冷眼向洋,乐观豁达的心境。“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寒”与“冷”表现的是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其实“冷”是一种心境,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乡愁。
2、感知行文思路。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五、小结:本文写雨,多写心中的感觉,借“雨”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一种乡愁,借“雨”追寻自己的中华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源。“一切境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都著我之色彩”。本文写雨,都饱含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
六、作业
1、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词佳句。
2、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的独特意境和美妙的感情,我们还感受了“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清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的伤感与无奈。那么,《听听那雨声》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我们心中自然有一种涌动的感情,下面,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体会这种深沉而丰富的感情意蕴。
二、品读课文写雨的优美的词句。
1、古人有那些写雨的佳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沾衣欲湿杏花雨”写的是温柔绵绵的春雨;“乱雨跳波溅入船”,“黄梅时节家家雨”,“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夏日的张狂的密雨;“留得残荷听雨声”,“寒雨连江夜入吴”“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写的是凄清悲苦的秋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雨,在作者的心中都是那冷雨。
2、你能说说雨可以比喻成什么吗?
朱自清把春雨比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杜甫把秋雨比成“雨脚如麻未断绝”。
三月的春雨像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的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梦,沾衣不湿。
像散花的仙女,春雨一过,万紫千红总是春。
像丹青高手,将茫茫单调的大地着上了满眼的绿色和五彩的花朵。
夏天的雨像健壮的小伙,是个急性子,来去匆匆,充满力量和生机,有时也脾气暴躁,感情激越。
秋天的雨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那么深沉和悠长,额头和心中装满了对生活和人世的观察和感悟。
3、本文第三节开头写到“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分别挑出自己所喜欢的相关段落(第四、五、七、九、十段为主)进行涵泳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美美;尝试美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简析:本文通过异彩纷呈的意象,传达了丰富又集中的思想感情。对故园的思念所体现的.浓浓的乡愁;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情的追忆和热爱;对人生与祖国的不解情缘;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悟以及渴望拥有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等都有充分的体现。这里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心灵的呼唤,对“根”的呼唤,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身在异国他乡,觉得“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回来中国”。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三、作者如同中国山水话画的写意高手,挥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诗情画意,都用了怎样的笔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烘托渲染之法,如第四节写看雨,并未用多少笔墨写雨,而是写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烟岚,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虚无飘渺间”。
2、对比映衬之法,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大陆和台湾的对比,绵绵春雨和潇潇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衬和对比,让人回味不已。
3、化用点染之法,本文深深根置于古典诗词的底蕴之中,“要听鸡叫,只有到《诗经》的韵里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叠词修饰之法,《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宜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平添一层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总结:《听听那冷雨(节选)》是一篇感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用心用脑用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2、阅读《读本》上的有关文章,体会优美的意境。
备课札记:《听听那雨声》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新中国文学的史册上。“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作为思考研习文本,体验作品内涵的主线。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文本的研习,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提高涵泳鉴赏能力。所以,第一课时以教师指导学生的美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是一种“非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读书-——质疑——对话——释疑的环节进行。一定要作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中国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 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听雨----- 绵绵乡愁
(冷雨) (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 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 品一品 ,说一说 。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2)句式 :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 通感 拟人 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 闭上眼睛 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们依照本篇散文画一幅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画)什么色调?(冷)为什么?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文章的语言的确很美,真是如诗如画如歌,我还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他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 /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 怡性情,满口余香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听听那冷雨教案】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30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04-13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1-08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05-01
(实用)《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2-22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02-18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5篇04-26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6篇05-09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0篇)03-16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