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背景及其在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能够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亚欧大陆桥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丝绸之路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热爱和平与交流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理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丝绸之路风光的视频或图片,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营造历史氛围。
激趣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如:“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字词学习:通过同桌检查、教师讲解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小组合作: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讨论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交流物品等。
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示意图,并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背景。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点评和补充。
(四)情境体验,感悟情感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场景,如“安息国迎接中国使者”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人物情感。
朗读感悟:重点朗读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等,通过朗读感悟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五)对比分析,拓展延伸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异同点,理解其在现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讨论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等。
(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布置作业:
设计一条“重走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并附上沿途景点介绍。
搜集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或人物资料,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六、小练笔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2、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xx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 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3)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 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2、通过杜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张骞与丝绸之路》。里面的生字词大家都认识吗?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
绚丽夺目目瞪口呆......
小结:大家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都要赶上现在的磁浮列车了,那么,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2、指名说句子。
3、谈话: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不错,那这篇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
小结:简单点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和深远意义。
二、新授:
1、谈话:那么,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在这中间他又经历了哪些苦难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思考:略
2、学生反馈:谁来说说,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从哪儿出发
①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从都城出发,经过了哪些地方呢?师相机板书:
离都城---渡黄河---入沙漠---翻高原---到达西域各国
③课件出示线路图,师解说
那么,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说,感受交通的不便利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过度:除了交通的不便利,自然条件的恶劣,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还遭遇到了什么呢?
理解:俘虏
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对方会怎样对待俘虏?
是啊,张骞他们人手遮眼法的屈辱达是一年之久,最后在一个寒夜逃了出来,请大家想象,讨论一下,他们是怎样逃出来的呢?逃脱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呢?
过渡:他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磨难呢?请看(课件背景资料介绍)
过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历尽种种磨难,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从中,你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人呢?
指名说
小结: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5、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到达西域各国之后成功的喜悦,那么,张骞付出毕生精力,开辟的贯穿亚洲,延伸到地中海,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快速的魔都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板书:联接欧亚大陆
谈话:正是因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的经济才空前繁荣,创造了一代盛世,我们因该饿、为他而感到----?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齐读一遍这句话。(出示)
6、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写的丝绸之路,为什么开头要以古罗马皇帝去剧场看戏的故事引入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A:为了指出这是一条商路
B:写出了丝绸之路所起的作用,与结尾“纽带”相呼应。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发挥想象: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作业
1. 小练习册
2.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关于丝绸之路信息。
3.板书:
丝绸之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学反思:
优点:在理解丝绸之路还是什么样的路时,除了文中的商贸、文化、友谊等以外,孙浩天同学还说:“这是一条艰险之路,漫长之路。”这说明他思考了。
不足:崇思雨一节课都在走神。 改进措施:多提问不举手的学生。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话引入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了,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习情况。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史,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中国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05-04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2-2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12-2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03-12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鸟岛》教学设计小岛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11-11
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