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9篇(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穷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10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加深印象;通过朗读,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体会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感受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人穷,爱不穷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了桑娜和丈夫在自家生活十分艰难贫困的情况下,在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沙俄统治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文章语言优美,遣词用句准确,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细腻、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感情真实、感人。
学情分析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我让学生在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有可能只满足于肤浅的生活认识而不愿意潜心读文----桑娜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此我决定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设想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法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1.深入文本内容。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2.透析语言特点,把握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掌握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文中所描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渔夫、桑娜及五个孩子,寡妇西蒙及她的两个孩子)
2.将文中人物串联起来,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小结:依托文中人物,来概括故事的主要过程,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1.过度: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比屋内的简单陈设与屋外的恶劣天气,充分感受到了渔夫以及妻子桑娜一家,养活五个孩子生活之艰难;也通过对比桑娜与邻居西蒙的家庭,更深切地体会到寡妇西蒙一家命运之悲惨——西蒙死后,桑娜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我们来看这时,桑娜的反应——
2.剖析句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
(2)这段话中,划线部分主要是对桑娜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
(3)心理活动描写,是写人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我们学习过不少?请大家细细地读短短心理描写,看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
(4)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独特表达方法:5处“……”,表示桑娜害怕因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增加生活负担,而遭受丈夫的责骂;4处“?”,表示桑娜十分矛盾的心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抱养那两个孩子;3处“!”,前2处,主要是体现紧张之极,最后一处,说明桑娜克服各种害怕、矛盾心理,下定决心,哪怕挨打都要抱养那两个孩子。
(5)桑娜紧张、害怕、担心、矛盾,这种复杂的心情掺杂的一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忐忑不安。说说“忐忑不安“的意思。
(6)在这段话中,桑娜的忐忑不安,除了在心理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在她的面部表情中,反应了出来,你知道吗?(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7)感情朗读文段:特别留意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与停顿。
3.文章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通过对桑娜内心活动与神态的描写,来体现桑娜抱回两个孩子之后的“忐忑不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找出类似的句段,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
(1)“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4.小结:标点符号,是语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文字一样,同样可以很生动、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渔夫和桑娜的“沉默”。
1.渔夫回来了。他和桑娜内心之中,各有自己的心事,我们来读读渔夫进屋之后,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角色朗读)
2.“两人沉默了一阵”……
(1)人沉默了,语言沉默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沉默,你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各在思考着什么吗?
3. 感情朗读这句话:语速缓慢,体现“沉默”的丰富内涵。
4. 小结:为了特定的效果,文章有时故意省去一些内容,给读者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
四、人穷,爱不穷。
1.渔夫和妻子桑娜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抱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其中体现了渔夫和妻子怎样的品质?(善良)
五、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特色。
《穷人》的写作背景: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们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高尚、纯朴。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六、小练笔。
渔夫和妻子桑娜,抱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他们现在需要养活7个孩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穷人》。
穷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2.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
预设:汹涌澎湃、糟糕、风暴、忧虑。
2.学生校对、订正后,用上几个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
预设:海上正起着风暴,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屋外又黑又冷,环境恶劣。
过渡:在自身难保的状态下,桑娜一家作出收养孤儿的决定并不容易。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细腻的内心世界。(板书:穷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引出小说营造的环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问题探究
过渡:桑娜和渔夫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品读复杂心理,了解桑娜的人物形象。
(板书:心理描写)
2.探究方法
(1)浏览第8-11自然段,画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关键词和省略号体会桑娜的心理,思考桑娜的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分享。
(3)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聚焦“忐忑不安”。
引导: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此时的心情?
预设:忐忑不安。
引导:依据字形猜测,“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预设:“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上上下下,极为不安。
引导:男女生轮读句子,说一说读出了什么?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预设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通过“够他受的了”我读出了桑娜的忧虑之情,因为他们家养五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再多养两个,丈夫和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预设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读第一个“揍”,我感受到了桑娜害怕的情绪;但第二个“揍”的心情又不一样了,这时她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挨揍的准备,为了救孩子,她宁可被丈夫打。
预设3:我读出了桑娜从害怕到做好准备、下定决心挨揍的心情。
引导:从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桑娜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
(2)关注省略号。
引导:补充想象桑娜的心理,体会桑娜忐忑的原因。(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
预设: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设计意图:本文最精彩的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的刻画。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展开教学,可以充分感受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品读人物对话及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对话环境描写)
2.探究方法
(1)同桌合作读第21-27自然段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渔夫的人物形象。
(2)学生回顾描写屋外环境的句子和小说的结尾,说一说桑娜和渔夫的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聚焦“渔夫的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引导: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你发现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了吗?
预设:渔夫的态度变化是严肃、忧虑——愿意把孩子抱过来——担心桑娜不愿意。
引导: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预设: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引导: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后,最后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预设:把孩子抱来。
引导: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预设:“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然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引导:回顾描写屋外环境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预设: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出去打鱼,可见他们家真的很穷。这里的环境描写也突出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这么艰辛的生活,还愿意收养西蒙的孩子,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过渡:读小说的结尾,你看到了怎样的桑娜和渔夫?
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引导:听了丈夫的话,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试着体会她此时的心情。
预设: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反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引导:再读文字,看课本插图,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渔夫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桑娜虽然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孩子抱回来,但渔夫和她的想法是一样的,看到熟睡的七个孩子,妻子的善良也让渔夫开心、感动。
教师小结: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没有和渔夫商量。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却完全一致,这说明他们都是纯洁、善良的人。
引导: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
桑娜和渔夫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预设:桑娜和渔夫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板书:不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善良后,再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地烘托作用,为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教学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近了桑娜,走近了渔夫,感受到了穷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深意。这个故事读来既让人难过,又让人心生温暖。难过的是,在那黑暗的时代里,穷人那么努力,却依然贫困无助;温暖的是,穷人虽穷,却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善心,这善心,足以抵御贫穷、黑暗。如果还有后续的故事,我们相信桑娜一家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四、拓展延伸
过渡:学习了《穷人》这篇小说,我们发现作者用高超的心理描写手法将桑娜和渔夫金子般善良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当渔夫返回家中时,桑娜有过两次沉默,在沉默期间,桑娜会想些什么呢?根据给出的情境,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吧!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
点拨:练笔时要联系课文内容,符合人物心理,还可适当运用省略号。内容涉及生活的艰难,以及桑娜内心的矛盾与坚定。
预设:这样恶劣的天气,丈夫能够安全回来,真是太好了!如果不是生活艰难,我怎么忍心让他在这种天气出海呢。唉!说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怎么办?我要怎么跟他开口呢?我们已经是勉强度日了……他会不会答应收留这两个孩子?留下他们,我们的生活……唉!如果他不同意怎么办呢?……不同意我也要收留他们,不然他们就是死路一条了。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穷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穷人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10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加深印象;通过朗读,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体会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感受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人穷,爱不穷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了桑娜和丈夫在自家生活十分艰难贫困的情况下,在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沙俄统治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文章语言优美,遣词用句准确,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细腻、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感情真实、感人。
学情分析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我让学生在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有可能只满足于肤浅的生活认识而不愿意潜心读文----桑娜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此我决定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设想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法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1.深入文本内容。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2.透析语言特点,把握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掌握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文中所描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渔夫、桑娜及五个孩子,寡妇西蒙及她的两个孩子)
2.将文中人物串联起来,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小结:依托文中人物,来概括故事的主要过程,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1.过度: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比屋内的简单陈设与屋外的恶劣天气,充分感受到了渔夫以及妻子桑娜一家,养活五个孩子生活之艰难;也通过对比桑娜与邻居西蒙的家庭,更深切地体会到寡妇西蒙一家命运之悲惨——西蒙死后,桑娜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我们来看这时,桑娜的反应
2.剖析句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
(2)这段话中,划线部分主要是对桑娜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
(3)心理活动描写,是写人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我们学习过不少?请大家细细地读短短心理描写,看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
(4)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独特表达方法:5处“……”,表示桑娜害怕因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增加生活负担,而遭受丈夫的责骂;4处“?”,表示桑娜十分矛盾的心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抱养那两个孩子;3处“!”,前2处,主要是体现紧张之极,最后一处,说明桑娜克服各种害怕、矛盾心理,下定决心,哪怕挨打都要抱养那两个孩子。
(5)桑娜紧张、害怕、担心、矛盾,这种复杂的心情掺杂的一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忐忑不安。说说“忐忑不安“的意思。
(6)在这段话中,桑娜的忐忑不安,除了在心理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在她的面部表情中,反应了出来,你知道吗?(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7)感情朗读文段:特别留意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与停顿。
3.文章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通过对桑娜内心活动与神态的描写,来体现桑娜抱回两个孩子之后的“忐忑不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找出类似的句段,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
(1)“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4.小结:标点符号,是语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文字一样,同样可以很生动、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渔夫和桑娜的“沉默”。
1.渔夫回来了。他和桑娜内心之中,各有自己的心事,我们来读读渔夫进屋之后,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角色朗读)
2.“两人沉默了一阵”……
(1)人沉默了,语言沉默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沉默,你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各在思考着什么吗?
3. 感情朗读这句话:语速缓慢,体现“沉默”的丰富内涵。
4. 小结:为了特定的效果,文章有时故意省去一些内容,给读者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
四、人穷,爱不穷。
1.渔夫和妻子桑娜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抱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其中体现了渔夫和妻子怎样的品质?(善良)
五、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特色。
《穷人》的写作背景: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们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高尚、纯朴。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六、小练笔。
渔夫和妻子桑娜,抱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他们现在需要养活7个孩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穷人》。
穷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读小说《桥》,我们感动于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也初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小说——《穷人》,看看这里的“穷人”又有怎样的人物形象吧!(板书:穷人)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2)《穷人》的写作背景。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纯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设计意图:通过小说《桥》的学习直接导入,了解《穷人》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集中识字)
yòu guǎ quán tǎn tè g kuí lí ó
佑寡蜷忐忑嗯魁黧哦
2.学习词语,体会情感。
风暴糟糕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潮湿阴冷波涛轰鸣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沉思抱怨倾听探望照顾忧虑
(1)指名读。
(2)引导:这两组词语各是描写什么的.?
预设:第一组词语描写环境,第二组词语描写人物。
(3)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环境和人物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环境恶劣,人物内心的不安。
(4)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海面上波涛(),天气非常(),桑娜在家里等得()。她认真()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生病的邻居。
预设:海面上波涛(汹涌澎湃),天气非常(糟糕),桑娜在家里等得(忐忑不安)。她认真(倾听)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探望)生病的邻居。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引导: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
预设:桑娜、渔夫、西蒙。(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2)引导:利用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邻居西蒙去世后,他们毅然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
(3)小结: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能很快把握小说的情节。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时,将词语分成环境、人物两组,凸显小说在环境、人物方面的描写。借助主要人物概括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
三、问题探究
过渡: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文章当中没有一个“穷”字。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穷人”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品读语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探究方法
(1)自读课文,找到体现小说中的人物很“穷”的句子,圈画关键词。
(2)小组内讨论,通过这些描写“穷”的语句体会到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引导:你找了哪些语句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很“穷”?圈画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
文段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预设:“补一张破帆”以打鱼为生的渔夫船帆破旧可见家庭贫困;“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这样恶劣的天气渔夫还要出海打鱼,可见家庭穷困。这些都能体会到他们很“穷”。
引导:朗读这一段话,你能体会到桑娜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屋内“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等环境描写,我能体会到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人。
文段2: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预设:“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勉强填饱肚子”“光着脚”“菜只有鱼”等词体会到他们很“穷”。
引导:朗读这一段话,你能体会到桑娜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没什么可抱怨的”,我能体会到桑娜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段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预设:“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等词语等词体会到他们很“穷”。
引导:朗读这一段话,你能体会到西蒙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我能体会到西蒙深爱着她的孩子。
设计意图:抓住环境与心理描写进行品读,初步感受到桑娜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高尚品质作铺垫。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汹涌澎湃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
点拨:
(1)“汹、涌、澎、湃、熄、掀、唉、淋、嘿、糟、嘛、皱”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澎、湃、掀、淋”四个字,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唉、嘿、嘛”这三个字都是口字旁,口子旁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儿、小一点儿。
(2)“困”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勺”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重点文段,发现不管是桑娜的沉思还是恶劣的环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和西蒙家的穷。在这样穷的情况下,桑娜一家作出收养孩子的决定容易吗?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渔夫汹涌澎湃风暴轰鸣心惊肉跳沉思抱怨倾听探望
照顾困难阴冷自作自受湿淋淋渔网糟糕忧虑后脑勺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穷人》。
穷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①在明确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跳读文章,分析桑娜夫妇的人物形象。
②结合写作背景,探究题目深意,深化对桑娜夫妇美好善良精神的认识。
③学习桑娜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至善,仁爱。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理思路,初感知
速读课文,回答:
1. 本文中谁是穷人?
2. 作者围绕他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环节:析人物,品精神
1.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笔墨用在谁身上较多?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塑造这个人物的?其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找到第⑩段)
具体过程
(PPT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请大家齐读。
(2)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桑娜的心理?(明确:忐忑不安)
(3)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再进行朗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4)桑娜把孩子抱回来了,本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明确:“穷” 聚焦1-2段,勾画“穷”
思考:吃得差、住得差就如此忐忑吗?
PPT出示: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帆。
钟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丈夫出去打鱼,她自己也干活儿,还只能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有鱼。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吃得差、住得差,差到什么程度呢?
PPT出示: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作者用这些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桑娜一家的`生活。(饥寒交迫、捉襟见肘、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
补白练习:抱回这两个孩子,也许,从今天起,孩子们会。
抱回这两个孩子,也许,从今天起,渔夫会。
抱回这两个孩子,也许,从今天起。
抱回这两个孩子,对于这个饥寒交迫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桑娜抱这两个孩子的时候,她犹豫了吗?抱回来,她后悔了吗?
明确:抱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这样做: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母性的本能)
明确:抱孩子回家后: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坚定、毫不犹豫)
(5)既然认识到家庭的极度贫困,内心对抚养两个孩子依然坚定,为什么桑娜还如此忐忑呢?
明确:因为这是她一个人的决定,她不知道丈夫回来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丈夫是家里的支柱,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跟丈夫说这件事。
这怎么能不纠结、不忐忑呢?
谁能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6)这短短的一段文字,表现了桑娜如此复杂的心情。你从中感受到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别人遇到困难,如果力所能及,及时伸出援手,这叫善良;可是,当力所不能及时,还能坚定的、毫不犹豫地选择帮助别人,哪怕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这就是一种植根于人性的大爱、至善、仁爱了。
(7)这一段心理描写把桑娜的心理表现得如此精彩,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省略号的反复使用)
(8)你能不能根据我们刚才的解读把作者通过运用省略号想体现出来内容补充一下?(提示:小组合作;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补充)
小组交流、讨论、展示。老师归纳总结。
2.桑娜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丈夫回来了,这个为了家庭的生存而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夫面对这件事,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聚焦22-28段的对话,分析渔夫的形象。
改成对话的形式,PPT出示(分角色读):
桑娜:“你知道吗?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渔夫:“哦?什么时候?”
桑娜:“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渔夫:“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提问:桑娜直接跟丈夫说这件事情了吗?为什么不直接说?
明确:(没打到鱼,网撕破了,命还差点儿丢了)这让桑娜更难开口了。
提问:渔夫对这件事什么态度呢?
明确:提出抚养两个孩子。
提问:他一听说这件事就提出要抚养两个孩子了吗?
PPT出示:
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搔搔后脑勺
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明确:渔夫有一个前后思考的过程,他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想 。
他搔搔后脑勺,他在想。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这么想的,桑娜也不知道渔夫在想什么。这是一个思考的信号,更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时刻。
他询问妻子的意见,他劝说自己的妻子,他用了一个“ ”字表现了他虽艰难,却内心坚定,他做好准备去,他做好准备去。他催促着妻子去抱两个孩子,看见妻子不动,他甚至有点儿着急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渔夫。
桑娜、渔夫的共同点:仁爱、至善。
第三环节:思题目,探目的
1.提问:这么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两个人,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穷人”?
明确:物质生活穷苦,通过对比,突出精神的高尚。
2.提问:这篇小说改编自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作者为什么把题目改成《穷人》呢?
你觉得《穷人》好,还是《可怜的人》好?
明确:可怜:值得怜悯。
“穷人不穷,值得学习”
3.提问: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PPT出示背景: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明确:渔夫夫妇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更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相互扶持,互相温暖,他们就是沙皇冷漠统治中仅有的一丝温情,一抹亮色。他们就像一颗颗金子,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即使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但是只要有这样的人在,国家就有希望。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小人物来反映当时的大社会背景。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第四环节:谈认识,学品质
1.想想你的身边,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你愿意做这样的一个“穷人”吗?
2.拿起你手中的笔,也来写一个小故事,以《穷人》为题目,写写你身边的“穷人”,写写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之美。
穷人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 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其实我有些紧张,心里一直在打鼓,总是想:“我们班同学能像平时上课那样无拘无束地积极回答问题吗?能像平时上课那样快乐地学习吗?我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吗?”一个个问题在老师脑海中闪现,看,老师的手心都出汗了。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想些什么呢?(学生发言)
听了你们的话,老师心里有底了,不由得想:“嗨,不愧是我们六3班的同学,都是好样的!我们一定能上好这节课!我充满信心!同学们有信心吗?”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自然而然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怎样写好心理活动,方法有哪些呢?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重点关注3——11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在旁边批注桑娜的品质。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二、走进文本,读文识人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刚才所画到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按照这样的方式(请大家关注第( )自然段,从文中句子( )我感受到了桑娜( )的好品质。)进行交流。
师:哪一组讨论好了我们分享一下。请坐正,相信大家都找到了相关的句子。
预设:请大家关注第四自然段,从文中句子“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我感受到桑娜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师:哪位同学也找到了这句,你认同吗?
预设:我认同,不过我还有补充的。请大家关注第九自然段,从文中句子志忑不安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师:哪组也画到第九自然段的`,举手。我们重点关注一下你体会到的品质,一起看下这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交流桑娜的品质。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桑娜的美好品质。
学生说,师板书。(预设板书:桑娜 善良 有同情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9自然段好不好,你感受一下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她当时的心情。
生齐读。
预设:忐忑不安
师:你们认同吗?
预设:认同
师:对,我认为是这个词能够表达她当时的心情。
师:你理解忐忑不安吗?
预设:心情激动。
预设:形容一个人的心情非常的紧张,比较害怕。
师:平时你们有没有做过忐忑不安的事?
预设:例如,考试成绩很差的时候,就会想回家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我,那时就是忐忑不安。(师:很好,他能够结合文中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当时桑娜志忑不安的心情又包含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此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紧张、恐惧
生齐读:(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师:再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桑娜当时的心情。从害怕又变得怎样?(师范读)
预设:后悔
师:接下来之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齐读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生齐读,师范读
师:你们想想,此时的桑娜由害怕,后悔,又变得怎么样了?
预设:下定决心收养西蒙的孩子。
预设:对她收养的孩子负责。
预设:心情变得坚定。
师:你们已经体会到桑娜当时心情是非常复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伟大的作家他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匠心。值得大家学习。除了文字上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师:在标点上呢。
预设:用了问号,叹号,省略号。
师:对,这些标点符号也是匠心。我们不防学习ー下,特别是省略号。你想想,省略号用的越多说明桑娜当时抱回孩子的内心变化也断断续续。这个我们在以后写作中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师总结:刚才我们了解到桑娜善良,有同情心。虽然从物质方面说她是贫穷的,但从精神方面来说她是(生:富有)。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板书:精神富有)
三、主题阅读,深化认识
师: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个微课,进一步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微课內容:
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写作中心理描写的方法,什么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能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几种,今天为大家介绍两种,一种是内心独白,指自己直接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矛盾,失落等内心活动,一般有“想”“沉思”“念头”等提示语,有的用冒号做提示。第二种是;神态暗示.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以文中的例子体会心理描写的写法和作用。桑娜险色苍白,神情激动。(这句话是对桑娜的神态描写,间接表现桑娜当时害怕、紧张的心情,我们称之为神态暗示的写法)她志忑不安的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部分是桑娜的内心独白,称之为内心独白式的描写,表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突出桑娜善良,并且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师生梳理心理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常见方法:
第一种:内心独白。(巧用标点)
第二种:神态暗示。(可结合动作)
四、创设语境,迁移写作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
预设: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61页,看一下“小练笔”。哪位同学把情境读一读?
师:接下来拿出你的写作纸试着写下,你也可以模仿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写法。开始吧!
师:写完的同学可举手示意。
五、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抽生展示
师:这位同学他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什么方法?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用到了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课后可以进行学习交流。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穷人》文章的内容,学习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写作中大胆运用。接下来我推荐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他也是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希望大家课下读一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穷人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人物语言中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穷人》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感知“穷人”生活
自学提示:请你默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家境贫寒:吃的、穿的
2.外面环境恶劣:环境描写
3.家里温暖、和睦:温暖而舒适、安静地睡着。(与外面环境进行对比: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过渡:孩子们,就是如此穷困的“桑娜”一家,他们还有一个更加不幸的邻居“西蒙”——在重病中又没有一个人照顾的寡妇!已是深夜,桑娜推开屋门走出去,对丈夫十分担心。忽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于是她推开了邻居“西蒙”的门。孩子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让我们与“桑娜”一起去看看可怜的“西蒙“吧!
2.(课件:“西蒙”惨死图。)师旁白:面对“西蒙”的凄惨死去,面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亲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会怎样做?
同学们,那“桑娜”是怎样想的呢?又怎样做的?请自由地读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地体会体会,然后把你的体会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就是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1)“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 师:是的,面对“西蒙”的悲惨病死,面对邻居留下的孤苦零丁的婴儿,“桑娜”——如此善良的渔民,怎能不这样做呢?她本能地决定:非这样做不可!(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你知道什么叫“忐忑不安” 吗?(形容心神不定。)是啊,“桑娜”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是啊,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丈夫会同意吗?自己的生活已经贫困到了极点,再加两个孩子,养得活吗?但是不抱养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成啦!想到这些,桑娜矛盾极了,怎么安得下心来呢?!
(3)“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说自己的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师:不错,作为“桑娜”和“渔夫”——生活极度贫苦的劳动人民,置身于沙皇的黑暗统治,还想有好日子过吗?
(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是说“桑娜”只要丈夫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自己宁愿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她的决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桑娜”那善良的、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5)“……”文中用了五个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
3.是的,“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别人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她多么的矛盾!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后还是下了抱养孩子的决心!孩子们,相信你们对“桑娜”的所作所想一定有很深的感触,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4. 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1)第16自然段的作用
(2)“皱眉”、“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三)总结全文,续写“穷人”故事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由此看见,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十分重要。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贫困 精神高尚
(副板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穷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穷人教学设计10-18
《穷人》教学设计10-23
穷人教学设计12-09
《穷人》教学设计04-16
语文《穷人》教学设计01-26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02-21
《穷人》教学设计案例05-15
穷人教学设计范文10-22
《穷人》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01
穷人教学设计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