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长恨歌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恨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恨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其思想内容及主题。
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
通过全面的诗歌阅读,理清叙事线索。
挑选段落朗读,谈个人阅读感受。
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诵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批判统治者荒淫误国,同情李杨爱情。
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安排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预习安排
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
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堂导入
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2. 创作背景介绍
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其与“安史之乱”的.紧密联系。
3. 初读诗歌
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4.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教师点拨,讲解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第三部分: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第四部分: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第二课时
1. 评读诗歌
从艺术角度欣赏诗歌中对李杨爱情的表现及其荒淫误国的批判。
讨论诗中关键句子,如表现杨玉环美貌、唐玄宗宠爱、深深思念及杨贵妃痴情的句子。
2. 问题探讨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探讨“长恨”的含义及诗歌的多种主题解读(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
评价李隆基和杨玉环,讨论他们在爱情悲剧中的角色及责任。
3. 总结与拓展
总结《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拓展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等,加深对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背诵《长恨歌》中的精彩片段。
撰写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或人物评价的短文。
长恨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3.理清情节结构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
通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2.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要求创作作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立意,请其他小组同学自由赏析、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反响很好。)
五、细节探讨
1.我们说《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叙了什么事呢? 明确: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我总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诗,在开满了鲜花的河岸上,总会有人走我们走过的路,写我们没有写完的故事,甚至互相呼唤的都是彼此曾经呼唤过的名字。我想纵使光阴流转,沧海桑田,有些东西总是永恒的,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我们读诗的时候,在我们写诗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玄宗与贵妃之间的爱情。那我们从什么细节可以看出玄宗与贵妃的爱呢?从诗歌中找寻依据回答。
要求:
①将诗歌分成四个层次,给每个层次取个标题。
②五分钟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明确: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极度的恩宠(乐)
第二部分:宛转蛾眉马前死——万般的无奈(悲)
第三部分:圣主朝朝暮暮情——刻骨的相思(思)
第四部分:两处茫茫皆不见——天人永隔的长恨(恨)
赏析总结: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爱之深,思念之切,长恨之痛。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
六、讨论探究
既然诗歌处处有爱,为什么不为“长爱歌”,题为“长恨歌”呢?那是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作者又是如何写“恨”的?(讨论,展现观点。)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附板书设计:
谁之恨 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者白居易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他对玄宗与贵妃这段感情是赞美,是批判,或兼而有之?(查阅资料,讨论,展现观点。)
长恨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加强对清唱剧的理解,增强对音乐历史的理解。
2.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实践、合作等方法,学生能进行角色扮演,提高自身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3.了解清唱剧的形式,体会不同唱段的特点,能够进行哼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清唱剧《长恨歌》的音乐特点,体会两个乐段的内容。
【难点】
了解清唱剧的音乐形式,体会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史。
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上课伊时,教师播放配乐朗诵李白的《长恨歌》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了解这段历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后引入课题——《长恨歌》。
(二)新课讲授
1.初听乐曲,教师播放音频。并设问:“歌曲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给人一种的威武的感觉,是我国现代着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体裁的作品。这部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十个乐章,但黄自只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的谱曲工作。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采用了进行曲体裁,是一部男生四声部合唱的歌曲。A段的主题多次出现,B段基本用模进的手法写成。
3.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一同哼唱歌曲。
4.播放《山在虚无缥缈间》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有何不同?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轻盈、高雅的女生三部合唱。将人们感受到的仙境中,表现原诗的境界。
5.观看历史故事视频,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一时期了解的故事。
6.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角色扮演。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长恨歌》中的其他唱段,同时介绍清唱剧。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了解相关历史人物及故事。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国外的清唱剧片段进行欣赏。
长恨歌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
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
1、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长恨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背朗精彩片段
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李隆基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美读美赏,感受白诗语言声韵流转自然,抑扬起伏之美。
落实单元目标,讨论诗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吟咏诗韵
这首诗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学们美美地欣赏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学合作诵读这首诗。读《长恨歌》不可无音乐,因为李杨二人均是优秀的音乐家,堪称知音。正好我们班有古典音乐方面的人才,有请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赏析品味
(一)解读白居易笔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因为这是选修课,而且本诗是单元赏析示例,文本的辅助资料很多,所以字词请大家自学,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词。)
1.李杨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刻画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误国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痴情专一)
②杨贵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怜光彩生门户——(天生丽质、备受恩宠)
◆闻道汉家天子使……夜半无人私语时——(忠贞专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进行赏析品味,说说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比,绘其神韵,突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顶真,音韵和谐,婉转动人)
◆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以哀景衬哀情,写出了李悲痛、凄凉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宠之短暂、誓言之苍白)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触景伤情,勾起痛苦的回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归来池苑皆依旧……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互文,写季节更替,时间漫长,相思无限)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衬寂寥的心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勾起对往日欢娱的回忆,想象杨若在将会怎样)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漫漫长夜,孤灯相伴,相思无尽,晚景凄苦。梦中亦不能相见,令人绝望。)
◆闻道汉家天子使……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三个连贯动作,写震惊、激动,表现了内心的焦急和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梨花一枝春带雨。(绝美的形象,写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恩爱短暂,相思寂寞永恒)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死生异处,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不忘旧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赋予神话、浪漫色彩)
3.总结写法
昔乐衬今悲,昔盛衬今衰。诗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写是非常动人的一笔。诗人将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画地细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彻心扉,侵入骨髓,这不仅是对杨玉环的思念,也是对往日富贵荣华、帝王之尊生活的怀念,更是对昔日盛世王朝的追忆。
4.总结李杨形象
重色误国 天生丽质
痴情专一 备受恩宠
唐明皇 仪范伟力 杨贵妃 一荣俱荣
多才多艺 史载 忠贞专一
治国明君 能歌善舞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学(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入选的帝王)、音律(改编婆罗门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头若青峰,手若雨点)、马球(大败外族球队)。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拥有专宠的权力,专宠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杨绝世美貌使她备受恩宠,受宠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杨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乱使李杨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成为悲剧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满矛盾,我们对他的感情也充满矛盾。我们既仰慕他壮丽的事业,又惋惜他悲凉的结局;既羡慕他浪漫的爱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赏他的旷世才华、真率痴情,又责怨他纵情声色,忘了君王的责任,以致误国误民。
四、解读“长恨”,理解主旨。
恨:遗憾、不满意,亦有“悔”之意。
本单元的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此诗“恨”的内涵。
恨玄宗当年夺爱
恨玄宗在马嵬没有保护她
杨之恨 恨命运无常,眷顾她又抛弃她
恨当初沉湎欢乐,未作远虑,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爱情太短暂
恨不能和杨厮守终生
恨自己不能保护杨
李之恨 恨昔日纵情欢乐,忘却责任,误国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讽喻说)
白之恨 恨李杨浪漫爱情夭折,留下无尽相思遗恨(同情说)
恨自己不幸的爱情遭遇(自伤说)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诗分为感伤、讽喻、闲适、杂律四类,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而非“讽喻”,这也许能反映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倾向,白居易将他视作普通人、真实的人,所以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
五、结语
1.齐读“临别殷勤重寄词”至结尾。
2.这段真挚的告白、炽热的誓言是对人对多情天子寂寞心灵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诠释,更表达了人们对李杨爱情的深沉思考,对瑰丽大唐盛世没落、繁华不再的憾恨。
【长恨歌教案】相关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的原文译文05-21
《长恨歌》读书笔记11-05
长恨歌读书心得01-17
古诗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02-02
《长恨歌》读后感12-15
读王安忆长恨歌有感02-29
长恨歌的读后感05-06
《长恨歌》读后感09-21
长恨歌读后感04-29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