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是指国风,曲调的意思。雅即正,指宫廷正乐。颂是指宗庙祭祀之乐。赋、比、兴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赋是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比是指比喻之意。兴是指借助其他事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2) 楚辞:“楚辞”二字的本意是指楚地的歌词,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以铺陈为主要特征文体,既有诗的和谐音韵,整齐句式,又有散文的流畅气势,铺张描写。
(4) 乐府:始于秦代,兴盛于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
*(5)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诗》是东汉后期一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宦游子弟共同编写而成的五言诗歌成熟的代表作。
(6)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王禹、应楊、刘桢。
(7)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8)大小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和谢眺。
(9)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10)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太康、元康时期的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11)玄言诗:是学术界对兴盛于西晋末年、泛滥于东晋一代的玄理诗作的现代概括。
(12)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开始流行的诗歌风格。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14)山水田园诗派: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南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模范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山水田园诗派盛行于唐朝,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
(15)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主要描写塞外的奇异景色,抒发出将士乐观豪迈的精神与他们征戌生活中复杂矛盾的情感,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16)江西诗派:由于黄庭坚因其诗歌创作与理论上的巨大成绩,在宋代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声势不凡的诗歌流派——即江西诗派。
(17)前后七子:前七子是明代诗歌复古运动的开端,领袖人物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七位成员。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诗学思想,并注意汲取各派的批评成果,努力修正其理论缺陷,乘势而起,兴盛一时。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派公认的领袖。
(18)公安派: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一个声势极为浩大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派系,由于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此命名为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19)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20)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
(21)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22) 诸宫调: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
(23)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24) 荆刘拜杀:元代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的合称,是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作品。
(25) 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26) 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27) 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 “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28) 阳羡词派:中国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此派以言志为核心,这一词派大大提升了词体的地位,表现出对苏辛词学观念的全面继承和发展。
(29) 浙西词派:诞生、发展在浙西土地上的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
此派的旗号,是章显南宋姜夔、张炎的雅正词风,意在以高雅俊洁的文字形态营造清醇的雅正的词体特色。
(30) 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张惠言和周济。主张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攻无病呻吟之作。
二.问答题
1.汉乐府《陌上桑》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陌上桑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陌上桑》中罗敷外貌描写艺术的关键在于:避实就虚的正面描写与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又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
2.《史记》中有哪五中体裁?
答: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体裁。
3.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4.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答: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上。辛词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又喜议论和好用典故。使辛词更赋艺术性。辛词的横空出世,在宋代词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5.《古诗十九首》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
6.曹植的诗前期和后期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曹植的诗在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曹植前期的诗歌风格主要以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和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为主。前类作品描写游乐宴享之事。风格比较浮泛、空虚。后类作品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风格比较朴实真切,体现了他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垂怜之情。
7.吴江派和临江派各戏曲艺术上各有什么主张?
答: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吴江派主张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临江派
8.公安派的理论主张?
答: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9.柳永对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答:①.发扬了慢词长调这种词的形式,并且大量词调的丰富。
②.柳永是专业词人,推进了文人的创造词的风尚,柳词有着强烈的市民化倾向,为后世词人的创作与市民情趣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③.柳词题材范围突破了前代词为“艳科”的樊篱,扩大了词的题材。
10.明代传奇有哪些声腔?
答:明代传奇有四大声腔,包括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1.李白《蜀道难》有什么艺术特色?
答:《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蜀道难》也充分反映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但此诗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一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强烈的感情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二是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三是句式与韵律富于变化。
三.论述分析下列作品
1.分析杜甫《登高》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此诗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2.结合《水龙吟》、《永遇乐》等词作,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答: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上。辛词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又喜议论和好用典故。
如《水龙吟》、《永遇乐》等诗都强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者在《水龙吟》、《永遇乐》等作品中,作者大量用典,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连用三典。首先,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其次,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最后,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组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3.杜甫《登高》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诗蕴涵了哪些可“悲”之事?
答:①.“万里”一词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悲苦之深。
②.“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作为一个流浪客的流浪之悲。
③.“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④.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悲恸之情可想而知。“独登台”,写自己举目无亲的孤独感,在秋季独自登台,满怀愁绪和悲怨。
4.分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
答: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 “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
试以《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为例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http://www.cnrencai.com/【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09-26
2017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及答案07-29
2017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与答案07-29
2017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和答案07-29
2016年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一)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
日本文学史专业求职简历模板07-21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12-26
古代经典诗词11-09
古代诗歌07-27
古代的语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