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4-03-13 20:00:17 晓丽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手抄报吧,手抄报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

  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

  春节习俗: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祝福语

  1、让龙鸣震天般的鞭炮,炸开幸福的通道;让龙啸腾飞般的礼花,呈上吉祥的笼罩;让龙飞凤舞般的春联,送来鸿运的缠绕;新春到了,祝你新年新气象,龙年更美好!

  2、我把祝福浸在水里,把思念揉在年糕里,把甜蜜润在红枣里,把如意变成红红的火苗,蒸一锅幸福,快乐,温馨的年糕送给你,我远方的亲人,祝你新春佳节更快乐!

  3、新春之夜多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门上春联多喜庆,灯笼红红吉祥照。团圆家宴多幸福,男女老少开颜笑。美酒佳肴真不少,吃得饱饱玩通宵。祝你春节尽情欢笑!

  4、春节到,拜年早;送你一杯香醇酒,愿你跟着好运走;送你一幅吉祥画,生活幸福人人夸;送你一盏红灯笼,万事呈祥家业兴;新春大吉,提前祝贺!祝你春节愉快!

  5、春节祝福赶个早:一祝身体好;二祝困难少;三祝烦恼消;四祝不变老;五祝心情好;六祝忧愁抛;七祝幸福绕;八祝收入高;九祝平安罩;十祝乐逍遥!春节愉快!

  6、亲爱的爸爸,新的一年到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怀。在您的庇护下,我茁壮成长。春节到来之际,祝您龙马精神,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7、新春未到,祝福已来,生活不易,知足最妙,快乐更多,烦恼更少,亲情围绕,友谊拥抱,健康常伴,平安笼罩。预祝爸妈新春佳节日开心时时,快乐天天,幸福年年!

  8、快乐吹响了号角,吉祥发起了冲锋,幸福占领了高地,平安保卫了家园,健康绵延了福寿,我则发来了祝福:祝你新春乐翻天,步步走鸿运!日子更红火,天天享幸福!

  9、春节好,身体可安康?招待客人别累着,胡吃海塞别撑着。饮酒适量不上头,娱乐休闲有节制。早睡早起多休息,生活规律精神爽。我的祝福常记着,身体健康金不换。

  10、佳节美酒少不了,喝酒“善后”也重要:小米粥来几口,小咸菜吃几颗,小水果尝几个,可以让你:酒不醉人欢乐多,祝您掌握解酒“妙招”,这个春节饮入“美好”!

  11、春节到,给你拜年了: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

  12、有人说:母亲是河,父亲是山。父母起码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人,那么在这一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问候我们亲爱的爸爸。祝父亲春节快乐!

  13、红红春联贴喜庆,红红灯笼挂红运,红红炮竹唱佳音,红红梅花万象新,红红年大展图腾,红红人儿泛红晕,红红前程金铺银,红红日子万事兴。祝新春大吉!

  14、轻轻的,新春来了,挥一挥衣袖,洒下快乐片片,盛满你的心田;悄悄的,新春到了,招一招小手,牵来好运绵绵,陪在你的身边。新年到,愿你吉祥福星照!

  15、又是一年新春到,燃放爆竹和花炮,辞去旧岁好运到,穿上新衣戴新帽,见面互道新年好,拜年莫忘送红包,吃了年糕步步高,圆圆的饺子赛元宝。新春吉祥!

  16、新春过完,快乐依然。幸福依旧是主角,微笑依旧陪在身边。时钟转了一圈又一圈,新春过完就是农历年。让新春的快乐和新年的美好相接,愿你精彩每一天!

  17、春节饮食,举杯适时,喝下“如意”,夹肉有度,吞下“强健”,荤素搭配,吃出“和谐”,食量调好,摄入“均衡”,祝愿您春节吃的健康,开心“无限”!

  18、万家团圆的日子,总会有人缺席;尘世飘泊的脚步,却总未停歇;故乡的方向,引导着游子的思念;电话的两头,连接着团聚的遗憾;春节在外,照顾好自己!

  19、我用祝福捻成绒线,为您织一件红色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肩膀,如意在袖子里;领子蕴藏体贴,口袋盛满快乐!让我的心陪伴您度过春节!

  20、舞狮秧歌锣鼓敲,烟花炮竹真热闹。熙熙攘攘人来往,车水马龙拥大道。妻子儿女看着笑,高跷旱船麻婆跳。雄狮秧歌来拜年,财源广进平安罩。愿春节吉祥!

  21、春节到了,我要送你什么呢,送你宇宙吧,太长了;送你太阳吧,太烫了;送你星星吧,太多了;思来想去还是送你快乐实在,春节到了,我祝愿你开心快乐。

  22、春节将至,烦恼想找你,结果迷路了;忧愁想约你,结果碰壁了;郁闷想包围你,结果走散了;霉运想粘着你,结果晒化了。新的一年,只剩下开心陪着你啦!

  23、春节又要来到,忘掉忧愁烦恼;世间纷纷扰扰,心态健康重要;早上吃好吃饱,晚上洗脸洗脚;闲时弄弄花草,喝到适量就好;爱是快乐小鸟,保你青春不老。

  24、龙年新年即将到,我送祝愿到身边。平日忙里又忙外,为我分忧解心烦。春节假期发誓愿,让你休息心开怀。送你一张美容卡,愿你永远青春在。祝新年快乐!

  25、春节来临之际,祝您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一家和和睦睦,愿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愿望全能得到实现!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6、贴上鸿运春联,挂起吉祥美好,快乐逍遥照耀,融恰顺利笼罩,注定辉煌拥抱,必然一生福绕,备上好运红包,送去春节祝福,愿你春节快乐,喜事不断来报!

  27、美妙的音乐围绕你,爽朗笑声相伴你,温馨生活跟随你,甜美祝福靠近你,健康快乐依偎你,平平安安照顾你,好运时刻守着你,真心真意祝福你,春节快乐。

  28、抓工作,讲效率,万事您都亲上阵;拼业绩,说进步,诸事您都要劳心;忙应酬,谈生意,百事都要您费神;新春到,送祝福,愿您放松心情爽;祝春节快乐!

  29、爆竹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春联凝聚了幸福的心愿,笑脸流露出团圆的喜庆,饺子包裹着快乐的味道。春节到了,迈着幸福的步伐,沐浴喜庆的味道。春节快乐!

  30、鞭炮声中,听取一片欢笑;红灯笼里,装着厚厚的祈祷;美酒杯中,盛满浓浓的亲情;烟花灿烂,鸿运当头来照;深深的问候,提前冒着热泡;预祝春节快乐!

  31、亲爱的爸爸,祝您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龙马精神迎新春!新的一年,愿您事业有成,步步高升;家庭和睦,幸福美满。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爱和支持,我爱您!

  32、爸爸,春节到了,祝您身体健康如常青树,事业顺利似春风得意,家庭和睦像花儿一样绽放。愿您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欢笑,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万事顺遂。

  33、亲爱的父亲,新春佳节到,感恩有您相伴。岁月悠悠,父爱如山,新的一年愿您身体康健,笑口常开。我将尽心尽力,不负您的期望。祝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34、新年春节来到,送你好运大包:先送你财气,让你金银遍地;再送你福气,让你吉祥如意;后送你运气,让你万事顺利;最后送你喜气,让你幸福甜蜜,快乐无敌!

  35、春节快到了,送你好运包:先送你财富,让你金银遍地;然后送你福气,让你吉祥如意;然后送你运气,让你万事如意;最后送你快乐,让你快乐甜蜜,幸福无敌!

  36、春节来了,带着笑意和温存,铺展了健康的大道,推开了幸福的大门,贴满了热情的对联,盛满了如意的杯盘,洒满了欢悦的气氛,送来了纯纯的祝福,纯洁快乐。

  37、春节阳光灿烂耀,狮子秧歌喜讯报。春风吹来祝福道,梅绽花开幸福抱。福禄寿康来报到,儿孙满堂如一笑。鸿运当头吉星照,晋级升官步步高。愿你春节喜乐跳!

  38、辞旧迎新美好时刻,喜庆鞭炮响声震天。吉祥如意从天而降,好运风暴席卷而来。幸福之花花开正艳,快乐之旅路长情长。祝你安好家和美满,欢度春节平安喜乐。

  39、大江南北彩旗飘,长城东西歌跳舞。欢欣鼓舞庆大年,各族人民度春宵。热腾饺子福气绕,举杯团聚欢声笑。欣欣茂发好年成,幸福花开春来早。祝你春节满堂彩!

  40、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礼花,辞旧迎新,释放一年的快乐。我当然也不例外,过足了放鞭炮的瘾。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1、万里江山红旗展,各族人民尽开颜。举国上下齐庆贺,大江南北舞狮欢。幸福面容笑灿烂,歌声舞蹈溢美满。全国人民大团结,扭起秧歌盛世赞。愿你春节喜乐笑!

  42、新年快乐到,穿新衣,一同玩耍一同嬉;唱唱歌,跳跳舞,春节好舒服;你竞赛,我跑步,争先恐后不服输;棒棒糖,心里甜,开开心心笑开颜;新年快乐在今天。

  43、威风雄狮昂首啸,锣鼓喧天踩高跷。花团锦簇扭秧歌,火树银花到晨晓。千家万户歌舞蹈,男女老少全家跳。开怀畅饮团圆酒,幸福美满皆欢笑。愿你春节乐开怀!

  44、春节到来多喜庆,家家户户都繁忙。屋里屋外扫干净,高高兴兴送灶王。上街购得年货归,吃穿用度都妥当。心满意足迎新年,快快乐乐福难挡。祝春节快乐吉祥!

  45、鞭炮响,驱散烦恼。礼花开,降落如意。喜气浓,凝聚快乐。祝福忙,频送吉祥。好日子,和美甜蜜。今日始,幸福绵延。好运伴,平安康泰。万事顺,春节快乐。

  46、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天欢乐中度过。爆竹声声,唤起对你的思念,祝福阵阵,送去我一片真情。新年快乐,这不是俗套的祝愿,而是千古不变的心愿。新春快乐!

  47、新的一年,愿你所有的故事都能精彩,所有的结局都能圆满,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好运都能预算,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春节快乐!

  48、亲爱的爸爸,春节到,福气绕,愿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事业顺利,步步高升;家庭幸福,和睦美满。感谢您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爱,祝您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49、亲爱的父亲,春节来临之际,我想对你说声谢谢。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关爱和支持,让我能够勇往直前。新的一年,祝你健康长寿,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家庭和睦。

  50、故乡的月—分外明,归家的心—急似箭,旅途的车—极速跑,家中的人—格外亲。家中的一切最诱人,合家团圆最兴奋。春节归家心切,愿你一路顺风,事事顺心。

  春节的来历传说

  由来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利用烟花爆竹来驱赶“年”兽的伤害。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辛亥革命后,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传说一

  春节,是农历得岁首,春节得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得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得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得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得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得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得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得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得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得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得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得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得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得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得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得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得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得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得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得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得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得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得办法。(客家人得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得传统节日。

  传说二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传说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打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作文

  一个春节我都要回老家,一到那里,那里就响起了鞭炮声,是迎接我的?我有那么有名吗?不不不,是迎接佛的。很快,烟把整个小镇淹没了。

  小镇的街道中央摆着一排桌子,桌子上放满了食物,有木耳、糖果、纸做的金元宝、一些水果和两条活的鱼······小镇的每一个人家门前都放着两堆稻草。远处传来的敲锣打鼓的声音盖过了鞭炮声,鞭炮声慢慢的停了,好不容易烟散了,家家户户又点燃了家门前的两堆稻草,点起蜡烛,烧起香,让小镇又沉没了,这景象虽然很像仙境,但是遮掩实在够呛。

  突然,有几滴水滴在我身上,难道是下雨了?原来是有人在撒净水,听说这样可以让我们幸福、快乐、健康、吉祥。那敲锣打鼓的声音近了,几个人抬着佛,边上还有两个人为佛扇扇子、撑伞,有许多大人在佛面前拜了拜,把香插在佛面前的一个轿子上。

  有些大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转了转为佛撑的伞,佛的后面跟着许多人,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嫦娥,有的吹着大号、打着鼓。等队伍走了,大伙儿聚在一起,把“金元宝”烧了。

  据说抬佛是为了地方的太平,国泰民安。

  春节古诗词

  1、《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朝·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2、《思佳客·癸卯除夜》

  宋朝·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3、《癸巳除夕偶成》

  清朝·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4、《守岁》

  唐朝·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5、《元日感怀》

  唐朝·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6、《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7、《除夜雪》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8、《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9、《除夜》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0、《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春节语文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手抄报资料09-28

春节资料手抄报07-07

春节手抄报资料08-13

关于语文的手抄报资料大全08-27

语文手抄报文字资料08-07

春节手抄报的春节习俗资料09-07

春节手抄报资料图07-08

描写春节的手抄报资料09-23

春节的手抄报资料大全09-23

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