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生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手抄报图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看到过自己喜欢的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手抄报图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手抄报图片
正月初五风俗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但能扫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然后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汉族民间“迎财神”的日子哦。从3日晚上到4日凌晨,许多人会通过燃放鞭炮来“迎财神”,但这势必将加重空气污染。事实上,除了放鞭炮之外,“迎财神”在汉族民间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为何年初五成为了财神的“生日”,主要两个出处:一种说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个说法,则与王元宝有关。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富可敌国,靠贩运琉璃发家。王元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正月初五拜财神等对于中国民风民俗有深刻的影响,流传至今。
据民俗专家表示,迎财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流传不息。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以使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而取胜;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关羽以“义”著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还有的商家干脆将三人一起供奉。
老上海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至于燃放鞭炮,则于另外一个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有关,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相传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 “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汉族民间还有在初五打扫卫生的习俗,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江南一代的百姓还有在这天讲究吃财神糕、下面条。因为面条长得像古时候串钱的绳子,下面条寓意给家里添“钱串子”,财源滚滚来。
初五“迎财神”只是汉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饺子历史
大凡很多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下面就详细说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汉族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
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汉族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汉族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特别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区(例如沧州市),还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来年闭上嘴,少说坏话。
入伏为什么吃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立秋为什么吃饺子
立秋,汉族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汉族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汉族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 (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中国北方,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在中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相传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驱寒的花椒等中药材和滋补的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相关谚语
1、春到三分暖。
2、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3、春分有雨病人稀
4、立春赶春气
5、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6、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7、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8、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9、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0、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1、一年之计在于春。
12、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3、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14、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15、立春晴,雨水均。
16、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7、立春晴,雨水均
18、早春晚播田
19、春天后母面
20、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1、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22、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23、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2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25、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26、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27、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28、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29、雷打立春节,惊螫雨不歇。
30、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
31、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32、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33、春天三日晴。
34、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35、一年四季春为首。
36、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37、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38、惊蛰闻雷米似泥
39、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40、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41、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42、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43、春雨贵如油。
44、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5、入春以后,气候阴晴冷暖无常。
46、正月展春流
47、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48、表示六畜不安。
49、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50、立春落雨至清明
【小学生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手抄报图片】相关文章:
小学生欢欢喜喜过大年手抄报图片08-03
2016猴年欢欢喜喜过大年手抄报图片08-09
简单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手抄报图片及资料02-14
2016猴年春节手抄报:欢欢喜喜过大年08-09
欢欢喜喜过大年手抄报资料08-09
关于欢欢喜喜过大年手抄报的内容09-25
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春节作文06-19
小学生春节手抄报图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