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
实践时间:20xx年7月8日至20xx年8月1日
实践地点:
“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不曾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就是这句感动了无数颗心的话也感动了我们,于是我们一行16人踏上了云南支教的道路,为了那最纯粹的想法--陪伴。
共同的目标真的有很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原本互不相识的十几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支教前,我们一起搜集各种资料,一起准备教案修改教案,一起在九点后安静的一教楼里试讲,一起采购支教所需的物品,一起品尝了支教地点前后换了5次的心酸无奈,一起谈论着为什么支教该怎么支教以及大家的理想,一起经历了40个小时痛苦但却有趣的车程,辗转了上海六盘水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支教过程
1、镇雄云岭初印象
支教的地方是镇雄县属于国家及贫困县,我们想象了很多次那边的情景,但真的只有走进当地,踩着脚下的土地,才能感受到那种真正的贫穷,特别是教育的落后。支教的学校只是平房,两间破旧的教室,没有水也没有电,几条比较高的长凳便成了孩子们的课桌,学校只有两名老师,只有两个年级,也只有语文数学品德三门课,这些的确带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以及和想象中的落差感。但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能最初我们都想要好好地一起做好这件事,但是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很多。我们还是相信越是艰苦的坏境就越是一种挑战。
云岭乡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每一天清晨推开房门就能看到雾气时浓时浅的群山之巅。每一天,都可以以俯视的角度看到被开垦了一大半的青山。这样的风景,可能这辈子能这样真切的感受的,没有几次。一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和烤烟,还有那数不尽的群山。
2、带着责任去上课
7月12日,住在村民家里,一切安顿下来着手开始教学。由于都放了暑假,所以招生工作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采取了最原始的方法,我们开始分成几组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村民们的热情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招生工作十分顺利。我们的课程有趣味数学、英语、绘本、寓言、手工、美术、音乐、梦想、体育、舞蹈等,基本都是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类的课程,我们想带给他们的是一些能让他们快乐的东西,希望他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而不想给他们带去压力。7月15日举行了开营仪式,学生挤满了教室,一些家长也来旁听,这是我们来到这的第一次成功,很是欣慰。正式上课在16号拉开了帷幕。由于条件有限,所以只有两个班级,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六年级一个班。虽然我们之前准备了很多课程,但是有好多是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或者是用不上的,所以连夜一群人备课便成了长有的事。我负责的是高年级的趣味数学和梦想课,我忘不了第一节课时学生们嘹亮清脆的那句“老师好”,忘不了趣味数学课上他们争先恐后玩“巧算24”的活跃和积极,忘不了他们在彩色的卡纸上写下的他们那些彩色的梦想和制作的特色个性名片,忘不了他们在美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到刮画时那种惊喜和开心的表情,忘不了他们音乐课上毫不拘束的大声歌唱,忘不了他们在课上的偶尔调皮捣蛋……第一次当一名小老师,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但是得到他们的认可受到他们的喜欢欢迎,那种疲惫感真的可以一下子消失,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真的很美好。
可是问题开始出现,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给他们带去更多的陪伴和乐趣,上课的时候不仅启蒙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带给他们欢乐,设计课程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开了主课。上了几天课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小孩子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他们会主动地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上数学课,什么时候上语文课、英语课。他们习惯用方言交谈,很多小孩子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学过的用得也很生涩,也不好意思开口说。他们急切地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提高成绩,六年级的学生会找我们希望我们可以给他们补习初一的内容,一个孩子在上刮画的时候,在画上写着“求进步”。其实他们也只是孩子,有着孩子调皮捣蛋的天性,却又早早地种下了关于未来的梦想。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早熟,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然而他们眼中的“知识”,只是应试的,他们只能够知道,有了好成绩就可以继续读下去,才有可能最后走出大山。然而学与用的关系,他们还不那么明白。语文能考高分,不会说话,不能和山外的人交流,又有什么用?可是,这不是他们的错,生活教予了他们这些。面对那样的眼睛,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只能慢慢地调整我们的课程,多补基础,但这是不是违背了我们陪伴的初衷?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3、学生篇
山里的孩子很辛苦,当城市里的孩子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时,他们却早早地干起了各种农活。早上很早起来去挖土豆,背着一个很大的竹筐,把竹筐装满了背回家,我们的队员也去体验过,只背一点点就站不稳特别是还要走陡峭的山路,然而他们连很小的孩子都可以背很多。放学后,他们会去割猪草,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竹筐里装的草远远地高过了他们的头顶,看了很让人心疼。在我们看来,他们很辛苦,但其实他们已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能也不觉得这是件辛苦的事了。他们多是留守儿童,只和爷爷奶奶生活,家里一般都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独立性很强。一次上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今天你开心吗”,他们几乎都是笑的很灿烂的回答“很开心”,为什么开心呢?有人是因为今天外出打工的爸爸给自己打电话了,有人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有人是因为今天去赶集买东西吃了,甚至有人是因为今天天气好太阳大所以很开心,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简单快乐,也很容易知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很幸福很叫我们羡慕。他们总爱拉着我们去他们家玩,总爱问我们大学怎么样。他们很喜欢给我们折一些桃心百合花等,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着他们的情感和对我们的感谢。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很神圣的老师,来自很远的地方,知道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事,但与其说我们是老师,还不如说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陪伴着他们。学习,是互相的,他们教给我们的,在我看来,反而比我们教会他们的更多。
有一句话叫人穷命贱,难道真的是这样?有一个学生的右眼坏死了,是因为好几年前不小心弄伤了眼睛没有及时医治等到去治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很帅气的一个小男孩,我们很为他可惜,也感到很心酸,要是在城市他这只眼睛绝对不会废。有一个小女孩的膝盖被割草的镰刀划开了,划得很深很深,可是却没有去医院,家里给他用点草药随便包扎包扎。他们好像都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当回事,可能是生存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很担心,愿他们以后一切安好。
4、调研的日子
我们这次活动的内容,除了支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调研和家访。我们的目的是收集云岭村五所社小的资料以及了解学校的需求,收集家庭贫困孩子的信息,把资料反馈给灵山基金会以便他们日后开展各种捐助。于是每天没课的人,开始往外跑。山区不同于平原,学校很分散,而且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调研很累,最多的一次我们的队员一天走了七个小时山路才能收集到一所学校的资料。调研路上,我们体验到过摩的飞奔在山间小路的惊悚,我们饱尝饿肚子的感受,也感受到了面包车开在山路上震的胃都快翻过来的颠簸,但是我们都觉得着特别有意义,对于自己,对于云岭村而言,都是。相比调研,家访就显得轻松了很多,村民们很淳朴也很热情,我们会和他们聊生活,聊打工,聊学生,聊当地的教育,我们学会了很好地和村民打交道,也从村民口中得到了好多我们看不到的信息。家访,走入村民家中也让我们有种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
5、我们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次支教很大的一部分是让我们学会了生活。一群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听着听不懂的方言,生活了二十几天,有时想想,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们分成了四个值日组,轮流做饭打扫卫生。好多从未做过菜的队员最后也能面对一大堆土豆烧出一个很可口的菜了,虽然几乎每餐都只有土豆,可是我们却都吃的特别满足和开心。山上经常停水停电,停水的时候水只够用来做饭,队员们都开始特别节约水,到最后都是好多人共用一盆水洗衣服,甚至连刷牙的水都舍不得用。我们会在晚上看特别美的星星,会因为赶集吃到了一个炸鸡腿欣喜若狂,会和孩子们一起去山上采摘各种野果,会因为走又陡又窄的山路而摔跤,会坐在木头墩子上相互调侃有多少天没洗澡了,会因为收到了学生的小礼物而激动不已,会在一起掼蛋到疯狂,会听着鸡叫声醒来闻着鸡屎味睡去,会抱怨我们把多少第一次奉献给了这里,我们一起做的事太多了,除了白天上课调研,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开会,大家讨论一天的收获,反映出现的问题。单纯的目标,一群单纯的人聚在一起,干净的生活,这其实是一种享受。傍晚吃过晚饭,我们会陪着孩子到学校门前的平地上玩各种游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好像回归到了童年,那一刻,才感觉真正忘记了自己是谁,就像一个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很难用言语形容,那些纯粹的笑脸我将永远铭记。这里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渐渐变得比以前更知足,更快乐。
我们身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学生总惯于用游戏、电视剧和纸牌游戏来填补,即使是在这里,我们也没有逃掉那些恶习。有些东西,并非有意,但城市的劣性却总是比文明更容易进军山村。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房主人家的小孩子已经迷上了电脑里的游戏。往后的日子,我们的守则里又多了许多关于娱乐方面的条规。有小孩子在场的时候,不可以玩游戏、看电影之类;有空的时候多出去走走,认识脚下的土地等等。 我们一直在反思。
6、离别
时间总是短暂的,二十几天很快,8月1号闭营,举办了一个闭营仪式,也是孩子们的汇报表演,有诗朗诵《我相信》,有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有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有合唱《种下爱》,有老师的寄语,即使再多的不舍我们也只能离开。看到孩子们由原来的害羞到现在的胆子大表演出色的节目我们很欣慰。离别总是伤感的,“老师,再见!”“老师,我会想你们的!”“老师,一路顺风!”“我会去找你们的!”“你们一定要来看我们”二十几天的陪伴,和他们的感情早已很深,可是对于孩子们的“老师明年你们还来吗?”我不敢回答也不敢承诺,看着他们湿润的眼眶我们也特别难受,我相信,我们还会再相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祝愿。
后记
我们当初是抱着去收获的心态走上这个未知的旅途,最后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支教是怎么样的了,知道暑期短期支教大概是怎么样的。每个队伍,都会有不一样也会有一样的地方。每一份不一样的经历都是一笔不一样的财富。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在七月对人生做一个小小的偏折,离开自己原本运行的轨道去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看看。或许,未来会因为这小小的偏折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又或许,命运又将它改回原轨。事实上,世上太多事,本就无可预知,此时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都不知道会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意义。或许冥冥之中,你会感觉到什么,或许,最平凡的事给了你最不一样的意义。这就是生活。
所谓支教的意义、支教的影响、支教的收获,在开始之前、过程之中、结束以后,我们都从未停止过追寻的脚步,正如千千万万前前后后如我们一样鼓起勇气偏移自己人生的人们一样。事实上,有很多前人很早就灌输过支教的意义,或许我们之前只是理所当然地接受这样的理解,或许我们也会对后来的人做出这样肯定的回答:“对,这便是支教,足以让你一生铭记,影响深远的支教。”我想,这前后的答案即使相似甚至相同,在回答者那里早就不同。有时候一份经历带给人们的感觉并不是简单的言语便可以描述,好比自然带给人们的震撼。它所改变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眼神。在那里我们收获了一份对彼此来说都不同寻常的友谊,在那里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在那里我们遇见过曾经没有见过的不一般的风景,在那里,还有一群孩子曾陪伴我们走过这一段不一样的时光,但在未来里生命轨迹里,会因为这样一份经历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我们并不能够回答。
我不知道我们做的这些在孩子眼里会是怎样的解读,只是希望,对于那群孩子,那块土地,我们并没有带去太多不好的影响。希望我们所做的真的是对他们来说的一种“陪伴”。
感谢这场旅途,感谢在美好的7月遇到的最美丽的你们。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2
1:对于十七大所作出改良教育决定的考察
经过我班许鲁平和黄雅莉同学,分别在农村与城市对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考察,从她们的社会实践报告里总结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不足。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差距;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供给短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民办教育实力不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与需求相比尚有差距等。我们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生,与教书育人有着不解之缘,争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xx会知识普及活动
20xx年是中国人民最自豪的一年,在“讲文明,迎xx,树新风”口号的指引下,我们时刻牢记社会实践务必于时代精神相结合,了解xx,支持xx,参与xx建设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要想将xx精神普及众生仅靠社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xx知识普及小组,组长由体育委员葛斐担任。主要活动是保护xx公益广告,到学校和敬老院等公共地点对社会成员讲述xx发展史体育项目以及关于申奥的问题。得到很大的认同,为学校为班级争光。
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农村青年进城打工潮流的兴起,许多年轻爸妈将咿呀学语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由于年迈的父母观念相对落后,对孩子多是溺爱,不懂教育之重要性。打工点大多是江南地区的,今年南方的雪灾阻塞了他们回家的路,孩子多期盼爸爸妈妈回家过年,孩子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我们改变了计划,朱瑞芹,董亮亮,刘瑞一等去农村安抚他们,给孩子们讲勇敢英雄的故事,引导认识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带他们去观察大自然,这三位同学在社会实践报告里提到全社会都要给予留守儿童关注,这样他们才会健康发展,明白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使其从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4: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村的变化
许多家在农村的同学在社会实践报告中提到,他们访问过村委会,了解了农村生产的发展,选举自由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最令他们较好的是过年时,政府对本村困难户给予补贴,使他们和和美美,热热乎乎的过了个肥年这是多少年来都不曾享受的待遇。还有农村医疗补助,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快速增长的实力及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
20××年2月14日至2月19日,我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并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已有一段时间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长隆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桉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改善。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20xx元左右。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而如今那个曾经为我们村村民带来切身利益的支柱产业,水泥,也随着企业私营后,生产商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排放不合理,以致相继被关闭。
接下来的几天,我回到了我小学呆过的那所学校"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交谈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长隆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长隆村之所以每况愈下,是由于私营企业对村里工人的资本压榨,而村民有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是工作在一个给自己村子带来不尽污染的工厂里,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私营企业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4
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
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
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5
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莘莘学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们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每年的暑假,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广大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组织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我们教育学院的社会实践点是以革命老区、状元之乡而著称的会宁,在“追忆红色记忆,服务农村教育” 活动主题的号召下,我们一行十三人并肩合作,团结一致。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开展了系统有序的课堂教学,种类繁多的艺术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联欢。得到了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艰苦的执教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一、隆重感人的欢迎场面
考试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我们就急不可待的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开往会宁的大巴车。曾经的革命圣地,现如今有是全国出名的高考状元县,这给我们一个费解的问题,对于如此贫穷的地方为什么会造就教育上的奇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会宁县柴家门村鸡儿咀鸡儿小学。鸡儿小学坐落在311国道旁,始建于1915年,附属于鸡儿中学,后来由会宁县、乡政府拨款建设,在20xx年九月搬入新址,成为独立的小学,占地13162平方米,校舍面积775平方米。鸡儿小学--很特别的名字,一眼看去就让人心生怜爱。 透过车窗就看到一群孩子站在学校门口等候我们,还没有下车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兴奋和喜悦挂在他们稚嫩的笑脸上,但又流露出羞涩,互相推搡着,想凑上前看看他们新来的老师却又把身旁的同学推到前面。在他们崇拜目光的注视下,我突然感觉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下了车,校长热情的接待的和我们打招呼,并安排学生帮我们抬行李,孩子们惶恐羞涩的神情一扫而空继而一哄而上的来帮我们提行李包,看着这些稚气纯朴而又身材弱小的孩子,真的让人既心疼又心酸。
二、日常生活,苦中作乐
初到学校,情景要比我们想象的好,整齐的校舍,校园内也有些绿色,更可喜的是还种着花草。可是等到我们口渴时不得不喝窖水时才发觉条件的艰苦,这儿长年不下雨,政府每半年给他们送一次水,可想而知放半年的水都成了什么模样,打上来的水还有好多的枯枝败叶和小虫子,队员们都不喝,还不到一天就口干舌燥,鼻孔冒烟了。没办法也就放些茶叶和冰糖捏着鼻子喝下了。我真怕这“内容丰富”的水会让我们拉肚子,可奇怪的是大家还都没有事。因为水这么珍贵,在兰州三两天就洗头的习惯也不得不改,下乡十几天一共洗了两次头,脏的都打了卷。刚见到孩子们时老觉得他们太不讲究卫生,一个个蓬头垢面,现在看看自己,会心一笑自己也可以这么邋遢的。衣服就更“舍不得”洗了,是穿上几天觉得恶心的不行,实在是穿不下去就放上两天再穿上,突然觉得不是那么脏了。一日三餐也和学校有很大的差别,早上就吃饼子和咸菜,中午和下午老是炒拉条和炒面片,不明真相的或许以为我们的生活都到小康水平了呢,我们一天两顿的以拉条充饥,以致于到了兰州还不能听到“拉条”这字呢。可是这些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可就是天壤之别了,他们大都离学校很远,早上五点多就要翻山越岭的往学校赶。中午只有两个小时根本来不及回家吃饭,饿了就吃早上带来的馒头,渴了就打窖里的水。看到这些我们心里真的像打翻了五味瓶,中午吃完饭,我们几个都要到教室去看望在校同学,分给他们些我们带去以改善生活的零食。条件虽艰苦可是大家在一起玩的很开心。饭桌上都是抢着吃。说说笑笑像一个家庭那样温馨。每天下午吃过饭,石教练(石双燕)都会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排练舞蹈,时间紧迫,舞蹈又比较复杂,对我们这些没有一点舞蹈基本功的人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们却过得特开心,跳舞时大家更是丑态百出,要是有哪个倒霉蛋做错了动作就会被石教练拉出来单独训练,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这种毫无挖苦发自内心的笑把大家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充分践行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甜”这句话,每天两个多小时的勤学苦练终于使我们能跟上了音乐的节奏而“翩翩起舞”了。
三、心得体会
大学是个小社会,而社会却是个大学堂,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含义。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6
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之我见。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
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
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
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7
20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8
2xx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xx亩,230户人家,8xx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xx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xx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xx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xxxx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xx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实践报告08-14
★社会实践报告01-07
社会实践报告01-05
署期社会实践报告12-15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11-28
药房社会实践报告08-13
社会实践报告格式08-13
环保社会实践报告08-02
公司社会实践报告07-26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