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社保“新政”考验珠三角

时间:2022-09-25 08:28:39 社保政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保“新政”考验珠三角

  新政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最迟从2015年开始,所有工厂必须为工人缴纳社保金,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二是,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工厂必须为工人补缴其工作年限内所有社保金,即“社保追溯制”,最长可追溯至1999年。

社保“新政”考验珠三角

  如果不是频繁撤离的企业,很难有人知道,一场关于社保金的“补课”新政正在各地特别是珠三角低调进行。这场新政在为众多有大量欠账的代工类企业,带来一段不可预测的前景的同时,也宣告中国制造业彻底度过了原始积累阶段:持续了30年多的人口红利,以国家政策的方式,正式宣告终结。

  这场“补课”新政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最迟从2015年开始,所有工厂必须为工人缴纳社保金,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二是,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工厂必须为工人补缴其工作年限内所有社保金,即“社保追溯制”,最长可追溯至1999年。

  社保覆盖低的原因

  社保的全覆盖是法律对劳动者保护的方式,特别是新的《社保法》实施以来,社保金的标准化覆盖亦成为共识。但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国内社保金的覆盖一直偏低。

  其中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承诺外来企业在本地开办工厂,可以不缴或者少缴社保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社保金的覆盖率大约在55%左右,在流动人口较多的珠三角,覆盖率更低。

  除了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做出的承诺外,珠三角社保金覆盖偏低还有两个特殊的背景:一是,珠三角工人的流动性很高,而社保需要连续性,工厂不倾向于缴纳;二是,在过去十多年,社保金的异地接受难度太高,工人缴纳社保金的意愿也很低。

  新政引发争议

  在代工类企业密集的珠三角,这一新政正引发争议。在去年东莞最大的制鞋工厂裕元鞋厂和今年3月广州西铁城撤离的案例中,均出现了工人与工厂之间的劳资纠纷,最终在官方的协调下,企业承诺补缴社保金结案。

  企业主对此多有抱怨,一是,一次性补缴或者全面覆盖社保金,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二是,当初招商引资时承诺可以不缴,现在却要追溯,“有逼着企业搬离的嫌疑”。

  当然,这种争议并非要把“板子”打到政府身上。实际上,这是中国制造业走过的一段特殊的原始积累时期:招商政策、人口红利和廉价的资源等,组成了制造业萌芽的土壤,不可否认的是,包括各种法律在内的国家权力,也为这种经济模式开了一到灰色的口子。

  政策背后的政府意图

  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逐渐收紧的政策背后,政府的意图可能是什么?

  第一,可能是塑造本地消费市场。以东莞为例,东莞有800多万人口,本地户籍人口只有200多万,大量的劳动者享受不到公共服务,这些工人倾向于“赚钱,然后寄回老家”的习惯,东莞的消费市场缺少支撑。特别是扫黄以后,东莞的畸形消费遭到清理,重塑本地消费市场的愿望更为迫切。

  “这么多年,东莞制造业主要依靠流动动力,这些廉价的农民工无法享受本地的公共服务,自然也不会留下来,”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就曾对经济观察网指出,“这样会造成东莞缺乏一个长期、稳定、高质量的消费群体,对城市转型是一个障碍”。

  第二,可能是留下产业工人。尽管制珠三角在努力推动“机器换人”,但根据经济观察网此前的报道,目前中国的“机器人”还处于机械臂阶段,只能代替简单的劳动。而中国制造业有70%的产品需要工人手工完成的现实还是说明,成熟的产业工人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型的关键环节。

  珠三角正在与中国西部省份争夺这些产业工人。随着西部省份的崛起,工人回流已经成为常态,昔日的“孔雀东南飞”早已经盛况不再,东南沿海的招工难愈发严重。

  今年四月份,珠三角和长三角企业在四川等西部地区大开招聘会抢人就足以说明问题,通过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务政策,让工人留下则成为其必须做出的选择。否则,珠三角可能会面临一个“工人真空”局面的出现,转型升级也就成为空话。

  第三,可能是筛选实力企业。近期关于《中国制造2025》即将发布的消息众多,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中国版本的工业4.0将掀起中国新一轮工业革命。

  但我们要提醒的是,如果到珠三角去看看,那些简陋的工厂、作坊式的企业、简单地生产工具等,很难想象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回合这些工厂产生关系。我们并非在“挖苦”这些工厂,他们塑造了中国制造业的根基,是值得尊重的,但属于他们的时代,确实过去了。

  在人力紧张、资源价格升高的现实下,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留下是必然,这也为未来的产业升级留下了可能性。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他们中间,至少有不低于60%的企业面临转型困难。

  实际上,珠三角的“机器换人”战略也主要在大工厂之间进行。以东莞为例,机器换人方面,“财政政策会特别支持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有接近政府的学者分析,“有退有留是东莞制造业升级的策略,东莞有将近30万家中小企业,不可能每一家都进行机器改造,这是不现实的,一定会有一批企业退出”。

  “企业出走,工人罢工,政府疲于应对”,目前似乎成为珠三角的常态,在新的经济格局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旧的模式倒塌比预想中的要快。这是社保“新政”带给珠三角的考验,也是度过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必答题:如何坚持增量改革的前提下,解决巨大存量的问题,并且将这些存量中的部分转化为升级的动力。

  但政策背后的意图已经宣示了这一过程的不可逆性,最大的看点在于:如果珠三角难以完成这样的命题,它最多成为宏观经济转型中一个失落的样本,而一旦破题成功,珠三角将成为大国制造转轨的绝佳样板,并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占据主动。

http://www.cnren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