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薪资3000元 海归不再“金贵”了吗?
6月,求职的冲刺期。多地招聘专场传来信息: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的薪资期待值持续下降,特别是其中的“海归”,起薪已基本与本土的高校毕业生一致,月薪3000元照样有不少“海归”愿意来。有评论称:“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
近些年,笼罩在“海归”这一群体头顶的不再只有光环,也伴随着阴影;虽然不乏精英,却有越来越多的海归被称为“海带(待)”“海参(剩)”。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会迎来一个拐点,海外回国的人数将超越出国的人数,史上最大“海归潮”正在逼近。物以稀为贵,如今的海归,难道真的“减价”了吗?
昔日“外国月亮圆”,如今“故乡草更绿”
●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快,2001年海归1.2万人,2013年海归超过35万人
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气专业的余屹本科时通过学校项目出国,今年7月将从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与余屹通过同一项目出国的一共有20多人。他说,“一半跟我一样一毕业就回国,还有几个打算在新加坡先工作几年,可能超过八成最终会回到国内。”
教育部发布的《2013回国留学人员就业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回国人数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1.2万人,2005年增加到3.5万人,2009年进一步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8万人,2012年更飙升到27.3万人。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虽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回国留学人员。
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眼中,不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故乡草更绿”。
“在英国收入会比较高,不过我还是会选择回国,回到家人朋友圈当中。”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李畅说。她承认,尽管留学多年,但与当地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这种文化隔阂倒不是源于故意排斥,而是天然存在的。”
海外人才遭遇的“职场天花板”就更为明显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硕士国曦萌回国最大原因是职业发展受限:“美国的精英团体中很少见到华人的身影。”
国曦萌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例:“我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移民和中国企业的跨国案子,挣得很少。”国曦萌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就要申请工作签证,工作必须与在美国学习的专业直接对口。“这几乎把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框死了。如果回国的话,我选择的方向可以多很多。”
不少留美学生也反映,美国现在的工作签证实行抽签制,即使幸运地被抽中也仅是具备了被审查的资格,这让找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相应地,国内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91.8%的中国海归都如国曦萌一样,认为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在降低。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环境稳定,创业空间广阔。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和战略,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各种人才政策,这都让中国留学生对国内市场信心倍增。而从世界范围看,人才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人力资本回归的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上格外明显。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
●海归就业难度增加,但大多数能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没有变“海待”
留学归国的人员数量迅速增加,“海归”也有逐步变“平凡”的趋势。
就业变难了,有人开玩笑说“海归”正在变“海待”。余屹的国内应聘路就走得很辛苦。由于国内招聘季要比国外提前,国外学业难以抽身,余屹只能通过网络申请岗位,需要统一考试时再飞回国内。“国内实习经历少,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少,许多招聘会也参加不了,找工作并不容易。”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硕士叶雨青回国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适合在国内就业,而且面临人脉网络断裂的情况,“海归找工作,不比国内的毕业生容易。”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727万人,近年来最高,同期海归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这两类群体的择业取向接近,导致就业矛盾突出。
薪资待遇也在下降。2013年对留学归国人员的调查显示,77.5%的海归表示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38.5%的海归表示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在巴黎留学10年的林琳就是其中失望的一员。“我在巴黎口译一天的报价是500—650欧元,而回国后从事口译最低的一次是600元人民币。”
海归就业难度增加、待遇下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文书看来,是一个正常趋势:“因为出国门槛降低了,国内外教学质量差距的缩小也导致海归的价值相对下降。”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加,其中自费留学生已占九成以上,同期,回国海归一般以硕士为主,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时间都比较短,逐步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过去海归的海外经历动辄七八年,现在有的出国读个硕士只需1年。在海外学习时间缩短,意味着投资降低了,那么作为回报,求职机会和薪水比起以前肯定会低一些。”
尽管如此,整体来看海归群体的就业问题并不算太突出。“海归就业可能不像前些年那么顺风顺水,但相对更好的受教育质量和较丰富的国际经验让他们在就业方面仍有优势。”高文书强调。2013年的数据显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或“海参”。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据了解,目前,不仅高层次稀缺人才备受国内市场欢迎,普通海归回国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在国外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回国后先不说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职过程中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毕业的史嘉历数了留学生回国的优惠政策:办理户口有优势,可申请各种政府创业就业奖金,在创业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学生创业园提供一条龙服务。史嘉正在考虑买车,“回国留学生购车有免税政策。”
“大出大进”将是新常态
●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人才引进工作重点
“未来中国人才的流动态势一定是‘大出大进’。”高文书认为,出国留学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仍将长期保持在高增长状态。这种情况下,未来海归们更需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不是凭借海归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向市场“要价”。
余屹刚刚在国内的三线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觉得挺满意:“不是出国镀层金回来就一定比别人强。如果你在海外的学校专业不好,应聘时反而成为劣势。”
像余屹这样想的海归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海归回国就业仍贪偏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13年,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在上海就业,8.7%在广东就业,再加上江苏、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同时,海归的就业领域也高度集中。2013年,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政府和公共事业(6.9%)。
高文书分析,从统计数字可见,海归的求职期望仍然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学生出国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有的单纯考虑来钱快或者热门的专业,导致了回国就业的扎堆,对就业不利。“理性选择专业,把国外的时间更多花在学习和实习上,这两点才决定海归回国后是否具有竞争力。”高文书建议。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整个市场对海归的需求正在回归理性。不过,一些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仍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企业不待见海归,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但另一些用人单位对海归仍过度追捧,特别是一些政府和事业单位。”高文书说。
“我们院只要本土博士后和洋博士,国内应届博士一个都不要,我只能出国挣个名头再回来就业。”北京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研究员说。据悉,北京许多重点高校也都有非“洋博士”不招的规定。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引才举措也有些变了味儿。“有的地方甚至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国外名校毕业生,引进几个国外带回的专利。”高文书认为,引才的优惠政策虽然重要,但应该淡化与政绩的关联,否则会让一些海归的实际价值被不合理放大,也给其他海归求职者以不正常的引导。
“科学制定海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国家未来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高文书表示。比如,更多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越来越多的长期穿梭于国内外的“海鸥”群体,加大绿卡发放和人才签证的力度,激励他们为国服务,不仅促进人才回流也促进人才“环流”;对于再“归海”的海归,要统筹考虑其合同期满后或者退休后的待遇延续问题等。
http://www.cnrencai.com/【薪资3000元 海归不再“金贵”了吗?】相关文章:
2016海归创业政策以及海归创业优惠政策07-30
薪资的证明11-06
海归与土鳖创业故事07-24
个人薪资证明10-15
薪资证明范本10-18
贷款薪资证明02-24
薪资调研报告06-16
有关海归的个人简历07-21
"海归派"创业利与弊09-25
小“海归”纷纷回国择业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