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值得,莫过于心甘情愿
前几天我妈跟我讲了个励志段子,说某个大学老师多年来坚持研究某个文史课题,该课题在国内一直无人问津,因而此人在国内也一直过得很潦倒。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美国回来的某教授也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二人一拍即合,教授把衣钵传给了此人,此人便远赴美帝接任要职,过上了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
结论是,做人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坚持,只要你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深学透,你一定会等到一个好结果的。
好一碗鸡汤。
我当时就驳了我妈一句:"假如他没有遇到这个教授,假如他人生中没有这个机会,是不是他这一生的坚持就都是错的了?"
我妈说:"怎么会呢?只要他学有所成,他总会遇到机会翻身的啊!"
可是,假如他偏偏就是没有翻身呢?
所有的鸡汤都在告诉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内心的信仰,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成功--而我一直都觉得,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则完全不靠谱。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拿个别案例煲一碗鸡汤原是不难,可谁又能给你的人生打上一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包票?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某人家里有个长辈,一辈子都是个贫穷的农民,但这位长辈很热爱阅读,总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力量。所以,在其他村民都暴躁易怒怨天尤人的时候,他总是活得乐呵呵的。后来有杂志办了一场"阅读改变命运"的征文比赛,此人把这位长辈的故事写了下来去投稿,结果被拒了。等结果一出来他才发现,所有获奖的征文,全都是讲主人公靠阅读获取了知识,之后如何发家致富衣锦还乡的故事。
可是,只有发家致富,才叫做改变命运么?阅读这件事本身,难道不是开了一扇窗,把原本烦闷潦倒的生活,变成了色彩缤纷的传奇?
是不是只要做不到发家致富衣锦还乡,阅读这个爱好就谈不上它的意义了?
在托福听力里有过一篇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讲座,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理论。他界定了两个名词:外在价值(extrinsicvalue)与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
如果我们只是把某件事物当做是达成某目的的一项工具:例如我们去健身,是为了瘦,是为了美,是为了大功告成之后吸引更多人的青睐,而健身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煎熬--那么当我们说自己喜欢健身,事实上我们只是在推崇它的“外在价值”。
但"内在价值"指的是,我们就是在享受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没有把它当做达成目的的工具,我们不在乎得到的结果如何--例如我们不在乎体重减没减,我们只是觉得运动让自己很快乐,那么我们就是在享用它的“内在价值”了。
又例如有些人教书是为了工作稳定收入好,他们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管教一群熊孩子是多么多么辛苦,好在工作待遇还不错。而有的人教书,仅仅是在享受与小朋友们相处的那种快乐,至于薪水,那不过是额外的收益罢了--意思就是,即使薪水没有这么高、工作环境没有这么好,这个人继续做着这份工作,也一样可以很快乐。
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在渴望着奇迹。
例如兢兢业业工作的小会计,用善良与勤恳打动了霸道总裁,谱写出一段灰姑娘的传奇;例如认真画图的工程师,忽然得到一个机会大展拳脚,成了首屈一指的行业巨头;例如脚踏实地的公务员,忽然撞了大运,在股市里挣了大钱,便辞职下海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连我自己,也一直都是个渴望奇迹的人。我一直大言炎炎地说,做人就是要去追求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业。我也一直不太看得上身边那些,服从家里安排去考公务员,抑或是靠父母的人脉被安插进哪里哪里工作的朋友。我一直都觉得,只要坚持梦想,就会等来奇迹。
就像我去年申请研究生,本科出身和绩点条件都不乐观,唯一可能出彩的就是我完全DIY写的那些材料--结果我竟然拿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面试。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藏着掖着,生怕说出来就被人抢了去。我为自己格格不入的本科怨念了四年,拿到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在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吧?
可我后来得到的结果是waitinglist,即所谓“没有录取也没有拒绝”的备胎。如果已录取的人当中有人不去,我就有机会补上名额。当然,这种备胎转正的"殊荣",并不是那么容易等到的。
在gap了一年重新申请之后,我今年要去的学校,也并不是它--并不是我一说出名字就会得到一句"哇"的女神校哥大,而是需要我解释完地理位置再解释专业排名的,另一所令我心仪的大学。
虽然我自己觉得功德圆满了,但在许多崇拜常春藤名校的国人看来,我所创造的这个“奇迹”,恐怕是大大打了折扣的.吧。
可这也没关系啊。我跟人说,在这一年里,我有很多闲时间,所以能够关注时事和娱乐新闻,可以写周记,因而结识了许多读者,还得到了许多出版公司的邀约。这恐怕算是我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创造的另一项奇迹了吧?
但就在昨天,我发现,我可能也创造不了这个“奇迹”。
昨天,一位诚意十足的编辑朋友,在新书选题通过之后,开始与我谈合约。钱的方面我根本没纠结,差点就直接签约了,直到编辑朋友说,想把我拟的书名《少年心事何足道》改成《以自己最骄傲的方式活着》。我当时马上说:“等等!这个约我不能签,我不能忍受自己的名字和一个这么鸡汤的书名挂在一起……”
当然,我自己取的书名未必有多高明。只是我希望,挂上我名字的作品,起码表达的都是我自己的心意,而不是为了迎合谁谁而涂脂抹粉伪装出来的。
然后就有朋友来找我谈心,跟我说,我这段时间出的两本书《忘则怎生便忘得·闲品金庸笔下的爱情》和《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走的都并不是很大众很畅销的路线,而且也并没有配合做任何宣传活动,甚至没有进行业内盛行的“买榜”。如果我坚持自我,不准备市场化的话,可能我就要一直做一个小众作家了。
所以,to be or not to be?
我压根就没有犹豫。我觉得我要继续做自己,哪怕代价是可能无法“出头”。
首先我这个人很幼稚,我觉得“小众”这个头衔逼格十足。然后,我觉得,属于我的读者和市场,真的是贵精不贵多。其实不管是开一场几万人的演唱会,还是面对台下只坐着一两个人的音乐分享,我们都可以用尽全身力气,痛快地唱下去,不是么?
那么问题又来了--
有可能,我现在全心全意坚持的这件事,最终也没有办法给我带来很辉煌的成果。
有可能,我一直就停留在这个自娱自乐的阶段,上不了什么排行榜,也拿不了多高的版税,根本赚不来什么让家人在社交场合"长脸"的资本。
有可能,在不久之后,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会远远不及那些曾经被我“看不上”的,完全被动地接受家里安排,去这里那里工作的朋友们。
那么是不是,只要等不到一个扬眉吐气的大结局,我的一切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呢?
当然不是啊!我写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做自己满意的作品,读新奇有趣但可能找不到工作的电影专业,为自己勾勒一种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我本身就是在享受。
连生命本身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为什么老想着某个节点便是自己的结局?
我总记得宝莱坞电影《三个白痴》里,那个想当摄影师的儿子,去与那个一心希望他成为工程师的老顽固父亲沟通。他说:“如果我去当摄影师,也许我会挣得少一点、过得辛苦一点,但我这一生都会很快乐。”那个父亲听罢,颤抖着手,震惊而难以置信地,抚摸着他为儿子当工程师而新买的电脑。我满以为他会大发雷霆,结果他却在半晌之后吐出一句:“退了这台电脑,应该可以给你买一台像样的相机吧。”
当时就看得我热泪盈眶。
嗯,我从来都不会煲什么鸡汤,也给不出什么励志的段子。
我只是觉得,在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内,我们总应当努力去追求那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哪怕我们终究无法用世俗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成功”,难道,做这件事就不值得了么?
人生最值得,莫过于心甘情愿。
我想,我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大放异彩满载而归的大团圆结局。而是,我会努力去做一件由头至尾都令我热爱和享受的事情,即便到了终点处一无所有--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很快乐。
【人生最值得,莫过于心甘情愿】相关文章:
最值得看的人物传记05-31
未来最值得投资和创业的行业01-22
值得收藏的智慧人生格言03-21
最值得HR学习的几种专业面试方法12-04
最值得关注的九大营销策略04-06
美国九大最值得选择的留学城市介绍12-07
国庆节到威尼斯旅游最值得去的景点04-24
国庆节到墨尔本旅游最值得一去的景点04-22
国庆节迪拜最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04-18
测试你人生在世最在意什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