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为什么不那么亲了
时代在变,中国必将会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所以,宗族、亲戚观念的式微是一种必然。然而,不管时代的变化怎样改变着我们和亲戚之间的关系,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亲戚仍然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是我们和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关系。
当我们怀念亲戚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一定有这样的时候:当你想到亲戚这个词,思绪悠然,心头和暖,脸上的神情也不知不觉地柔和了许多,你在心里轻轻地叹息一声。这叹息里,有对回忆的感动,有对旧时光的感怀,也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淡淡感伤。
是的,尽管亲戚这个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于我们越来越淡漠了,但总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亲戚”。
年轻一辈最怀念的,是“走亲戚”的热闹和快乐。70后的许多和妻子在杭州工作,老家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工作后,他只有春节才回老家,结婚后,则连春节都不能保证年年回老家了——有时也要去丈母娘家。提起亲戚,许多说:“学生时代,最盼的是过年走亲戚。除了去外公外婆家,还要去叔叔伯伯姑姑姨妈家,父亲的姨妈和姑妈家,母亲的姨妈家。轮到我姑妈家请客那天,我们家和三个叔叔家总是一起去,可热闹了。虽然当时大家生活都清苦,但请客那天会做很多好吃的菜。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大人们边喝老酒边聊天,别提多美了。”
80后的陈曦说,小时候在姥姥家待的时间最多。姥爷弟兄几个,所以叔辈舅舅也多,他们的孩子更多,就有了十来个表哥。一放暑假就去姥姥家,表哥们领着河边捉鱼,树上捉知了,带着偷西瓜,每次快开学的时候都舍不得离开。后来,随着姥姥姥爷的相继过世,亲戚们慢慢疏远了。
父辈们最难忘的,是亲戚们互相扶持的情分。60后的老易说,“我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是亲戚帮助我们。我儿子考大学那年,我摔断了腿,半年多没有去做工,孩子妈妈又不巧生了场大病,收到录取通知单本来是高兴的事,但一家人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亲戚们自己手头也不宽裕,我们也不好开口借。第二天一早,儿子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妈来了,说他们已经凑齐了学费,还给儿子准备了一个新皮箱,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说去省城上大学不能太寒酸。”
50后的.林阿姨一直对亲戚们的帮助念念不忘。“2000年,我老公突发脑溢血,之前,他身体一直很好,脾气也好,对两家的亲戚都很和善大方。出了意外之后,幸亏有亲戚们帮忙,找到熟人,在救护车到医院之前,就已经联系好了医生,入院就做了最及时的处理。”
更老一辈的,最怀念逢年过节一大家子的大团圆。周爷爷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周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们给他带来了9个孙辈。春节是周爷爷最开心的日子,女儿女婿外孙们来拜年,周爷爷准备一大桌子菜。
关于亲戚,我们各有故事、各存心思,但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怀念。
亲戚没变是时代变了
木心曾经写过一首优美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被记忆酿成醇香的酒,是美好而又诗意的。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带走了“从前”,那田园牧歌般的“过去的日子”成了我们共同的乡愁,亲戚,是乡愁中一道隽永的风景——亲戚虽然还在,但是那份亲密已经在慢慢消失了。
有热心人制作了一张亲戚关系图,每年春节前都会成为热点话题,很多人大呼有用有用,要带着这张图回家过春节见亲戚——因为他们真的已经不知道怎么称呼那各种各样的亲戚了。叔叔伯伯姑姑姨妈还好,轮到表叔堂叔表舅表姨夫舅外公,就真的晕了。亲戚关系图的走红,说明大部分的亲戚已经因为疏于联系而正在淡出生活。无怪乎许多人感叹,现在生活好了,人情淡了。
人情淡了,不是亲戚变了,不是我们的心变硬了,而是时代变了。木心的那首诗,叫做《从前慢》。是的,从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慢时代,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快的时代。这快的时代改变了很多事物,包括我们和亲戚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口的迁徙变快了,导致大量由宗亲血脉形成的关系网逐渐疏离,建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
社会发展的速度变快了,这同时也意味着,亲戚之间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会阶层,发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来的阶层,甚至可能因为不可知的变故沦入更低的阶层。当亲戚之间的差异变成了阶层与阶层的差异,疏离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我们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亲戚这种最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上的,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种社会关系在城市里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业缘、利益缘——所以我们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同事、领导、客户、合作伙伴,而鲜少有亲戚。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热衷的一种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缘,即趣味一致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朋友,虽然互不相识,但三观相似,意趣相投。我们的交往圈开始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圈”,圈里的人要么是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要么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实用价值的,亲戚们渐渐淡出了这个圈。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代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令亲情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年轻一辈从乡村、小城镇、小县城等熟人社会走出,来到更注重个体感受与隐私权利的陌生人社会,与故乡地理距离拉大的同时,与家人的亲情、心理距离也不可避免地拉伸。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注重人情、私情的表达,相互了解、打听各自的情况,常成为典型话语;另一方面,已经习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年轻人,则更注重自身的隐私和个体感受,熟人社会中常见的嘘寒问暖、问候打听,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被窥伺感,感到不适。
有好事者制作了《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亲戚们的问题常常从“结婚了吗?”开始,如果说结了,那就交代另一半的情况;接下来会问:“生孩子了吗?”如果说“生了”,就会要求把小孩子叫来表演唱歌跳舞;如果说“没生”,就会劝你快生。如果“没结婚”,就会给你各种“忠告”,殷殷劝你快抓紧结婚。“列表”吸引了30多万网友讨论,热议的背后不难看出一代人对亲戚的抗拒和无奈。
亲戚仍是我们在这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毋庸置疑,中国必将会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所以,宗族、亲戚观念的式微是一种必然。然而,不管时代的变化怎样改变着我们和亲戚之间的关系,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亲戚”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亲情和伦理的国度。
所以,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亲戚仍然是我们生命的来处,是我们和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关系,我们如何能轻易漠视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亲缘?
我们无法回到从前。可是,总有些什么,是我们应该做,值得做,也能够做的,那就是,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古典的、美好的、坚贞的、厚重的部分,以自身为载体,传承下去。
拿出你的诚意来,你在异地工作,春节不想挤火车回家,不能在过年时去拜访亲戚,但至少,逢年过节可以打个问候的电话。拿出你的真心来,不要担心会“高攀”了那些风光显赫的亲戚,再成功的人也需要温情;不要嫌弃那些爱盘问打听的亲戚,那只是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虽然有点八卦,但也是一种亲情流露;不要害怕打扰那些忙碌的亲戚,一份久违的问候也会令他觉得惊喜和感动。热忱地拿出你的真心来,因为真心一定会被感觉,被呼应,被传递,会让你成为亲戚这条亲情链上最结实强韧的一环,一环一环链接下去,亲情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亲戚为什么不那么亲了】相关文章:
传统民俗走亲戚09-17
过年走亲戚的风俗02-11
亲戚关系证明书示例08-04
过年亲戚扎堆比孩子怎么办04-18
电脑为什么黑屏03-05
你为什么创业?07-13
我为什么能成功06-21
刘若英为什么叫奶茶03-05
齐秦为什么叫小哥03-05
诺言为什么叫厂长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