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柯尔克孜族熬鹰习俗
在中国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柯尔克孜族,他们世代与鹰为伴,共同书写着一段段关于勇气、智慧与传承的故事。其中,熬鹰习俗作为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更是游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柯尔克孜族熬鹰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柯尔克孜族熬鹰的简介
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枪 支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过去,一只鹰的价格比一个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嫁妆还要高。即便是现在,养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办一个驯鹰许可证要500元不说,这家伙每顿能吃两公斤肉,还得是新鲜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驯鹰。两年后,因为了解到驯鹰术是柯尔克孜族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禁鹰令才解除了。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
一个出色的驯鹰人需要具备三种品质:爱好、稳重、力气。三者缺一不可。
柯尔克孜族熬鹰的过程
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就是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十天,鹰被弄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而摔倒在地。但就算摔倒了,也不要心疼它,要往它的头上浇凉水,使它苏醒过来,并且还不让它睡着。之后还要饿鹰,一般要把鹰饿10到12天,只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鹰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敏捷起来。经过这一番打磨,鹰的野性大都能去掉,驯服于主人。
“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饥饿许久的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地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喂鹰的肉也有讲究,必须是不含激素的鲜肉,各种动物的内脏也不行,脏肉、烂肉、有异味的肉都不能喂。
室内调驯结束后,再到室外。室外调驯,先把鹰的尾巴用线缠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再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着肉的狐狸皮作猎物,让它由空中俯冲叼食。这样驯养一段时间,再拆去尾部上的线,但要在它的腿上拴一根长绳,像放风筝似地让它去捕获猎物,待熟练后,可将手中的绳子松开。
驯鹰人要不断地对着鹰说话,让自己的声音印在它的脑子里。每天还要抚摸它几十遍,使鹰熟悉主人的气味,等它长大后,鹰也就能识别出并只听主人的命令了。训练好的鹰,狐狸、兔子这些动物,它都能轻松抓到。
柯尔克孜族族熬鹰习俗在过去是为了帮助人们捕捉食物,而现在大多数是把它当做一种闲暇时的娱乐方式。可是不管是为了什么,在1-5年之后,被驯服的鹰会重返天空,获得自由。
柯尔克孜族的熬鹰习俗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民族技艺,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展现了柯尔克孜族人的勇敢,智慧。
历史渊源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历史比较悠久,史诗《玛纳斯》与叙事诗《布达依克》等史诗都形象的表达了柯尔克孜族对鹰的敬畏心理。
《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这两部史诗都再现了柯尔克孜先民狩猎时代的生活、习俗、信仰与思维方式。根据《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这两部史诗,人们可以了解柯尔克孜族开始驯鹰和养鹰的时间。《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这两个都属于神话史诗,学术也证明神话史诗的诞生时间很早。从考古文物中发现遥远的古代鹰雕实物,说明北方民族的鹰神崇拜和神话,是具有历史文化依据的,而且产生的年代相当古老,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有了鹰神崇拜,很可能关于鹰神崇拜的神话也就诞生在那一时期。根据这个文献人们可以说柯尔克孜族开始驯鹰的时间就距今6000年左右。
据苏联考古学家在叶尼塞河沿岸的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一世纪至三世纪期间,古代柯尔克孜地区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在叶尼塞河上游发现的岩画中,骑马架鹰、骑马射箭、骑马追逐,以及几个猎手骑马合围猎物的场面随处可见。这个文献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汗国时期就有了驯鹰的习惯,这可能是当时的狩猎社会形态决定的。柯尔克孜族猎鹰起源于叶尼塞河流域,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技艺是口头流传下来的。
民俗内容
驯鹰过程包括捉鹰、熬鹰、驯鹰三个环节。
捉鹰
捉鹰十分艰苦,非常危险。鹰是一种凶猛的禽类,它在高高的树上,或在险峻的岩壁上筑巢,要捕捉到它,难度可想而知。到鹰巢掏雏鹰,一但被雌雄苍鹰发现,就会受到最凶猛地攻击,轻伤及皮肉,重则双眼被抓,甚至丧命。
熬鹰
驯鹰人捕回鹰后,先要摸清鹰的脾气性格,是温顺的,还是暴躁的,才能有的放矢。先进行室内强化驯养,用芦苇管灌水洗胃,将鹰架在胳膊上,连续5天5夜不让它睡觉,它一有困意,就用木棍敲头,以此消磨它的野性,使其逐渐适应主人驯养习惯。驯鹰人为了让鹰能熟悉自己的气味,要经常给鹰喂自己的唾液,为了让鹰熟悉自己的声,要不停地对着鹰说话,鹰把主人的气味和声音牢记脑子里,以后才能识别、听从主人的命令。经过这样驯练,野鹰对主人产生了依赖性而离不开主人。几天后,驯鹰人再让疲惫已极的鹰吞下用皮革裏着的肉,皮革不被消化,第二天吐出来时会带出体内多余的脂肪,经过3至5次的吞吐过程,鹰被熬得消瘦了,体重减轻了。
驯鹰
驯鹰是室外工作。驯鹰手把鹰尾羽毛缝起来,使它高飞不成。再用绳子拴一只活兔,作为鹰叼食的活把,把鹰放飞空中,引诱它向活兔俯冲,反复练习,以提高它敏捷的能力。经过一定的叼食驯练,驯鹰手即拆去鹰尾的缚线,再换用长长的绳子拴在鹰腿上,驯鹰手像放风筝一样,牢牢地控制住它的飞行速度和范围,驯练它捕捉猎物的技能。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驯练,一只野性十足的鹰,就变成了听侯主人使唤的猎鹰了。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驯鹰作为柯尔克孜族的生活习俗,在过去的游牧生活中起到了捕食的重要作用,现在政府极力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现状,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牧民定居和抗震安居房,必将对柯尔克孜族的游牧生活产生影响,加之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不允许随意抓捕,同时现代的狩猎手段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都与驯鹰这一传统民族习俗有冲突,导致这一传统生活习俗濒临失传。
传承人物
库尔马西·胡特曼,男,柯尔克孜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306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获得“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项目保护单位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9年3月20日,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阿合奇县举办第二届猎鹰节,当地柯尔克孜族民众聚集在该县赛马场,展示自家驯养的上百只猎鹰。
【柯尔克孜族熬鹰习俗】相关文章:
熬着过日子的说说11-22
形容熬通宵的句子04-26
关于熬不了夜的说说01-05
熬最深的夜说说文案01-04
鹰的遗言阅读答案11-16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2-19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11-05
熬夜把头发熬秃头的文案句子收藏01-07
除夕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盘点02-17
熬了一整个夏天终于拿到驾照的说说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