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艺术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汉沽飞镲是渤海湾沿海渔村流传百年的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
汉沽飞镲渗透着天津滨海沿海渔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惯和民间智慧。据传,它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养船人家备飞镲作为联络渔船撒网、收港的信号,也作为收获鱼虾回港时的“打喜”工具。
汉沽飞镲原始用四对镲,另有一面大鼓、两面大铙为演奏乐器。边演奏边耍镲,锣鼓喧天、龙腾虎跃,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勇敢无畏的气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后来各飞镲队20人左右不等。汉沽飞镲的发展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解放前,每逢娘娘庙会,飞镲表演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特别是每年阴历四月中旬,为保一年的出海平安、渔虾丰收,都要结队到河北迁西景忠山酬请护海娘娘护驾,为了渲染气氛,一路上便带着锣、鼓、镲随行敲打。后来,高家堡村一位长老赴景忠山还愿时,将僧人在朝山庙会上朝拜佛祖过程中一项祭祀方式带回民间,又将汉沽飞镲再度丰富,形成了“敬香曲”、 “朝山颂”、“飞钹曲”三曲荟萃的飞镲三曲。
在汉沽飞镲的传承中,一些曾经学过形意拳的老人,尝试着把形意拳的动作融进敲镲动作中,“苏秦背剑”、“双刀花”等优美的武术动作造型,“上打插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眼似流星手似剑、身如蛇行腿如钻”之形意拳功夫,并以双手缠绕绸布带执镲,在凝重的鼓、铙声的伴奏下彩穗旋抖镲翻飞,从此渔民手中的铜镲真正“飞”了起来。当地遇到喜庆节俗活动,汉沽飞镲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现在,飞镲队遍及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
目前,汉沽区有十几个飞镲队伍,多次参加天津市各项活动,把汉沽飞镲搬上了舞台,参加天津市津沽民间花会大奖赛获革新二等奖,参加中国艺术节天津分会场开幕式演出,天津首届田野艺术节演出等活动。汉沽飞镲是天津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汉沽地区独特的风格特色。正因为如此,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濒危的文化亟待拯救,濒危的技艺需要推广,将即将灭绝的文化吸收、归纳、总结、弘扬。“申遗”成功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把濒危的文化遗产传播开来,让后辈了解祖先文化的精彩,路漫漫其修远……
【民间表演艺术汉沽飞镲】相关文章:
民间表演艺术白仓高跷12-20
飞屋环游记简历封面02-04
飞牛网的招聘信息03-06
飞亚达2015校园招聘09-25
美食印度飞饼的做法12-07
辽宁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02-03
民间歌曲新化山歌12-20
民间表演大沽龙灯12-19
民间音乐聊斋俚曲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