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独龙族舞蹈文化
独龙族有自己的民歌,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舞蹈。毕竟歌舞本是一家。下面小编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独龙族的舞蹈文化吧。
独龙族舞蹈
独龙族舞蹈多祭把性舞蹈,多为集体舞和“纳目萨”(巫师)跳的单人舞。舞蹈队形一般有两种:一是,两横排交叉行进;一是,逆时针方向圆舞两种。其舞蹈的主要道具是刀与铓锣,舞蹈时,刀为道具,铓锣为伴奏乐器。
(一)剽牛舞
“怒哇德噜拉姆”为独龙语,“怒哇”指“剽牛”,“德噜”含有“召集全体氏族成员聚会”之意,“拉姆”为“舞”,全句意为“剽牛召集全体氏族成员聚会舞”,简称为“剽牛舞”。
独龙族“剽牛祭天”,多由某个较富有的人户,以个人的名义召集和组织全村寨的族人,以及远居各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他所举行的“剽牛祭天”仪式。主人首先向族人宣布剽牛的日期,向远地的亲朋发出邀请的木刻信息。活动前一夜,主人家准备好所需的食物、水酒,恭请巫师和寨中有威望的男性长者,来为家人祝福、祈祷、驱邪、撵鬼、祭祖。来者先用歌声颂扬主人的美德,预祝其家人前程灿烂幸福,祈求神灵使氏族通过剽牛兴旺发达。“剽牛祭天”一般进行三天,如果属于集体共献数头牛的祭祀仪式,则可达七至九天。
1、形式
剽牛舞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在不同的时间、场合用于不同的祭把对象。在不同的村寨、不同的祭祀场合中,有不同的称谓。它的突出特点是舞蹈始终都离不开剽牛这一活动。用于祭山神、猎神的剽牛舞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村寨男性为主在祭坛四周舞蹈;另一种是全寨族人在寨内坪地狂舞。再有则是在屋内围着火塘跳的舞蹈,是表示对男孩成年或出猎勇气的祝贺。
2、队形
其基本队形有三种:一是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舞,这类队形中还有舞蹈者自转或与舞伴相转而同时又要往大圆圈方向转的跳法。逆时针方向行进是传统的规定,艺人说如果顺时针方向进行便是对神灵和祖先的亵渎和不忠,只有死去的人在阴间才往相反方向进行。第二种是舞蹈者站两排并相互来回交叉进行舞蹈,在这种形式中,有时也有双方舞蹈者相遇后相互转小圈的形式。第三种是舞者在无固定的队形中,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跳去,这种形式多在众人从自家向剽牛场聚集或走在祭把、猎场的山间小路上和在寨中游走时,边走边舞。
3、套路
剽牛舞共有五十多个套路,大多数在剽牛舞场内进行。剽牛舞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搓小米舞”、“洗衣舞”、“刀舞”;有反映对自然界崇拜的“望星星舞”;有反映喜悦欢乐心情的“欢跳舞”、“蹦蹦跳舞”、“铓锣舞”等;有反映狩猎劳动生产和模拟动物的“乌鸦舞”等等这些具有特色的舞蹈艺术,如一幅幅通俗画卷,向人们展示着独龙族先民劳动、生活的历史情景。
4、动作
剽牛舞的内容、形式和动作等,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有的名称相同而动作不同,有的则是动作相同而名称不同。同样的刀舞、铓锣舞,各地在名称上相同,但在舞蹈动作上就不同。
剽牛舞的基本动律主要体现在腿和脚部,下肢部位的动作变化多端。有时,一个舞蹈套路,只使用一个基本动作,有时则由几个基本动作组成,在下肢部位舞动时,上身也常常配入一些相关动作,如前俯后仰,上下起伏,或是左右摆动、左右扭动等。这些配合动作虽然幅度不太大,也不太明显,但对形成独龙族舞蹈艺术的特点、风格、韵律、动势等,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各地剽牛舞的韵律、风格基本相似,但也有地区性的差异。独龙江下游的马库、巴坡一带,舞蹈者因多为女性,舞蹈的风格显得轻柔优美和抒情、细腻,节拍复杂,动作多样化。中游以上的孔当、献九当、龙元、迪政当等村,舞蹈简练,风格显得古朴、粗犷、动作幅度较马库、巴坡一带的大些。马库、巴坡一带的舞蹈内容较为丰富,搓小米舞、望星星舞等只有该地才有,这些舞蹈与他们的劳动有关,小米是这一带的主粮,而其他村就少有或没有。
马库、巴坡一带所有的舞蹈全由女性承担,男性只参加跳刀舞和在护送木桩以及牛时才跳来回走步舞、边走边跳舞。大圆圈的狂欢舞蹈基本没有男性参加,这也许与当地母系社会的历史有关。其他寨子的舞蹈都是男女混合而跳,但有些舞又属男性专跳,如献九当、迪政当的刀舞就是男性舞,是男人祭山、猎神时跳的。
有部分套路,是某一仪式中必须跳的,如马库、巴坡刀舞是在“开门仪”时必须跳的,意义在于“驱邪求福”;献九当的刀舞,在剽牛舞狂欢前男性成员到祭坛时必须跳,意义在于为祭祀翮狂欢“开路”,撵除作恶的魔怪,使来年人丁庄稼兴旺。迪政当的刀舞也是剽牛狂欢前必须跳的,而意义则在于“除旧迎新”和传播氏族家谱以及迁徒时所经历的路线。
剽牛舞自始至终每拍敲击一下中、小铓锣为舞蹈伴奏。在马库、巴坡一带除有铓锣敲击外,还有合掌击节而舞的特点。铓锣在剽牛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艺人们都说:没有铓锣不能举行“剽牛祭天”活动,没有铓锣不能跳剽牛舞。在举行“剽牛祭天”仪式之前,众人就是在铓锣声的招呼中集中到剽牛场地,而后又随铓锣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它既是乐器,又是道具。铓锣除了为全部舞蹈伴奏外,同时还有属于自己的舞蹈,如“大铓锣舞”和“铓锣舞”等。在跳铓锣舞或大铓锣舞时,往往有赛个人铓锣质量、音量和重量的意思。
(二)祭亡灵舞
是为祭奠、敬送死者灵魂而跳的舞蹈。当一位老人去世后,家人因生活困苦而无力祭献,只好等到经济生活好转时再补祭。补祭时,要进行祭亡灵舞的活动,整个补祭仪式始终贯穿着舞蹈。舞蹈的目的是把还留在家中的精灵送到“祖先开发地”,舞蹈只能在死者的家里举行。
(三)跳鼓舞
在病患者屋里举行。舞蹈的目的是要通过巫师们所跳的舞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巫师通过舞蹈,首先查明病患者被哪路“恶鬼”附体缠身,然后以舞蹈的各种动作去恐吓和撵除缠在病人身上的恶鬼。
(四)锅庄舞
是从藏族地区流传到独龙族村寨的,在任何时候都可进行,不受时间、地点、人数、辈份等限制,除固有的歌唱形式外,还可以即兴演唱。此外,舞蹈还可以在丧事中进行。当一个人去世埋葬后,人们要在死者的坟地旁守夜,在火堆周围,众人围圈而舞,通过歌词来回忆死者生前的经历和安抚死者灵魂,安慰死者的家人等,并借助舞蹈吓退要来吃尸体的“恶魔”。
独龙族还有为传授劳动、生产知识所跳的“织布舞”;在狩猎前后所跳的“狩猎舞”;在婴儿出生后表示“除垢”、“洗礼”的“祝福舞”;在播种前祈祷神灵,种子不被害虫毁坏的“播种舞”;装扮成凶禽猛兽的“祭鬼舞”等。
独龙族舞蹈特点
1、 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因此其祭祀活动很多,几乎所有舞蹈无论是从起源上,还是过程来看,都与自然万物紧密联系,与祭祀活动环环相扣。
例如,在马库、巴坡一带有“剽牛舞兴起”的传说:独龙江流域曾流行过一场瘟疫,人们恐惧万分,便请巫师打卦问卜。测势的结果是因为人类过上太平日子后,忘记了向各位神灵祭供,天神为此发怒便降下了这场瘟疫。人们急忙献粮献酒,并拉出几头牛“剽牛祭天”。祭仪中,人们敲起铓锣,跳起舞蹈。经过几天几夜的狂舞,终于感动了天神,收回瘟疫。事后人们认为舞蹈挽救了众人的生命,便以舞蹈贯穿“剽牛祭天”的整个活动过程。
再如狩猎前后所跳的“狩猎舞”;在婴儿出生后表示“除垢”、“洗礼”的“祝福舞”;在播种前祈祷神灵,种子不被害虫毁坏的“播种舞”;装扮成凶禽猛兽的“祭鬼舞”等等无不体现出其族古老的浓厚的“万物有灵”崇拜。
2、简单古朴
从其穿着、居住来看,独龙族是个尚简的民族,其舞蹈动作也同其民族性格一样,简单古朴。如牛舞的基本动律主要体现在腿和脚部,下肢部位的动作的变化。一个舞蹈套路,一般使用一个基本动作,有时则由几个基本动作组成,在下肢部位舞动时,上身也常常配入一些相关动作,如前俯后仰,上下起伏,左右扭动等,这些配合动作幅度不太大,也不太明显,风格显得古朴、粗犷,简单易学。
3、含有氏族社会的影子
独龙族舞蹈者多为女性,这也许与当地母系社会的历史有关。如马库、巴坡一带所有的舞蹈全由女性承担,男性只参加跳刀舞和在护送木桩以及牛时才跳来回走步舞、边走边跳舞;大圆圈的狂欢舞蹈基本没有男性参加。
4、与所居环境连为一体
独龙族所居之地,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谷横阻。虽然其交通闭塞,但动植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其舞蹈动作多来自于自然之中。例如有反映对自然界崇拜的“望星星舞”;有反映狩猎劳动生产和模拟动物的“乌鸦舞”,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搓小米舞”、“洗衣舞”、“刀舞”等这些具有特色的舞蹈艺术,如一幅幅通俗画卷,向人们展示着独龙族的由于环境而形成的山地农业和以狩猎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体现当地的自然物等。
独龙族舞蹈的现状
一方面,由于独龙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各种舞蹈无论是从表演程序到内容,还是从形式到成员组成上都相对完整的保留有其古老特色;另一方面,同许多少数民族歌舞一样,独龙族有的舞蹈(如祭亡灵舞)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思想文化的冲击。现代,包括独龙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接受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洗礼,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条件的允许,他们中有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到如今这80后的人都已成年,他们将成为新时期独龙族的主角,其所受的教育,也将深深地影响他们。世界上几乎每一种舞蹈都必有一个支撑体,而这个支撑体的核心则是思想。独龙族舞蹈多为祭祀性的舞蹈,是寄托于“万物有灵”信仰上的,而用哲学观点来看科学思潮与原始的万物有灵崇拜是相对立的,这势必会冲击着独龙族的古老信仰,造成支撑体核心的逐步解体,而支体核心的解体,又会使舞蹈失去其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舞蹈,那它的生命又将如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