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简析白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2-09-06 19:55:04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下面小编简单的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欢迎阅读!

简析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蝴蝶会”等民族节日。

  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饮食习俗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乳饼”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炖肉;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进餐时长辈要上坐,晚辈依次在两旁或对面落坐,晚辈要随时为长辈添菜加汤。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几粒花椒或桂皮,别具一番风味。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齿留香,热渴顿解,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云南“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云南的“街子”,在北方称为“集”,于是有“赶街”、“赶集”之说。古代大理的街子,是以十二属相纪日定街期,子日为鼠街,丑日为牛街,辰日为龙街……所以,至今大理各地仍有鼠街、牛街、龙街等地名。后来,街期有了变化,有的七天一街,有的五天一街,还有的地方一天一小街。有的地方赶街与赶会相融合,如正月初五大理三文笔村“葛根会”、二月十五洱源三营“庄稼会”、四月十五“蝴蝶泉会”和中秋节“渔潭会”等,最著名的要数三月街。

  三月街

  三月街素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之誉。从前,三月街也叫三月会、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等,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传统盛大节日和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盛会。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根据多种史籍记载分析,大理三月街在很大程度上与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明代徐霞客在滇西旅游、察期间,对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实记录:“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即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徐霞客还对三月街赛马活动作了记录:“余乃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驰骑于中,更队以觇高下……”清代《大理县志稿》这样描述三月街盛况:“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瓷、铜、锡器诸大宗大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其时,作为民间集市的三月街,规模之盛,享誉亚洲。清末大理留日学生、白族音乐家李燮羲,曾写了这样一首《三月街竹枝词》:“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洱源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传统的洱源渔潭会,会址原在洱海北岸的沙坪渔潭坡,上世纪70年代,迁在沙坝,是滇西地区仅次于大理三月街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八天。在白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苍山脚下的渔潭坡一个鱼洞里面有一条鱼精,平时酣睡不动,遇到打雷时,鱼洞里涌出许多油鱼,人们就到洞口捕捞油鱼。有一年的八月十五,鱼精突然醒了,张开大口吞食了不少捕鱼人,吓得人们不敢再捕鱼,也不敢到渔潭坡。后来,经过几年观察,人们发现鱼精只有八月十五才作怪,于是每年这一天,白族人民在渔潭坡上买卖渔具、大牲畜及生产生活用具,还在坡上耍龙耍狮,唱歌跳舞。鱼精听到人吼马叫,声响不绝,吓得不敢出洞作乱,渔潭会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下来。

  大理多数地区的街子,“日中则聚,日落则罢”。在大理市喜洲镇,有“清晨始集,至午就散”的早街;在白族第一大村——周城和洱源茈碧等地,有“午后始集,至晚才散”的晚街。近几年来,大理古城的街子以它特有的秀丽风光和地处滇西交通要道等原因,成为贸易、旅游、购物热点;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沙坪坡每逢星期一赶街,是五彩缤纷的民族集市;大理洱海东岸湖光山色中的挖色街以及每天下午的周城晚街,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继大理古城“洋人街”之后,最受海外客人欢迎的乡村“洋人街”。

  大理白族民间“接三公主”习俗

  每年农历二月初,大理白族民间有“接三公主”习俗。此习俗始于南诏,延续1300多年,至今犹存。

  唐朝初年,细奴逻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成为南诏始祖。公元650年,他在巍山的山于 山龙(拼字)图山上修筑都城山于 山龙(拼字)图城,直至公元738年皮罗阁迁都太和城,73年间曾有三代南诏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习俗,最早就起源于细奴逻时期。传说,白子国的三公主金姑,从大理下嫁细奴逻,她贤淑善良、乐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带)和洱海地区各族群众爱戴。虽然三公主远嫁他乡,但故乡人民十分怀念她,每年都要把她从巍山接回娘家过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孙在山于 山龙(拼字)图山城南侧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怀念她。随后,逐渐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动。

  巍山历史文化学者杨光樑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白族地区的广大村民,自发地以村为伍,结伴而行,一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离开苍洱来到巍山山于 山龙(拼字)图城的旁边,来接三公主回娘家,此习俗已延续千年。三公主慈善爱民,贤淑聪慧,在故乡口碑很好,很受人们爱戴。她下嫁巍山后,人们常常思念她,每逢这个季节,都要把三公主接回去。”

  “接三公主”活动中,人们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还要拜祭其他神灵,最后到巍山伽蓝殿拜祭。杨光樑介绍:伽蓝泛指佛家寺园,也指守护寺院的神灵,佛教中认为有十八伽蓝。传说,细奴逻也被封为伽蓝,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时要到伽蓝殿祭拜,得到他的许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晚上,参加“接三公主”活动的白族、彝族群众,都要打歌对调,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两个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芦笙、刀舞,会在同一个旋律中尽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的千古华章,千百年来未曾中断。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了祭拜、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起始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白族群众从大理启程前往巍山,当天到巍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初十到达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仓镇。十四日到达大理市下关七五村,十五日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祭拜。十六日到达湾桥镇湾桥街,十七日到达喜州镇庆洞村圣源寺,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结交;老:意思是终生,是从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别同年龄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结交终生亲密往来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好朋友。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理白族民众中的打老友,一般出于三种情况。一是青少年自己通过一定时间在生活、学习、劳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问喜欢,情投意合,一致决定用打老友这种形式把友谊长期固定下来。二是青少年双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处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们本身就已经有老友关系,他们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从而把老一代之问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发现其他人家中相应的青少年在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学习和交往,于是通过第三者在中间做工作而结成老友。

  由于打老友将是影响子女终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对子女的打老友活动是极为慎重的。他们不仅要相互考察对方子女的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表现是否值得结交。同时还要考察对方家庭情况,如对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劳、合睦、健康等,情况不明是不会轻意应允的。

  青少年双方一当确定打老友关系后,双方家庭即称为干亲家。为了表示其关系的亲密,双方父母在互相称呼时一般都将“干”字略去。在刚开始确定打老友关系的三年之内.双方家庭每年必须至少互访一次。接待干亲家的第一次来访,场面甚为隆重。在举行丰盛的酒宴招待时,还得邀请本家的亲戚和邻居作陪,作为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得当众向双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诈对方的父母为亲爹亲蚂。

  对其他亲友的称呼,则与老友所称相同。双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双方后,要对孩子讲一些勉励的吉利话,要给孩子适当的礼物。礼物可以是书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红包等等。双方父母还得请求在场的各位亲友和邻居今后对两个孩子多多关照。这样,打老友关系就在双方家庭的亲友和邻居间公开化,合法化了。

  此后,不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将经常亲密交往,双方家庭也将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及时通报并竭诚帮忙。双方家庭的关系就真所谓不是亲戚而胜似亲戚了。

  大理白族通过打老友这种活动, 不少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扩大了其人际交往的圈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他们家庭在社会上的立足都不无好处。

  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由群婚、对偶婚、个体婚阶段。现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为基本家庭组织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后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从幼子居住。入赘女婿有对家产的继承权,妇女在家庭中有较高地位。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结婚时一般要举办三天,仪式非常隆重。结婚这一天称为“正喜日”。婚前头天叫“踩栅”,这天男方要把嫁妆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唢呐,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庆祝。正喜日“男方要在亲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亲”,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吹鼓手们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调,唢呐声不时与新娘哭声交织在一起。一路上吹打声、逗趣声不断,同伴们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亲到家门时,需由新郎同辈兄弟将新娘背和新房,在这一点上还留有早年“抢婚”习俗。

  新房内都烧有火堆。新娘入房时家人要在火中烧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难以下咽以表示“亲热”和“富贵”,白语中“辣,麻”与“亲、富”同音。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有认亲仪式,长辈要给新娘见面钱,同辈则闹新房。闹新房时新娘要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炖梅、雕梅、水果、密饯等食物恭敬地给同辈品尝,也叫“摇果酒”。大伙边吃边闹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鱼类孝敬公婆。婚后三至八日回门,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儿回家吃饭。七天后要到本村的本主庙祭本主,求本主保护全家平安,早生贵子。

  白族丧礼中的“讲孝百”

  “讲孝百,顾名思义就是指孝德百事评说。它是白族地区治丧仪式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追求逝者善终、仁者尽孝、通过亡灵进行“孝教”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教育形式。“讲孝百是白族丧礼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内容。

  丧礼开始,“孝子贤孙”纵横相跪于灵堂,德高望重的村族长老高坐于前,围观群众不计其数。此时,先由司仪官主持祭拜一番,孝子们虔诚地三跪九叩首。尔后,主事官们(村中长者自愿结合而成,酷似老年协会的组织,专为红白事服务)宣布讲孝百开始,于是鼓乐齐鸣。这咱传统的民间乐礼,使得丧礼肃穆庄重,气氛被渲染得极为悲伤。主事长老一是有条不紊地主持“讲孝百”的进程。

  “讲孝百”,首先由主事长老随仪式礼乐口颂“祭文”(类似悼词)。祭文的撰拟极为认真,必须由村中德高望重者与死者的挚友共同拟就。文体处于古体文与现代文的交叉阶段,属混合型文体,目的是要方便口颂。“祭文”主要记述死者所经历过的一生,其功能在于渲染气氛,对死者“追功白过”。从而使听众了解亡者的贤德和辛劳。随后由村族长者轮番追述死者的功过与艰辛,指点评判孝子的或贤良之德行。此时的环境气氛和特殊的舆论作用,有助于孝子贤孙和周围人们严肃认真地进行冷静思索、分析。易于接受朴素的善恶观念和“仁爱”的德行,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这种生动的传统轮理教育,既教育了孝子,也教育了群众。这种仪式的习俗力量,使得人们应该那样,而不能不那样,否则的话就会“被人看不起”,产生“感到低人一等”的内疚,从而身体力行尽孝为善。于是有力地弘扬了“真善美”,遏制“假丑恶”。这是因为,在道德教育中广泛而恰当地造成和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倡导或斥责、赞赏或抑揄、鼓励或鞭挞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陶冶、督促人们自觉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陶冶和增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感。

  这种人事对面的伦理宣传和道德教育,增强了人们的孝心信念,培养了人们的从善弃恶观念,培植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了人们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融洽,对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不愧是一种值得继承光大的良好习俗。

【简析白族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解决措施02-28

白族的传统节日07-27

白族绕三灵的习俗09-28

白族春节的风俗01-08

大理白族的中元节习俗08-12

白族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08-04

白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风俗07-27

意大利风俗习惯11-09

长沙的风俗习惯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