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时间:2022-08-29 11:05:56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那么在阿昌族中哪些传统节日呢?又有哪些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吧!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窝罗节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此外,在梁河、陇川一带的阿昌族也有于农历八月十五过尝新节的习惯,节日的当天要到地里拔一蓬籽结得最、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摆在屋角,然后舂新米做饭,饭熟后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后全家聚餐。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

  撒种节和尝新节

  撤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

  这一天,阿昌族人还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少女则将辨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是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由于她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人们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于是就把她生前种的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把她织的布做成新衣,敬献在老人灵前。

  以后,每年家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用当年收的稻米、豆类、瓜果等做成饭吃一顿,这样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尝新节。老婆婆死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千是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种节。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农种物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会街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阿昌族的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阿昌族的服饰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腊撒地区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户撒阿昌族男性青壮年喜欢包白色包头,梁河的男性青壮年则喜欢包黑色包头。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腊撒、梁河两地妇女上衣均为长袖圆摆对襟衣,下着筒裙,也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两地已婚妇女包头制作款式略有差别,梁河妇女的包头约有33公分高,而腊撒妇女是带圆盘黑包头。少女的传统服饰是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发辫上插花。

  现代,一些阿昌族妇女买来布和花边来缝制围腰,取代耗工费时的机织围腰。其着装正走向简化,裤子代替了筒裙,还改良了包头布。许多年轻人均改穿汉装和傣装,只有头部装饰还保留一些民族特色,但在节日和接待客人时,仍要穿上民族盛装。

  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礼节

  阿昌族妇女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阿昌族无论是亲戚、邻居、朋友大家经常往来,谁家办红白喜事、建房盖屋,大家都主动前去帮忙。在阿昌族寨子里,在岁末农闲时,年轻人结婚办喜事的较多,发婚宴喜帖之风气较盛。人们礼尚往来,守望相助,平时往来互赠的礼物是糖果、饼干、饮料等。在参加婚礼时,可送钱,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

  频繁的交往加强了大家的联系。

  婚姻

  阿昌族少女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但婚姻缔结却要由父母包办,由此造成了“领婚”(青年男女私定终身,遭女方父母反对,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恼。

  现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串姑娘”、对歌在一些阿昌族村寨,也被到歌舞厅、娱乐场所交际而取代。阿昌族传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实行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的通婚却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很久以来的亲密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族际通婚和跨国婚姻有增多的趋势。过去,在阿昌族社会中存在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婚姻形态,以及姑男娶舅女、姨表互婚等风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弊端而不再提倡。

  丧葬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爷念经,然后择吉日出殡。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

  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每个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

  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相关文章:

阿昌族春节习俗05-15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12-30

阿昌族风俗习惯07-27

阿昌族节日会街节01-25

2016阿昌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02-14

2016年阿昌族泼水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02-14

2016年阿昌族会街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02-14

壮族的传统节日01-07

彝族传统节日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