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龙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3-03-11 04:49:50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我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我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它仍为我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本文拟在对我国龙文化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浅谈龙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根据史籍介绍,我国各地,古代都曾发现过龙和广泛流传着与龙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后来,以致人们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有关龙的活动和人饲养龙的记载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左传·昭十七年》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也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显然古代东夷祖先伏羲氏族集团就是以龙作图腾。

  《左传·昭二十九年》还有“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还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由于“龙”的种群繁盛,分布密度增高,导致了对生存条件的激烈竞争。如《易.坤》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叙述;《左传·昭十九年》也有“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的记载。

  《礼·礼运》说:“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说明人们掌握了龙的活动规律与气候有一定的联系,故把它视为灵物。

  (二)龙的神话和圣化

  《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由于全新世冰后期出现的高温期,导致“火爁炎而不灭”的原始森林大火灾,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数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人类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恰又是龙这种动物繁盛和称霸于水域的时代,“杀黑龙以济冀州”也就成为人类生存竞争的愿望和必要的措施。故至今仍有龙年不吉多灾的传说。

  既然龙的种群繁盛,又凶猛可怖,其它动物和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袭击,那么,由于梦寐或条件反射泛化而产生的附会和类似联想,自然应运而生。故《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既反映出龙的威慑性;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龙和帝王的神化。

  由于黄帝这个氏族集团的祖先也是以龙作图腾,故《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进而将帝王和龙两位一体化,增加了帝王的威严。

  之后对龙和帝王一体化的神化越来越盛行。如《史记·高祖纪》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

  唐代以后,龙的神话与小说结合形成神话小说,龙的观念又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民俗文化场渗透,如唐朝李威的小说《柳毅》中柳毅为龙女传书,根据这个故事,又演化出唐末的《灵应传》,五代的《异录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等类似神话故事来。而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418条又据以引出《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余尺……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于是,龙王称谓开始载入古籍。

  《异录记》卷五说:“海龙王宅……四面海水粘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进……夜中远望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此下矣。”又把原生态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次生态神话。

  大概是受《柳毅》的故事和《太平广记》等的启发,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又演变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定海神珍(如意金箍棒);魏征梦斩泾海龙王;祭赛国碧波潭万圣龙王盗舍利等故事来。《封神演义》又提到哪吒闹海,打死小龙王敖炳,抽出龙筋作腰带;大败老龙王敖光,拔其龙鳞。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演变,是对自汉朝以来象征皇权的神龙的蔑视,实质上是对封建帝王的蔑视和贬斥。于是龙又被分为善龙与恶龙两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怨忿。

  (三)装饰龙形图案的服装用具

  内蒙古翁牛特旗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龙形玉器。这说明龙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作为作用于人的感官知觉引起美感的客体,早已进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礼·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从夏朝装饰有龙的图象的勺子和周朝装饰有龙的花纹的服装来看,当时生物界能引起人们瞩目的首先是龙。无论是图腾崇拜的残余,或者是出于宗教的需要,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仰心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美感。

  《诗·商颂·玄鸟》说:龙旗十乘,大糦是承;《周礼·秋官·小行人》有“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的记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集团军事力量的标志的旗帜,作为朝廷使官用的符节,装饰着龙的图象,在客观上都显示了龙的威力,体现了人们对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统治者、社会领袖借以显示自身价值和权威的意图。因此,《礼·礼器》说:“礼有以文为贵者,王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自汉代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从宫庭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现今保存的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帝王的宫殿,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龙作为一种长期被神圣化的生物,作为一种被确认的审美对象,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从古至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敌。

  (四)以龙为主题的民俗文化

  由于龙在水域的称霸与长期造成的强烈影响,使人类产生了对其功能的敬慕崇拜和仿生性的模拟创造,制作了龙舟。赛龙舟和舞龙求雨,早已在民间流行,如《大戴礼·五帝德》所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这里说的龙即龙舟。黔东南苗族的赛龙舟是为了祈求被民族英雄九保烧死的恶龙的灵魂兴云作雨保丰收,而湘西苗族的划龙舟又是祭招祖先槃瓠,都带有原始宗教的色彩。根据《春秋繁露》记载,我国汉代民间就已流传着“舞龙”和“玩龙灯”的习俗。

  佛教传入后,《妙法莲华经》说八大龙王,则说十大龙王,并说这些龙王统领水域,掌管兴云布雨的职能。这种理论最适于农业社会的需要和我国国情,被道教吸收后,便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沼泽潭井,都住着龙王,职司水旱丰歉。于是,对于龙的信仰,逐渐辐射于中华大地,城镇村寨,龙王庙林立,求雨祈龙王的习俗也日益兴盛。人民群众对龙王的信仰,为宗教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统治阶级自然也需要宗教为其效劳。如《文献通考.郊社考》23说:“唐玄宗十八年,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记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绦草祭仪。奏曰:‘臣谨案《祭法》曰……请用二月,有司筮日池旁,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仪,以龙致雨也,’诏从之。”《清朝文献通考·群祭考》也有“(顺治)二年加运河龙神封号,定致祭礼”的记载。

  我国从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用以纪年的十二生肖,每逢辰的年,就属于龙年,当年生的人就属龙。从中又演变出各种信仰习俗来。

  另外,以龙冠名,相袭几千年,更不胜枚举。如:把断而高的冈叫龙断,把深渊叫龙潭,把屈傲难驯的性格叫龙性,把才华出众的子弟叫龙文,佛教将佛经叫龙藏,道家把飞行之术称为龙蹻,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把皇帝的车驾叫龙舆……。凡以龙字冠名的事物,俱含褒意,并被推上审美的最高层次,成为珍品,反映了龙在我国各族人民心理上的价值定势。

  龙文化在人们的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感情意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并己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龙文化的现实意义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我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我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并增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富强。然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却将我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成是中国侵略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在西藏上尤为明显。美国国会不止一次抛出所谓“西藏修正案”,把我国对西藏的合法管辖说成是我国侵略占领,诬蔑西藏人民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并声称汉人进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渐汉化。事实上,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发展了汉藏友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这友谊最好的见证;元朝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庙宇林立,宗教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驳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谬论。至于汉人进入西藏,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一种表现,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体现。事实上,众多的在藏汉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我国其他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由相同的龙文化、民族认同感所缔造成的民族团结友爱关系,是任何外来势力所不能破坏掉的——这是龙文化的一大现实意义。

  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我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我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 “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我国。在这里,统一我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我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

  ⒉ 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我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精神支柱。

  龙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就是因为龙文化强大凝聚力的作用。

  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海外华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首先是由于富有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愿意在大陆投资。身为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家庭关系和历史渊源使海外华人在大陆投资很容易。同时,作为龙的传人,他们也想借助这种方式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其次,是由于海外华人掌握着巨额资产。“根据较保守的估计,海外华人的流动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若将这些华人放在一个国家里,那么其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我国政府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陆欢迎发展外贸和投资的态度刺激了跨国华人经济的形成。“龙的传人”的信念在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更为我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我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腐败、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但应该看到,在龙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习惯把我国称为“东方巨龙”。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苏醒,开始腾飞,而我国人民也以巨龙腾飞作为经济发展的象征。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我国作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世纪的“龙头”!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

  (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

  (3)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

  这样看来,龙的历史职能至少有这么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1.司水灵物

  龙成为司水灵物,是因其容合对象,大多为“水物”和“水相”:鱼、鳄、鲵常年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牛、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雷电、云、虹、海潮、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龙来自于“水物”和“水相”,是“水物”和“水相”的代表和领袖,于是很自然地就成为“水物”和“水相”的管理者和支配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司水灵物。

  司水灵物就是水神,在中国,水神就是农业神,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

  有关龙的民俗,大都与水相关。

  2.通天神兽

  龙成为通天神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龙的容合对象既有水中的蛇、鳄、鱼、鲵,也有地上的猪、马、牛、鹿,还有天上的雷电、云、虹,及天地间的龙卷风,龙将这些动物和天象容合为一体,自然就具备了水中游、地上行、天上飞三种功能。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摆脱现世苦累,飞腾、翱翔到天上去的愿望,让龙通天,便是这种愿望的寄托和外化。

  通天的功能,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一些神仙和古帝王的乘御对象。

  3.人杰喻体

  龙是先民对自然力神化的产物,其身上容合、集纳了诸多动物和天象的特性和力量,如果要对人间的杰出人物找喻体的话,龙当然是很理想而且不可多得的。

  最早用龙来比喻人杰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去拜见老子,归后三日不语。弟子问他见老子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孔子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见到什么了吗?见到了龙!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着云气在阴阳之间飞翔。我惊异得张开了口却忘记了合,又能说什么话呢!”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述,末了,孔子还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对龙之所以能成为人杰喻体,《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讲得挺好:“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于是,一些杰出人才就有了龙的称谓,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直到今天还在流行的“望子成龙”说。

  4.皇权象征

  皇权之前是王权。

  龙与王权的结合,最早可以上溯到传说时期,伏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

  龙与现实王权的结合,最早见于文献者,是春秋时的晋文公。《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等记载,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介子推等五臣随之流亡。后来,重耳返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遍赏群臣之时,竟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找、去请,甚至放火烧山,介子推都没有下山。于是便有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之说。此说将介子推等臣僚比作蛇,而将晋文公比作龙。

  龙与现实皇权的结合,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使者赶往咸阳,路经华山脚下,有人奉璧留言,称“今年祖龙死”。其璧原是秦始皇八年前南巡时的沉江祭神之璧,而“祖龙”,显然指的是秦始皇,因为“祖”是“始”的意思,“龙”乃“人君之象”。

  接下来,在汉高祖刘邦取代秦始皇的时候,出现了“真龙天子”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对这段话的理解,一说是刘媪与龙交合而孕生刘邦,一说是两条龙在刘媪身上交合,刘媪有感而孕生刘邦。不管哪种说法,都把龙与刘邦联系在一起。

  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刘邦这位“开国皇帝”,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与皇权正式结合,即龙文化成为制度文化、官方文化的起始标志。

  我们说,帝王们之所以要以龙相比,根本原因是龙容合了诸多动物和天象,具备了多样的神性和超强的神力,尤其是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与帝王们自诩的“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说法相契合。

  帝王与皇权是一回事,龙喻比了帝王,也就象征了皇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专制是一回事,而专制又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回事,这样,一些人在批判专制皇权的时候,就主张“弃龙”。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龙的确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这当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以下事实:

  第一,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专制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专制皇权要早得多。

  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专制皇权的意义。

  第三,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专制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事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相,喝龙茶,玩龙灯,划龙船:两种龙同时并行了数千年。

  第四,皇权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称龙、用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比称“卧龙”,宋时的李公麟别号“龙眠居士”,江南胡某将自己的儿子依次取名为“元龙”、“跃龙”、“虬龙”、“见龙”等。所以,将龙说成是皇家专有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五,元、明、清三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样的垄断:1,只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则没有垄断;2,即就是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并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3,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第六,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凤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对龙文化情有独钟的康熙皇帝奠定了广阔的中国版图,等等。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有扬有弃,既不能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面的内容不放,也不能将与皇权沾边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抛弃。

  由于曾经象征皇权,龙便有了象征权威、尊贵、富足等衍生义。

  5.吉祥瑞符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容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会创造它。所以,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古籍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等等,以至于今天我们在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品上看到的龙,也多是撷取和突出了龙的这种职能。

  龙能够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心理有关。

  何谓吉?善也,顺也,平安也,健康也,通达也。总之是天下好事滚滚来,人间祸害速速去,便是吉。

  龙的出现,为求吉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兼有艺术审美功能的对象。民间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发生些与龙有关的事情,如敬龙神、剃龙头、穿龙衣、佩龙饰、雕龙像、贴龙画、写龙字、喝龙茶、舞龙灯、赛龙舟,等等,都会给自己、给家庭、给族众,带来所盼望的或意想不到的好处。

  于是,农历兔年的秋冬和龙年的新春,举办婚礼者就特别多,为什么呢?为的是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子”;在结婚喜庆的场合,一般也都会有“龙凤呈祥”的图案。

  6.民族标志

  如今,对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职能,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龙的这个职能的形成和凸显,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龙参与、见证、标志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的前身是炎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并向华夏族发展的时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的各个考古类型文化中,几乎都发现有原始的龙,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砌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砌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二里头文化松石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砌龙,等等。这些原龙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做出龙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的判断。

  第二,龙渗入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这些人文先祖大都有龙之名、龙之功、龙之誉。这说明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很早就结合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合,文献和考古都提供了证据,这便是汉代典籍的记述和汉代画像石的显示。那么,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和说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就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缔造者,缔造者们称龙、比龙,这个民族自然可以称龙、比龙;而作为民族的成员、祖先的后代,也自然就是“龙的传人”了。歌曲《龙的传人》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认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清政府以龙为国旗意义重大。19世纪60年代,三角形的黄龙旗,成为中国官船的旗号。1868年8月8日,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在美国将黄龙旗第一次打出。从此,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开始引起西方人的广泛注意。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最终确定以长方形黄龙旗为国旗。我们知道,晚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但以龙为国旗却是很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它意味着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身份已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前。这样的展示没有因清朝的灭亡而消失,倒因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得以延续。

  第四,龙标志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以龙为标志无容置疑。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崇龙、敬龙者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僳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么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二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对少数不接受、不认同者,他们的意见当然有保留和表达的权利,但不妨碍大局,这里通行的是“多数决”的原则。

  龙文化的精神底蕴

  对龙文化的精神底蕴,我总结概括为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1.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宽容、容纳、集合、综合、化合、合作”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龙的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容合过程相一致。中华民族在新石器时代起源,龙也在新石器时代起源;中华民族在两汉魏晋时期基本形成,龙也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在时间的纵向上,龙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始终;在空间的横面上,龙遍及中华民族各成员繁衍生息的所有区域。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道家讲的“道”,都是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容合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2.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为什么被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

  在龙文化中,有福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生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福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福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幸福论。

  3.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的容合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谐天是一种天人观,也是一种生态论。

  4.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创新图强。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而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则突出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自古以来,龙多被用来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有这样的比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杰身上具备着奋进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龙形象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应变是奋进的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奋进是一种人生观,也是一种强国论。

  在梳理了龙文化的历史职能和精神底蕴后,我们再来讨论龙文化的未来使命问题。对龙文化的未来,我们持比较乐观的期待,相信研究会更深入,成果会更丰硕,活动会更多样,影响会更广远,功能会更显明。我们不妨提出这么五句话: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1.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既可以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又能够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如果要给这样的比较理想的社会找一个象征物的话,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龙有众多的容合对象,这些对象既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又彼此和睦、相互协调地处在一个生动、有序的系统中。从这个角度说,和谐社会堪称为龙形社会。

  龙形社会给我们至少有如下启示:第一,尽可能地容纳多元;第二,让每元都展示其长;第三,形成各元协调、生动有序的机制;第四,龙头处于调控全龙的关键部位,需要精心打造。

  2.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

  我们说龙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在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的同时,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愉悦;而精神文化也能走出头脑和书本,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状态的文化。

  龙的精神文化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的撰编、制作、发行;影视歌舞的创作、演播;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的制造、销售;相关节日、庙会的筹划、举办等形式来实现,这便是我们讲的龙文化产业了。这方面各地已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广西宾阳的炮龙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庙会等。转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搞文化产业,若忽视或摒弃中国元素是不智的,中华文明有至少五千年的积淀且没有坍裂,是一座蕴涵极为丰厚的富矿,完全可以开发出令国人悦意、令世界叹羡的产业。这就需要在选择、萃取、陶冶、容合、升华、彰显、推广上下功夫。外国人能利用我们的资源搞出《花木兰》、《功夫熊猫》,相信我们自己也一定能搞出好东西来。

  3.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

  在未来的岁月里,在民族振兴的征途中,民族团结是需要的,国家统一也是需要的。团结和统一需要打出一个徽帜,这个徽帜必须获得海峡两岸、海内外大多数民族成员的认同,那么,龙便是这个徽帜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东亚、南洋、西欧、北美,只要有华人生息,就能看到龙的形象。而华人华裔,无论到了地球的哪个地方,只要看到龙的英姿,便会有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唤发深浓的民族情感。

  中华民族创造龙并将其作为标志和徽帜,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岁月,它凝结、寄托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以及血汗和泪水,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其召唤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要爱护它、尊重它,将其高高举起。

  4.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

  世界和平是地球人所需要和渴望的,和平的实现需要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而中华龙所蕴涵和昭示的容合、福生、谐天等精神理念,就可以成为这样的公理和准则。

  考察当今世界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多家园被毁,许多生灵涂炭的原因,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不讲、不行(或只是局部地讲、行)容合、福生、谐天。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福生、谐天等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5.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龙文化可以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比如容合,就涉及容合时间、容合空间、容合对象、容合过程、容合力度、容合目的、容合限制、容合积累、容合扩展、个体容合、家庭容合、群体容合、民族容合、国家容合、人类容合、理论容合、实践容合,等等。

  比如福生,就涉及福个人、福家庭、福群体、福民族、福国家、福人类,等等。

  比如谐天,就涉及主与客、取与予、养与害、持续与非持续,等等。

  比如奋进,就涉及学与创、道与器、才与勤、韧与变、修身与济世,等等。

  以上问题,贯穿于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它们都在龙文化研究的框范之内。换句话说,龙文化可以在这些方面奉献出可供世人借鉴的智慧。

  综上所述,龙文化的历史内涵,可用八个字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龙文化的未来使命也可谓八个字:承古开新,任重道远。

【龙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中秋博饼的文化内涵及习俗09-02

醋蛋的起源及其饮食文化03-08

中秋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分析09-13

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字祝福语03-07

企业文化培训及其方案设计(2014最新版)10-13

龙的成语11-01

有文化内涵的爱情话语,一级精致,过目难忘!12-01

关于龙的成语10-18

龙的成语解释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