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1-02-02 09:18:56 人物传记 我要投稿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

  《生命的奋进》最令人激赏的是,选录的是四位学问家探索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令人感觉更为亲切。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

  内容提要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所辑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4—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今团风)县人。***哲学家,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曾任江南大学教务长。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省浠水县人。***学者,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东海大学教授,《华侨日报》主笔。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推向世界。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东海大学。

  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徐复观(1903.1.31-1982.4.1)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黄泥嘴徐塆凤凤形湾人。

  牟宗三,湖北公安县人,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精彩内容

  我的读书生活 我从八岁发蒙起,即使是在行军作战中间,也不能两天三天不打开书本的。但一直到四十七八岁,也可以说不曾读过一部书,不曾读通一本书。因为我的读书生活是这样的矛盾,所以写出来或者可以作许多有志青年的前车之鉴。

  我不断地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但现在我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这即是我在回忆中所得的经验教训。

  我父亲的.一生,是过一生的考,却没有考到一个功名的人;我父亲要我读书的目的,便是希望我能考功名。这一点曾不断引起我的反感,也大大地影响了我童年的教育。一发蒙,即是新旧并进。所谓“新”,是读教科书,从***册读起,读到第八册。再接着便是“论说模范”。接着,就读“闱墨”。所谓闱墨,是把考举人、进士考得很好的文章印了出来的一种东西。在这上面,我记得还读过谭延闿的文章。

  所谓旧的,是从《论语》起,读完了四书便是五经;此外是《东莱博议》《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换上《御批通鉴辑览》。除《易知录》和《辑览》外,都是要背诵,背诵后还要复讲一篇的。

  上面新旧两系统的功课,到十三岁大体上告一段落。这中问,我非常喜欢读诗,但父亲不准读,因为当时科举虽然早废了,但父亲似乎还以为会恢复的。

  而***后的科举,是只考策论,并不考诗赋。有一次,我从书柜里找出一部套色版的《聊斋志异》,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被父亲发现了,连书都扯了烧掉。

  等到进了高等小学,脱离了父亲的掌握,便把三年宝贵的时间,整整地在看旧小说中花掉了。这也可以说是情绪上的反动。

  十五岁进了武昌省立***师范学校,还是那样地糊涂,当时我们的国文程度,比现在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国文程度大概高明得很多。尤其是讲授我们国文的,是一位安陆的陈仲甫先生,对桐城派文章的工力很深,讲得也非常好。改作文的是武昌李希哲先生。他的学问是立足于周秦诸子,并且造诣也很高。他出的作文题目,都富有学术上的启发性。两星期作一次文,星期六下午出题,下星期一交卷,让学生有充分的构思时间。他发作文时,总是按好坏的次序发。当时我对旁的功课无所谓,独对作文非常认真,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自负。但每一次都是在倒二三名,心里觉得这位李先生,大概没有看懂我的文章;等到把旁人的文章看过,又确实比我作得好,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好多次偷流着眼泪,总是想不通。有一次,在一位同学桌子上看见一部《荀子》,打开一看,原来过去所读的教科书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段话,就出在这里,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借去一口气看完,觉得很有意思。并且由此知道所谓“先秦诸子”,于是新开辟了一个读书的天地,日以继夜地看子书。因为对《庄子》的兴趣特别高,而又不容易懂,所以在图书馆里同时借五六种注本对照看。等到诸子看完后,对其他书籍的选择,也自然和以前不同。有过去觉得好的,此时觉得一钱不值;许多过去不感兴趣的,此时却特别感到兴趣。此后不太注意作文而只注意看书,尤其是以看旧小说的心情来看梁任公、梁漱溟和王星拱(好像是讲科学方法),及胡适们有关学术方面的著作。

  到了第三学年,李先生有一次发作文,突然把我的文章发***,自后便常常是***第二。并且知道刘凤章校长和几位老先生,开始在背后夸奖我。我才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坏,不仅仅是靠开阖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内容。就一般的文章说,有思想才有内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妊育启发出来,并且要在时代的气氛中开花结果。我对于旧文章的一套腔调,大概在十二三岁时已经有了一点谱子;但回想起来,它对于我恐怕害多于利。

  我对于线装书的一点常识,是五年师范学生时代得来的。以后虽然住了三年国学馆,但此时已失掉了读书时的新鲜感觉,所以进益并不多。可是奇怪的是,在这一段相当长的读书期间:***,一直到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底为止,可以说根本没有看过当时政治性的东西,所以对于什么主义、什么党派,完全没有一点印象。我之开始和政治思想发生关涉,是民国十五年十二月陶子钦先生当旅长,驻军黄陂,我在一个营部当书记的时候,他问我看过《孙文学说》《三民主义》没有,我说不曾;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便随手送我一部《三民主义》,要我看,这才与政治思想结了缘。第二,我当时虽然读了不少的线装书,但回想起来,并没有得到做学问的门径。这是因为当时虽然有好几位老先生对我很好,但在做学问方面,并没有一位先生切实指导过我。再加以我自己任天而动的性格,在读书时,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

  P180-183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相关文章: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12-20

大师的由来阅读答案12-04

医疗费的赔偿计算分手大师03-18

《催眠大师》经典台词12-16

人物传记《惠能大师传》02-04

聂鑫森大师阅读答案03-25

亿元基金扶持天大师生创业的故事04-14

生命的追求作文02-03

读《生命的追问》有感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