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

时间:2022-11-07 15:50:02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

  冬至和冬至属于24节气,但也很容易混在一起,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实际上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差异,最明显的是气候差异,冬天是冬天,冬至代表寒冷,本质上是不同的。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1

  11月7日是今年的“立冬”节气,它也是农历冬季的第1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黄河流域,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实际天气气候的春暖、夏热、秋凉的季节特点要比节气所说明的季节属性来的滞后,而立冬节气的名称,往往与实际天气气候的感觉比较同步。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有关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二三周。

  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 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南北两方、温差拉大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2

  虽然立冬节气的气温仿若冬天,但并不代表贵阳已经真正入冬。专家介绍,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相对固定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冬,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那么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即为入冬日。此外,从四季划分来看,立冬节气仍处于秋季,秋高气爽仍唱主角;而冬季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所以立冬不一定等于入冬。

  立冬与入冬其实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气温明显下降。就贵阳而言,立冬后尽管太阳高照,气温也不会太高,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后,“冷”将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体感。

  立冬后气温就会一降不起吗?其实也不尽然。从多年数据看,立冬后并不是气温一降不起,只是容易受到冷空气影响,气温起伏大,市民需随时关注气象信息,做好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发生。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3

  什么是立冬?

  冬天的开始,冬天的三月开始。孝经纬说:斗指乾,是立冬,冬者,终也,万物也收藏。立,建始也,说冬天从此开始。

  冬至是什么?

  冬至,俗称冬节、长到节或亚岁。冬至是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和立冬有什么区别?

  立冬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在每年11月8日左右到达黄经225°时间开始了。由于我国南北纬度的差异,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冬天。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天意味着终结,结束。入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中午的太阳高度将继续降低。中国也入冬为开始。

  冬至

  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俗称冬节、长到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地面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那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北半球越短。

  气候特征也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数十个纬度,南北温差较大。然而,入冬后,南北温差扩大。北方的许多地方都是干燥的,枯萎的,寒冷的;依然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气候方面,冬至期间,西北高原的平均气温普遍较高0℃以下是南方唯一的地区6℃至8℃左右。此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也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4

  1、时间不同含义不同,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在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1到23日之间。

  2、气候特征不同,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气候学划分,我国会推迟20天左右入冬。晴朗无风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天气;冬至期间,西北高原普遍温度在0℃以下,南方地区只有6℃到8℃左右。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5

  立冬和冬至意思不同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立冬和冬至日期不同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立冬和冬至天文位置不同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立冬是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的第二天就将向北移。而立冬这天,太阳的直射点还在一天天南移。

  立冬和冬至气候不同

  从气候上说,立冬在古代对于中国来说,是进入冬季的标志。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时候来到,冬至日也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从传统文化上来说,立冬的地位没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表明阴气最重,但也表明阳气开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冬至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历算的起始日(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样)。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立冬的含义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的含义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6

  一、节气日期不同

  1.立冬节气

  每年公历11月8日左右是冬季节气的开始。它位于秋冬之交,也被称为“分娩时间”。这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旋转至黄色子午线的225°,标志着冬季气候的开始。

  2.冬至节气

  冬至是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冬至是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通常被称为“冬至”、“长至日”、“次年”等。此时,太阳转向黄经270°,开始了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节气含义不同

  1.立冬节气

  “立”也是建筑的开始。它意味着开始。民间谚语说“秋收冬藏”。在冬季节气开始后,你应该开始准备冬季食物,秋天收获的作物应该晒干并收集。

  2.冬至节气

  “到”也到。这意味着冬至是九个寒冷日子的开始。这一天,降雪量增加,冰冻情况加剧,开始了白天短、夜晚长的冬季天气。

  三、太阳公转位置不同

  1.立冬节气

  在冬季开始时,太阳转为黄色子午线的225°。入冬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季节性地,这一天正式进入冬季。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北方已经是霜露天气,而南方仍然是晴朗的春天天气。

  2.冬至节气

  在冬至节气期间,太阳转向黄色子午线的270°位置。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后将向北移动。随着太阳的移动,气候将慢慢从冬季气候转变为春季气候。这一过程将经历轻度寒冷和重度寒冷的节气,然后天气将再次变暖。

【立冬与入冬的区别】相关文章:

立冬与冬至的区别01-20

关于立冬和冬至的区别01-20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01-20

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01-20

2014年什么时候入冬 入冬时间是几点01-22

2014年什么时候入冬01-18

2016广东什么时候入冬02-04

2016入冬时间是什么时候01-23

立冬吃什么?立冬习俗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