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题是最重要的题型。综合分析题中有一大类是名言警句题和哲理类题。综合分析题需要考生拥有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是辩证思维的一种。
有人说“应该用望远镜看别人,用显微镜看自己”,你怎么看?
解读:该题立意明确,考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论点,即“用望远镜看别人”指“宽以待人”,“用显微镜看自己”指“严于律己”,考生据此回答应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因、意义及以后要怎么做即可,这是本题一般的答法。
不过该答法多数考生都能想到,要想在考生中脱颖而出,需要考生对该题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可以应用逆向思维。
题中谈到“用望远镜看别人,用显微镜看自己”,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想,“用显微镜看别人,用望远镜看自己”,是否也可以呢?只要考生可以自圆其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别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细节和优点,用显微镜看别人更有利于自己把这些细节和优点看清楚,为自己所学所用;当然,用显微镜看别人绝不能对别人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而是怀着谦虚之心去欣赏、学习别人。
自己身上有一些优点和缺点,如果单纯用显微镜去看自己,可能把这些优点和缺点过度放大,过度放大优点会让自己自高自大,过度放大缺点会让自己自暴自弃,这都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学会用显微镜看自己的同时还用望远镜看自己,有利于对自己深入剖析的同时还能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全面、冷静、理性看待自己。
所以,我们既“应该用望远镜看别人,用显微镜看自己”,也“应该用显微镜看别人,用望远镜看自己”,这样无论对学习别人还是塑造自己,都能做到最好。其实,无论我们是用哪种“镜”看的是自己还是别人,关键在于用“镜”的方法和“看”的态度,只要方法得当并且态度端正,我们就既能用好“望远镜”也能用好“显微镜”,既能看好自己也能看好别人。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怎么看?
解读:该题中心话题即“感恩”,这一话题很容易议论。不过多数考生会围绕自己对于他人的恩情要涌泉相报展开论述,因此答案易于趋同。这要求考生有必要思索如何在此答案基础上逆向思维,加上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考生想的是自己“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下来,考生可以反过来想“别人受我之恩,我欲别人何报”以及“别人受我之恩,我必先受其恩”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给予回答才会体现考生对此题目具有深入的思考。那么这两个问题应该给出什么答案呢?
对于“别人受我之恩,我欲别人何报”一题,考生应给出明确的回答即“我对别人施以恩惠,不以求得别人的回报为目的,我之所以帮助别人,是因为别人需要我给予帮助并且我有能力帮助,除此之外,别无条件”。
对于“别人受我之恩,我必先受其恩”一题,考生应给出明确的回答即“我对别人施以恩惠,不以得到过别人的恩惠为前提,我之所以帮助别人,是因为别人需要我给予帮助并且我有能力帮助,除此之外,别无条件”。
综上,即考生要跟考官阐明自己帮助别人既不以曾经获得过别人帮助为前提也不以将来要获得别人回报为目的,自己坚持的原则就是“别人需要我给予帮助并且我有能力帮助,除此之外,别无条件”。
除此之外,该题还可以这样逆向思维,即“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种对别人的报答必定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吗?我们应该阐明:受人恩惠应该报答,但也要坚持原则,绝不因为要报答别人而放弃原则,更不能为报答别人而纵容别人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既害人又害己,不是报答别人,反是害了大家。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怎么看?
解读:该题考生基本会围绕向别人学习的意义及自己要向别人学习来展开论述,这不免会落入俗套。为了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全面,建议考生从以下方面逆向思维:
首先即“他人必为我师吗?”只要想到这一问题,考生自然知道应该怎么答,即“他人可能在某些方面为我师,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为我师,因此他人为我师并不一定;他人为我师还有正面之师和反面之师之分,即他人可能是我行为的模范也可能是我的反面教材”。正如孔子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面补充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为此意。
其次即“三人行,我亦为师吗?”对于这一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说对于自己而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对于他人而言,他人也可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即相当于对自己而言又是“三人行,我亦为师”。那么,在“三人行,我亦为师”的情况下,考生应该如何去做呢?当然一是自己不会骄傲,要继续谦虚谨慎;二是在别人向自己请教、学习时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和别人共同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