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6事业单位面试经验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6事业单位面试经验,祝大家顺利通过面试。
2016事业单位面试经验(1)
首先,答题要有深度。
考生们在答题时往往会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观点有时很表面,没有深度,不能吸引考官。比如:广场舞扰民的社会现象。很多考生会谈到居民或大妈们的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问题呢?其实本质上是反映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如果同学们能往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去展开,就会令考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比如有这个一个漫画题:画面上是一个卖糖葫芦串的人,扛着一个插各式各样假证件的“糖葫芦串”在吆喝:“办证,20至200元。” 考生往往会从打假的层面答题,但是仅就画面就事论事,是不够的。从假冒深入分析,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主题上升到诚信建设的层面就来,这样立意就高了。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先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再尽量把主题升华,透过现事看本质。
其次,答题要有新意。
考生们答题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比如说在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题型中,很多学生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看似用了名人名言,但是人人都这么用,考官就会觉得厌烦,没有新意。我们完全可以来点新意,如可以说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还有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不是每个人都是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的老话。
也如在这类题的最后,学生往往会说:“我会做一个总结报告,交给领导。”每个人都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调研类题中,我们在最后完全可以谈及这个报告我是怎么形成的、报告中包括哪些内容、要不要开座谈会、座谈会上谈论哪些内容、改善意见是什么等阐述给考官听。在宣传类题中,我们总结时可以说下去了解下宣传效果,通过什么方法了解的,活动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等等,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自己真实有新意的想法。
再次,答题可加入名言或时政新闻。
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用口语化跟考官进行交流,但是有些考生的'知识底蕴较好,也可以适当加些名人名言或典故,让自己的答题内容锦上添花。或者试图与近期的时政热点联系,阐述些与主题相关的当今社会现状或时事新闻,让自己的答题内容更加别具一格。当然,这需要考生平时要多积累、多读书、多看一些时政新闻,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获得考官青睐。
2016事业单位面试经验(2)
当题目练习得较多之时,如果这个时候,不去仔细听听自己的答题状态,好好分析其中的利弊,必然容易走上套路化,模式化的道路。
说到这,建议各位考生在自己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拿着手机全程给自己录个像,从进门开始到退场,整个过程,之后马上看,从头看,不要快进,认真体会做考官的感觉,站在考官的角度,评析你自己刚才答题内容的好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中途干其他的事情,即答题结束后,马上观看视频,趁热打铁,往往思路还没有完全忘记,并能马上找到问题,便于以后练习之时予以改正,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考生一定要记住。
先说一下,近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与广大考生一起分享一下。一个是题干问法的事,什么意思呢?对于时政题目来说,相对而言,比较难,但是,当练习了几道题目之后,不难发现考生更愿意上来就谈原因,接着马上就是对策,显得太过于直接,中间不够圆润。
特别是过度话,不是说谈原因和对策不对,而是要尽量具有针对性,针对题目所述问题,问什么,答什么,找准题目的核心考察点,切记答非所问,此外,就是过度话一定要圆润,不要说“针对上述原因,我提出以下对策”,太过于简单粗暴,要在这句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适当扩充起来。
另一方面,问“怎么看”和问“你怎么解决”,二者不一样,一定要注意,两种问法都有可能是时政类问题,前者更为常见,答题内容本身涉及的面更广,后者只是强调落实阶段,即对策,问法不同,答题的侧重点一定不一样,前者可能除了谈对策之外,可能会涉及本质的内涵,后者仅此强调对策,换句话来讲,前者问法,在更多的时候,包括后者,但后者并不包含前者,亦或是后者包含于前者的关系。
这种问法不同的情况,时政类题目出现过,其实,人际类题目也出现过,一个问你“怎么办”,一个问“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或“你怎么看”。二者其实在答题内容本身,并无太大区别,核心意思想法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表述不一样,前者更加侧重于行动层面的感觉,后者更加侧重于思想层面的感觉,这是二者最为显著的区别。
此外,说到这,也打破了一个固有的错误的观念或是称之为一种误解,就是问“怎么看”的题目,一定是时政类或者是综合分析类的题目,此种说法显然并不具备科学性,很不严谨,甚至是谬论,因此,看题干,看问法,进而判断是否为某一类题目,即判别题型的想法,一定不能有,因为不科学,否则,必然论述的内容不符合规定,以及核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