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4-10-15 21:33:47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系统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目录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2

  第三节 研究意义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4

  第一节 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4

  第二节 物流配送系统 5

  第三节 我国电子商务配送发展现状 10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

  第一节 研究思路 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5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 15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 17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 17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 18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以网络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和贸易的核心动力。电子商务是以电子为手段,商务为主体,将传统的销售渠道、购物渠道移植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和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电子数据交换替代传统的直接贸易方式,通过网上的电子转账系统的电子网络来进行资金的支付、划拨和结算。电子商务可以大大减少商务旅行及购物活动给人们带来的诸多限制,令大规模商品市场个人化,从而营造面向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是对人类社会经济交易模式的重大革新,是未来人类商务贸易活动的中心。

  然而,也有诸多因素阻碍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其中既包括观念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技术问题以及法制建设等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配送系统的建立即物流业的发展。可以说,落后的物流业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面对终端客户的物流方面,商品定购的随机性和分散性往往会导致配送的批量小、配送的频率高,容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加大和物流服务水平的降低。无论是在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可靠性、稳定性还是成本控制方面,都对配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2C和C2C物流能否以低成本、高效率、快响应、少错发率地实现物流的配送是电子商务能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设计和运作一个效率效益兼而有之的配送体系就成为面向终端客户电子商务生存与发展关键的一环。

  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业起步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化物流水平。同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物流和配送的发展:首先是中国企业对物流和配送缺乏正确和充分的认识。虽然我国对物流和配送的研究也开始有近20年了,学术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物流和配送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物流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就全社会而言,特别是企业,对物流和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有待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其次是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据北京一家专门为外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公司介绍,一些外国公司或者所属合资企业对物流经理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增加,北京市场上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非常少。

  再次是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现今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相对较少。许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设施陈旧,物流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另外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我国企业中自营物流的占大多数,导致专业的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大批功能单一的货代企业服务范围窄,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如何选择物流系统模式,如何对电子商务物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物流体系来保证电子商务的通畅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呈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态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电子商务己从起步阶段迅速进入实施阶段,企业各界对其高度关注。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以及电子商务所具备的巨大优势,电子商务受到了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纷纷以不同的形式介入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尽管我国电子商务在安全瓶颈和支付瓶颈上取得了突破,但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将信息变成钱,就必须涉及到物流配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和发展物流配送的重要性和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趋明显,尤其是对主要由技术推动而形成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更为重要。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第四阶段:E-MAIL阶段、WEB SITE阶段、网上交易在线销售阶段、电子商务联盟或行业电子商务阶段,电子化的对象仍旧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往往也局限于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电子化与数字化,而忽视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导致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现状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经营者重电子,轻商务。中国的电子商务在发展之初就带有浓浓的技术倾向,“重技术,轻效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其表现形式为重视商流而轻视物流重视信息网的建设而轻视物流网络的建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电子商务是由IT行业推动而形成,这些原来与实物产品营销几乎无关的IT电信行业的企业缺乏起码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和组织机构,具有技术为上的特点。这也难怪,看看著名的中国网络企业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等,其创始人无一不是技术出身,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理论。他们以技术至上,片面强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和神奇的力量,一味追求风险投资融资上市,试图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没有考虑企业的真正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赢利模式。要将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营销与顾客交换来换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收入和利润,因此可以说管理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的贫乏导致其商业模式停留在对传统商业模式和国外电子商务模式简单地移植和模仿上,缺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创新。

  2. 由于经营观念上的原因,导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物流电子化的研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

  3.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仍旧依赖于传统的物流网络,传统物流的观念、体制及技术对现代物流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主要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不配套;忽视了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自动化﹑机械化装卸工具等设施的投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综合性的物流配送人才。

  4. 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滞后。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发展而发展,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这方面存在许多空白,而西方国家的物流业表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业的50%时,物流产业才会形成。

  综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的物流系统的配送能力的提升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第三节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B2C和C2C电子商务配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利于提供快捷、准确、便宜的配送服务,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向更高级发展;配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解决电子商务配送现实问题的对策,有利于扩大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物流和物流管理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然而,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面对终端客户的物流配送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在信息网络经济时代,对其开展研究己势在必行。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的发展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产生社会价值,本文以实际应用为着眼点,理论联系实际,讨论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将电子商务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思想,对电子商务理论的应用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2)文中对于B2C以及C2C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B2C以及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配送系统的不足,并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3)通过实例个案入手,研究了不同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过程,该过程对于其它类似企业也有着适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于同类中小企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前身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产生就是为了简化订单的处理过程,从而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也是为了解决繁琐的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处理对现代化物流过程的缓滞,从而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开始应用以来,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理论的研究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研究:香港理工大学的Ngai和Wat[1~3]对1993-1999年间9本电子商务及信息系统类期刊的275篇关于电子商务的文章进行归纳后得出:当时人们关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有关的技术、应用、保障与技术支持等问题。

  2.中期研究:2001年,Robert J.Kauffman[1~2]和Eric A.Walden[2]在总结1996-2001年间的相关文献,提出了考夫曼-沃尔顿分析框架:认为当时电子商务的研究重点在技术、商业流程、产品、市场和相关宏观经济理论五个层次,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层次应包含的内容。

  3.当前研究:2006年,E Turban,D King等[4]基于1999-2005年间的26种学术期刊上关于电子商务研究的文章提出:电子商务包含技术层面、社会与环境层面和市场与经济层面三个层面。

  从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看,早期的电子商务研究是探讨电子商务的基础问题,以及如何将电子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子网络技术应用于经营活动,因此,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己经不仅仅局限在电子商务的技术层面,开始探讨电子商务活动的规范问题,所研究的范围既涉及到电子商务的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也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目前的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一定的流程和商业模式如B2B、B2C、C2C、B2B2C,相应的,研究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具体,开始探讨技术层面中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和网站开发等具体内容,以完善和优化相关的流程和商业模式[11]。

  第二节 物流配送系统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05年美国少校Chauncey B. Bake[1][18]: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Logistics的物流概念;然而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是从市场分销角度提出的,1915年,营销学家Aich W. Shaw[1~2]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译成汉语是“实体分配”或“货物配送”。

  随着物流配送实践的发展,国外物流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流顾客管理、整体物流配送系统管理、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电子商务在物流配送中的影响和应用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物流顾客管理方面

  LaLonde and Zinszer(1976) [18],Sterling and Lambert(1987) [18],主要研究了影响物流服务的因素,尽管各自对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持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为良好的物流顾客服务将会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Janne Huiskonen (1995) [28],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物流顾客服务水平对顾客满意起着重要作用,提出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商品特性等因素影响着物流顾客服务水准和顾客满意度,并将质量因素分类法运用到物流顾客服务战略计划制定中。

  ElliotRabinovich,Joseph P. Bailey(2004) [28~29],研究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建立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模型,指出影响服务水平高低的因素包括服务价格、交易水平等。

  (2) 物流配送系统能力研究

  一部分学者从资源的角度理解物流能力,认为物流能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资源的拥有和控制。如Daughery(1995)[28]就认为,企业的物流能力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Amit(1993)[1][29]则指出,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利用物流资源达到预定结果的能力。

  一部分学者从提供服务的角度理解物流能力,认为物流能力体现为对于服务需求的满足,因而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服务能力。如Bowersox(1999)[29]指出,物流服务能力广义上是指物流企业所能满足客户的物流及其相关需求的能力,狭义上则指物流企业所具有的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服务的一种相对评估,它通过一系列的物流功能活动来实现的。谭清美(2003)[31]认为物流能力就是物流供给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张新安(2003)[32]将物流服务能力定义为物流企业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期望的物流服务产品的能力。Lai(2004)[33]认为物流服务能力是物流企业创造和利用资源,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服务绩效的能力。

  更多的学者则综合考虑了物流能力形成的各个方面,提出更为完整的物流能力定义。汪鸣(2002)[34]从企业物流的角度考虑,认为物流能力通常是指开展物流活动或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它既包含了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

  姜继锋(2005)[35]基于对物流企业的研究界定物流能力,认为物流能力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利用所拥有和所控制的资源满足客户物流及相关需求的能力。

  马士华(2005)[36]指出,所谓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包含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物流能力(capacity)是一种静态的物流能力,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和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全部物流固定资产所能加工处理的某种原材料或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提供某种物流服务的最大数量;而广义的物流能力(capability)则是一种物流运作能力或动态的物流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经营行为和管理过程,是物流职能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从而体现为一种经营职能能力。

  事实上,由于物流配送系统属于生产服务系统的大范畴,因而可以借用对生产服务能力的定义对物流配送系统的能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即物流配送系统输入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并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大物流服务需求。整理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物流能力的界定可以看到,虽然众多学者对物流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其内容都没有脱离这一基本思想,只是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不同的理解。

  (3) 配送系统柔性研究

  什么是物流柔性能力,这是物流系统柔性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常见的思路来自于对物流系统绩效的考虑,认为柔性是系统在变化条件下保持绩效的有力武器,由于物流系统通常处于一种变化和不确定的状态,增加柔性就被认为是提高系统响应变化的战略,或者说是物流系统可靠性的表现(Logistics Dependability),这一点与对一般柔性的认识并无二致。Jensen(1997)在定义组织内部物流柔性(Inter-Organizational Logistics Flexibility)时,就基于系统绩效的考虑,认为物流柔性的大小取决于对物流的计划和执行的可选择程度。

  另一种思路来自基于时间的战略(Time-Based Strategies)角度,更多的将柔性考虑为物流系统实现面向客户服务的一种反应能力,认为物流系统的柔性能力体现在通过快速响应,最小变动,面向客户,提高物流系统的作业可靠性和客户服务水平,而其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延迟与集运。

  配送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具体来说可分为:

  1)硬系统:主要是仓储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

  2)软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出入库子系统,采购/补货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配载/运输调度子系统等。

  从总体上看配送系统的基本职能由备货、理货和送货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若干具体的功能组成。

  1)备货:备货是指准备货物的系列活动,它是决定配送系统效益的关键环节。若备货不及时或不合理,会导致系统成本上升、反应迟缓、不能及时交付等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备货主要由订货、进货、集货、验货、结算、收货和储存构成。

  2)理货:理货是配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配送区别与一般送货的重要标志。理货包括货物分拣、配货和包装等活动。

  3)送货:送货是配送活动的核心,也是备货和理货工序的延伸。由于配送中的货物要面对众多客户,而且运动是多方向的,因此对送货过程中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选择是配送合理化的关键环节。

  配送系统必须具有以下柔性:

  数量柔性:配送系统能够在不导致高的转换成本或大的性能变化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总输出水平的改变程度和波动程度;库存柔性:配送系统能够在不导致高的转换成本或大的性能变化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库存的品种和数量的改变水平;运输柔性:配送系统对客户要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批量、运输路径的改变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交付柔性:配送系统对客户要求的交付提前期、交付方式和交付可靠性的改变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配货柔性:配送系统对客户要求的不同货物的数量、品种组合的变化进行高效的拣选、组配的能力;包装柔性:配送系统对客户要求的包装方式、包装材料的变化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扩张柔性:配送系统能够在不导致高的转换成本或大的性能变化的情况下扩展系统资源的能力;人力资源柔性:配送系统的员工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计划与控制柔性:配送系统采取多种计划和控制方式、频率的能力;组织柔性:配送系统的组织以更主动和积极的方式对组织进行变革以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做出反应的能力;供应柔性:配送系统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应对外部需求的剧烈波动;市场营销柔性:配送系统在外部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客户的开发和拓展能力。

  对于配送系统而言,要建立具有柔性的配送系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系统内部构建和改善系统内部的子系统的柔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具备一定的柔性以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从系统外部着手,谋求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良好的组织关系和建立柔性的企业动态联盟等虚拟组织。具体而言,可以如下方式进行:

  1. 架构提高企业柔性的基础平台,提高配送系统的资源[28]

  柔性在配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是承担所有的物流配送需求的物质实体,使用各种柔性的资源也必然促使配送系统整体的柔性得以加强并降低柔性成本。配送系统的各种硬件如仓库、货架、搬运设备、运输车辆等是配送系统的核心资源。提高这些资源的柔性是配送系统柔性的基础,具体方式有:采用通用化而非专有设备、设施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范围,从而增加系统的柔性;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可以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进而增加系统的柔性。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使每位员工都成为具备多种技能的多面手,从而在面对系统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从容应对,大幅增加系统的柔性。

  2. 把握各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提高系统内部的协调柔性配送系统柔性[29]

  柔性的基本要素之间可互相替代和相互推进是柔性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首先,由于各柔性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转化,系统可以调节某些柔性,取长补短,使企业表现出整体的最大柔性。增加或减少任一柔性的系统,实际上是在进行基本要素之间的替代和转换。

  国内有学者综[37~44]合了两种思路提出,物流系统柔性是指在系统内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采用合适的运输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收集和配送合适的产品或资源以及服务,以满足顾客或合作伙伴需要的应变能力。与此相类似,有人专门针对配送系统认为,配送系统的柔性可以理解为在不显著增加系统总成本和降低系统效率的前提下,配送系统对环境变化快速而经济有效的反应。

  第三节 我国电子商务配送发展现状

  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企业之间、配送企业之间以及零售电子商务与配送企业之间缺少业务合作,相互分离、相互竞争,使得物流配送的资源利用不合理,货物从配送起点到配送终点的流程得不到优化,无法有效降低配送成本和提高配送效益。

  1. 配送快速响应能力差

  杨熙亮在其著作阐述中表明[10],目前零售电子商务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配送快速反应的需求,许多网上购物网站或网店都无法做出当天受单,货物当天送到的承诺。这与购买日用品的消费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目前我国零售电子商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货物查询系统,对货物出库后的状态只能了解到“己发货”的信息,至于发到哪,何时能收到等等进一步的详细信息则无法得知。因此很难做到在消费者要求的时间内将准确的商品送到其手上。在李智勇的论述调查中表明[12],当售出的产品存在问题需要退货时,消费者也很难从零售电子商务企业或者网上购物商店上得到满意的退货指示,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影响零售电子商务的业务及形象。

  2. 配送质量低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研究报告表明[4],我国零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准确率低,约为80%,距发达国家的98%有很大差距。现有的配送体系基本局限在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显得力不从心,配送服务的区域有限。另外,零售电子商务配送的安全性低、货损率高、配送不及时。电子商务的出现方便了终端消费者。他们只需要坐在家里,浏览网络、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过程。但是,如果所购的产品迟迟不能送到,或者商家所送的产品已经损坏,消费者还会选择网上购物吗?物流配送的质量是零售电子商务中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了高质量的配送,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安全的传统零售方式。

  3.物流配送成本高

  在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中表明[25],相对于传统零售业,零售电子商务的优势是价格,消费者被网络上零售的折扣价所吸引,进行网上购物。因此零售电子商务要使网络购物总成本低于店面购物的成本,必须实现经济的物流配送,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另一方面还要是物流配送实现增值。也就是说,要考虑配送成本与配送服务之间的二律背反问题,既要考虑低成本配送,也要考虑配送服务的质量。这就需要能够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费用的配送方法以供其选择,从而保证配送服务的水平。

  针对上述缺陷,我国的学者也提出了众多的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关于配送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己有许多成果。李严锋(2008) [37]基于信息平台支持的网络配送系统的作用,从工作程序、结构功能和管理系统等方面探讨网络配送系统的构建。李军等(2001) [38]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企业配送模式战略设计;讨论了物流配送体系结构的拓扑结构、结点结构和信息结构设计方法,剖析了物流配送运作模式设计要点;提出了可视化物流配送车辆实时优化调度方法,建立了物流配送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刘萍等(2002) [6]针对需求拖动式供应链中多供应商、多产品、多客户分销配送网络的优化设计问题,在考虑需求分配的情况下,提出了分销配送网络体系的优化模型。黎青松等(2003) [8]提出分层规划的思路和模型体系,较好地弥补了单一的选址模型无法反映配送网络内部的分工,不能区别内部不同地区网络个性的不足,使网络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市场环境特性结合更为紧密。陈勇等(2004) [15]探讨了基于Internet环境条件下物流网络配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刘立辉等(2005) [20]采用双层规划法,为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中常见的多对一配送网络建立了具有随机需求的、多产品的库存与运输整合优化数学模型,并用改进启发式算法详细分析了这一模型的解法。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本文将要通过对大量电子商务与物流相关文献的搜索和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零售电子商务如何选择物流模式来研究零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首先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电子商务物流范围,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的零售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及其优劣势,结合我国零售电子商务物流现状,提出了零售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最后对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第1部分:绪论。从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着手,介绍了研究背景,阐述了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现实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国内电子商务物流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结构。

  第2部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分析。界定本文研究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范围,对我国目前零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第3部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分析。主要阐述电子商务的内涵与构成。

  第4部分: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的能力特点以及问题分析,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来解决B2C配送系统的问题。

  第5部分:C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的能力特点以及问题分析,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来解决C2C配送系统的问题。

  第六部分:实证分析,通过1号店和淘宝网配送系统的分析,分别验证方案的有效性问题。

  第7部分:总结。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最新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2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15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2-31

关于最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2-30

电子商务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0-2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6篇(推荐)08-2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6-2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6-19

最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