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 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性善”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并由“性善”出发,提出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变善。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善变得尤为重要。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自身行为。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注释:
[1]、[2]、[4]、[5]、[8]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121、121、127页
[3]、[6]、[7]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