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文化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范文一:《标点语言学》述评
标点形态多样,种类丰富,在书面语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于标点的出版物也屡见不鲜,但大多数书籍也只侧重于讲授标点的用法及其在使用中的规范性问题,如Jane Straus主编的The Blue Book of Grammar and Punctuation,林穗芳所著的《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等。可是从1980年代起,对标点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研究者开始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标点,一些著作纷纷问世,如Meyer Charles F. 于1987年出版了A Linguistic Study of American Punctuation,但这些著作大部分缺乏明确的语言学理论支撑,或者缺少系统的研究方法。
在此背景下,Geoffery Nunberg于1990年出版了《标点语言学》(The Linguistics of Punctuation)。该书第一次系统地使用了现代语言学理论,从句法的角度研究标点,成功填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该书由CSLI出版,共157页,分为7章。第一章和第二章描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Nunberg提出了语篇语法(text grammar)这个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论述。第四章和第五章结合实例,勾勒出语篇语法的句法规则和呈现规则。第六章以实例为载体,介绍了语篇语法的功能。第七章总结全书。现分述如下: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Nunberg从口语和书面语的比较研究入手,发现很多语言学家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而标点只是书面语的附属物,并不重要,因此标点并未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Nunberg认为标点是伴随书面语的标准化过程而形成的,书面语的文本实现是由标点实现的,标点是语言的子系统。Nunberg通过实例,证明了标点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标点研究应该纳入语言学研究体系,从而揭示其隐藏的结构原则。
在第三章中,Nunberg提出在书面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语法。换言之,有两个不同级别的语法,即词汇语法(lexical grammar)和语篇语法(text grammar)。 词汇语法负责描述文中单词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传统意义上的语法。与之相对应,语篇语法指的是描述特定指明的分类,如段落、句子、插入语。在这里,语篇指的是书面语中的语篇(text),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语篇(discourse),语法则应被理解为一系列决定句子中各个显性组成的句法规则。词汇语法的基本单位是单词,而语篇语法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句(text-sentence),即以大写字母开头,以句号为结尾的句子。语篇句既可以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句子组成,也可以由担任不同语篇语法角色的若干个传统意义上的句子组成。他举例阐释了词汇语法和语篇语法的关系,指出两种语法有着不同的语言学研究对象,是属于不同的语法系统。
简单说,词汇语法是为了解决词汇之间关系而建立的,语篇语法则是为解决语篇句关系而建立的,而语篇句之间关系的确立正是由标点完成的。这样,标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可见,语篇语法的提出为研究标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现途径。
在第四章,Nunberg使用大量例证去勾勒标点的句法规则。首先,Nunberg通过大量关于冒号、括号和破折号的例证,论述了作为从句助手(clausal adjuncts)的标点在语篇从句(text clause)中的实现途径,得出了相应规则,从而说明标点在语篇语法中的工作机制。其次,Nunberg通过大量例证,证明逗号有两个不同的功能,即分隔功能和分离功能。他将这两类逗号分别命名为分隔逗号(delimiter comma)和分离逗号(separator comma)。通过实例,Nunberg证明这两者分属不同的层级,前者是语篇语法,而后者是词汇语法,两者有自己独立的规则。紧接着在参照分号的基础上,Nunberg对比分析了分隔逗号和分离逗号,得出结论,即促进规则(PROMOTION RULES)是区分标点是否属于语篇语法和词汇语法的正式规则。
在第五章中,Nunberg主要介绍了标点的基本呈现规则,即线性规则(Linearization rules)。线性规则就是以按照一定的线性顺序将句法结构呈现出来。线性规则可以进一步被分为几个子规则,即实现规则(Realization)、吸收规则(absorption)、换置规则(transposition)。其中,吸收规则又包括标点吸收(Point absorption)、括号吸收(Bracket absorption)和图形吸收(Graphic absorption)。通过例证分析,Nunberg发现,这些子规则有一定的层级,要服从一定的线性呈现原则,有先后区别。
在第六章中,Nunberg讨论了标点的语用和交际功能。在书面语中,标点起着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首先,根据不同各种参数对书面语的描述,标点将语言表达进行分类。其次,标点描述和指明了这些语言表达间的层次关系,可以使语篇层次明晰化。
在第七章中,Nunberg再次强调了标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标点,那么将缺乏一套明确标示各个成分的系统,这将导致书面语结构混乱,无法理解。Nunberg指出,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问题不能进一步展开。当前研究仍有许多难点,但前景光明,有待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本书最大的贡献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标点。Nunberg从句法角度入手,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标点展开研究,提出了语篇语法这个核心概念,为标点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展示出标点的魅力。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标点的时代正式到来。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该书已出版二十余年,但语言学视角下的标点研究尚未全面展开,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研究依然稀少,很多核心问题还有待解决。但不可否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标点研究已展示出其生命力,对标点的研究必然引发更多语言学界的注意和兴趣。
范文二:纸媒时尚类体裁新闻语码转换功能语言学研究
一、引言
作为沿海城市,广东比邻港澳,对新事物、新词语的吸收和借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学习和接收外来新鲜事物、观念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广东的英语教学改革也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因此,基于广东的人文地理、可获资源和语言能力方面,外语,尤其是英语无处不在。走在大街小巷,各种夹杂着中英文的广告商标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一个普普通通的牌子配上英文名,顿时高大上起来;年轻人说话也时不时地冒出几个英文单词或英文句子,显得既时髦,又有文化。这种在一个句段或者语篇当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被称作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为了使研究接地气,我国许多学者把语码转换的研究关注点放在了人们身边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纸媒新闻上。有些的学者并没有严格按照体裁分类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而是笼统地把某一份报刊、或某几份报刊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如王素丹,伍金枝、黄国文、王瑾、韩玉平等。然而,有不少的学者把语料聚焦到了某一类,或某几类的新闻体裁上,如:吕黛蓉,黄国文,王瑾的论文选取广州中文报纸中的书面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面语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及隐藏在语码转换现象之后的制约归类,当中对比了有娱乐、科技、体育、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等语篇体裁运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差异。更多的学者是从单个新闻语篇体裁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如:赵淑梅,秦秀白以广州地区主要报纸的娱乐新闻版面为研究对象,以顺应理论为依据,对娱乐新闻中部分语码转换现象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叶秀兰,秦秀白对广州地区报刊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是基于纸媒新闻,但是却很少对时尚类体裁新闻进行过语码转换的研究。有研究指出,语码转换的出现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语码转换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中。作为休闲娱乐的时尚类新闻,它的体裁形式和其他类型的新闻语篇有什么不同,如何用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把最新最潮的流行服饰、潮流趋势介绍给读者,如何用语言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以上种种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语篇体裁的语境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尤其是以功能语言学家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与语言所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关系,审视语言在语境中所起的交际功能,考察语言与语境的双向制约作用,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语言研究同样影响到了对语篇体裁的研究。
Hasan是首位将功能语言学运用到语篇体裁研究的语言学家,他认为,语篇体裁类型的确定不应以任何形式的单位为依据,而应从意义着眼进行分析,而且语篇体裁与语域位于同一层面上。他还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都应是从这个语类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根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文化决定符号潜势,即决定符号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符号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意义潜势是符号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语体和语域是属于同一范畴内的,是互相体现的形式,没有高低之分。
另一位功能语言学家Martin认为,语篇体裁应该位于比语域更高的层面,与文化这个符号系统相对应。体裁通过语域用语言来体现,体裁对语篇提供一个“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在语域、体裁之外还有一个符号层,那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谁能得到权势体裁、谁有权力来重新分配社会秩序中的权力。因此,在Martin提出的语境模式中,语篇共分为了四层,从高到低分别是思想意识、语类、语域和语言。
其他的语言学家也分别就语篇体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Eggins&Slade指出,语篇体裁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语篇体裁是互相协商的产物,也是一个社会目的的实现。黄国文指出,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起交际作用的,属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能看出其交际目的。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研究语篇的其中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即语码转换方面,绝不能割裂语类和语域分析,而应该把这三者综合起来全盘考虑,更应该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篇的生成和解读产生的规约性作用。
三、语料来源和分析
本文拟选取2014年12月5日《南方都市报》B特01-08版的题为“圣诞攻略”作为研究语料,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里面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语类、语域和语言这三方面出发,对时尚类体裁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结合语篇语境,进行科学分析。
(一)语类
语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Hasan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实际上就是某个语类在其意义结构上所具有的可能性。作为纸媒新闻,标题、正文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而时尚类新闻与其他语篇体裁结构最大的不同就是插图的大量使用,有时候插图甚至占了大半个版面,新闻正文反而成了配角。还有一个和其他语类新闻不同的就是插图还配有简介,即对图片的品牌、价钱和功能的介绍,篇幅较短。标题、正文、插图和插图简介契合了Hasan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的所有必要元素和选择元素。我们把对时尚类新闻语码转换的研究目光放在了其他语体所不具备的插图简介中。
时尚类新闻的版面除了少量的文字报道外,一幅幅精美的时尚艺术品占据了大半江山。从箱包鞋袜到名表钻戒、从护肤洁面到彩妆美妆,美酒美食等一应俱全。可是,光亮出美图还不够,加上作者的简介,让时尚物品顿时高大上起来。如,例1:
例1逼格BLINGBLING
(2014.12.4B特03版风尚生活)
每年圣诞都离不开金银色铜陵的悦耳铃声,因此,作者在该版面推荐了几款金色、银色的应景配饰,而其中的简介则采用了例1的标题。这个简介标题非常吸睛,首先用了14年的新词、热词一“逼格”,所谓“逼格”即“装逼”的档次。“逼格”越高,说明你处在“装逼食物链”的层次越高,能够凭借与低等级的人对比而获得更多优越感。单是这个词已经够别致了,而作者还觉得不够,别出心裁地在后面加上BLINGBLING,这是一个根据英文发音的象声词。这个语码转换巧妙之处已经超出了语域理论里面语式的制约因素。在语式因素中,新闻版面是以书面语的形式记录和报道新闻,一般在新闻版面出现口语体的语言形式非常少见。我们只能把这种语言现象上升到了时尚类语体的高度中来看分析,这个BLINGBLING映人眼帘的同时,也让读者的耳边回荡起了铃铛清脆悦耳的声音。在稍显枯燥乏味的纸媒报道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语域
根据Halliday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而影响语境变化的因素包括三个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我们分别找出对应的例子来阐述三个因素对语言的制约作用。
1.语场
语场指的是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通过对语料观察发现,以往在其他体裁新闻报道标题中绝少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在时尚类的新闻中标题则极为普遍。时政类新闻语篇由于受到内容严肃、语言规范和审核严谨的制约,标题中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几乎没有,就连正文的中英语码转换也是寥寥可数。但是在时尚、娱乐、体育类体裁新闻中,作者往往偏好使用中英夹杂的语言现象作为标题。如例2:
如B特01版,即该主题的首页正中就出现了语码转换。
例2圣诞攻略
GO GO GO
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 12.4 B特01版风尚生活)
连续用了三个GO,从修辞手法上来看,重复使用同一个词,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圣诞节即将到来、催促读者们赶快行动,大家一起呼朋唤友,结伴同行去逛街购物,把一切世俗凡尘的杂事都抛诸脑后,及时享乐。如果转化成口语说出来,那么这三个单词应该是一个比一个重读,而且语速较快。虽然纸媒新闻只是白纸黑字地印在报纸上,无法跳脱出来,但是读者有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报刊时会默念文字,所以作者在标题中运用了GO GO GO,其实也是引入一种话外音,旨在呼唤读者行动起来,继续关注后面几版的报道,看看是否有什么时尚商品适合自己,吸引自己。
除了增加紧迫感,强调节日快要来临外,字体的选择也要颇费功夫。作者为什么不用小写字母,为什么要用大写字母,而且连续三个G0都是大写呢?根据语式的概念,运用大写字母来拼写就是要吸引眼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版面设计来看,在正中央使用三个大写GO能增强画面感,工整性。因此,基于时尚类新闻语体的话题定位,迫使它要制造一些独特造型来增强画面感。
2.语旨
语旨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语旨和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权势、年龄、教育程度等息息相关。时政类或生活类新闻受制于为广大群众提供党和中央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民生报道等,不能因为追求语言创新性就牺牲了百姓的认知性。而时尚类新闻语体的受众群体就要局限很多,主要是对时尚、新潮事物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大都懂英文,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
在对时尚类新闻语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语码转换现象,时尚类新闻出现的人名一般用英文或者拼音来代替,如例3:
例3 WavwEi每月都要去香港,购物方面最熟悉的就是美妆品了,这里整理了几条香港购买化妆品的经验心得,给铆足了购买欲望的姑娘们参考下。
(2014. 12.4 B特07版风尚生活)
使用英文名或者拼音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和时尚沾边,在一般人看来,使用英文名比中文名要洋气,配合时尚类体裁新闻的主题。同时也是起到了匿名的作用,低调、不显张扬,用流行话语来说就是不要被google到。还有一种考量就是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有点小资情调的英文名或者汉语拼音,让读者读起来似乎在说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毫无违和感。而且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感,究竟这位时尚达人会介绍什么东西给我们,勾起大家继续往下浏览的欲望。
3.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体结或渠道,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而作为纸媒新闻的报道,则被定义为书面语。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之间有着许多差异,口语交际允许存在打断、停顿、错误等语言特征,用词比较浅显、随意,句子较短,而书面交际用词相对严谨、复杂。但这也仅是针对一般语类的纸媒新闻,在时尚类的这个特殊语类下,我们发现了许多打破书面交际常规的特例。
时尚类新闻的语体特点之一就是文字很少,大篇幅地展示时尚流行商品的美图,因此,新闻里出现的报道少之又少。而在这屈指可数的新闻报道里面,偏偏又频繁地使用语码转换。如例4所示。
例4还有就是每年11月中旬开始的SOG0崇光百货等大商场的答谢周,Sofina、RMK、SHISEIDO、LUNASOL、Cle de PeauBeaute, iPSA、NARS、narciso rodriguez、ELIE SAAB、Jean PaulGaultier等各大品牌在香港崇光百货感谢祭都有特别推出的限量优惠套装,相当于平时6、7折的样子,也是扫货的最佳时机。
(2014.12.4 B特07版 风尚生活)
据观察,几乎所有的涉及各大时尚品牌的新闻报道中,连同品牌和商品名称作者都直接采用英文引用,而且没有翻译成中文,或者添加中文标注,这和书面语相对严谨、规范的语言形式不相符,也在其他类型语体的新闻报道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时尚类新闻报道能大量地使用英文呢?
从语类出发,一说到时尚,人们就会把另类装扮、发型独特、标新立异的年轻潮人联系起来。从现实转到纸媒传播当中,如何在语言文字中体现时尚的概念,这需要考验作者的智慧。从语域出发,时尚类新闻所涉及的话题轻松、休闲,适合用比较随意的形式表现。不少的品牌推广就是直接使用英文名字,本来就没有中文翻译,如果硬要加一个,反而不文不类,让人不知所云。
(三)语码转换的特殊语言现象
在语言系统中,意义由词汇语法体现,语类意义特征由体现不同类型意义的词汇语法结构体现。因此,语类成分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描述、展现。在上文对语类和语域的分析中,我们已经通过了很多例子展现了语类意义潜势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在这个小标题当中,我们着重分析出现在时尚类新闻语体的语码转换规范方面。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语码转换现象可以归结为三类,分别是:1、中文(英文);2、英文(中文)3、直接引用英文,没有任何中文翻译。前面两种更常见,相当于是在原语言后面加上中文或英文翻译,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第三种情况也有出现,一般是直接引用英文人名或者是产品名等,频率较前两者低。
纸媒作者使用语码转换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可信度,体现作者的专业性,直接引述源目标语,证明来源可靠;第二,易于接受,尤其是源自于国外的新技术、新科技,很多没有统一的中文翻译,使用英文名称来进行描述会更加直截了当。第三,吸引眼球,在以中文为主导语言的纸媒新闻中,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英文单词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然而在对时尚类纸媒新闻的语码转换语言现象研究中发现,除了直接插入英文的表达方式,有的标题出现的语码转换是在中文标题之外,增加英文,如例5:
例5 fashion风尚生活
(2014.12.4 B特01版 风尚生活)
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之为冗繁,在时尚类新闻体裁这个例子里面,违背了上述在其他语类中所发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特点,它既不是为了补充说明而采用的中文(英文)或者英文(中文),抑或直接引用英文的表达方式,而是故意在已有中文的情况下再次用英文复述一遍。其实所有的这些语言现象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这个例子的解释应归结为使用外语,凸显异域风情,突出优雅的同时又吸引读者,强调了语言的创新性,不破不立的理念,这也是时尚类新闻语体的一个特点。
四、结论
以上我们首先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各类纸媒新闻语体的语码转换研究,对多位功能语言学者创建和提出的语篇体裁研究理论框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选用的语体、语域和语言,从上到下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接着,本文采用了以往研究较少涉猎的时尚类纸媒新闻作为语料,通过对应的语言实例、结合理论框架对该类体裁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表明,时尚类纸媒新闻拥有标题、正文、插图和插入简介这四个必要元素,其中插图和插入简介是其他类型体裁所没有或少有的语篇组成元素。在体裁结构方面,研究表明时尚类新闻很喜欢在标题中使用、甚至重复使用语码转换。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系列独特的语码转换现象,如出现象声词、人名偏好采用英文或汉语拼音、大量使用英文品牌名等。相信随着日后研究的深入,语料的扩大,还会有更多的未知的语码转换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助于我们挖掘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为规范纸媒的语码转换使用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