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成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一、绪 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的提出,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重视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财政部于2001年2月14日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都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了硬性的规定。
轰动全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案”的一个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松散,也就是缺乏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此外,美国“安然事件”、“世通公司造假案”、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琼民源案”、“银广厦事件”,以及“亚细亚的破产”、“巨人集团的倒闭”等案例,究其原因,大都是属于内部会计控制。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内部会计控制对一个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建立和健全各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此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想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措施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比较多。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也是各有说法[1,5,7],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有企业制定了完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不执行[15],管理当局认识不足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等[14],为了解决当前存在问题,有学者研究指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16]。还有学者认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是资料调查法,通过报纸、杂志及网络查到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并结合当前财政部文件,综合参考了各类文献[3]、[7]、[11]。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系统的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详细的分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成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采取的措施。
二、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内部控制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内控制度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包括会计(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内部控制是衡量组织风险的基础。
内部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营者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第二个层次是所有者对经营者本身实施的监控。 [2]
2.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内部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以及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指导性参照物。内部控制的目标,按照我国原有相关规范中的内容,包括: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按照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遵循适当的法规。可以看出COSO委员会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内容更为宽泛,尤其是取得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企业达到这一目标要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也涉及到对经营取得效果的考核和对经营效率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3]
3.内部控制系统的构成
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 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系统、内部信息发布系统、风险确认与分析系统、恰当地控制运营过程及减少相关风险的活动、对内部控制程序的持续监督检查系统。[4]
4.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
内部牵制理念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理念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部分,前者在于报告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理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理念,并将各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串联起来。1992年,财务报告委员会附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不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 COSO报告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为达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大要素构成。这”三个目标”和”五大要素”各自含有丰富的内容,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说,统一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 [5]
5.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限于会计、审计的范畴,它是企业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一个完整系统。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当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负责,同时也要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建立标准,示范指导。
内部控制不只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微观反映。因此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借鉴COSO报告的做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套范围广、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同时,还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有监督力量。所以,在强化监督,督促实施的基础上,也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现阶段应主要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强化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