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
张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简言之,历史文化鲜明突出,民族文化浓郁而有特色,湿地环境生态优美,丹霞美景冠绝天下,目前张掖基本上形成了以“湿地生态文化为核心”,以丝路文化、裕固族文化、汉藏佛教文化、祁连山水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为支持的文化生态旅游格局。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欢迎参考~
浅论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
摘要:张掖历史悠久,拥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旅游资源,然而其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旅游形象定位不准,有鉴于此,笔者综合运用旅游形象相关理论,对张掖旅游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将其定位为:四百里秀美黑河水,两千年人文张掖城。
论文关键词:张掖,旅游形象,形象定位
一、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现状与问题
甘肃张掖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地处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上,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曾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席连片,古刹遍地”的赞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旅游发展缓慢,造成张掖“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旅游形象定位不准,进而造成了“资源一流、人才二流、开发三流、营销四流、市场五流”[2]的旅游发展现状。
历年来,张掖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目标均定位打造“丝路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祁连山水文化”“汉藏佛教文化”等,根据《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湿地生态之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资源丰富的甘肃中西部中心城市,甘肃省重要的商贸流通、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3]这种以文化为落脚点的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目前张掖旅游形象定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形象定位不能体现张掖的独特魅力
旅游目的地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原则,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更是旅游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张掖作为丝路文化的南北两线交汇地,主打“丝路名城”、“湿地之城”是合乎情理的,“丝路名城”、“湿地之城”的形象定位也能突出张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自然景观。但是,丝绸之路途经城市很多、湿地资源比张掖丰富多样的城市也很多,以“丝路名城”、“湿地之城”为主打品牌的旅游地也很多。因此,张掖容易淹没在众多类型的旅游城市中,无法彰显其相对于其他旅游地的独特魅力。
(二) 宣传口号略显平淡,不能凸显张掖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目前的旅游宣传口号“丝路名城、戈壁水乡”的形象过于平淡,而且不能全面反映出张掖的特色,虽然张掖具有周边地区所不可比拟的水利优势,甘州区、临泽、高台的多洼地水库,更是属于张掖塞上江南的灵气,但如果对外树立张掖是“戈壁水乡”的形象,外界也难以认同,因为张掖是全国资源性缺水的重点地区之一,亩均、人均占有的水量分别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3。并且张掖还承担着向黑河下游内蒙古境内分水的重任,定位“戈壁水乡”对争取黑河二期治理项目可能也有负面影响。
鉴于目前的定位不能体现张掖文化的“优”和“特”,张掖亟待优化旅游形象,以更好的发展张掖的旅游业。
二、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据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必须结合当地的地方性(地方文脉与旅游资源)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同时还应做到立足现在兼顾未来。
(一) 地方文脉分析
1、 地理特征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辖甘州区和民乐、临泽、山丹、高台、肃南五县,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平均海拔1200—1700米。在地理上,介于东经97.25度—102.16度、北纬37.41度—40.01度之间,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丰富、热量充足、温差较大、干旱少雨的特征,这样的气候条件,相应发育的多为温带半荒漠至荒漠地带性景观。共有汉、藏、回、裕固族等26个民族,其中境内居住的裕固族是张掖特有的少数民族。[4]
2、 历史文化特征
张掖历史悠久,夏商前为羌人所居、西周时为戎狄杂居,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此生息,汉初(公元前176年),匈奴占据张掖,成为浑邪王、休屠王领地,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西征匈奴获胜后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之意而得名。为古河西四郡之一。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召开了“万国博览会”1044年被西夏占领后,在这里设为甘肃军司,成为甘肃最早得名时期,并修建皇家寺院-大佛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之后张掖为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1937年,红西路军在这里血战,留下可歌可泣的英勇战迹。
(二) 旅游资源分析
张掖市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星罗棋布,相映生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大佛寺、西来寺、马蹄寺、土塔、鼓楼、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代建筑;有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及相关战斗遗址等历史足迹;还有甘泉公园、民乐大野口、海潮坝、山丹焉支山、肃南皇城草原、临泽丹霞地貌、高台小海子水库等融南国秀色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古迹享誉中外,特别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现存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名扬海内外。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为全国室内卧佛之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张掖市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资源聚合度好,可进入性强,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张掖地处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要地,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穿越东西全境,312国道、227国道在张掖交汇,在建的兰新铁路(兰州—西宁—张掖—乌鲁木齐)客运专线,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和山阿二级公路(山丹—阿拉善右旗)等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张掖成为游客的集散地。
三、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建议
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核心思想是:“去操纵已存在于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结合已存在的连结关系”。([美] 艾.里特,杰.特劳特,1994)。 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分为“原声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
“原生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未决定旅游之前,头脑中已有经历或教育形成的各个目的地形象。一旦有了旅游动机他就会有意识地搜集各可选目的地的信息,并对之加工、比较和选择,从而形成了“引致形象”;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到目的地实行旅游后,通过自己的经历,结合以往的知识会形成一个更综合的“复合形象”。原生形象来自于非旅游性的交流,如电影传媒、报刊书籍以及电视网络,是内生的;引致形象则是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推动而产生的形象;复合形象则是旅游者实际体验和感悟的结果。[5]
有鉴于此,笔者对张掖的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复合形象进行分析以期准确定位张掖旅游形象。
(一) 原生形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市,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称。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罗家伦在《五云楼远眺》中写道:“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2005年张掖丹霞地貌景观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2009年张掖张掖城北城市湿地公园获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称号,这是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也是西北地区第二个国获此殊荣的公园;2010年张掖市被评选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同时张掖还入围“2010中国网民最关注的15个旅游城市候选名单”;[6]2007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风情旅游大县”。“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服饰” 、“ 河西宝卷”等三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裕固族风情饰品”又获得铜奖。这些都是张掖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独特资源。
由此可见,张掖的原生形象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湿地生态文化和地貌文化,张掖作为“裕固之乡”的认知已深入人心。此外,民间艺术也开始引起世人注目。
(二) 引致形象
近年来,张掖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西安、兰州、青海海北州、宁夏中卫等周边城市多次举办旅游推介宣传活动并积极参加全国旅游招商洽谈会;2009年张艺谋导游在张掖取景拍摄《三枪拍案惊奇》以及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钱雁秋编导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李仁港执导的电影《见龙卸甲》等影视剧作也在张掖取景拍摄。间接地宣传了张掖的美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引致形象推广的重点是以“七彩丹霞”为主的地质地貌景观,但是相对于原生形象而言,引致形象让世人对张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三枪拍案惊奇》等影视片的制作和播映及其有效地推广了张掖的独特丹霞地貌景观。“七彩丹霞”概念的提出也是张掖形象的突破点之一。
(三) 复合形象
“丝路名城”“戈壁水乡”的形象定位紧扣了张掖的核心文化,然而游客对张掖的再评价形象却不尽如人意。
“丝路名城” “戈壁水乡”的气氛不够浓厚,跟中国许多城市的命运相似,上世纪以来,张掖城内的大量明清古建筑、寺观、湿地被拆掉或破坏掉了。比如曾按五行相建的“金木水火土”五塔,如今仅存木塔和土塔两座了。从张掖城地标——鼓楼往四周去望,很难看到与鼓楼相匹配的古朴色彩,只能看到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各色房屋。“半城芦苇,半城塔影”“水六庙三一居处”的独具一格城市风貌已失去往日风采。[7]“跟敦煌、武威、嘉峪关等丝绸之路经过的城市相比较,张掖城内的知名景点少了点。”一名来自南方的游客如是评价。
从游客到张掖游览后的复合形象来看,张掖“丝路名城” “戈壁水乡”的形象知名度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文化载体的保存和旅游产品设计上的缺憾,张掖形象的美誉度和认可度不尽如人意。因此,张掖主打“丝路文化”、“裕固族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围绕旅游形象进行的旅游产品设计和软硬环境营造方面有待改进。旅游景点类型和丰度有待提高。
四、结论
张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简言之,历史文化鲜明突出,民族文化浓郁而有特色,湿地环境生态优美,丹霞美景冠绝天下,目前张掖基本上形成了以“湿地生态文化为核心”,以丝路文化、裕固族文化、汉藏佛教文化、祁连山水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为支持的文化生态旅游格局。从张掖现有的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复合形象出发,综合考虑张掖的地方性特点和旅游资源优势,张掖旅游形象应该着重突出湿地生态游和历史文化游两大主题。综上所述,笔者将张掖旅游形象定位为:“四百里秀美黑河水,两千年人文张掖城。”
“四百里秀美黑河水”———“黑河”两字突出了张掖目前湿地生态文化的关键和根本,黑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在张掖长185公里。黑河的补给来自于祁连山的雪水,可以说,黑河是张掖的母亲河,因此,才形成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和极为丰富的的湿地动植物资源。
“两千年人文张掖城”——“人文”意在突出表述张掖的深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丝路文化、汉藏佛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独特裕固族文化、红色文化、名胜古迹文化等魅力之所在。
此外,“秀美“”对应“人文”,前者凸显了张掖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后者彪炳张掖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张掖的旅游资源体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暨张掖国家级湿地公园规划》[Z].2008.
[4] 张掖市志编委会. 张掖市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5]辛建荣,张俊霞.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6]武开义.打造宜居宜游金张掖[N].张掖日报,2010.6.28.
[7]闫廷亮. 半城芦苇半城庙——古甘州生态、历史、人文诠释[J].丝绸之路,2010(6):10.
【浅论张掖市旅游形象定位】相关文章:
自我形象定位测试10-29
水泵品牌定位形象口号12-28
綦江旅游形象口号05-13
林芝旅游形象口号10-27
城市旅游形象口号01-30
商州旅游形象推广口号01-03
宝应旅游形象宣传口号11-29
郓城旅游形象宣传口号12-02
定西旅游形象广告文案12-30
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