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起着指导作用。本文作者为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内涵的了解,论述在现代服务业中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纵观中外教育史阐述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发展等几方面,并针对新时期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些哲学思考。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教育目的 哲学思考
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
这个第三个层次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教育,从来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教育目的问题,是教学论中仅次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如果说教育的本质问题,要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的目的问题,要回答的是教育是干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会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
(一)中外不同教育学派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识的深入,对学校教育目的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但他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仍众说纷纭。在我国,清代的教育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等。在国外,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正当习惯”,他更加重视人们自然发展。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人们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从而提出教育无目的的主张等。
在当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仍然是不相同的,同时也在不断变化。如存在主义,把自我的存在看作做是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主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儿童“成为自身之我”、帮助人们去作“自我发现”。而进步主义者则主张,教育从以儿童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等等。
以上对教育目的主要从社会需要或从个人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认识,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对教育的目的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论述。然而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提出了几个问题:1.教育目的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2.如果承认教育目的的客观性,那么教育目的是由社会要求决定的,还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3.如果承认教育目的由社会所决定,那么决定教育目的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方式。
(二)马列主义对教育目的的论述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根据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全面地、科学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拥有物。在其现实性上,总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指出旧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现代社会生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可见,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的个性,主体性和人的人格健全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让人的品格、智力、生理、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2.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肯定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各方都有能力”、“会做一切工作的人”。他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要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基本理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当代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它是在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实际,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逐步发展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特别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还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又需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这个具体的目标是对总的目标的落实,也只有教育目的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教学目标总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为媒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并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一起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表现为教学的任务。一般而言,教学任务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使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
(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表现。而任务完成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是否实现和在什么程度上得以实现。课程标准是对一定的教育阶段的学生发展德、智、体诸方面达到的程度,具有整体性,各类目标彼此关联。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程目标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依据,是阶段性教学目的的反应。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两者有其必然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三、构建素质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行性的基础。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这一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以揭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科学依据,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为基础。主张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先进的教育目的的共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先进的教育目的,也在不断发展,体现教育目的的内涵的各方面联系也日趋紧密并向整体化、和谐化、最优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教育目的集中反映在“两个结合”、“三个面向”、“四有新人”、“五育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基本点上,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紧紧围绕上述教育目的来构建,把培养目标中全部重要的因素进行整体的、全面的、有序的整合,从而把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创造精神为核心的审美素质及其综合表现的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目的基本框架和导向指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途径。
结语
由此可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必然研究教育的目的问题,明确教育的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校教育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明确时代教育的目的,这是“教育目的论”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桂先.略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89页.《列宁全集》第2卷第416页
[4]黄顺基,董红霞.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学力.自然辩证法课程讲义.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